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剖析练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附答案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剖析练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附答案解析)

ID:460267

大小:35.4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作业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光纤之父”忘了光纤 一 2009 年 10 月 6 日凌晨 3 点,美国硅谷一座公寓里响起电话钤。对方说从瑞典打来, 有个教授要与高锟先生通话。几分钟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公布。高锟仍 是睡眼惺忪,“什么?我?啊,很高兴的荣誉呢!”说完倒头大睡。 发表那篇著名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亦即光纤通信诞 生之日——十年后,1976 年,高锟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莫理奖。奖杯是一个水晶 碗,以前它被拿来装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十多年前的一张行星命名 纪念证书,还贴在车库墙上,正下方是换鞋凳。最倒霉的是 1979 年爱立信奖奖牌,料想 是被打扫房子的女工顺走了……爱立信奖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 1958 年激光发明,令人们畅想光通信的未来,但实际研究困难重重。此时高锟就职 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他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致力于 寻找足够透明的传输介质。 黄美芸难以忘怀,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年幼的子女经常要等他吃饭,他哄她: “别生气,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的。” 专家们起初认为,材料问题无法逾越。33 岁的高锟在论文中提出构想,“只要把铁 杂质的浓度降至百万分之一,可以预期制造出在波长 0.6 微米附近损耗为 20dB/km 的玻 璃材料”,这一构想一开始并未引起世界关注。几年间,面对质疑,高锟不仅游说玻璃制 造商制造“纯净玻璃”,更远行世界各地推广这一构想。 1976 年,第一代 45Mb/s 光纤通信系统建成,如今铺设在地下和海底的玻璃光纤已超 过 10 亿公里,足以绕地球(2)5 万圈,并仍在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 在后来的一次电视访问中,黄美芸逗他:“你是不是光纤之父呀?”他只是带着疑惑 的笑容“复读”:“光纤之父?光纤之父做什么?” 二创造力的火花早在生命萌芽时期就不时闪现。高锟在上海度过 15 岁前的时光,他白 天在霞飞路上的学校接受西式教育,晚上回家还有私塾老师教四书五经。高锟自己最热 衷的是化学实验,曾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晒相纸甚至泥球弹丸,经手的氰化物号 称“足以毒害全城的人”。危险实验被家长叫停,转而又迷上无线电,组装一部有五六 个真空管的收音机不在话下。 1948 年举家迁移,后定居香港,高锟先是考上预科留英,工作后辗转英美德诸国,一 步步走向世界。后来他说:“是孔子的哲学令我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童蒙时期不 明所以背诵的那句“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启发他独立思考,也让他受惠终生。 1987 年,他被遴选为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自认使命就是“为师生缔造更大发 展空间”。他觉得,教职员只要有独立思想,就有创造性,面对学生抗议也是如此。一次 高锟正要致辞,有学生爬上台,扬起上书“两天虚假景象,掩饰中大衰相”的长布横额遮 盖校徽,扰攘十多分钟后才被保安推下台。一位学生报的记者高声问校长:“校方会不 会处分示威的同学?”他边走边平静地说:“处分?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 见的自由。” 静静坐在一旁参加校园电影观赏和讨论会,在小小的社科研讨会上举手发问……高 校长的身影至今活在很多中大人的记忆里。待他离开多年,他们方才怀念起他的自由开 放,称他为“真正的教者”。 三 谦谦蔼蔼,光华内蕴,上德若谷。“教授就是任谁都可以向他发脾气的那种人”“他 几乎从不发脾气”,许多接触过高锟的人都这么说。黄美芸晚年评价高锟是“最好的男 朋友”“一个有着最可爱笑容的人”。两人相识于同一家英国公司,从此携手 60 载。 1960 年代初正忙于那篇重要论文的他,还经常将换尿布等家中脏活全包。 获得诺奖后,黄美芸用部分奖金推动阿兹海默公益事业,次年高锟慈善基金会即告 成立。高锟逝世当天,黄美芸在媒体通稿中也特意提到基金会,称之为高锟的“最后遗 愿”。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 年 9 月 27 日) 相关链接:①2018 年 9 月 23 日,高锟逝世。一位网友留言悼念:“先生携光而来,也随光而去, 留下的是穿梭不息的无限纤丝,创造的是不断向前的光明未来。” ②1996 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高锟获得了 2009 年以贝尔物理学奖,得知消息的刹那,高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激 动和兴奋,内心十分平静。 B.1958 年,高锟来到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开始了他对激 光通讯传输介质的研究。 C.高锟在科学研究上注重独立思考,他也将这样的理念贯彻到教育管理中,曾把“为 师生缔造更大发展空间”当作自己的使命。 D.面对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质疑,高锟游说玻璃制造商,并到世界各地推广自己的构 想,最终玻璃光纤通信系统得以建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的高锟热衷化学实验,迷恋无线电,表现出了创造力,这为他后来创造性地进 行光纤通信研究奠定了基础。 B.中西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对高锟产生了深远影响,高锟的成长表明科学与哲学对人 的成长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C.高锟为人谦虚,对人和蔼,而且关爱家人,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的自由开放,表现 了一位老科学家的高尚美德。 D.文章引用高锟妻子黄美芸、网友的话语,突出了高锟在科研领域的巨大贡献,表达 了对高锟的崇敬之情。 (3)文章题目“‘光纤之父’忘了光纤”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 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 我就还做一名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在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庆 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 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常与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 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 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 岁时 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时,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 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 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 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笔名)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 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 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 世纪 40 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 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 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 “我想到先生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 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 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 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同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48 年,24 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 26 年以后。 