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 90 (分钟) 主命题学校 宜城一中
分值: 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部分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西周时期农业发展集中在关中一带 B.当时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C.西周时期农具以天然工具为主 D.西周农耕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2.孔子期望周之复兴,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
王”,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王朝。这反映出
A. 孔子不希望实现国家统一
B. 战国时期周王室仍有相当的影响力
C. 孟子反对礼乐制度
D. 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更加礼崩乐坏
3.陈胜自立为陈王以后,曾派部下武臣攻取范阳,范阳人蒯彻献给武臣一个“不攻而降城,
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定千里”的妙计,即封范阳令一个“侯”的称号,此人必能投降。武臣
采纳此计,果然不战而降城三十余座。这则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制仍然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B. 战国变法未能冲击人们固有价值观
C. 秦朝推行郡县制不符合历史潮流
D. 实行分封制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4.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
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
不能为已 。” 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 .注意防治结合,控制疫病传播
C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严惩官吏腐败,加强君主专制
5.北魏孝文帝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面对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北魏孝文帝的言论
A. 有利于获得鲜卑族的认可
B. 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襄州一中 曾都一中
南漳一中2
C. 证明了北魏统治者是黄帝后裔
D. 有利于促进了民族交融
6.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言中写道:“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
(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 盗版印刷风气猖狂
C. 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
D. 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7.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
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
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
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血缘政治、社会变革、政治民主、新思潮萌发
B.官僚政治、儒学创新、封建盛世、“经世致用”思想
C.血缘政治、社会变革、封建盛世、理学盛行
D.官僚政治、儒学创新、审美观念、理学盛行
8.右图为北宋开封城鸟瞰图,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说,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
不能知”。下列哪一项最能解释以上现象
A.城市管理更加严格规范
B.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C.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D.京城百姓生活习惯改变
9.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
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该措施
A. 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力度
B. 加强了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C. 打破了山川形便为惯例的划分
D. 体现了对民族地区的因俗而治
10.右图为南北人才比重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是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1.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
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
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弱化
B.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C.商品经济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2.1876 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锡鸿为其副使。刘锡鸿后来给朝廷汇报说,
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3
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 年郭嵩焘黯然回国,
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A. 崇洋媚外外交观念遭人唾弃
B. 清朝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 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
D. 顽固派和维新派矛盾突出
13.自 19 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入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
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
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 1894 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农家“耕”与“织”的分离
B.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C. 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
D. 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
14.1902 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
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
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革命的高涨促使梁启超思想的转变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已经基本一致
D.梁启超适应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
15.二次革命失败后,为反对袁世凯,孙中山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该党入党誓词为“立誓人
某某,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痛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力,附从孙先生……永守
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该材料反映出
A. 孙中山更加重视革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B. 中华革命党成为孙中山的私人组织
C. 中华革命党专制色彩浓厚
D. 孙中山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13 分)某学者将中国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西周东周的贵族社会、汉朝到唐朝的
豪族社会、宋朝到清朝的平民社会、晚清到今天的现代社会。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试选取其
中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4
17.(13 分)材料勾勒了清代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演化的概况。其中蕴含着该地区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若干特征。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8.(17 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
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
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
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
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5
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唐朝统治者整体而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
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
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
想的统治地位。
材料三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
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
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
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
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
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提出
这一主张的实质。(5 分)
(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从汉至唐推动儒学地位变化的原因。(6 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
段”。(6 分)
19.(12 分)一个半世纪前,李鸿章等人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描述晚清以来的中国,
今天,中国与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亘古未有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留美幼童后来回忆被招选时的情景,说:“当时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
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授受西方
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有的人申请了,可是后来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6
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报名的人又撤销”。
——李书纬《少年行:1840—1911 晚清留学生历史现场》
材料二 美国于 1876 年在费城举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一
个新兴国家的崛起,展现和检阅他们强盛的国力,(材料一中的赴美)幼童也参观了这次世
博会。在此期间,中国参展官员与幼童有一段对话:
问:以此会究有益否?
