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教育机构 2020 年高考物理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5 道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A. 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
B. 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
C. 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
D. 相同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
【答案】C
【解析】
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焦点位置,选项 A 错误;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木星和火星绕太阳
运行速度的大小不是始终相等,离太阳较近点速度较大,较远点的速度较小,选项 B 错误;根据开普勒行
星运动第三定律可知, 木星与火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选项 C 正确;根
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相同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相等,但是不等于木星与太阳
连线扫过面积,选项 D 错误;故选 C.
2. 如图甲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匝数 n1=350 匝,副线圈匝数 n2=70 匝,电阻 R=20Ω,V 是交流电压表,
原线圈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流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在原线圈上交流电压瞬时值的表达式为 u=20 sin5πtV
B. 原线圈电流的有效值为 0.04 A
C. 在 t=0.01s 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0
D. 电阻 R 上消耗的电功率为 0.8W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乙可知交流电压最大值 Um=20 V,周期 T=0.02s 则
2
2
2=100πrad/s
所以
u=20 sin(100πt)V
故 A 错误;
B. 电压表的示数为电路的有效电压的大小,U1=20V,根据电压与匝数成正比解得
U2=4V
副线圈的电流为
I= =0.2A
电流与匝数成反比,所以原线圈电流的有效值为 0.04A,故 B 错误;
C.电压表示数为有效值,是 4V,故 C 错误;
D.电阻 R 上消耗的电功率
P= =0.8W
故 D 正确
故选 D。
3. 如图所示,相距 l 的两小球 A、B 位于同一高度 h(l,h 均为定值)。将 A 向 B 水平抛出的同时,B 自由
下落。A、B 与地面碰撞前后,水平分速度不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不计空气阻力及小球与
地面碰撞的时间,则( )
A. A、B 在第一次落地前能否相碰,取决于 A 初速度
B. A、B 在第一次落地前若不碰,此后就不会相碰
C. A、B 不可能运动到最高处相碰
D. A、B 一定不能相碰
【答案】A
【解析】
【分析】
。
的
2π
T
ω =
2
2 4 A20
U
R
=
2
2U
R因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该规律抓住地面碰撞前
后,水平分速度不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判断两球能否相碰。
【详解】A.若 A 球经过水平位移为 l 时,还未落地,则在 B 球正下方相碰。可知 A、B 两球能否在落地前
相碰,取决于 A 的初速度。故 A 正确;
BD.A、B 在第一次落地前不碰,由于反弹后水平分速度、竖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则以后一定
能碰。故 B 错误,D 错误;
C.若 A 球第一次与地面碰撞时的水平位移为 时,根据竖直方向上运动的对称性知,当 A 球水平位移为
l 时,A 球上升到最高点,B 球的运动规律与 A 球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相同,知 A、B 在最高点相碰。故
C 错误。
故选 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根据该规律进行分析。
4. 如图所示,壁虎在竖直玻璃面上斜向上匀速爬行,关于它在此平面内的受力分析,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因为壁虎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壁画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在此平面内,对壁虎进行受力分析
由平衡条件可知 F 与 mg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
2故选 A。
5. 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只小球,小球运动一段时间后落回地面.忽略空气阻力,该过程中小球的动能 Ek
与时间 t 的关系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动能的概念和 Ek-t 图象,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时,速度
v=v0-gt,根据动能 得 ,故图象 A 正确.
点睛:本题以竖直上抛运动为背景考查动能的概念和 Ek-t 图象,解题的方法是先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物体的
速度特点写出速度公式,在根据动能的概念写出函数方程,最后根据函数方程选择图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16 分,每小题有二个或三个正确选项,
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 0 分)
6. 公路急转弯处通常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如图所示,某公路急转弯处是一圆弧,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 vc
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两侧滑动的趋势,则在该弯道处
.
21
2kE mv= ( )2
0
1
2kE m v gt= −A. 路面外侧高内侧低
B. 车速只要低于 vc,车辆便会向内侧滑动
C. 车速虽然高于 vc,但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车辆便不会向外侧滑动
D. 当路面结冰时,与未结冰时相比,vc 的值变小
【答案】A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路面应建成外高内低,此时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指向内侧,可以提供圆周运动向心力,
故 A 正确.车速低于 v0,所需的向心力减小,此时摩擦力可以指向外侧,减小提供的力,车辆不会向内侧
滑动.故 B 错误.当速度为 v0 时,静摩擦力为零,靠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速度高于 v0 时,摩
擦力指向内侧,只有速度不超出最高限度,车辆不会侧滑.故 C 正确.当路面结冰时,与未结冰时相比,
由于支持力和重力不变,则 v0 的值不变.故 D 错误.故选 AC.
