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ID:460585

大小:5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10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8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归省(xǐnɡ) 两颊(xiá) 挑衅(xìn)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ǎo) 脑畔(pàn)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ɡ)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怅惘(chàng) 静穆(mù) 蓦然(mù) 斡旋(w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 分) A.晦暗  躁热  照例  汪洋恣肆 B.凫水  纠葛  欺侮  耐人寻味 C.骤雨  涌跃  明晰  人情世故 D.束缚  悠扬  缭原  垂珠联珑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侗戏,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的戏曲剧种。 B.学菜谱太难了,我便决定放弃,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法炮制了一个菜 ——铁板鲈鱼。 C.这个人的出现吓了他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 D.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心驰神往,祖国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叹为观止。 4.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 分)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 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文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 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 论物价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 者。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互换位置。 (2)第②句结构混乱,应将__________删去。 (3)第③句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第④句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 面前。 C.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每年腊月二十五到次年的元宵,古黑的铜锣架就会在族人聚居的一座古老 而宽大的四合院子里支起来。 ②因此,那时的我特别喜欢撞铜锣,能把祖上传下来的几种旋律敲得滚瓜 烂熟。 ③浙江老家过年时有撞铜锣的习俗。 ④也敲去了我们许多清冷的时光。 ⑤那声声迭起的铜锣声,敲出了节日的气氛。 ⑥铜锣由一面一米余高的落地鼓和两大一小的三片铜质锣组成。 A.③⑥①⑤④② B.⑥①④⑤②③ C.③①⑥④⑤② D.⑥⑤④②③① 7.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 节日。 B.社日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民间往往有敲社鼓、观社 戏等诸多习俗,鲁迅的《社戏》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C.《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 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每两行为一小节, 节内押韵,形式活泼,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8.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 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6 分) (1)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 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 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 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2 分) (2)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 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4 分) ①往日牛郎常拭泪   ②山意冲寒欲放梅 ③喜见树前闹杏花   ④开门迎春春满院 A.春节    B.清明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相逢马上纷桃雨 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C.七夕节    D.冬至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岸容待腊将舒柳 下联:今宵织女欲过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探究(42 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 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诗歌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3 分) 10.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情感内容上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 (3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 分) 中国古代灯文化 高蒙河 ①2019 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灯会上既 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一时间引发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 ②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 的观赏灯具,它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 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 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③灯彩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 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所以,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 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 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④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 代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 4 000 多年历史。据考古发 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 5~130 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 50 多个残留的圆形插孔, 插孔上方有青灰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枝残迹,经鉴定,这些松 枝应为松油含量很高的红松。 ⑤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一 根长 20 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 1 小时,若将 50 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 多就能达到 100 瓦电灯的亮度。 ⑥灯具是人类不断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产物,它的发明和创新,无不凝聚 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 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⑦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融为一体,还设计出 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 了灯烟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⑧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 的灯具创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 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⑨据《清稗类钞》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 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 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 汹汹,不可抑制”。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试装 15 盏英制弧光灯。据当时 的《申报》报道,是年 7 月 26 日下午 7 时,15 盏电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 夺日”“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凡装电灯之处,观者来往如蚁”,试 装成功后,____________,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 ⑩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用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 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近年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美化了城 市的人文环境。各地推陈出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 的节假日生活,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选自《科学画报》2019 年第 4 期,有删改) 1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 分) 年代 汉代 隋唐宋元 明清到近现代 当代 灯 节 文 化 的 发展过程 开始使 用灯彩 形成使用灯彩 的社会风俗 A. B. 12.第⑦段为什么要专门介绍长信宫灯?(4 分) 13.在第⑨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上下文内容衔接。(4 分) 14.怎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成为当今的时尚?