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五次周测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五次周测试题(含答案)

ID:460858

大小:43.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第二中学 2020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五次周测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 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 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 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 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 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 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 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 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 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 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 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 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 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 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 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 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 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 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2 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 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 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 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 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 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 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 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 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 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 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 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 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3 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 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 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 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 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 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 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 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 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 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 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 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 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 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 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的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 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 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 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的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 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4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 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的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 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 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 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 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 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的现代性全球 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 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节选自桑明旭、郭湛 《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B.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C.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D.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C.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C.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D.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5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成 7-9 题(9 分) ①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 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 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 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②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 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 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 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 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 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 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 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③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 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 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 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 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 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④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 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 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 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 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 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 射史学”。6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3 分)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在治学中,胡适的“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的“横纵观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亮出自己的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B.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逻辑清晰。 C.文章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辩证色彩鲜明。 D.文章通过引述中西相关理论及名言,并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来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3 分) A.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想象,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并 有所发现。 B.“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 的存在了。 C.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空,更 无拘无束。 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 记的信条。7 答案:1.C; 2.B; 3.D 解析:1.“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相关信息在第 3 段“审美体验作为一 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 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 本身” 2.“这种观点不可信”错。相关信息在第 5 段,原文说“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 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 想。”,并没有否定谷鲁斯的观点,只是说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3.题干要求“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主意考查学生依据文意进行正确推 断的能力。D 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 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 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 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 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4.C 5.B 6.B 【解析】 4.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 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有了战争就能……”错,战争只是保持各民 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B 项,“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错,原文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强8 调公共性”。D 项,“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错误,原文没有 谈及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关系。故选 C。 5.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B 项,“可行性”错,新的 历史阶段论证的是必然性,“可行性”无中生有。故选 B。 6.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 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 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错误,没有中国道路不一定提不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 方案,还有中国文化的因素。故选 B。 7.B.B 项“并无不同”错,李大钊的观点只涉及人间的“过去”和“现在”,胡适“祖孙的方法” 则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8.B.B 项逻辑错误,应当是“先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再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 9.A.B 项曲解文意,“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表述错误,原文说“如 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可见“存在”先于“想象”,而“想象”只是为了“把握(想象共同体)”C 项“因而”强加因果。D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