1974 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写下了一首两千多字的长诗 《祖国行长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 喜……” 30 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 年,她受邀担任南 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 10 万美元),设立“叶氏驼庵 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进。2010 年,叶嘉莹领衔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2012 年 6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 同志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颁发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 莹 88 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内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 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 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 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 岁的她站在那里, 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 年 5 月 12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叶嘉莹 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写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 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哭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的 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 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 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荣、 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 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竖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文化 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认, 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3)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 “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 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000 米、5000 米,直到 7062 米,“蛟龙号”成为目前世 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当人们为“蛟龙号”的每一次进步欢呼雀 跃时,有位老人默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 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 徐芑南说过,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 怀着强烈的报国热情,1958 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的徐芑南,来到了中船重工集 团七〇二所开始了潜艇结构的研究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于海洋装备 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四项潜水器的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 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由 300 米、600 米、1000 米发展到 6000 米。20 世纪末, 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载人深潜器应用需求越来 越迫切。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 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 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载人潜水器领路人, 他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此时,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 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 “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 600 米。从 600 米到 7000 米, 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 100 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 10 个大气压,难度可想 而知。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 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木、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信、自动控制等多 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为了统筹好“蛟龙号” 本体 12 个分系统工作,徐芑南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 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徐芑南说:“即 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亙配合,相辅相成才行。”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所有合作者对徐芑 南这位总设计师,都是众口一词地赞扬。 人才短缺也是制约“蛟龙号”研制的瓶颈。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总 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 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轻的设计师 们讲课。 2009 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 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 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试验 现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检查设备、交流技术问题、推敲下潜步骤等,他不放过任何可 能出现的隐患。每次潜水器下水,他从不安稳地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 水面控制室里,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后续的 5000 米级和 7000 米级海 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 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 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 徐芑南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在他 的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从无到有”, 从浅蓝走向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 如今,已是 82 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最前线,他正和同事们 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这是“蛟龙号”的深度,也是徐芑南精 神的深度、人生的深度…… (摘编自 2018 年 1 月 8 日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芑南虽已退休,深受疾病困扰,但毅然决然地担任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这 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报国热情。 B.在徐芑南看来,“蛟龙号”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的密切配合,所以 他在工作中非常看重统筹规划。