请根据选 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链接材料:近些年,“故宫年轻了”的印象深入人心,无论是火爆一时 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深受年轻观众喜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 物》,抑或是“故宫淘宝”上那些“萌萌哒”的“段子”……进入网络时代, 故宫仿佛开始了“逆生长”,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 活。(摘自《人民日报》)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 分)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 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认识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 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就说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说是绿色;从 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 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 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 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 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 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 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 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 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 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 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 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 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 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 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 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从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 被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 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 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时视野 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 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 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 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他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 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 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 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 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 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 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 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 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 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 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 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 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 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 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 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 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 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 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 2018 年 8 月 4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5.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4 分) 16.删去第④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4 分) 17.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8.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画线句子。(4 分) 19.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4 分) 三、写作(50 分) 20.你也许去过很多地方,也许很少外出,但你一定接触过不少感兴趣的东西, 并为此去探索,或者游学,或者实验,或者比赛,或者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总之,你亲身体验过,实践过,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获得了一些启示。 请你以《体验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600 字以上。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1.C 解析:A 项“颊”应读 jiá;B 项“塞”是多音字,此处应读 sè;D 项“蓦”应读 mò。 2.B 解析:A 项“躁”应为“燥”;C 项“涌”应为“踊”;D 项“缭” 应为“燎”。 3.B 解析:“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泛指照着现成的方法 办事。句中的鱼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成的,没有照着现成的方法做,“如法炮制” 用在此处不恰当。 4.(1)传承文化 传递感情 (2)把(或“被”) (3)品尝 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 (4)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 5.C 6.A 7.A 解析:“国庆节”不是传统节日。 8.(1)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但在继承发扬传 统节日的同时,我们也不要盲目排斥洋节。 (2)A.④ B.③ C.① D.② 二、(一)9.首联写长安和“五津”的景象,点明了送别和朋友将往的地点, 作者远眺五津的视线为风烟所遮挡,暗含有伤别之意,为后面写送别做了铺垫。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一般送别诗给人的悲戚之感,抒发 的情感乐观豁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11.A.形成灯节文化现象 B.将灯文化推向新高度 12.长信宫灯是中国传统灯具的典型代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灯具的特 点;写长信宫灯使文章的说明更加具体、真实。(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一角度 作答亦可) 13.示例一: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无害,反而有益 示例二: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没有引来雷击,反而与日光一样明亮 14.示例:①现代高科技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创新技术助推文化传承。②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和体验相契合。③以新形式、新创意提供更高质量的 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三)15.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③点明本文的行文 线索;④点明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16.“漫天”表示风沙范围的广泛,“席卷”展现风势的恢宏,突出了故乡 的风强劲有力的特点。若删除,不能充分表现故乡的风沙个性十足、生猛异常(气 势恢宏)的特点。 17.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故乡风大,引出下文写故乡治理风沙。 内容上:为下文写故乡经过治理发生巨变做铺垫。 18.示例一:(表达方式)景物描写。本句描写了波光泛动、绿荫倒映的小凌 河河水,反映出故乡的人们通过对风沙的治理,使环境发生了惊人的转变,表达 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示例二:(表现手法)对比。“过去的一切”即第⑦段记忆中小凌河河水“干 涸”“咆哮”的景象,与现在小凌河河水“平静”“安谧”的景象进行对比,突 出表现了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示例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泛动”“倒映”和“平静”“安谧”动静 结合,描绘了一幅小凌河的美景图,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19.主旨:作者通过“风”这一特有的元素,展现出故乡的变化,歌颂了改 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 时代精神:①改革开放带来福祉;②绿水青山就是(胜 过)金山银山;③绿色环境带来幸福生活;④建设美好家园。 三、20.思路解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体验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的 意思。我们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体验正能量的东西,让我们感到快乐与愉悦 的东西,如:爱、幸福、快乐等;另一种是体验让人感到痛苦的东西,如:恨、 失败等。例如,“体验成功”可侧重于笨鸟先飞,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悬 念,一波三折;“体验失败”可写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打好基础,从而突出基 础的重要性。 例文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