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议论文的知识
一.议论文定义: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
常用文体。
二.议论文的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三.议论文三要素:
(一)论点:
1.定义: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
2.位置: 题目、篇首、篇中、篇尾。
3.特点: 简洁、准确、鲜明。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
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
(引证)、比喻论证(喻证)、 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
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如《谈骨气》开篇即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
气的”这一论点。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这种议论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
深信服。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
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然后引出一个正
确的观点。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5.运用比喻,引出论点。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
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论据:
1.定义: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2.种类:
(1)事实论据:现实生活的事实、史实、统计数据、神话、传说、寓言等。
(2)道理论据:名言警句、谚语、科学定律、定理、公式等。
3. 运用论据应注意:
(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4)运用多个论据时要有详略。
(5)使用论据后要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三)论证方法: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
式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法: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论证方法的作用:
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能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
引证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
面,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正反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可以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还可以使正确
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突出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议论文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论)
→分析问题(为什么)(本论)
→解决问题(怎么办)(结论)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及思路:
引论:提出问题(围绕论题提出论点)。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课文内容:
介绍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18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
胸外科医生。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受到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
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 1938 年初来到中国,4 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 年 10
月,白求恩在浓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于 1939 年 11 月在河
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
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
第一段重点句: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
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
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重点句: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
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中心论点:
赞扬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
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
神的表现。
1.本文是议论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分析议论文中
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何不同?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
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
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 叙②议|(③④⑤⑥)叙⑦议|(⑧⑨)叙⑩议
第一层: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两点表现。
第二层:拿“不少的人”跟白求恩作对比,从反面论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的精神的必要性。
第三层:侧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感人之深,进一步支持了论点,
发出号召,重申论点。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
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说说课文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如何运用对比论证的?
说说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对比论证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
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第三段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
以批评教育。
第四段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14.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
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 年获
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 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
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
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
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
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 1987
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
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
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阅读点拨】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
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
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
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
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 年”,“1920 年”,“1945 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
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
种了 35 年。从 1910 年到 1945 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
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
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
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
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
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
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 1939 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 1914 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
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
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
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
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
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
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
