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知识划重点★
解析论述类文本,注重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从形式方面分析
(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2)掌握论述文具有的结构规律。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
解决问题),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从内容方面分析
(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
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
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
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
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
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
切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
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
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
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
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表现.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
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具体地说,就是要理解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论点,作者是如何自然地
引出这一论点的:弄清楚文章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或角度入手分析、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述这一论
点;以及看出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总之,要坚持引论、本论和结论的思路,弄清楚文章的来龙去脉。做选
择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
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
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
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在“比对”过程中,要看选项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
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一是指代词
(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二是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
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三是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
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
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
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
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
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
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走出国界的毛泽东诗词
汪建标
一代伟人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位在当代独领风骚的伟大
诗人与词人。“近代诗词谁堪比,文人诗家崇又惊”,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在国际上亦魅力
无比。
毛泽东诗词的魅力,首先来自作品的思想性和他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来自其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架构
起的诗词意象的新颖与独到。但凡是品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为其诗词那“横
空出世”的独特魅力所激动、所感染。
正因如此,经过公开发表及普遍传播,毛泽东诗词逐渐凝结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深层积淀,而
且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宏伟的艺术气势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艺术珍品。1937 年,美国记者
斯诺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英译文收进《西行漫记》向全世界披露,标志着毛泽东诗词正式走出国门、
迈向国际。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毛泽东诗词》被大量翻译成英文,先后又被转译或直接翻译成法、
俄、德等其他数十种语言文字。与此同时,国外的学者专家还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评介和研究毛泽东诗词的
文章和专著。到目前为止,已有近 100 个国家和地区把毛泽东诗词作为诗歌艺术专门课题进行研究,凡此
种种,都深深体现出毛泽东诗词无与伦比的国际魅力。
毛泽东诗词为第三世界人民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民族自信。毛泽东诗词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
命风暴给予了热情的讴歌和赞扬,并对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给予了热情的祝福和殷切
的期盼。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崇高国际主义豪情壮志的诗词是两首《念奴娇》以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
志》。《念奴娇·昆仑》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理想;《念奴娇·鸟儿问答》则对未
来世界作了展望:“试看天地翻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表达的则是坚决与国际上的反动派斗争
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甚至连整个地球也不过是一个“小小寰球”,
这是何等胸襟,何等气魄!1960 年 5 月,毛泽东接见古巴、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代表团时,其中一位外
宾说:“主席的诗在拉丁美洲流传很广,人们非常喜爱,很受欢迎。”毛泽东诗词为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留
下了反抗压迫、勇往直前和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
步,把毛泽东诗词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这是毛泽东诗词国际魅力的一大独特表现。
毛泽东诗词不仅在第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政治人物的极大关注。西方发
达国家的元首和政要,为了同毛泽东见面时好借他的诗词活跃谈话气氛,在来中国之前都要先“恶补”毛
泽东诗词课。美国总统尼克松上世纪 70 年代初首次来中国访问,见到毛泽东后的第一句话就说:“读了您
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您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又说:“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
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
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从尼克松念毛诗这件事,可见毛泽东诗词国际魅力
的一斑。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位外国诗人这样深情地赞誉毛泽东。由于影响
巨大,毛泽东诗词在国际上获得了崇高评价。德国知名人士施特劳斯说:“毛泽东把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动
乱不安、饱尝最严酷战争、灾难深重的中国引进了新的时代,并且用美妙的诗词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历史进
程,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美籍著名学者特里尔在其著名的专著《毛泽东传》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毛
泽东是一位领袖、军事指挥家、共产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法国汉学界则把毛泽东称为“东
方诗神”。上述国际人士对毛泽东及其诗词的评价都比较客观公正,让我们多视角见证了毛泽东崇高的人
格力量以及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国际魅力。
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永远不变。
(2013-12-23《解放军报》,有删节)
1.“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这句话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这位当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是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诗人于一身,“把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动乱不安、饱尝最严酷战争、灾难深重的中国引进了新的时代”,即
建立了新中国,“并且用美妙的诗词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历史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题干中这句话
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这位当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答题时抓住“一个诗人”“赢”“一个新中国”结合上
下文内容,分析句子含义。
2.本文在阐述毛泽东诗词独特魅力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简要概括。
【答案】引用和举例。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再现毛泽东诗词独特魅力。引用国际人士语言,说明毛泽
东诗词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通过实际事例来证明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国际魅力,这样写更具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论述方法的能力。题干“本文在阐述毛泽东诗词独特魅力时,主要运用
了什么论述方法?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阐述毛泽东诗词独特魅力”“论述方法”。答题时首先点出
论述方法,接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
3.“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在国际上亦魅力无比”,“国际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简要概括。
【答案】①《毛泽东诗词》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文字。国外的学者专家还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评介和研究毛
泽东诗词的文章和专著。②毛泽东诗词为第三世界人民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民族自信。③毛泽东诗词也赢得了
西方发达国家政治人物的极大关注。④毛泽东诗词还获得了国际人士的崇高评价。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文本,围绕 “国际
