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2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英】萨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
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
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
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
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
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
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
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
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
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
——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
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
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
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
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
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
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
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
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
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
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
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
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
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
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
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
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7. 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
涂染上了“黄昏”的具象而强烈的象征意义。
B. 小说围绕“一块香皂”叙事写入,三个人物、全部事件都跟香皂有关。它既能推动情节发展,
又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C. 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
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 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昏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
的人性价值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8. 小说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有人说:“小说给出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那么简单,看似是年轻人单独行骗,
其实是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设局甚至其中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可能也是个骗子。”请在文
中为这段话中的观点找出依据。
【答案】7. C 8. ①为人物出场做铺垫。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夜幕昏暗,这为小说中三个
失意落魄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昏暗模糊的背景。②使情节展开自然合理。因为昏暗的环境,使
得老人丢香皂、找香皂,葛尔特茨比从怀疑到相信进而资助年轻人等一系列情节的展开自然而
合理。③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开头昏暗凄凉的背景暗示了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
可悲结局。
9. ①“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老先生”离开长凳时遗落了香皂,“他坐过的地方几乎
立即就被一个年轻人占领了”。这便是合作的明证——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
②“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就看出他的
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他不动声色
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
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
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中人”。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及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错误。“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
•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欧•亨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
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
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是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暮色苍茫”“只有那
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渲染出暮色苍茫,夜幕昏暗的氛围,为人物
出现设置了典型环境。刻意突出环境的昏暗、模糊,为后文一系列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使得
情节发展自然合理:正因为环境昏暗,老人不知道自己丢了香皂,而年轻人的话因这块香皂得
到了葛尔特茨比的信任。而这段凄凉的环境描写也暗示着葛尔特茨比从怀疑一切到最终被骗的
可悲结局。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筛选重要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如认为“年轻人和老先生合作行骗”可结合“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分析,不能将空位让与无关之人占据,以及两
人都恰巧有“香皂”,这就是合作的证明。
如认为“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曾经也是个骗子”,可结合“‘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
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分析,葛尔特茨比初见“年轻人”时,一眼
就看出他的企图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对方尚未说话,仅仅一个表情就使他立刻警觉起来。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
案件似的说”“‘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
香皂来’”,他不动声色地听完“年轻人”的故事,嘴上应付说“并非完全不可能”而内心已经
确认对方是个幼稚的骗子,然后得意地指出行骗剧本中的破绽。结合“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
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
香皂”分析,他对“年轻人”的言行有着准确的了解,说明他深谙其道,可能曾经也是“同道
中人”。
辽宁省 2021 届高三上学期测评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有伤疤的月亮
刘云芳
我推门出来,满天都是星星,月亮只有半个,像被一把钝刀切开,切口上还留着不太整齐
的曲线。它安静地挂在院子的正上方,成了我们家的私有财产。我对母条说,现在才知道,月
亮原来是我家院子的肚脐眼儿。母亲笑,忍不住钻进窗帘贴着玻璃往外边瞧。
在这个夜晚,我们家也像是被切成两半儿的月亮。我跟母亲在村庄,弟弟和父亲在医院。
似乎很多年没有跟母亲独处过这么多天。一早,她起床,用左手穿衣服,穿鞋,用左手扶
稳一把榆木拐杖,高一步低一步,走出屋子,用脚印把院子丈量两遍,再回来,用左手生火,
煮粥。她喜欢提醒我:和面要用温水;别忘了把这盆食端给狗,还有鸡的食也送给它,顺道把
鸡蛋也收了吧……她坐在那里指使我干这干那,仿佛二十多年前的光景:她要教会我各种生活
的本领,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就像月光洒满院子。
她要用那半个身子,释放出对我全部的爱。白天,她怕我在屋子里冷,喊我去晒太阳。太
阳看着我们,在椅子底下,刻出一幅母女相依的影子。晚上,她喊我快点去睡。我总是要在睡
前为她按摩。她平躺着,身体展现在我面前。她的右胳膊僵硬,右手不由自主地攥起来,右腿
明显比左腿短一截。它们都萎缩得厉害。我注意到了她肚脐下边竖着的切口。她注意到了我的
目光,解释道,那会儿也是没办法。
那时,她只有二十一岁,怀了我之后,又紧张,又幸福。她感受到我在腹部一天天长大,
肚子很快就鼓起来。大家都说她怀的可能是双胞胎。然而,与我一同长大的竟是一个肿瘤。它
甚至抢了我的风头,快速地占领着地盘,它让母亲困顿,疲乏,让她瘦弱。几个月后的某天,
她终于忍不下去了,坐着父亲赶的牛车进了城里的医院。
大夫望向她和父亲,孩子还要不要?若保孩子,就要等母亲完成分娩后才能手术,那时必
定增加风险。若是保大人,现在必须手术,孩子能否成活就听天由命了,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
说,要保大人。母亲经历了手术,大夫从她腹部取出的肿瘤装了一小盒。之后,他们怀着忐忑