考点: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名师点睛】此题是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搞清向心力的来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
行求解,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7. 如图,木板 A 放在水平地面上,小物块 B 通过轻弹簧与 A 的左侧档板 P 连接,A 与 B、A 与地面之间均
粗糙.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B 位于 A 上的 O 点.现将 B 拉至 C 点由静止释放向左运动,到达某点时速度
为零(上述过程中 A 一直保持静止),则此时( )
A. B 所受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B. A 所受的摩擦力不可能为零
C. B 可能位于 O 点的左侧 D. B 不可能位于 O 点的右侧
【答案】AC
【解析】
【详解】物块在运动过程中弹簧弹力和滑动摩擦力做功,根据功的定义式可知,克服滑动摩擦力做的功为
μmgs,弹簧拉至 C 处克服弹簧弹力做的功即储蓄的弹性势能为 ,由于弹簧的劲度系数 k、A 与 B 之
2
kx x⋅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以及物块的质量 m 都不知道,因此无法确定最终物块停在何处,即 s 与 x 的大小,故选
项 AC 正确;选项 BD 错误.
故选 AC。
8. 如图所示,电源 E 对电容器 C 充电,当 C 两端电压达到 80 V 时,闪光灯瞬间导通并发光,C 放电.放
电后,闪光灯断开并熄灭,电源再次对 C 充电.这样不断地充电和放电,闪光灯就周期性地发光.该电路
( )
A. 充电时,通过 R 的电流不变
B. 若 R 增大,则充电时间变长
C. 若 C 增大,则闪光灯闪光一次通过的电荷量增大
D. 若 E 减小为 85 V,闪光灯闪光一次通过的电荷量不变
【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查电容器的充放电,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电容器充电时两端电压不断增大,所以电源与电容
器极板间的电势差不断减小,因此充电电流变小,选项 A 错误;当电阻 R 增大时,充电电流变小,电容器
所充电荷量不变的情况下,充电时间变长,选项 B 正确;若 C 增大,根据 Q=CU,电容器的带电荷量增大,
选项 C 正确;当电源电动势为 85V 时,电源给电容器充电仍能达到闪光灯击穿电压 80V 时,所以闪光灯仍
然发光,闪光一次通过的电荷量不变,选项 D 正确.
点睛:本题源自于 2009 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的第 5 题,以闪光灯发光问题为背景考查电容器的充放电问题,
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容器
9. 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 形光滑导轨宽为 L,矩形匀强磁场Ⅰ、Ⅱ的高和间距均为 d,磁感应强度为
B.质量为 m 的水平金属杆由静止释放,进入磁场Ⅰ和Ⅱ时的速度相等.金属杆在导轨间的电阻为 R,与导
轨接触良好,其余电阻不计,重力加速度为 g.金属杆( )
A. 刚进入磁场Ⅰ时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B. 穿过磁场Ⅰ的时间大于在两磁场之间的运动时间
C. 穿过两磁场产生的总热量为 4mgd
D. 释放时距磁场Ⅰ上边界的高度 h 可能小于
【答案】BC
【解析】
本题考查电磁感应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金属棒进入两个磁场的速度相等,而
穿出磁场后金属杆做加速度为 g 的加速运动,所以金属感进入磁场时应做减速运动,选项 A 错误;对金属
杆受力分析,根据 可知,金属杆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其进出磁场的 v-t 图象如图所
示,由于 0~t1 和 t1~t2 图线与 t 轴包围的面积相等(都为 d),所以 t1>(t2-t1),选项 B 正确;从进入Ⅰ磁场
到进入Ⅱ磁场之前过程中,根据能量守恒,金属棒减小的机械能全部转化为焦耳热,所以 Q1=mg.2d,所
以 穿 过 两 个 磁 场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热 量 为 4mgd , 选 项 C 正 确 ; 若 金 属 杆 进 入 磁 场 做 匀 速 运 动 , 则
,得 ,有前面分析可知金属杆进入磁场的速度大于 ,根据 得金属
杆进入磁场的高度应大于 ,选项 D 错误.
点睛:本题以金属杆在两个间隔磁场中运动时间相等为背景,考查电磁感应的应用,解题的突破点是金属
棒进入磁场Ⅰ和Ⅱ时的速度相等,而金属棒在两磁场间运动时只受重力是匀加速运动,所以金属棒进入磁
场时必做减速运动.