魅力”筛选概括文段,总结形成答案。
4.文章说:“但凡是品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为其诗词那‘横空出世’的独特魅力所激动、所感
染。”请从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中找出“横空出世”的诗句,体会其独特魅力。(至少三例)
【答案】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的震聩诘问;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
只等闲”(《七律・长征》)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采
桑子•重阳》)的洒脱感赋;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的壮言哲语。
【解析】题干“结请从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中找出‘横空出世’的诗句,体会其独特魅力。”这是一道综合
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要求向外延伸,考生答题时注意“至少
三例”。先点出诗句,然后具体分析艺术魅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鲁迅的文艺观,是他早期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他的文艺思想里,鲜明地贯穿着以思想革命
来建设新思想,以文学革命来建设新文学的革命精神。
②鲁迅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在进行启蒙主义宣传中的特殊意义。他以为:“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
后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文学和科学都在揭示生治的真理,“启人生之秘机”,而文字是以“直语其
事实法则”即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它虽然“缕析条分,理密不如学术”,但却有自己为科学所不能
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文学可以使人们深入人生,不知不觉地经受其精神的感染。因此鲁迅认为文艺更便利
于思想革命,促进社会改革。鲁迅在《世界旅行》的《辩言》中曾经说过,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
就是想借着“小说”的特点,容易被人接受,来宣传其科学思想,以促进人民“破除迷信”、“改良思
想”。
③鲁迅认为文学是表现民族自觉的重要形式,必须传达战斗的思想内容。他在《摩罗诗力说》中说:“摩
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人本以目拜伦,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
在动作,而为世人所不甚愉者悉入之。”撒旦即魔鬼,和上帝相对抗,是叛逆者的意思。鲁迅借此来说明
拜伦、雪莱、裴多芬、普希金等的对旧社会的叛逆精神。鲁迅指出摩罗诗力的共同特点是:“大都不为顺
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所以鲁迅所讲
的摩罗诗力是表现了人民“争天拒俗”,反抗虚伪庸俗的理想,是表现了诗人“刚健抗拒破坏挑战”和爱
国主义精神。鲁迅认为这种精神,很少表现在中国固有的文学中。就是像《楚辞》,也是“多芳菲凄恻之
言,而反抗挑战,则终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鲁迅一再强调介绍外国反抗者的文学,正是为
了抗击“无为”的文学。鲁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从来不妄自菲簿。他强调介绍外
国文学,只是反映了鲁迅要求提高文学的战斗性、反抗性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鲁迅对民族遗产的一概否定。
这方面的思想,和鲁迅当时向西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有关,同时也和当时中国文人埋首古书,
不求进取,深受古书毒害的现状有着密切关系。
④鲁迅特别重视作家理想、热情对创作的特殊意义。他这时期的作品,且不说像《摩罗诗力说》《破
恶声论》那些直抒自己革命志向的作品,就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也无不散发着他热爱民族,热爱
祖国,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革命热情。比如鲁迅在《中国地质论》一文中先概述了中国地质之分布,接着
勾画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对帝国主义“摄服语韵”,不惜以领土主权奉送,以“博未来之圣主欢”的丑恶面
目,同时描写了老百姓反抗帝国主义在祖国的土地上采掘矿藏的情景。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
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检;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这里强烈地表现了鲁迅的
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鲁迅当时写的其他一些介绍自然科学的论文中都渗透着这种思想热情。
⑤显然,在早期的鲁迅文化艺术思想中,革命浪漫主义,为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主要特色。
(摘自包忠文《论鲁迅早期文化思想中的革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认为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有着学说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但缺少学说的缕析条
分。
B.鲁迅对《楚辞》的评议,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学缺少战斗精神的批评,流露出他要冲破传统桎梏,实现文
学战斗要求的思想。
C.鲁迅强调介绍外国文学,正是为了抗击中国的“无为”的文学,同时表达了他对民族遗产的否认态度。
D.鲁迅认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不拒绝外族人的赞叹、学习,但决不允许外族人探检、研究和觊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本题,A 项,曲解文意,“但缺少学说的缕析条
分”说法错误,原文“它虽然‘缕析条分,理密不如学术’”;C 项,遗漏信息,“同时表达了他对民族遗
产的否认态度”表述错误,原文为“他强调介绍外国文学,只是反映了鲁迅要求提高文学的战斗性、反抗
性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鲁迅对民族遗产的一概否定”;D 项,混淆范围,“但决不允许外族人探检、研究和
觊觎”表述有误,原文为“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检;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由此可见原文的意思是不容外族探检和觊觎,是可容外族研究的。故选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明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革命精神,接着论述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革命精神的具体表现。
B.第③段在论证鲁迅认为文学是表现民族自觉的重要形式,必须传达战斗的思想内容时,引用鲁迅在《摩
罗诗力说》中的言论是运用了道理论证。
C.第④段关于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革命精神表现在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宣传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的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在早期的鲁迅文化艺术思想中,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主要特色是革命浪漫主义,
增加了文章的理论深度,更利于读者理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分析
错误,没有比喻论证,“比如”和“像”容易误导学生,这些均为举例论证。故选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之所以翻译“科学小说”,正是因为把握了文学可以揭示生活的真理,容易被人接受,利于宣传思
想的要旨。
B.鲁迅认为世人对拜伦、雪莱等诗人身上反抗行为的不满,把他们归类为魔鬼,这是缺少民族自觉的愚昧
表现。
C.鲁迅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对当下中国文人行为表现的不满,另一方面认为西方的思想经验更有
利于救国救民。
D.鲁迅的《中国地质论》采用对比论证,揭示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卖国求荣的卑劣行为,表达了对老百姓觉
醒反抗的肯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中,
C 项,曲解文意,“另一方面认为西方的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国救民”说法错误,原文为“鲁迅有着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从来不妄自菲簿,鲁迅对民族遗产也不是一概否定”“鲁迅当时向西洋寻
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有关,同时也和当时中国文人埋首古书,不求进取,深受古书毒害的现状有
着密切关系”,他在当时的作品“散发着他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革命热情”,从这
些信息可知,鲁迅当时有向西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并不是认为西方的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
国救民。故选 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业界流行“睹书思
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
的书出名。”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
位的特色品牌书。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
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书市场中形
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
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学术出版重镇”
的美誉。《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
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早年推出的“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这
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
性著作。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
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但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大量的
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
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于日
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
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古往今来,我们的先哲执着专一地践行工匠精神的事例不胜枚举。战国末年,吕不韦主持编撰《吕氏
春秋》,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来历。这个经典故事,就是对以工匠精神打造文化精品的最好诠释。
实践证明,精品力作都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而成的,品牌图书的打磨更是如此。当今,在出版这个
行业里,有一些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
值得敬仰和效仿。如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黄绍湘《美国简明史》的出版付
出了巨大的心血。在那份手写的总计 78 页的审读意见中,邓老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叹服,
作为学者型编辑的典范,值得我们每一位编辑学习。
(摘编自乔还田《品牌图书是强社之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和考验,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口碑的图书,才能称得上品牌图书。