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
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
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
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问题: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
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2.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
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的文章的感
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
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4.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还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
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句体。
总结归纳: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依靠着什么力量?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15.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 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 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 年离
开。1992 年去英国。1994 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上作。出版的诗集有
《纪念》(1985 年)、《游动悬崖》(1997 年)等。
文章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
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
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
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文章思路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
唤起“我”的想望。
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
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
并以此句引出诗歌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诗中已经自然分层。
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
成的理想之海的意思。
第二层,作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
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
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理解时要弄清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关键是“海”与“山”,
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
的困难。“重重的山”,说明人们起初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一
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失所望,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
分的认识。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
的启迪。
课后习题答案
(一)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
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
到了痴迷的程度。表达了“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要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
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16.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fú)2 君子 3 之行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5 无以明志 6,非
宁静 7 无以致远 8。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9,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10 则不能励精 11,险躁 12 则不能冶性 13。 年与时驰 14,意与日 15 去,遂 16 成枯落
17,多不接世 18,悲守穷庐 19,将复何及 20!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
的)
【注释】
① 诫:告诫、劝勉
② 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 行:指操守、品德。
⑤ 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也说“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明:使……明”。
⑦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⑨ 广才:增长才干。
⑩ 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
11 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2 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 驰:消失、逝去。
15 日:时间。
16 遂:于是,就。
17 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8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
思。
19 穷庐:破房子。
20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
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
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
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
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
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启示】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封信的
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
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
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原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
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
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
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
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
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
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
个阶段性目标。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 年 7 月 23 日—234 年 8 月 28 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
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这篇
《诫子书》是诸葛亮 54 岁时写给他 8 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少年时父母双亡,随叔父
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
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
承彦之女为妻。
【阅读训练】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2. 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①夫君子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须静也,才须学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句子中的斜体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卒中往往语。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 D.静以修身。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
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
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6. 本文作者主要从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文中表明作者观
点的句子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才
2. ①指操守、品德。②增长才干。③没有用来……的办法。到达,这里引申为“实
现”。④过度的享乐。⑤宁静。才干、才能。⑥流逝。意志。⑦到。
3.A
4.①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
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②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
现远大的理想。③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④年华
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
没有任何用处。
5.D
6.修养 学习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
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须要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