三、简答题:本题分必做题(第 10、11 题)和选做题(第 12 题)两部分,共计 42 分。请将
2 2
4 42
m gR
B L
2 2B L v mg maR
− =
2 2
0B L v mgR
− = 2 2
mgRv B L
= 2 2
mgR
B L
2
2
vh g
=
2 2 2 2 2
4 4 4 4=2 2
m g R m gR
gB L B L解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10. 用图甲装置探究细绳拉力(近似等于悬挂钩码重力)做功和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
(1)关于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需要测出小车与钩码的质量
B.需要垫高木板右端以平衡摩擦力
C.需要控制钩码的质量远大于小车的质量
D.必须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同时释放小车
(2)某次获得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已知相邻两点时间间隔为 T,小车与钩码的质量分别为 M 和 m,重力加
速度为 g,从 A 点到 B 点的过程中,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______,小车动能的变化为______.(用题中及图
中字母表示).
(3)在实验操作正确的情况下,分析多组数据发现,拉力对小车做的功总是大于小车动能的变化量,原因
是______.
【答案】 (1). AB (2). (3). (4). 钩码的重力大于
细绳中的拉力
【解析】
【详解】(1)[1]A.实验要验证的关系式: ,故需要测出小车与钩码的质量,选项 A 正确;
B.要使得钩码的重力等于小车的拉力,需要垫高木板右端以平衡摩擦力,选项 B 正确;
C.此实验不需要控制钩码的质量远大于小车的质量,选项 C 错误;
D.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然后释放小车,选项 D 错误;
故选 AB;
(2)[2][3]从 A 点到 B 点的过程中,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mg(x2+x3+x4);打 A 点时小车的速度:
打 B 点时小车的速度:
小车动能的变化为
2 3 4( )mg x x x+ + ( ) ( )2 2
4 5 1 2
28
x x x xM T
+ − +
21
2Fx Mv=
1 2
2A
x xv T
+=
4 5
2B
x xv T
+=.
(3)[4]拉力对小车做的功总是大于小车动能的变化量,原因是钩码向下加速运动时,钩码的重力大于细绳中
的拉力.
11. 某同学用下列器材测定电流表 A1 的内阻:
A.待测电流表 A1(量程 0.3A,内阻约 5Ω);
B.电流表 A2(量程 0.6A,内阻约 3Ω);
C.定值电阻 R0=5Ω;
D.滑动变阻器 R1(0~5Ω,额定电流 2A);
E.滑动变阻器 R2(0~100Ω,额定电流 1A);
F.电源 E(电动势约为 3V,内阻忽略不计);
G.开关、导线若干.
(1)该同学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请根据图甲将图乙实物图补充完整______.
(2)该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选填“R1”或“R2”).
(3)将电路正确连接后,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在某位置时,电流表 A2 的指针位置如图丙所示,
示数为______A.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多组电流表 A1、A2 的示数,分别用,I1、I2 表示,描绘出 I1I2 图线
如图丁所示,已知图线的斜率为 k,则电流表 A1 的内阻为______.从实验原理上看该实验是否存在系统误
差?______(选填“存在”或“不存在”).
【答案】 (1). (2). R1 (3). 0.38 (4). (5). 不存在
【解析】
【详解】(1)[1]实物图如图所示;
( ) ( )2 2
4 5 1 22 2
2
1 ( )2 8k B A
x x x xE M v v M T
+ − +∆ = − =
0
1 k Rk
−(2)[2]试验时滑动变阻器用分压电路,故应该选择阻值较小的 R1;
(3)[3][4][5]电流表 A2 读数为:0.38A;根据欧姆定律可得:
解得:
则
解得:
从实验原理上看该实验不存在系统误差.
