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高频考点
考点通关引导
高频考点:赏析、推荐、做批注
【考查方式】
(1)结合具体的内容,多角度赏析主题、表现手法等。
(2)从写作主旨、情感、启示等入手,对词、句、段进行批注。
(3)打通文本与自我,写相关的感悟或推荐,表达自我对生活的启示。
【典题回放】
1.(2020·四川泸州)标题“古榕酒香飘” 中“酒香飘”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作简
要分析。(3 分)
2.(2020·江苏南京)你学着“米豆”的批注①,给这里的“吁”写批注。(3 分)
受“米豆”的批注②的启发,你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也作了推测。
批注如下:(3 分)
3.(2020·上海)第(17)段写到:“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
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 字
左右)(2 分)
4. (2020·湖北宜昌)请根据前文提示,将第⑥段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2 分)
5. (2020·广东)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
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5 分)
6.(2020·湖南衡阳)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大爱、大美
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
(2 分)
【备考锦囊】
优秀的散文往往为人们的精神打开了一扇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散”
除了形式的多样化、无拘无束之外,还表现在表达内心情怀时的直截了当,尽“情”舒展。
阅读此类作品,在品读赏析语言时,要结合文意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要善于勾联,善于
打通,既能走进文字、走近作者,又能走出来,走进自己的生活,用文中的信息启示自我,
指导生活与实践。一、赏析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独有的特点,作者借助这个特点完成对生活的艺术反映。赏析散
文要在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提炼出文眼和线索,继而顺藤摸瓜,全面把握
文章的思想与情感。掌握词语、句子、标题的赏析方法,对景物描写、写作手法、抒发情
感等有深刻的认识,能够从内容上、结构上、表现力度上等多角度品析。
答题方法:(1)看文章标题,是否表明了写作对象,是否是文章线索或文章主题,是否
承载着作者的情感;(2)看中心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或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
的主题,抒发怎样的情感;(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表现手法等等。
二、批注
是对阅读内容的注解,是读者阅读时的自身感受,是阅读过程中由文本语言、主题思想、
情感等产生的启示、感想、见解、疑问等,这种切身的思考有助于理解散文的“形”“神”
特点。写批注时要注意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心得与感受相结合,补充注解与相关联系相结
合。视角上鲜明,要点突出,语言使用规范。
答题方法:(1)找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2)找准表述对象,并对其特点作
出准确判断;(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疏通,注意内容的延展性。
三、推荐
经由文本散发出来的信息,根据其关联性,想到与其相通的地方,以此促进对文本的深入
理解。
【解题技巧】
解题格式一:从内容上,指明了……(写作对象特点);从表现手法上使用了……(修辞
等);从结构上……(引起下文、铺垫、伏笔、承上启下等);从语言上……(修辞角度等),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赏析。
解题格式二:深入理解文本,聚焦共同点,打通与自我生活的联系。
【典例解析】
(2020·江苏南京)
惊叹,由“吁”到“芋”
冯杰
在我们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龟片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这个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来得要更晚一些。
我开始把它的来历想象成一出乡村传奇:
最早,是在很远的一天,我们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无人烟之地苦旅,忽然,看到了那
种未曾见过的大叶子,于是,发出惊叹的语气词——“吁”!