增强了论述效果。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8. 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
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
去做事。
10.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四单元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 分)( )
A.热忱(shén) 坍塌(tān) 干涸(hé) 拈轻怕重(niān)
B.戳穿(chuō) 派遣(qiǎn) 抽噎(yē) 刨根问底 (páo)
C.栋梁(dòng) 狭隘(yì) 拣选(jiǎn) 哄堂大笑(hōng)
D.废墟(xū) 呼啸(xiāo) 滚烫(tàng) 悲守穷庐(lú)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滑稽 恍惚 惊慌失措不毛之地
B.啜泣 硬朗 生机勃勃 见意思迁
C.鄙薄 殉职 精益求精精疲力竭
D.凌乱 险躁 满腔热忱 慷慨激昂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学校大扫除期间,有的同学拈轻怕重,把重活儿脏活儿累活儿留给别人,自己挑轻的。
B.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都不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而是要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给
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C.中国文字和书法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根。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却
被忽视,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D.春天的红莲湖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多姿多彩,令游人瞻前顾后,流连忘返。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作家曹文轩获 2016 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5.(2017 天津)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6.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心理学与成长》。莫顿•亨特,英国作家、心理学家。文章
题目说明把生活中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然后一个个地去战胜它。
B.《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写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
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C.《纪念白求恩》一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要,议得精辟,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
认识白求恩,又能懂得向白求恩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怎样向他学习。
D.《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课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
瞻的一封家书。文中包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7.(2017 邵阳)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
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
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8.综合性学习。(9 分)
亲爱的同学们,在“微笑着面对生活”的综合性学习中,你们一定微笑过。要知道,微
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就会在你的眼前打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
(1)【活动一:汇集名言警句】微笑着面对失败,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心态,许多古人先哲为
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至理名言,不妨写出来一两句,与大家共享。(1 分)
答案: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万
丈深渊。
(2)【活动二:学写演讲句式】根据下面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面仿写合适的句子。(4 分)
真诚的微笑是心灵对外界的一种自然映照。它比开怀大笑多了一份柔和,比哑然失笑多
了一份温暖。微笑不是奉承,不是勉强,不是掩饰。它包含着温情,____________;它包含着理
解,这是微笑的效果;它包含着赞许, 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微笑的魅力 这是微笑的神圣
(3)【活动三:模拟口语训练】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同学们也十分关心,只是脾
气急躁了一点,这使部分同学对班主任有情绪。作为班长的你,该怎样委婉地请求班主任改正
自己的不足?该怎样做同学们的安抚工作?(4 分)
A.你对班主任说:
B.你对同学们说: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回答问题。(13 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2)淫慢则不能励精( )
(3)年与时驰( )
(4)意与日去(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2 分)
12.《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
体会。(3 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各题。(13 分)
纪 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
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
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
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
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
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
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
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
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
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
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
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
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
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
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
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
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
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
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
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
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
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
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
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
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
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
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
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
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
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⑥我不相信
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
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
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
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
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
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
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
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
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
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
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
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
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
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
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
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
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