C.尽管年事已高,徐芑南还是坚持上船坐镇指挥,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 “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 D.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突破“蛟龙号”研制瓶颈,而且可以 让我国深潜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徐芑南先后担任了四项潜水器的总设计师,正是由于他在这些经历中积累了大量 宝贵的经验,“蛟龙号”才能够横空出世。 B.徐芑南从书“蛟龙号”的研制工作,困难可想而知,然而他善于调动合作者集智攻 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嬴得了合作者的赞扬。 C.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徐芑南迎难而上,力争“蛟龙号”载 人潜水器的立项,最终他实现了这一梦想, D.中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如果没有徐芑南及其团队 的倾心付出,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3)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 刘火雄 1913 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孟多维。1933 年,他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和古典文学。1957 年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1935 年,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负 责贝尔库工人区的支部工作。加缪在给良师益友让•格勒尼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把 人们引向共产主义的,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 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求学之余,为了便于开展党务工作,加缪组织了劳工剧团。他 改编了法国作家马尔罗的《轻蔑的时代》,这是一部讲述营救德国共产党人的短篇小说。 1939 年 9 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硝烟笼罩欧洲大陆。加缪在日记中写道:“野兽 统治的时代开始了……”他曾报名参军,但因有肺结核病史身体虚弱未果。加缪继续在 山顶一间面朝大海的出租屋里,夜以继日同时创作着“荒诞三部曲”——《局外人》 《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1942 年,《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先后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局外人》开篇所展现的冷漠、虚无,至今令人震惊。“局外人”默尔索过 失杀人,对法庭罗织的罪名淡然处之,这既折射了司法制度的荒谬,也成为二战后一代 青年的写照。 外敌入侵,加缪投身地下报纸《战斗报》,担任主编,为法国抵抗运动鼓与呼。加缪 接连为《战斗报》撰写社论,号召人们为祖国而战。他写道:“一个渴望生活的民族不 应该等待别人给她带来自由,她得自己去争取自由。”“从巴黎少逃出一个德国人便是 向盟军战士和我们东部的法国同志少射一粒子弹。” 战争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一枚高于普通等级的玫瑰勋章。加 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也不会佩戴勋章,“我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在我身旁牺牲 的战友们却没有获得勋章”。二战过后,加缪断断续续写了六七年的《鼠疫》正式出版 发行,销量突破十万册。《鼠疫》寓意了法西斯暴行肆虐与正义力量奋起抗争的趣旨。 加缪曾说:“我希望人们在几种意义上阅读《鼠疫》,但是它最明显的意义是欧洲对纳 粹主义的抵抗。证据就是,敌人虽未指明,但是,在欧洲所有的国家中,人人都认出了 它。” 缘于共同的爱好,加缪经常与萨特、波伏娃、毕加索等人相聚于咖啡馆探讨文艺、 哲学问题和社会事件。萨特的戏剧《禁闭》排演时,曾邀请加缪担任主角。二战期间, 萨特、波伏娃等也参与到加缪主编的《战斗报》中。加缪和萨特,惺惺相惜、其乐融融。 然而,对于共产主义特别是苏联极权统治的政见分歧,使得加缪与萨特的亲密关系出现 了裂痕。1951 年 10 月,加缪酝酿、修改了近十年的《反抗者》刊行。这部有关政治、 哲学和艺术理论的思辨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反抗故我存在”的核心命题,在萨特主编 的《现代》杂志上,刊出了一篇题为《阿尔贝•加缪或反抗的灵魂》的评论。文章经萨 特授意,由杂志社编辑执笔,长达二十多页,极尽嘲讽之能事,对加缪的《反抗者》展开 批判。加缪随即回应,最终使得加缪与萨特分道扬镳。世人一直把萨特和加缪并列为存 在主义的代表,但加缪说:我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是一名存在主义者。 阿尔及利亚问题就像肺病一样折磨着加缪。从 1830 年开始,法国逐步占领阿尔及利 亚,开始了殖民统治。加缪在报刊撰文呼吁和平,反对暴力,他写道:“法国政府左手拿 着《人权宣言》,右手拿着用来镇压的警棍时,还能以文明的创立者自居吗?”对于那些 被殖民当局逮捕的民族解放阵线成员,加缪也尽力展开营救,他参与过一百多起宗教救援案件。但这一系列活动让加缪陷入两难境地,加剧了他的“局外人”身份:“两边都 不把我当作自己人。一边觉得我不够爱国,另外一边又觉得我爱国爱过了头……”1959 年 9 月,戴高乐宣布给予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权,其可以在独立、联盟或者并入法国三 条道路中作出选择。对此,加缪颇为振奋。阿尔及利亚最终宣告独立。 时光飞逝中,加缪的人生和作品逐渐凝结成世界文学史上一块坚硬的磐石。只要地 中海的阳光还在,加缪的精神就永存。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和长大的加缪,是一位典型的“黑脚”,即生活在法属阿尔及利亚 的法国公民。他对法国人和阿拉伯人有同样的感情,这使他在 1950 年代中期阿民族主 义者和法国殖民当局的冲突中,没有像萨特等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站出来谴责法国的 殖民政策、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而是主张欧洲白人和阿拉伯人和平相处。 (摘自《郑州晚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加缪秘密加入共产党,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道主义思 想,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B.二战胜利后,为表彰加缪的贡献,当局给他颁发了勋章,加缪则表示自己没有索要 也不会佩戴勋章,这是因为他的谦虚。 C.加缪与萨特分道扬镳,两个人都有责任,萨特撰文批评加缪,有错在先,加缪随即 回应,能看出二人均心胸狭窄。 D.作为一个阿尔及利亚人,加缪关心国家的独立与自由,同法国侵略者进行了针锋 相对的斗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这篇传记不仅仅写 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对他斗争精神的赞扬。 B.这篇传记除了加缪文学创作成就这条线索之外,另一条是他参加共主义运动的历 程,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且相互交织,反映出传记严密的逻辑思路。C.加缪创作于二战期间的《局外人》的开篇,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冷漠、虚无,这部小 说与《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并称为“荒诞三部曲”。 D.加缪的作品《鼠疫》出版于二战过后,尽管人们对这部作品可做不同角度的解读, 但其中最明显的寓意应是欧洲对纳粹主义的反抗精神。 (3)传记题目中提到加缪是“局外人”,从传记中看,哪些方面体现了他是“局外 人”,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 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义。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 私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明了少年王 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 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求诛杀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 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 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在贬谪龙场驿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 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 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 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 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 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 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貶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 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 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 于醇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王阳明正奉命到福 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下,竟能 “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名声。