B.许多人在购买字典时往往优先选购《新华字典》,这其实是一种“睹书思社”的行为。
C.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致力于推动学术进步,只出版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
D.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是学者型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C 项,“只出版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
性著作”说法错误,结合原文第四段“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来看,原文的意思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从书》明确定位于国
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故选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证了出版优秀图书才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否则就会被淘汰的观点。
B.文章多次以国内出版社的优秀案例为论据,目的是论证我国出版社很重视“塑造品牌”。
C.文章用“一字千金”的典故,论证了要打造精品图书就必须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书比人长寿”是说一本好书可以长久流传,意在阐明一个好编辑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观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B 项,“目的是论证我国出版社很重视‘塑造
品牌’”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强社之本、优社之本。一个出版社如果
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来看,以国内出版社的优秀案例为论据是为了论证重视“塑造品牌”
才能成为优秀的出版社。故选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务印书馆曾因出版“万有文库”而闻名,如今又被称作“工具书王国”,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
B.目前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图书市场,最根本的原因是编校人员缺乏扎实的学术功底。
C.工匠精神在不同行业有不同体现,编辑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
D.《吕氏春秋》因采用了“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干金”的方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A 项,正确;B 项,“编校人员缺乏扎实
的学术功底”于文无据,属于过度分析;C 项,“编辑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以偏概
全,由原文“将这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始终坚守文化
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力
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可知,还有“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D 项,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
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无法推断出“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这一结论;故选 A。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
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
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
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
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
盾之下,汉字不得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
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
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
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
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
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
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
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
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
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
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
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
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
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 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始终在发展变化,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B.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D.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A 项,“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
草、楷的演变过程”不合文意,原文第一段相关表述为“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
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选项与原文中“汉字形体”
概念内涵不同;B 项,因果关系错误,不能由原文推出“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是“汉字成为了世
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的原因;C 项,从文中第三段“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
的统一使用”可知“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的应是“过多的异体”,而不是所有“异体字”。
故选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分析。
B.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C.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D.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本题 A 项,“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错
误,文中讲述的都是文字本身发展的原因,并无外因。故选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它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从群众中产生的简化字都应该得到推广。
B.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两者互有联系,相互约束,共同推动着汉字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
C.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D.我国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A 项,“从群众中产生的简化字都应该得到推
广”,不合文意,原文第二段“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化”,选项表述过于绝对;C 项,扩大范围,
文中第三段只指出“汉字具有变异性”,而不是“文字”;D 项,“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错误,原文
第三段“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选项不合文意。故选 B。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
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
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
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
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
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
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
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
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
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
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
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
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
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
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
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
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
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个诗境,是
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
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4 月 29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
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
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答案】C
【解析】C 偷换概念。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
“感性”而言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
一首诗歌的创造。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
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
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为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
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答案】D
【解析】D 以偏概全。“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
盈的诗歌。
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
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既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
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答案】C
【解析】D 推断无据。“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