再于是,这种植物就开始叫“芋”了。这就是它的来历。
当然,还得给汉宇戴上一笠遮雨的草帽。中国汉字有个规律,凡带草字头的,都是绿颜色
的汉宇,能发芽的汉字,能种下的汉字。
这是我赋予这种植物诞生记的小引子,自然是禁不起推敲的。我只不过想用文宇把它打扮
一下,好让芋穿着一面面大绿叶子出场而已。
芋因充满乡土情结而可入画。我是首先看到齐白石画的芋叶,其后,才看到真芋的。在一
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明的
墨叶上流淌。一边,还有两只歌唱秋风颂的蟋蟀。
初春,母亲常常会在集市上买些小芋头。大的煮热,让我们蘸着小碟子里的白糖吃。小的
也不丢,留下来。我看到一小筐里放着一堆小芋头,一个个顶着绿芽。原来母亲要种。
竽头开始在院子里发芽,抽枝时还要随着培土。等到长大时,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生长
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有串门的人也“吁——”:
“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
中国的芋头可能要数广西荔浦芋头最大最好。据说过去都是“贡品”。母亲生前,我们全家
坐在一起,看过那个关于刘墉的喜剧,荔浦芋头作为角色在里面出场过。那时,曾有黄昏
里开心的笑声。
有一年,我随一个旅行团到过荔浦,专门在一个小火炉前买过一个,双手捧着,边上车边
吃,干,面,掉粒,惹得一车人看我的贪相。别人告诉我,桂林那边也有卖的。
等到从桂林回中原,临上车时,想给母亲买个带回去,却怎么也见不到芋头那毛乎乎的影
子了。
后来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镇菜市场上,见到了这种荔浦芋头,是从南方运来的,我毫不犹
豫地买了两个,让母亲尝尝。
母亲嫌太贵。
“不贵,芋头都是坐火车来的,那么远。”母亲还用刀片削下几块,说留下来种种试试吧。她以为还会像过去在集市上买的小芋头呢,
一个个都听她的话。
来年,荔浦芋头沉默,都没有发芽。
(选自《泥花散帖》,百花文艺出版社)
米豆的批注①:“吁”这个感叹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哇”,朗读时声音可以由低到高再到
低,而且拖得较长,是一种惊叹的语气。
米豆的批注②:母亲种小芋头,可能是想把喜欢的稀奇食物留在一家人的生活里吧。
10.你学着米豆的批注①,给这里的“吁”写了批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受米豆的批注②的启发,你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也作了推测。(3 分)
12.看到文中汉字与植物的关系时,米豆和你都很兴奋,你们不禁聊了起来。(4 分)
米豆:真有意思,用文字打扮的“芋”是什么样的呢?
你 : ( 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米豆:原来,“芋”的穿戴这么好看啊!还有,带草头的字会发芽生长这一说法很新鲜,让
我联想到《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字,我好像看到了碧绿的藤蔓不断牵延垂
挂、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你 : 你 说 得 真 好 , 我 也 想 起 《 陋 室 铭 》 中 的 “ 苔 ” 字 , 它 让 我 仿 佛 看 到 (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详析】
10.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批注的时候,我们结合“吁”本身来批注,它是个语气词,表
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所以我们可以从其表达的情感和语气角度批注,然后联系上下文看
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语气。这里从串门人的“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读到这句话
可以推断出,这个“吁”比前者内容要丰富的多。声音应该由低到高,一直是上扬的。由
此批注就可以了。
11.12.让新知与旧知勾联,继而打通生活,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题透过仿写及联想,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并由此延申到灵活应用,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式。仿