的心情任我自然生长。哪怕我出生后非常健康,她也总是对当时的选择心怀愧疚。我看着这道
与我同龄的伤疤,安慰她,如果是我,我也会跟你们做同样的选择。她说,还是有个女儿好。
我查看她的身体,像在观察一棵老树的年轮。除了经历那次手术之外,她还经历过一次绝
育术,这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标配。
她的虎口有一道伤疤,那些年,我们家除了种地,便是喂牛。有一次。她拿着镰刀去割草,
在一条细窄的小道上,前边忽然来了一头小牛,她往旁边一躲,不小心掉了一跤,镰刀的刀刃
正好割在了虎口上,顿时血流不止。她包着一大块鲜红的布去邻村找大夫,缝了好几针。回来
的时候,带回了一块鲜红的布。
她脚上也有一道伤疤。那一年,不知道为什么脚上忽然多出了一块骨头,她去城里看,大
夫说那是骨质增生,需要做手术。术后,她坚持没有住院,为了省钱,她坐班车到山下,硬是
爬上了山。那天,她坐在堂屋的一把木椅上,用从医院带来的纱布给自己换药。当时,我要赶
去两座山那边的村庄上学,一去就是五天。我一走便没有人照顾她,我躲在门后的水缸边哭,
她赶我,快走!那些天,她照常喂鸡,喂狗,后来感染了,敷了好久的药才好。
她脖子上也有块比指头肚略小的伤疤。她脑出血之后,昏迷了多日。每天都需要输液,两
双手被扎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护士实在无处下手,说要做一个置留管,找来找去,选择在
脖子下边的位置。我眼睁睁看着他们在母亲的皮肤上下刀子,那种感觉很不好受,几天之后,
母亲忽然双目圆睁,上下牙紧紧咬合,从牙齿的隙缝里分泌出白沫。她犯了癫病。大夫说这可
能是脑溢血后遗症。此后又犯过两次,吃了药也无效,我强烈要求护士将它拆除后,母亲再也
没有犯过这样的毛病。
躺在炕上,她把心里的伤疤也摊给我看。年少时地受的委屈、她做出的反击,成年之后的
无奈,还有现在她的身体。说着说着,她哭了,我伸过手给她抹眼泪,感觉从眼角到发丝里仿
佛隐藏着一条隐秘的河流。现在,河水溢出来了。
母亲终于睡着了。窗外的月亮好像不那么明亮了,我隐约看见,它已经斜了过去,去往右
边的山梁上方。那里,春天正从一些干枯的枝头上伸出眼睛、耳朵来,虽然暗处仍然有积雪,
但有些野草已经开始变绿,有些昆虫已经准备鸣唱,等着打破乡村无风之夜的安宁。多少生命
在这样的笋节里待着,期盼着。
我想起生小儿子时,肚子胀得滚圆,生大儿子时留下的那道伤疤几乎要被撑开,成日里心
惊胆战。最后的几天,我在灯光下照着镜子,肚皮反着光,我感觉自己像是托着一轮圆月亮,
一轮有伤疤的月亮。
深夜里,母亲一次次醒来,给我掖被子。
有一次,我从梦里醒来时,母亲正在熟睡,听着她有节奏的鼻息,忽然觉得她的身体里贮
存了满满的月光。有她在的地方,无论多深的夜,我心里都是亮堂的。我忍不住把头偎在她的
枕边,仿佛自己还是个婴儿,仿佛她还年轻,仿佛,前边的日子都堆积在阳光里。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对月亮的描写,既渲染了宁静而忧伤的气氛,又暗示了母亲坎坷的人生经历,
B.“忽然觉得她的身体里贮存了满满的月光”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出母爱的浓烈。
C,文章写“我”生儿子时身上的伤疤,并感觉自己是一轮有伤疤的月亮,深化了文章主题。
D.“仿佛,前边的日子都堆积在阳光里”一句表现了母爱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母亲身上伤疤的来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文章以“伤疤”为线索,采用插叙的手法叙写了母亲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艰辛。
C.文章善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如对月亮、月光和想象春天景象的描写。
D.文章语言质朴而又不乏生动,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怜爱之情。
8.“我”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文章以《有伤疤的月亮》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辽宁省辽阳市 2021 届高三 9 月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长安的风
韦昕
①一年四季,我时时都沐浴在长安的风里。
②最早留下深刻印象,数十年后似乎还能从皮肤上感觉到的是叫作寒风,也叫朔风的冬季
的风。那风刮起来,呜呜地响,吹过树梢和电线杆时,又有一种长啸的哨音。人们拱腰缩背,
关闭门窗,用棉衣棉帽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刚上小学,从温暖的家里到空寂的街上,走进宽大
的教室,那风针刺一样扎在脸上、手上。手背几天就红肿起来,妈妈做副手套让我戴上,到夜
里一暖,那手背又丝丝发痒。那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 朔风起,送寒衣,在救亡歌曲声中,
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我年幼无知,却也明白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许多许多士兵
在打日本鬼子,风这么冷,他们一定需要棉大衣、棉手套吧!我从胡乱装着碎东西的口袋里掏
出一个大铜板来……
③春天来了,积雪融了,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也化成水滴落下来。风还是凉沁沁的,棉衣
没有脱,可是冬天已经慢慢退往北方去了。一天夜里,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突然迎面的风
不再针刺般扎人,它温柔得多了,暖暖的,软软的,轻轻抚着我的面颊。那一年我十多步,觉
着内心里从来有过的一阵喜悦,真想迎着远方的古老城楼大喊几声。第二天一早,那庭院内一
树桃花,灼灼开放,耀目的粉红色里透出点点绿色的嫩芽。怪不得把春风又称做和风、熏风哩!
