1
202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共 5 页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第 I 卷(共 55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
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
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
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
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
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
崇尚“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
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
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
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
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
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
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
2
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
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 人”
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 都是永恒的,“ 人”都是暂时
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
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 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
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
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
的影响。
B.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
能。
C.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
中,与自然对话。
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
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C.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D.“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
出人本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
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
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
尊崇的观念有关。
3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
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材料一:
在传统的观念中,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
但统计年鉴显示 近几年来,约 1/3 的博十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而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
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榜上有名。
5 年来,清华、北大的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的比例明
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2018 年 9.55 万人被录
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而学术职位的数量相对稳定。这样,“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生主动或被动
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2017
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 77. 6%,但企业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不到 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
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 年,普通高校这一数字仅为 24. 4%。
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
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
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
(摘编自李雅娟《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中国青年报》 2019 年 8 月 5 日)
材料二:
在 2019 年秋天的校园招聘季,深圳中小学教师招聘受到极大的社会关注。为了“补齐教育短板”,深
圳拿出了揽才的“诚意”,提供 28 万元年薪、一年约 160 天带薪休假、免费公寓,以及未来自己的小孩可
以入读该中小学等待遇。部分已公开的招聘名单中,有的学校招聘对象甚至几乎全部是来自清华、北大的
应届硕士、博士。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是否“大材小用”?招聘单位又是否唯名校论,攀比清北生人数?
实际上,清北生到中小学就职的情况并不算罕见。北大几年前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中,中初教育(基础
教育)单位就被单独列作毕业生去向类别,与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机关、民营企业并列,报告显示,
学历越高,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的比例也越高,本科毕业生没有人到中初教育单位就职,硕士有 42 人,占
比 2.22%, 博士达 19 人,占比 3.19%。
深圳龙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叶滔滔在招聘中的感受是,现在的名校生并不排斥当老师,反而觉得是一
份体面的工作,一些高校也更重视中小学这一就业渠道。
(摘编自张迪扬《清华、北大毕业生,到深圳当中小学老师》,《南方周末》2019 年 11 月 7 日)
材料三:
4
表一:2017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点分布(%)
[注]①频数:对样本的数据分组后,每一组数据的个数。
②有效百分比:各频数占有效样本数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2017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 年第五期)
表二:2017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表三:2014- -2018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 2014-2018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材料四:
10 月 21 日,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19 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这得益于
经济总量继续扩大,也与就业服务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密切相关,针对高校毕业生离校求职高峰,人社
部门出台了创业就业新政策,推出了就业指导公开课,提前一个月启动了就业服务专项行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10 月 22 日)
4.下列表述,不属于“管道泄漏”的一项是(3 分) ( )
5
A.小张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民企华为工作。
B.小王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政府机关工作。
C.小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去了教学。
D.小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留在本校教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深圳用优厚的待遇吸引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应届硕士、博士生到深圳担任中小学教师,受到极大的社会
关注,包括质疑。
B.因为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引发“文凭通货膨胀”,所以高学历的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纷纷到
中初教育单位工作。
C.县级市或县城以下地区家庭出身的高校毕业生再回家乡工作就业的比例已经比较低,回乡镇、农村就业
的比例就更低。
D.中部高校毕业生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既比东部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就业的比例低,也比西部高校毕业生
在西部就业的比例低。
6.请结合材料总结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出现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 7~9 题。(15 分)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
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看今年这
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
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简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
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
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
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地美
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
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莜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
6
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全面武装的味
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
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要去夺,
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
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
外面了。嗨嗨,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
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但很快六月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看见了蛇。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
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
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吗?