写的句子要与米豆的句子句式一致,要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一幅生动的场景,且语言上要
形象具体,表意要连贯。
【错因分析】
1.对于批注的写作形式与内容,大部分考生不具备明确的方向,不能把要批注的字词本身
与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要么脱离内容只关注“字”本身,要么只关注了“字”而忽略
了文本的内容。联系串门人的话:“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很容易判断出“吁”,是
惊讶的语气,相当于我们今天表达惊讶的感叹词“咦”,且声音是上扬高上去的。学生往往
缺少打通,导致判断失误。
2.有的考生缺少打通的能力,不能从文本转向生活,因此“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不
能作恰当的推测,一来缺少生活,二来不能联系上文的批注。另外,对于新旧知识的相互
勾联,考题中经常出现,但有些考生往往学了新知,忘了旧知。以致于忘记了《陋室铭》
中是如何描写苔的。除此之外,对仿写的要求,有的考生比较模糊,不能做到句式相同,
不能灵活准确地使用拟人的手法,学生的品读语言的能力有待于提升。
【满分示例】
10.(3 分)示例:这里的“吁”,相当于现在的感叹词“咦”,声音由低到高,是上扬的,
语气是惊讶的。
11.(3 分)示例:母亲想能像以前种小芋头一样,把远方又大又好的芋头种在家里,不花
钱就能让家人经常吃到。
12.(4 分)示例:(1)“芋”是戴一笠草帽,穿着一面大绿叶子出场的样子。(2)(它让我
仿佛看到)青苔慢慢爬上台阶,将一片绿色铺染开来的画面。
专题群文突破
野地上的麦子
刘亮程
①好几年,我们没收上野地上的麦了。有一年老鼠先下了手,村里人吆着车提着镰刀赶到
野地时,只看见一地端扎的没头的光麦杆,穗全不见了。有两年麦子黄过了头,大风把麦
粒摇落在地,黄灿灿一层,我们下镰时麦穗已轻得能飘起来。
②麦子在大概的月份里黄熟,具体哪天黄熟没人能说清楚,由于每年的气候差异和播种时间的早几天晚几天。还由于人的记忆。好多年的这个月份混在一起,人过着过着,仿佛又
回到曾经的一些年月里,经过的事情又原原本本出现在眼前。人觉得不对劲。又觉得没什
么不对劲。麦子要熟了,每年要熟一次。仿佛还是去年前年被人割倒的那些麦子,又从黑
暗中爬了起来,一步一步走到这个月份里。
③那时正值玉米长到一人高,棉花和黄豆也都没膝,村子被高高矮矮的庄稼围着,连路上
都长出草和粮食。
④一条路隔段时间没人走,掉在路上的麦粒、苞谷豆、草籽……就会在一场雨后迅速发芽,
生长起来。路上的土都很肥沃,牲口边走边撒的粪尿,一摇一晃的牛车上掉下的肥料和草,
人身上抖下的垢甲,凡从路上拉来运去的东西,没一样不遗落一些在路上。春播一过路往
往会空一阵子,有些路就是专门通向一块地,这块地里的活干完了,路也就没人走了。等
过上一两个月,人再去这块地里忙活,路上已长满了作物,有麦子、玉米、黄豆,还有已
经结上小瓜蛋子的西瓜秧,整个路像一条绿龙,弯弯曲曲伸到人要去的那地方。人在路头
愣望一阵,想他们麻袋上的那个小洞、车箱底的那个细缝,咋会漏掉这么多种子。人实在
不忍心踏上去,只好沿路边再走出一条新路。
⑤麦子成熟的香味就在这个时候,顺风飘来,先是村西边的人闻到。麦子快要熟了。嗯,
是麦子熟了。打镰刀的王铁匠锤停在半空,愣了一下,麦香飘过他的铁炉的一瞬被烤熟了,
像吃了口新麦锅盔的感觉;编筐的张五突然停住正编的一根榆树条,抬头朝天上望,快给
村长说说去,该安排人割麦子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麦子成熟的气息弥漫在空气里,又亲切又熟悉……
选自 《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有删改 )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去掉吗?如果不能,请为它写一个批注,阐释理由。(3 分)
麦子要熟了,每年要熟一次。仿佛还是去年前年被人割倒的那些麦子,又从黑暗中爬了
起来,一步一步走到这个月份里。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 分)
路上已长满了作物,有麦子、玉米、黄豆,还有已经结上小瓜蛋子的西瓜秧,整个路像一
条绿龙,弯弯曲曲伸到人要去的那地方
3.按照第⑤段话的句式,在后面仿写一个句子,表达“我”在麦子熟时的反应。(3 分)
4.选文第①段交代了“有几年没收上麦子”,原因有“老鼠的破坏”,还有村民收的不及时,
“麦子熟过头”,生活中导致麦子失收的原因还会有很多,结合生活实践,为村民们的“麦
收”拟写两条标语,加强村民的“麦收”安全意识。(有具体所指,每条标语不超过 10 个
字。)(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