可是,春天的风偶尔也是凶暴的。前几年,一次我晨起隔着玻璃窗看见整个天空和四周的建筑
物全是黄橙色的。绿树、草坪披上一层黄土,唰唰一阵急雨洒过.地面的黄尘里便出现密密麻麻
铜钱大的水痕。街上的汽车电车开着大灯缓缓行驶,而航空的班机却停飞了。我负责陪同的一
个美国作家访问团只好改乘火车去南方继续他们的旅程。事后获悉,那是横掠新疆,蒙古戈壁
沙漠的劲风,把滚滚黄尘搬至高空,纵横数干里,遮盖了整个北中国。当然,这是较少发生的,
现今北中国的绿化植树已经起了阻挡风沙的作用,处处可见的倒是儿童们扯着长线,把风筝送
上春风习习的蓝天里。
④天愈来愈暖,最后变热,剥脱了人们身上一切厚重衣服,只留下薄薄一层。炽烈的热风
在城市沥青路面和水泥板屋顶上漫游。而田野里的农人们却希望一场雨后,好好曝晒几日,让
麦成熟得更好,籽粒更饱满。那热风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纵情地吹动起层层麦浪。“蚕老一时,
麦黄一晌”,小麦一片接着一片,说熟了就熟了。在还用镰刀的岁月里,这正是收割的好时节。
热风停止了漫游,在镰刀触及麦秆的嚓嚓声里,田野裸露出广袤的胸膛。就是收割机突突鸣叫
着驶向田野的今天,同样需要热风吹黄小麦的茎、叶和籽粒。不过,到了三伏天,那干旱的烤
人的热风却不再是人们的好伴侣,而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倒令人心旷神怡,如饮醇醪,
那是用精米酿制而成的一种薄酒。
⑤天高云淡,暑热消退,高空传来雁的鸣叫。 它们排成人字队形,越过长安城头向南方翱
翔而去。秋蝉从地下小洞里爬出,齐集树梢,吱吱欢唱;不久,蟋蟀也开始在夜深的草丛里轻
吟。接着,那带着浓密雨意的西风便悄然降临,人说“长安自古西风雨”,从印度洋、孟加拉湾
涵涌而至的水汽,越过青藏高原,来到长安,化成雨滴,随着风势急急向大地飘洒,许多土墙、
土屋、土崖经雨水浸泡,轰然倾塌,而大地却贪婪地吸吮着,以便迎接冬小麦的播种和萌芽。
风雨停歇,在中午的暖风里,玉米、谷子变得金黄,高粱红了籽粒,不怕早晚寒意的菊花或黄,
或红,或白,灿烂怒放。在登高远望的季节,伴随着皎洁的圆月,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
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
⑥风愈来愈冰凉、凛冽,秋意远去。距离长安南边三十公里的秦岭山脉,失去了郁郁葱葱
的深绿,变得黑黝黝的。树叶已经枯黄,猛然一夜寒风,那还残留着的叶子纷纷飘零而下,只
剩下稀疏的枝条直指空寂的天穹。我不由自主地慨叹:“昨夜西风凋碧树……”可是,那苍老、
干枯、灰暗的树干和枝条里,生命仍顽强地坚守着。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
⑦地处大陆深处,属季风气候区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四季就这样分明地循环不已。
短期来访,将不会领略到不同季节的风味,然而另一种风却可能令你惊讶,那就是:古城墙内
外,中的高等级公路, 纷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星级饭店,伸展长长手臂的立交桥,向远方
延伸的高等级公路,白日车流滚滚,隆隆不绝,夜间灯火璀璨,色彩晶莹,西安人衣着华美,
脸色更开朗……这就是现代化的风,建设的风,更加强劲而厚重……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农谚“蚕老一时,麦黄晌",表现了热风吹拂之下小麦快速成熟的喜人景象,透露出
农人对似乎懂人意的夏风的喜爱之情。
B.文章描写长安朔风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选取妈妈给孩子手套御寒、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
给远方战士等材料来写,丰富了文章意蕴。
C.文章引用俗语“自古长安西风雨”引出下文对长安“西风雨”的来源、特点、效果的解说,
重在突出西风南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益处。
D.文章引用北宋词人晏殊名句“昨夜西凤凋碧树”,是由寒风凛冽落木萧萧引发的诗意联想,意
在抒发“物变时移万事非”的悲愁伤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长安的风”为线索,依次写了冬、春、夏、秋四季之风的不同风味,条理明晰,层
次分明;首段开门见山,点扣标题,挈领全文。
B.文章描写长安三伏天时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的情形,用“如饮醇醪”这一比喻,突
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新颖、生动。
C.“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点明
“秋风”这个传统意象人所习见的情感内涵。
D.文章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拟声词,来描写长安风以及风中景物的特点,这此词语或从视觉,
或从听觉,或从触觉等不同角度来写,细腻、贴切。
8.本文第③段描写长安春天的风,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9.有人认为文章写到“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结构已经完整了,末段可
以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 分)