这样说着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
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
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不防就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齜牙咧嘴。再看
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即使那些平时憎恶的人看上去都是那
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上山采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
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
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他们两人全时,才叫吉祥如意。六月奇怪
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叫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刀子准备采艾。
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
姐姐为什么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一刀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说,你觉得他们可怜,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躺到地里慢慢睡
去。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
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六月开始采
艾。采着采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去。那就是采。刀子贴地割
过去,艾乖乖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吉祥如意,就觉得有
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7
一山的人都在采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的怀里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开篇“五月是被香醒来的”,用“香”揭开了端午节民俗风情的喜庆序幕,也奠定了作品诗意的书写
基调。
B. 爹向天点香、念祝词、带领孩子们磕头,却不被六月所理解,这既是对守护传统文化的呼吁,也隐含着
对传统思想中迷信守旧的反思。
C. 发好的甜醅“就像是好日子一样”,花馍馍“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小说着意展示生活的美好,意
在表现普通人对生活的感恩与珍重的态度。
D.五月和六月“抢香包”的情节,语言活泼生动,充分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和对美好的热爱,也为下文
写“缝香包”的情节做了铺垫。
8.小说中写五月和六月遇到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侍其曙,字景升。父稹,左监门卫大将军。曙少举进士不第,以父任为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咸平
中,以阁门祗候为苏、杭、潮、秀等州都巡检使。迁左侍禁,领东西排岸司,与谢德权提举在京仓草场。
尝于仓隙地牧牛羊,为德权所讼。真宗以问德权曰:“牛羊食仓粟邪? ”曙闻而自劾,帝勉谕之。它日,召
曙问:_“汝才孰与德权?” 对曰:“德权畏法慎事,臣乃敢于官仓牧牛羊,是不及也。”人多称之。鄂州男
子闻人若挫,告其徒永兴民李琰将作乱,命曙同度支判官李应机往按之。至则设方略,捕琰党三十余人,
皆伏法。琰辞连己所不快者数十人,一切不问。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
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知青州张齐贤奏曙擅戮人,帝曰:“不尔, 无以安被告者。”曙还,奏德
惮绪治军严,故诬之。帝擢绪本军虞候,而进曙东头供奉官。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
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祥符二年,黎州夷人为乱,
诏曙乘驿,往招抚,其酋首纳款,杀牲为誓。曙按行盐井,夷人复叛。曙率部兵百余,生擒首领三人,斩
首数十级。因上言蛮阻险拒命,请必加讨。诏知庆州孙正辞、环庆驻泊都监张继勋领陕西兵,同曙俱进,
所至皆降。曙又言:王师已至而方出,请诛之。真宗谓王旦曰: “已降而杀之,何以信四夷?”不许。夷人
8
平,迁内殿承制,再迁如京副使、知登州。会岁饥,请漕江、淮米以振贫乏,活者甚众。累迁西京作坊使、
惠州刺史、知桂州,徙滑州,迁西上阁门使,徙郓州,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八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
B.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
C.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
D.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十八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侍其曙名曙,字景
升,“景” 字意为日光。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隋炀帝大业年间始设置进士科目,元明清时期贡士参加殿试录口为三甲
都叫进士。
C.“以父任”是指古人可以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除参加科举考试之外,是古人进入仕途的另一
种方式。
D.“驿” 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文中“乘驿”指乘坐驿站置备的专用
车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侍其曙心胸宽广,严于律己。他因在官仓旁边放牧而被同僚举报,皇帝虽然没有降罪,但他仍然向朝廷
做了检讨,之后却在皇帝面前称赞举报自己的同僚。
B.侍其曙审查案件,执法公正。李琰被举报将作乱,侍其曙前往查证,依法处置了追随李琰造反的人,而
对他攀扯出的与案件无关的几十个人都没有治罪。
C.侍其曙明察政事,关注民生。真宗打算修葺太原故塔,命他审核所需费用,节省了大量开支;庄稼收成
不好,他向朝廷请求发放漕运的粮食,挽救了很多人。
D.侍其曙平定反叛,恩威并用。黎州夷人叛乱,他奉命前往招抚,款待夷族首领,与夷人杀牲盟誓;他离
开后夷人又反叛,于是向朝廷建议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对待反叛的夷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汝才孰与德权?”对曰:“德权畏法慎事,臣乃敢于官仓牧牛羊,是不及也。”
(2)知青州张齐贤奏曙擅戮人,帝曰:“不尔, 无以安被告者。”
9
第Ⅱ卷(共 9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定风波
苏轼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①,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
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
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 “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的“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15.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
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 1 分,6 分)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岳阳楼记》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
子: , 。
(2) 苏轼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而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并揭
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 , 。
(3)《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表现了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
是 , 。
(4)李商隐《锦瑟》中“ , 。”运用典故, 描绘了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
惚和迷惘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5)《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
10