答: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见识;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合各国友
谊,益处甚大。
问:想家否?
答:想也无益,唯有一意攻书,回家终有日耳。
材料三 这些男孩都有君子之风,我们都以他们做我们的榜样,这是他们国家的荣誉。
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能克服外国语言困难,且能学业有成,吾人美国子弟是无法
达成的。
——《纽约时报》
材料四 学生留美归国后的情况统计表
分别提取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的相关信息,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推导
相应结论。7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C D A C D C C C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B C D D A
二、非选择题
16.(13 分)示例:
阶段:西周东周的贵族社会
修改:我认为西周时期是贵族社会(3 分)
阐释: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再分封,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赋税。通过层层分封,形成“王——侯——卿——士”的贵族等级。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
行了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西周还实行礼乐制度,贵族为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制定出一些规则和仪式。不同等级有
不同礼乐,不得僭越。
在选官制度方面,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父死子继,世代
公卿,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保证了贵族的权力。
在经济方面,西周实行井田制。公田为贵族占有,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收获物缴纳给
贵族。(8 分)
总之,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井田制等制度从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贵族阶层的统治秩序。(2 分)
(若选择汉朝到唐朝的豪族社会,可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门第观念、土地兼并等角
度分析。
若选择宋朝到清朝的平民社会,可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完善等角度
分析。
若选择晚清到今天的现代社会,可从民族独立、西方启蒙思想和马列主义传入、近现代
工业的发展等角度作答。)
17.(13 分)
示例 1:
特征:清代,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轴由南北走向(运河沿线)转为向东(沿海、沿江)
拓展。(3 分)
说明: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长期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密切了南北经济联系,运河
沿线成为物资、人员的集散地,形成了运河经济带,从而产生了扬州、苏州、宁波等为代表
的中心城市。清代前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活跃,工商业市镇发展,运河沿线的这些城市地
位日益突出,从而强化了南北走向(沿运河)的“之”字型城市布局。(4 分)
鸦片战争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相继被迫开放。随着西方资
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襄州一中 曾都一中
南漳一中8
本主义入侵的加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商业在通商口岸以及长江沿线的南通等地创
办。加之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带转
向东方(沿海沿江拓展,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型城市布局)。(4 分)
可见,清代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与经济格局的重新组合导致了城镇布局的变
迁。(2 分)
示例 2:
特征:清代后期,上海城市地位崛起(上海从一般城市崛起为区域中心城市)(3 分)
说明: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但发展并不平衡。由于交通运
输的便利,使得运河沿线工商业市镇发展更为充分,逐渐形成了以扬州、苏州、杭州为中心
的城镇格局。而偏离运河的上海,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限制,加之明清两朝海禁政策的影
响,较之苏州、杭州有巨大的差距,只是该地区的一般城镇。(4 分)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取代广
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大量涌入,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和
城市建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企业的创办、晚清经济政策的调整,
使民族工商业在上海逐步发展壮大。上海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近代化发展的龙头。
(4 分)
可见,上海城市地位的崛起与清代政治、经济因素的变更密切相关。(1 分)
(其他角度: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化特征;清代,长三角地
区人口流动受经济带影响;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镇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等)
18.(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2 分)
实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3 分)
(2)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的地位;封建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或唐代统治者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儒学家努力维护儒家正统地位(每点 2 分,答
三点即得 6 分)。
(3)宋代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精髓,将“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形成哲学体系;理
来源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将天理和社会伦理道德结合起来;理学
摒弃佛道中彼岸世界思想,肯定现实生活,追求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完善。(每点 2 分,共 6
分)
19.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思想观念陈旧,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被民众所怀疑,也表明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从社会上层到普通百姓对西方的认识不全
面,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3 分)
材料二说明当时通过在西方学习的幼童,有了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为报效祖
国的追求,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和西方技术以改变国家命运。(3 分)
材料三说明留美幼童勤奋学习,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了西方
人眼中的中国落后的形象。(3 分)
材料四留美幼童归国之后,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