6.D [解析]本 题考查理解散文相关内容的能力。主要从文中引用材料表达功能以及选材用意、
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设题。“意在抒发‘物变时移万事非的悲愁伤感’”这一理解不正确,从这处
引语所在语段的上下文内容来看,应是“意在转向歌颂树木生命仍顽强坚守的精神”。
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散文艺术特色的能力。主要从散文结构艺术、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技巧
等角度设题。“突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这一赏析不当,属于过分解读,有拔
高之嫌。应是突出清风带给人“心旷神怡”的快感。
8.①全段有三处对比:一是春风“温柔”与冬风“针刺”的对比;二是春风常态下的“暖暖”
“软软”轻轻”与偶尔的“凶暴”的对比;三是以往春天沙尘暴袭击,滚滚黄尘纵横北中国的
场景,与现今北中国绿化植树阻挡风沙,处处可见春风习习中儿童放风筝的情景的对比。(2 分)
②通过对比,突出长安春风的特点,表达对环境保护不断进步的自豪之情。(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题干指明答题区间为第③段,而且明示了
“对比”手法。解答此题,须细读第③段,抓住第③段描写对象(长安春风)的特征,具体解析
其对比手法的表现,再解说其表达效果。通观全段,同时联系上一段,可以发现,第③段描写
长安春风,主要突出其常态,即“温柔”怡人的一面;此外,也表现其偶尔“凶暴”的一面。
对比手法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是春风温柔,与冬风“刺人”的不同;其次,是常态下的“暖暖、
软软、轻轻”与偶尔为之的春天沙尘暴天气的“凶暴”的反差;再者,是数年前纵横北中国的
黄尘弥漫、肆虐的景象,与如今的北中国绿化植树阻挡风沙,处处可见春风习习中儿童放风筝
的情景的对比。多方面的对比,更为具体地写出了长安春风的特点,同时抒发了对国家绿化植
树,环保日益进步的喜人变化的赞赏之情。
[评分细则:第①点 2 分,第②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末段不可以删去。理由如下:文章写到“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结构
并未完整,尚欠一个收束段。(1 分)因为文章主体分别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角度写长安
的风,第⑥段是对第②段的呼应,而第⑦段则是对第①段的照应与升华。(2 分)以第⑦段为结
尾段,文章结构才完整、主题表达才充分,因为:首先,该段第一句与首段呼应,首尾圆合,
通过写长安之风,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其次,该段第二、三句翻出新意,由四季自然
物候之风,过渡到长安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风,抒发了对古都现代文明发展的赞誉之情,起到画
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表现手法的探究能力。题干针对文本结尾艺术来设置探究性问题。解答
此题,须从散文篇章结构艺术与主题意蕴入手分析。第⑥段属于该文主体部分的一个层次,写
的是冬风,与第②段呼应,构成一个闭环结构。而第⑦段则是呼应首段,首尾圆合,呈现出“总
一分-总”的结构;另外, 从第⑦段内部层次看,该段三句可分为两层,第一句呼应首段;第
二、三句由长安四季自然物候之风转折一笔,过渡到对长安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之风的大笔
勾勒,卒章翻出一层新意,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若删去第⑦段,一则结构不完整,
二则结尾显然平淡,意蕴不足。
[评分细则:理由答出结构不完整 1 分,具体分析为何不完整 2 分,阐述为什么要以第⑦段结尾
3 分;意思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辽宁省锦州市渤大附中、育明高中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李敬泽
《左传》哀公六年,公元前 489 年,吴国大举伐陈,楚国誓死救之;陈乃小国,长江上的
二位老大决定在小陈身上比比谁的拳头更硬。
风云紧急,战争浩大沉重,它把一切贬为无关紧要可予删去的细节:征夫血、女人泪,老
人和孩子无助的眼,还有,一群快要饿死的书生。
——孔子正好赶上了这场混战,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吃的是清炖野菜,弟子宰予已
经饿晕了过去;该宰予就是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粪土”的那位,现在我认为孔夫
子骂人很可能是借题发挥:想当年在陈蔡,这厮两眼一翻就晕过去了,他的体质是差了些,可
身子更弱的颜回还在院儿里择野菜呢,而年纪最大的老夫子正在屋里鼓瑟而歌,歌声依然嘹亮,
谁都看得出,这不是身体问题,这是精神问题。
在这关键时刻,经不住考验的不止宰予一个,子路和子贡也开始动摇,开始发表不靠谱的
言论:“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
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无所丑也若此乎?”