里 一 片 寂 静 , 明 月 当 空 , 树 影 在 地 。”《琵 琶 行 》 中 与 之 运 用 相 同 手 法 表 现 演 奏 技 巧 高 超 的
是 , 。
(6)《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情景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3 分) ( )
①自 2016 年至今,北京 22 家市属医院将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消
现场放号,又有因噎废食之嫌。
②依我的能力,承担这份工作实在是绠短汲深,但大家既然信任我,我只能勉力而为。争取把事情办好,
不辜负大家的希望。
③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④他刚在绘画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得鱼忘筌,连自己的指导老师也不放在眼里了。
⑤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⑥几个南昌“驴友”在五风十雨,气温低、高原反应大的情况下,努力了一个小时,终于把湖北游客在海
拔 4500 米的色季拉山的石碑上涂鸦的“到此一游”擦掉了。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下文第一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
自由地飞翔着。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流淌着一道清澈的
溪流。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
斑……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
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
A.我们齐声朗诵起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C.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
D.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国房地产市场会不会崩盘?在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泡沫过大、供求关系失衡、住房空置率过
高等现象来看,这个市场不可持续。
11
B.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交通拥堵、马路拉链、城市看海、垃圾围城等问题,都是“十三五”期间亟待治
疗的“城市病”。
C.近期卫生部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国以及重点省份流感疫情的形势,加强对流感疫情的分析、研判和
监测,对重点省份的流感防控工作子以指导。
D.为让市民更多地呼吸到新鲜空气,我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限行机动车、管控扬尘、禁止露天烧烤
等强制性措施,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0.下面是“中国政法大学”校徽,请概括徽标主体的基本构图要素,并写出徽标主体蕴含的寓意。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字。(5 分)
注:徽标内圆背景颜色为红色。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流量”不是原罪, ,就是能量;“国嘴” 更不是刻板形象,“国嘴” 用好了意味着权威,意
味着可信。当主流媒体与带货大 V“共谋”一件造福湖北的事情,“小朱配琦” 这场直播就很有意思了:一
款热干面被总结成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______, 因为“奇变藕不变,符号看象限”!朱广权和
李佳琦的同框是融媒体最好的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拥有共同的目标,这次都是“带货”、都是帮扶湖北,
用互相欣赏的眼光和互相学习的心态,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共同把一件事做好。______, 只是引导大家买
了一包热干面、一盒小龙虾而已。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2
①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流行“ 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②20 世纪五十年代,青年流行“到边疆去”。
③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
④20 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大学去”“到夜校去”。
⑤20 世纪九十年代,青年流行“到特区去”“到国外去” 。
⑥到了 21 世纪初,青年流行“到北上广去”。
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
1. B2. C3. D4. D5. B
6.趋势:①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的比例增加。②名校毕业生愿意接受到中小学当老师(或:到中小学就
职并不罕见)。③本科毕业生到民企、个体就业的比例在小幅上升,而到国企、中外合资等就业的比例都有
所下降。④高校毕业生更倾向到大中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就业。(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①高校毕业生的自主选择。②用人单位的招聘政策、岗位需要。③-些高校对一些特殊就业渠道的重
视。④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力度不断加大。(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
7.答案:B。
8. [答案]示例:①掀起了姐弟俩采艾途中的紧张波澜,呼应了前文吃供品辟邪、戴花绳防蛇的情节。②“五
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香味”表现了姐弟共同经历困难后的喜悦和幸福和
亲密情感。③“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体现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美
好人性的守护。
9. [答案]①以上供、戴香包、避蛇、采艾等端午民俗活动为叙述内容,极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风貌。②以儿童为
视角,写出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也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③顺叙和插叙结
合。(现实与回忆穿插的叙述手法)在采艾途中,穿插了六月対姐姐缝香包的回忆,丰富了小说内容,也舒
缓了情节节奏。④淡化故事情节,追求诗情画意。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是乡土民俗的刻画、农村
风光的描写,平淡自然,充满意趣。
13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10.答案: C11.答案: A12.答案: D
13. (1)译文:“你和谢德权比,谁更有才能呢?”他回答说: “谢德权敬畏法令,谨慎做事,我却敢在官仓
旁边放牧牛羊,这说明我不如他啊。”
(2) 译文:青州知州(掌管青州的官员)张齐贤上奏朝廷,(称) 侍其曙擅自杀人,真宗答复说:“不这样做,
就没有办法安抚被诬告的人。
14. C
15.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手法 1 分) :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荫使杯里的酒
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分析 1 分)②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
为动”) (手法 1 分) :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
美,使画面生动可感。(分析 1 分)③正侧结合(手法 1 分) :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帙晚”
“酒尊凉” ,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分析 1 分)
16.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
石万壑雷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7.A.18.B19.B
20.答案:中国政法大学校徽整体色调为紫荆红,与白色背景交错相间,鲜明亮丽。紫荆红代表着热情、向
上以及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法官袍的前襟配色。标志的主体部分由天平组成,天平的支撑
部分被替换为尖顶圈底的剑形图案,既似捍卫公平、正义、法治的宝剑,又似开启知识大门、通往法学最
高殿堂的钥匙。宝剑剑柄上的数字“1952”代表了学校的成立时间,天平四周围绕的橄榄枝则寓意和平、
友爱。
21.[答案]“流量”用好了就是力量;吃藕不容易变心;哪怕这件事很小
四、写作(60 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