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
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
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13.根据提示梳理情节。(3 分)
14.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2 分)
15.品析语言。(2 分)
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
16.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2 分)
17.下面这段文字是《2015 年散文随笔选粹》给本文的推荐语。请结合全文,谈谈有哪
些“更多的隐秘情感”。(答出两点即可)(4 分)
“这条陪伴她(作者)十多年的狗,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镜子。也是在对它的回忆中,作
者品味到更多的隐秘情感。”
(三)阅读下文,回答各题。(14 分)
贫寒是凛冽的酒
①是在我小学毕业时,父母带我来北京玩,在天安门广场,父亲问一个捡瓶子的人一个月
可以挣多少,那人说两千。所以父亲说,可以留下来,留下来捡破烂都能活。因为父亲的工资
当时才八百。虽然说那时算是处于公务员下海浪潮的尾声,可父亲以优异的业绩炒了公家的
鱿鱼,还是震动乡县,以至于我们那个县盛传着谣言说父亲是到北京来贩毒的,否则没法解释。
②可实际上,我们初来乍到,连暖气都烧不起,每天是要砸冰出门的,因为晚上呵出的水蒸气会
把门死死封住,这个恐怕很少有人体验过吧?第二年更是穷得过年只剩两百块钱,连老家都回
不去。 ③但终究没饿死嘛。我母亲说北京人傻,吃鸭子就吃皮,留下个那么多肉的大鸭架子
才两块钱一个,所以母亲就买鸭架子给我吃,我不记得自己吃了多少。母亲说,当时看着我蹲
在门口能吃下一整只,她特别开心,但也总后悔说那时候没给我补好,害我个头没有长得像舅
舅那么高。 ④母亲还会买将死的泥鳅给我吃。她说泥鳅早上被贩到菜场,颠簸得都会翻白
肚子,看起来像死的,所以才卖一块钱一斤。母亲就把它们买回来,用凉水一冲,不一会儿就都
活了。 ⑤当年住过的小屋,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就两张床,一张桌,一个电灯,一口锅,最
高级的电器是我学英语不得不用的步步高复读机。那也是我们全家的娱乐工具,一家人吃了
饭总会围着它唱歌录音。 ⑥还有一次我踩翻了凉在电饭锅里的开水,烫了一脚的泡,母亲抱
着我一个劲儿地哭,心肝宝贝地喊着,“真对不起,对不起,好好的干嘛到北京受这份罪呢?要
是在老家,哪里会这样烫着脚了”。这倒是真的,我们用电饭锅煮开水,不就是为了省下一个热
得快的钱吗?但忧患就是如此,会让亲爱的人抱得更紧,父亲在日后与我散步时曾对我说,那时
他与母亲的感情比新婚还要恩爱。有太多的夜晚,他们愁到失眠,但是可以相依为命。 ⑦可
我毕竟是少年,当时对于贫穷并没有太多的感受,经常都是嬉笑过去了。比如我们没有钱买第
二套校服,却需要每天都穿它,没办法的时候就在锅里炒衣服,校服洗过放到锅里去炒干。我
很擅长这种技艺,我可以告诉你如何不把衣服炒皱,如何不把拉链炒化。 ⑧好在后来富裕了。
那是只有苦过拼过的人才知道的滋味。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富有,而是当年的贫寒;
不是那些小家子气的冷暖自知,而是破釜沉舟的卧薪尝胆、含辛茹苦。因为,贫寒像凛冽的酒,
喝过才敢提着虎拳,往世上走。 (有删改)
18.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贫寒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事)(4 分)
19.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20.谈谈你对“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富有,而是当年的贫寒”的理解。(3 分)
21.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4 分)
三、写作(50 分)
22.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人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
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请以
“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和戏剧外);②要写出真情实感;③不要出现
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 600 字。
第四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 分)( B )
A.热忱(shén) 坍塌(tān)干涸(hé) 拈轻怕重(niān)
B.戳穿(chuō) 派遣(qiǎn) 抽噎(yē)刨根问底 (páo)
C.栋梁(dòng) 狭隘(yì) 拣选(jiǎn) 哄堂大笑(hōng)
D.废墟(xū) 呼啸(xiāo) 滚烫(tàng) 悲守穷庐(lú)
导析:B A 项,“忱”应读 chén;C 项,“隘”应读ài;D 项,“啸”应读 xiào。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 分)( B )
A.滑稽 恍惚 惊慌失措不毛之地
B.啜泣 硬朗 生机勃勃 见意思迁
C.鄙薄 殉职 精益求精精疲力竭
D.凌乱 险躁 满腔热忱 慷慨激昂
导析:B “见意思迁”应为“见异思迁”。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D )
A.学校大扫除期间,有的同学拈轻怕重,把重活儿脏活儿累活儿留给别人,自己挑轻的。
B.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都不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而是要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给
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C.中国文字和书法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根。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却
被忽视,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D.春天的红莲湖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多姿多彩,令游人瞻前顾后,流连忘返。
导析:D 成语“瞻前顾后”是形容一个人做事顾虑多,犹豫不决。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B )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作家曹文轩获 2016 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导析:B A 项,“能否”缺乏照应;C 项,“加快”与“质量”搭配不当;D 项,缺少主语,应
删去“通过”或“使得”。
5.(2017 天津)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导析:D 选择问句问号的位置用法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
后,D 句中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6.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 )
A.《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心理学与成长》。莫顿•亨特,英国作家、心理学家。文章
题目说明把生活中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然后一个个地去战胜它。
B.《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写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
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C.《纪念白求恩》一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要,议得精辟,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
认识白求恩,又能懂得向白求恩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怎样向他学习。
D.《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课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
瞻的一封家书。文中包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导析:A A 项,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7.(2017 邵阳)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
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
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8.综合性学习。(9 分)
亲爱的同学们,在“微笑着面对生活”的综合性学习中,你们一定微笑过。要知道,微
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就会在你的眼前打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
(1)【活动一:汇集名言警句】微笑着面对失败,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心态,许多古人先哲为
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至理名言,不妨写出来一两句,与大家共享。(1 分)
答案: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万
丈深渊。
(2)【活动二:学写演讲句式】根据下面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面仿写合适的句子。(4 分)
真诚的微笑是心灵对外界的一种自然映照。它比开怀大笑多了一份柔和,比哑然失笑多
了一份温暖。微笑不是奉承,不是勉强,不是掩饰。它包含着温情,____________;它包含着理
解,这是微笑的效果;它包含着赞许, 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微笑的魅力 这是微笑的神圣
(3)【活动三:模拟口语训练】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同学们也十分关心,只是脾
气急躁了一点,这使部分同学对班主任有情绪。作为班长的你,该怎样委婉地请求班主任改正
自己的不足?该怎样做同学们的安抚工作?(4 分)
A.你对班主任说:
B.你对同学们说:
答案:A.老师,您是我们最敬佩的老师,对我们的关爱令我们感动,如果您再温和一点,我想
同学们的进步会更大! B.同学们,老师也是为了我们的进步,别看他性子急,可他是一位有爱心
的老师,我们要多多理解老师,好吗?(意对即可)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回答问题。(13 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2)淫慢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
(3)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4)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