这话的意思就是,老先生既无权又无钱,不出名不走红,四处碰壁,由失败走向失败,混
到这地步,他不自杀不得抑郁症倒也罢了,居然饱吹饿唱兴致勃勃,难道所谓君子就是如此不
要脸乎?
话说到这份儿上,可见该二子的信念已经摇摇欲坠,而且这话是当着颜回说的,这差不多
也就等于指着孔子的鼻子叫板。果然,颜回择了一根儿菜,又择了一根儿菜,放下第三根儿菜,
摇摇晃晃进了屋。
琴声划然而止,老先生推琴大怒:子路子贡这俩小子,“小人也!召,吾语之”。俩小子不
用召,早在门口等着了,进了门气焰当然减了若干,但子贡还是嘟嘟囔囔:“如此可谓穷矣”
一混到这地步可谓山穷水尽了。
孔子凛然说道:“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
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
吾是以知松柏之茂……蔡之厄,于丘其章乎!”
——黄钟大吕,不得不原文照抄,看不懂没关系,反正真看得懂这段话的中国人两千五百
多年来也没多少。子路原是武士,子贡原是商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此时的我们相差不远:
如果真理不能兑现为现世的成功那么真理就一钱不值,而孔子,他决然、庄严地说:真理就是
真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真理之道的认识和践行。
此前从没有中国人这么说过,公元前 489 年在那片阴霾的荒野上,孔子这么说了,说罢“烈
然返瑟而弦”,随着响遏行云的乐音,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呆若木鸡,喃喃曰:“吾不
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我认为,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的
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胜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
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
该说的老先生已经说得透彻,而圣人的教导我们至今并未领会,我们都是子贡,不知天之
高地之厚,而且坚信混得好比天高地厚更重要。但有一点总算证明了真理正在时间中暗自运行,
那就是,我们早忘了两千五百多年前那场鸡飞狗跳的战争,但我们将永远记得,在那场战争中
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孔门师徒的乐音、歌声、舞影和低语。
——永不消散。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乃小国,长江上的二位老大决定在小陈身上比比谁的拳头更硬。”本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
写出了陈国的处境。
B.文中灵活运用引用的手法,如“朽木粪土”,“小人也!召,吾语之”,将史书中的语句巧妙化
入文中,有利于文章更好的表达。
C.“吾是以知松柏之茂……蔡之厄,于丘其章乎!”该处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与下面例句
省略号的用法相同:小顺子说:“你看,你看这三天叫……黑三打……打……打成什么样?”