六、选修题(每题 12 分,共 24 分)
【选修模块 3-3】
12. 如图所示,一演示用的“永动机”转轮由 5 根轻杆和转轴构成,轻杆的末端装有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叶
片。轻推转轮后,进入热水的叶片因伸展而“划水”,推动转轮转动,离开热水后,叶片形状迅速恢复,转轮
因此能较长时间转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转轮依靠自身惯性转动,不需要消耗外界能量
B. 转轮转动所需能量来自形状记忆合金自身
C. 转动的叶片不断搅动热水,水温升高
D. 转轮的叶片在热水中吸收的热量一定大于在空气中释放的热量
的
1 1 2 1 0( )AI R I I R= −
0
1 2
1 0A
RI IR R
= +
0
1 0A
R kR R
=+
1 0
1
A
kR Rk
−=【答案】D
【解析】
【详解】A.转轮转动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转轮的速度越来越小,所以要维持转轮转动需要外力做功,
故 A 错误;
B.要维持转轮转动需要外力做功,转轮转动所需能量不能由转轮自己提供,故 B 错误;
C.转动的叶片不断搅动热水的过程是水对转轮做功的过程,同时水会向四周放出热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
律可知水的内能减小,故水温降低,故 C 错误;
D.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物体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能量全部用来对外做功而不引起其变化,故叶片在热
水中吸收的热量一定大于在空气中释放的热量,故 D 正确。
故选 D。
13. 如图所示,内壁光滑的气缸水平放置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被密封在气缸内,外界大气压强为 现对
气缸缓慢加热,气体吸收热量 Q 后,体积由 增大为 则在此过程中,气体分子平均动能______ 选填“增
大”、“不变”或“减小” ,气体内能变化了______ .
【答案】 (1). 增大; (2). ;
【解析】
【详解】由温度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气体分子平均动能越大,由于对气体加热,所以
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气体对外做功为: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 .
14. 某同学在进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前,查阅数据手册得知:油酸的摩尔质量 M=0.283kg mol
-1,密度 ρ=0.895×103kg m-3。若 100 滴油酸的体积为 1ml,则 1 滴油酸所能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约是
多少?(取 NA=6.02×1023mol﹣1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
【答案】10m2
【解析】
【详解】1ml 油酸的质量为
. 0.p
1V 2.V (
)
2 1( )Q Po V V− −
0 2 1( )W P V V= −
0 2 1( )U Q W Q P V V∆ = + = − −
⋅
⋅m=ρV=0.895×103kg/m3× ×1×10﹣6m3=8.95×10﹣6kg
油酸分子的个数
N= NA= ×6.02×1023=2×1019 个
油酸分子体积
解得:
r= ≈5×10-10m
油膜的面积约为
【选修模块 3-5】
15. 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b、c 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的光。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选项
中,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减小,则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第 3 能级跃迁到第 1 能级,能级差最大,知 a 光的频率最大,波长最短,从第 3 能级跃迁到第 2
能级,能级差最小,知 b 光的光子频率最小,波长最长,波长依次减小的顺序为 b、c、a,故 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16. 一个中子与某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生成一个氘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 该反应放出的能量为
Q,则氘核的比结合能为 _____________.
1
100
m
M
68.95 10
0.283
−×
34 π3
Vr N
=
9
33
19
3 3 10
4π 4 3.14 2 10
V
N
−×= × × ×
8
2 2 2
10
1 10 m 10 m2 2 5 10
VS r
−
−
×= = =× ×【答案】 ;
【解析】
【详解】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得 ,该反应释放的能量为 Q,则结合能为 Q,所以氘
核的比结合能为 .
17. A、B 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 2 :1,它们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且所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分别
为 EA 、EB . 求 A、B 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和该金属的逸出功.
【答案】动量之比 ,逸出功
【解析】
【详解】光子的能量 ,动量 , 得 ,则
A 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同理, 解得 .
六、计算题:本题共 3 小题。共计 47 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
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朋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8.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种发电装置,如图所示. 在磁极和圆柱状铁芯之间形成的两磁场区域的圆心角 均为
,磁场均沿半径方向. 匝数为 N 的矩形线圈 abcd 的边长 ab =cd = 、bc =ad=2 . 线圈以角速度 ω 绕中心
轴匀速转动,bc 和 ad 边同时进入磁场. 在磁场中,两条边所经过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 B、方向始终与两边
的运动方向垂直. 线圈的总电阻为 r,外接电阻为 R. 求:
(1)线圈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Em;
(2)线圈切割磁感线时,bc 边所受安培力的大小 F;
(3)外接电阻上电流的有效值 I.
1 1 2
1 1o n H H+ →
2
Q
1 1 2
0 1 1n H H+ →
2
Q
: 2:1A BP P =
hε γ= hP λ= cλ γ= EP c
= : 2:1A BP P =
0A AE Wε= − 0B BE Wε= −【答案】(1) Em=2NBl2ω. (2) (3)
【解析】
【详解】(1)bc、ad 边的运动速度 v=ω ,
感应电动势 Em=4NBlv.
解得 Em=2NBl2ω.
(2)电流
安培力 F=2NBIml
解得.