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11.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2 分)
答案:淡泊、立志、惜时。
12.《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
体会。(3 分)
答案:(示例)学习必须静下来(不能心浮气躁),才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只有学习能
拓展才能,只有立下大志才能学有所成。学习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能好
高骛远。
(二)阅读短文,完成各题。(13 分)
纪 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
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
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
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
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
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
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
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
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
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
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
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
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
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
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
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
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
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
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
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
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
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
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
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
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
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
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
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
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
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⑥我不相信
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
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
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
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
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
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
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
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
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
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
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
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
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
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
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
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
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
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
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
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13.根据提示梳理情节。(3 分)
“描述”点点→梦寻点点→又梦点点→泪别点点→回忆点点→愧念点点
14.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2 分)
答案:朋友,因为它极有灵性,理解人、信赖人。(答“给予我信任、爱和快乐”或“给予
我人生启迪”也可。)
15.品析语言。(2 分)
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
答案:“熬”表示艰难忍受的程度,既暗含点点的年老,又饱含“我”对点点能否平安度
过寒冬的深切担忧。
16.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2 分)
答案:先衔接上文,集中叙写“我”的两个梦(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梦集中对比),更能突出对
点点的关切和思念;再写点点之死,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为结尾的议论蓄势。(意思对即可)
17.下面这段文字是《2015 年散文随笔选粹》给本文的推荐语。请结合全文,谈谈有哪
些“更多的隐秘情感”。(答出两点即可)(4 分)
“这条陪伴她(作者)十多年的狗,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镜子。也是在对它的回忆中,作
者品味到更多的隐秘情感。”
答案:“窥见另一种生命纯净的灵魂”的幸运;世间某种美好和温暖生活的感受;及时尽
力给予爱的领悟、仁慈、悲悯的博大意义的体会;尊重、善待其他生命的认知。
(三)阅读下文,回答各题。(14 分)
贫寒是凛冽的酒
①是在我小学毕业时,父母带我来北京玩,在天安门广场,父亲问一个捡瓶子的人一个月
可以挣多少,那人说两千。所以父亲说,可以留下来,留下来捡破烂都能活。因为父亲的工资
当时才八百。虽然说那时算是处于公务员下海浪潮的尾声,可父亲以优异的业绩炒了公家的
鱿鱼,还是震动乡县,以至于我们那个县盛传着谣言说父亲是到北京来贩毒的,否则没法解释。
②可实际上,我们初来乍到,连暖气都烧不起,每天是要砸冰出门的,因为晚上呵出的水蒸气会
把门死死封住,这个恐怕很少有人体验过吧?第二年更是穷得过年只剩两百块钱,连老家都回
不去。 ③但终究没饿死嘛。我母亲说北京人傻,吃鸭子就吃皮,留下个那么多肉的大鸭架子
才两块钱一个,所以母亲就买鸭架子给我吃,我不记得自己吃了多少。母亲说,当时看着我蹲
在门口能吃下一整只,她特别开心,但也总后悔说那时候没给我补好,害我个头没有长得像舅
舅那么高。 ④母亲还会买将死的泥鳅给我吃。她说泥鳅早上被贩到菜场,颠簸得都会翻白
肚子,看起来像死的,所以才卖一块钱一斤。母亲就把它们买回来,用凉水一冲,不一会儿就都
活了。 ⑤当年住过的小屋,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就两张床,一张桌,一个电灯,一口锅,最
高级的电器是我学英语不得不用的步步高复读机。那也是我们全家的娱乐工具,一家人吃了
饭总会围着它唱歌录音。 ⑥还有一次我踩翻了凉在电饭锅里的开水,烫了一脚的泡,母亲抱
着我一个劲儿地哭,心肝宝贝地喊着,“真对不起,对不起,好好的干嘛到北京受这份罪呢?要
是在老家,哪里会这样烫着脚了”。这倒是真的,我们用电饭锅煮开水,不就是为了省下一个热
得快的钱吗?但忧患就是如此,会让亲爱的人抱得更紧,父亲在日后与我散步时曾对我说,那时
他与母亲的感情比新婚还要恩爱。有太多的夜晚,他们愁到失眠,但是可以相依为命。 ⑦可我
毕竟是少年,当时对于贫穷并没有太多的感受,经常都是嬉笑过去了。比如我们没有钱买第二
套校服,却需要每天都穿它,没办法的时候就在锅里炒衣服,校服洗过放到锅里去炒干。我很
擅长这种技艺,我可以告诉你如何不把衣服炒皱,如何不把拉链炒化。 ⑧好在后来富裕了。
那是只有苦过拼过的人才知道的滋味。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富有,而是当年的贫寒;
不是那些小家子气的冷暖自知,而是破釜沉舟的卧薪尝胆、含辛茹苦。因为,贫寒像凛冽的酒,
喝过才敢提着虎拳,往世上走。 (有删改)
18.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贫寒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事)(4 分)
答案:①我们因烧不起暖气而砸冰出门。②过年因没钱不能回老家。③母亲买鸭架子为
“我”补身子。④母亲为省钱买将死的泥鳅。⑤家具简单,最高级电器是复读机。⑥用电饭锅
烧开水。⑦“我”在锅里炒衣服。(答出其中任意四件即可。)
19.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答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受伤时母亲的心痛与自责,
表现出母亲对“我”无尽的爱。(描写方法 1 分,作用 2 分。)
20.谈谈你对“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富有,而是当年的贫寒”的理解。(3 分)
答案:(示例)真正的财富不是对金钱的拥有,而是在贫寒中磨炼了意志,增强了战胜困难的
勇气,这种优秀的品质将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符合题意、理解深刻 2 分,语言流畅 1 分)
21.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4 分) 答案:(示例)文中的“我”
经历了贫寒,在贫寒中磨炼了意志,形成了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成了“我”一生中最大的财
富。(2 分)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也会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这样和那样的“贫寒”,我应该将其
作为磨炼意志的法宝,努力铸就自己的优秀品质。(2 分)
三、写作(50 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