D 结尾“永不消散” 以四字短语收束全文,铿锵有力,令人深思。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在困境中的“鼓瑟而歌”,这一行为具有值得探究的文化内涵。
B.子路、子贡最终在孔子的琴声中,彻底理解了老师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
C.文章独辟蹊径,巧妙地诠释了经典,犀利评判,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D.作者以轻松平等的姿态与古人精神往来,进行相亲相近的跨时空“对话”。
8.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4 分)
9.“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6.C 不同,例句是说话的断断续续。
7.B(3 分)(“彻底理解”对文意理解不准确。文中明确说“我们都是子贡,不知天之高地之
厚,而且坚信混得好比天高地厚更重要”。)
8.(4 分)答案要点:
(1)幽默诙谐,亦庄亦谐。(语言风格)
(2)文白夹杂,大量引用古文,并加以现代词语的解读。(表现手法)
(3)夹叙夹议。(表达方式)
(必须答出三点,应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等角度入手;如有其它言之成理、
有理有据的观点,可酌情给分。一点 1 分,三点答全给 4 分)
9. (6 分)
(1)在战争和困厄中,孔子依然鼓瑟而歌,保持着潇洒从容,保持着乐观坚强。
(2)临难不失其德,恪守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
(3)内省不改于道,真理不会因为外在环境而变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4)孔子在困厄的考验下,知行合一,使他的文明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5)孔子的抉择和坚守,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对中国人来讲至关重要,是每个中国人都必
须面对的主题,永远都有启示和教育价值。
(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如有其它言之成理、有理有据的观点,可酌情给分。)
辽宁省锦州市渤大附中育明高中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
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
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
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
至于他的脸究竟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
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
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
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
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
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我
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
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
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
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
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裁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
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
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
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
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
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
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
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
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
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
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
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
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
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
早日摆脱痛苦。
B.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
击是巨大的。
C.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
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
生命也有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
析自己的心理。
B.“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
要一味躲避。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
伤害了少平。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
湾煤矿的特点。
8.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4 分)
9.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
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 分)
6.C (并不是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7.B (心理描写,“鸵鸟心理”是少平指自己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
为,并没有表现出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8.①因脸上的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
②和妹妹交谈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
③晚上给妹妹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
9. ①“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
②“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
己的幸福。
③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
人的生活状态。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6 分。)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 2021 届高三语文 9 月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旗魂 薛培政
“哎,老伙计们呐——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
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着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
自言自语。
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
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大槐树下走去。
阳光透过大槐树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
夹杂着浓重方言的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
旗徐徐升到了树顶。
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
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
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然而,老人
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
“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
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他总觉得眼前有面
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
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
70 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
出了 8 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 15 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
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
也是在一个夏日雨后的早晨,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
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
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
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
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
“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
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
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
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
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
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他再也没有走出
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
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
“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
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
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
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偾张。靠着当年那股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久了,
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
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
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开头便是
“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帜……”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
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
感……
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
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
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
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
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
内心有点失落。
B.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
旗的敬畏之心。
C.“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D.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
的爱国情怀。
7.下列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背景,烘托出老人扛起国旗后高大英
武的形象。
B.“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这一描写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
左腿”这一事实,作者匠心可见一斑。
C.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
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
D.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
的烽烟往事。
8.小说画横线处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以虚写实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
样写的好处。(4 分)
9.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三十八中学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遵古印坊
聂金森
在潭州城的仿古一条街上,没人不知道金玉石执掌的遵古印坊。印坊门脸很窄,上置黑底绿
字的横匾,“遵古印坊”写的是汉隶,浑厚苍劲。“奏刀金玉木石:得意篆隶楷行。”写的是行书,
飘逸灵动。遵古印坊历来传承家学,尤其在仿刻古印上功夫独到。多年来,金家父子很自信,
不怕有人抢去生意。
金玉石字刃之,五十岁了,矮矮墩墩,面白光须,两只手粗壮有力。手指关节格外突出,
是长期握物操刀所致。他十岁即在父亲的严厉呵斥声中,开始练习书法和刻印。书法遍习各种
名帖,刻印尤其是齐派印艺便他多有所悟。
隶属市文联的书法家协会、篆刻家协会多次邀请金玉石加人他们的协会,他微微一笑,说:
“我还得修炼,不够格啊。”心里暗说:“我能参加这鱼龙混杂的团体吗? "但他表面上与这些人
相处得很好,客客气气的,嘴巴又严,决不妄议此是彼非。
一些篆制家常在静夜,悄悄独访金家。闲谈之后,来访者掏出备好的或铜或玉或水晶或翡
翠的印材,请金玉石代刻送给某位领导人或著名企业家的名章。按规矩,边款要刻“某先生雅
正,金玉石刻于 X 年 X 月”,但金玉石只能换成这个篆刻家的名字。
金玉石说:“我这是‘捉刀’啊,无名——但不能无利!”
这些事瞒不过金鼎铭。绝对儿子说:“你爷爷给我起名鼎铭,字遵古,就是要我不忘古训。
这种代刻是让无能者师名于世,你不能干!”