(3)一个周期内,通电时间 t= T
R 上消耗的电能 且 W=I2RT.
解得
点睛:本题研究交变电流的产生,实质上是电磁感应知识的具体应用,是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安培力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19. 如图,长为 L 的轻杆一端连着质量为 m 的小球,另一端用铰链固接于水平地面上的 O 点,初始时小球
静止于地面上,边长为 L、质量为 M 的正方体左侧静止于 O 点处.现在杆中点处施加一大小始终为
12mg/π,方向始终垂直杆的力 F,经过一段时间后撤去 F,小球恰好能到达最高点.忽略一切摩擦,试求:
(1)力 F 所做的功;
(2)力 F 撤去时小球的速度;
(3)若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后由静止开始向右倾倒,求杆与水平面夹角为 θ 时(正方体和小球还未脱离),
正方体的速度大小.
2 2 34N B lF r R
ω= + ( )
24
3
NBlI r R
ω= +
2
l
m
m
EI r R+=
2 2 34N B lF r R
ω= +
4
9
2
mW I Rt=
( )
24
3
NBlI r R
ω= +【答案】(1)mgL 2) (3)
【解析】
【详解】(1)根据动能定理 WF-mgL=0
力 F 所做的功为 WF=mgL
(2)设撤去 F 时,杆与水平面夹角为 α,
撤去 F 前,WF= α=mgL,得 α=
根据动能定理 mgL-mgLsinα= mv2
得撤去 F 时小球的速度 v=
(3)设杆与水平面夹角为 θ 时,小球的速度为 v1,正方体的速度为 v2
v2=v1sinθ
系统机械能守恒 mg(L -Lsinθ)= mv12+ Mv22
v2=
20. 一圆筒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圆心为 O、半径为 R,在筒上有两个小孔 M,N 且 M、O、N 在同一水平线
上.圆筒所在区域有垂直于圆筒截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在圆筒左侧有一个加速电场.一
个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 的带正电粒子,由静止经电场加速后从 M 孔沿 MO 方向射入圆筒.已知粒子与圆
筒碰撞时电荷量保持不变,碰撞后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碰撞前相反,不计粒子重力.
(1) 若加速电压为 U0,要使粒子沿直线MN 运动,需在圆筒内部空间加一匀强电场,求所加电场的电场强度
大小 E;
(2) 若带电粒子与圆筒碰撞三次后从小孔 N 处射出,求粒子在圆筒中运动时间 t;
(3) 若带电粒子与圆筒碰撞后不越过小孔 M,而是直接从小孔 M 处射出,求带电粒子射入圆筒时的速度 v.
【答案】(1) (2) 或 (3) (n=2,4,6,…)
【解析】
gl
2
2
2 (1 sin )sin
sin
mgL
m Mg
θ θ
θ
−
+
12mg
π 2
L π
6
1
2
gl
1
2
1
2
2
2
2 (1 sin )sin
sin
mgL
m Mg
θ θ
θ
−
+
02qUE B m
= 3 m
qB
π m
qB
π
tan 1
qBRv m n
π= +【详解】(1) 带电粒子 平行板加速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在磁场中运动时,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
qv0B=qE
解得
(2) 带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
带电粒子与环碰撞三次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所示,两次碰撞点与圆环圆心的连线夹角 α=
两次碰撞过程粒子通过弧长对应的圆心角
β=π-α=
整个过程运动时间
第二种情况如图所示,两次碰撞点与圆环圆心的连线夹角
α′=
两次碰撞过程粒子通过弧长对应的圆心角
β′=π-α′=
整个过程运动时间
在
2
0 0
1
2qU mv=
02qUE B m
=
2 mT qB
π=
4
π
3
4
π
34 2
mt T qB
β π
π= × =
3
4
π
4
π
3
4
mt qB
π′ =所以带电粒子在圆环中运动的时间为 或
(3) 设粒子从 M 点射入磁场后做圆周运动的速度为 v、半径为 r,得
设粒子经 n 次碰撞从小孔 M 射出,则
2π=(n+1)·2φ 即 n=2,3,4,5,…
又当 ·2φ=π 时,粒子会从小孔 N 射出,故 n 只能取偶数,
综上可得
φ= (n=2,4,6,…)
由几何关系得
tanφ=
解得入射粒子速度大小为
(n=2,4,6,…)
3 m
qB
π m
qB
π
2vqvB m r
=
( 1)
2
n +
1n
π
+
r
R
tan 1
qBRv m n
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