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 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 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王 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 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王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 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 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 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 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 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 湿、瘅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向 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嗷呕吐”的严重病况, 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 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 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 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 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 而始得其门。” (摘编自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 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为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 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C.王阳明提出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都可追求主体心灵 的觉悟。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 生与学问的概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 政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B.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髄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 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C.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 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D.本文直接引用《论语》《大学》的话语,是为了揭示工阳明思想的渊源和发展过 程,丰富了传主形象。 (3)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 答案 1 答案:(1)C(2)D (3)①“光纤之父”点明高锟在光纤通信领域做出的开创性的巨大贡献,表达了 对高锟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赞美。②“忘了光纤”(谐音“忘了光鲜”),是说高锟不以成绩自居,有着淡泊名利的 伟大情怀,表达了对高锟伟大人格的赞颂。 解析:(1)A 项,从高锟的语言看出,是有一些惊讶、激动的,只是很快归于平 静。B 项,1958 年是激光发明的年份,此时高锟已在英国就职,说明他早已开始了他 的研究。D 项,“面对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质疑”错误,应是对高锟科学构想的质疑。 (2)黄美芸的话并没有突出高锟的巨大贡献。 2 答案:(1)D(2)B (3)①叶嘉莹先生清丽脱俗,高雅飘逸,展现了诗人的修养; ②从小便受诗词熏陶,后来身处乱世,辗转漂泊,以古典诗词教书育人,通过诗词 将悲欢情绪传达出来,与诗词情缘极深; ③回归祖国后,各处讲学,设置奖学金,献身于古典诗词的传播与保护工作,用诗 词点燃他人。 解析:(1)原文为“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 (2)A.“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曲解文意。C.“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不 准确,原文为“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D.“就是”过于绝对, 且从原文来看,“乐观之生活”还应该包括其对古典诗词的坚守与喜爱。 3 答案:(1)C(2)D (3)①徐芑南从毕业到退休,一直在从事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多次担任潜水 器的总设计师; ②徐芑南虽深受疾病困扰,但仍然毫不犹豫地答应担任“蛟龙号”总设计师,研 制过程中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坚持在海试现场坐镇指挥,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满怀热 情; ③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④直到现在,徐芑南依然活 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最前线。 解析:(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C 项, “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分析有误, “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只是“蛟龙号”第一次海试成功的重要保障。(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A 项,“蛟 龙号”“能够横空出世”有多方面的原因,徐芑南经验丰富只是其中之一。B 项, “善于调动合作者集智攻关”错,文中只是说他善于统筹规划。C 项,“力争‘蛟 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立项”错,文章第 4 段说“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 年大 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但并未说明立项是徐芑南力争的。 (3)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解答 此题,一是要注意“一生”这个关键词,不能忽略徐芑南退休前的工作经历;二是 在提炼信息时,要注意区分角度,应侧重于徐芑南对“深蓝梦”倾注的情感这一方 面,而并不仅仅关注其在深潜事业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等。 4 答案:(1)A;(2)B;(3)①二战爆发,他曾报名参军,但因有肺结核病史身体 虚弱未果,只能进行文学创作和反战宣传,成为主战场的“局外人”;②加缪本来和萨特 关系友好,但因政见分歧而决裂,世人一直把萨特和加缪并列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但加 缪并不认同,成为了存在主义的“局外人”;③加缪参加阿尔及利亚和平集会宣读停战呼 吁书,但“两边都不把我当作自己人”,他成为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的“局外人”。 解析: 5 答案:(1)C;(2)D;(3)①学术方面:创建阳明学,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 命题; ②为政方面:治政有方,推行德政与教化; ③军事方面:平叛得力,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解析:(1)“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错,原文为 “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 (2)“为了揭示王阳明思想的渊源和发展过程”错,引用《论语》是为了介绍王守 仁名字的由来,引用《大学》是为了揭示王阳明思想的发展过程。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