金玉石说:“爹, 他要这个虚名,谁管得了?我并没有白费力气,艺有所值,于心无愧。你常
说慈禧太后的不少书画,都由内廷的女官代笔。不也是一种文化遗存吗?将来自有公论。
金鼎铭鼻子“哼”了一声。一甩手走了。
有一天近午的时候,遵古印坊的店堂里,忽然走进了一个陌生人,当时金玉石坐在柜台里,
正翻着一本《齐白石印谱》。
“请问,你可是刃之先生?”
金玉石听到有顾客称他的字.便猜测这是个腹有诗书的人物,忙放下书,站起来,拱了拱手
手,说:“正是敝人。”
“刃之先生。久仰久仰。载从外地前来叩访。想麻烦你奏刀刻印。我小姓胡。”
在窗明几净的楼上会客室,客人从旅行包里拿出一个很古旧的长条形锦盆,打开盒盖,从里面
取出一个发黄的宣纸折子。
金玉石说:“这是清代的专用奏折。是北京宫里造办处所制。"
“好眼力!这是先为湘军名将后为钦差大臣彭玉麟的奏折,我从古玩市场高价购来的,也请专家
看了,是真品,而且是专折密奏。”
金玉石展开奏折,细细看完,说:“果真是个好玩意儿,是他巡视湖南时写的奏折。”他曾看
过不少彭玉麟的书画原件,对其行笔十分熟悉。
“先生让我刻彭玉麟的印章?大臣置送皇帝的奏析,是不能铃印的。这是规矩。”
“我自然明白。这个锦盒是装专折密奏用的,真是老东西,可惜不是彭玉麟的原物。按古制锦
盒装上专折,盒上要贴一纸条,铃上‘彭玉麟专折’的印鉴,这叫封签。”
金玉石明白了。来人是要他刻一方“彭玉麟专折”的印章,以便钤在一张白纸条上,再去
作旧,然后粘贴在锦盒上,有奏折,同时还有专用的锦盒和封签,定可卖一个好价钱。
金玉石淡然一笑,心想,刻这个印有何难,他在博物馆见过原件,而且记得清楚楚,完全可以
刻得不露马脚。可他不能刻,文物是历史的实证,参与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有违天理良心。
“哦,胡先生,怒我直言,这个印我刻不了,抱歉抱歉,你另请高明吧。”
来人一愣,随即平静地说:“刃之先生,打扰了,告辞。”然后,飘然而去。
(选自《遵古印坊》.有刷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篇详细地介绍“遵古印坊”的横匾和对联,突出环境的古朴典雅,也暗示印坊主人的
品格。
B.金玉石不顾父亲的反对,不惜违背古训代人刻印,其目的不仅在于获利,更在于将精谌的技
艺流传后世。
C.小说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这样既有利于营构曲折有致的情节,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D.小说末尾通过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胡先生被拒后的失落心理。也体现了他对金玉石品格的尊
敬。
8.小说的情节紧围绕金玉石这一人物形象展开,请结合作品概括金玉石的人物形象,(6 分)
9.小说以“遵古印坊”为题有何作用? (6 分)
7.B 【解析】金玉石代刻的直接目的是更为了获利,间接达到传承技艺的效果。
8.参考答案:刻苦勤劳,技艺高超,见识广博。不贪虚名,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处世圆滑,
能灵活机变。好利不忘义,保持为人处事的底线。(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1)遵古印坊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开展提供典型环境,营造一种古朴、雅致的氛围。
(2)围绕“遵古”塑造人物形象,既塑造金鼎铭恪守古训的性格特点,又通过金玉石不遵古训
代刻牟利和遵守古训拒绝钤印两件事,正反对比,丰富了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3)“遵古”
暗含小说主题,文章通过赞扬金玉石灵活变通,坚持做人底线,不被金钱腐蚀的人格,暗示人
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要“遵古训”,洁身自好,坚持道德底线这一主题。(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