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
江苏省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
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
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
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
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
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
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
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
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
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
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
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
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
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
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
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
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
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
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高一语文试题
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
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
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
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
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
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
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
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
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
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
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
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
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
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
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
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
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
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
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
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
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
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高一语文试题
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
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
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
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
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
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
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人性、
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
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
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
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
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
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
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
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高一语文试题
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
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
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
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
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 500 多口人,只有不到 300 亩山岭地,却有 6000 多亩山场。可
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
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
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
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
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
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
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
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 100 多元。高一语文试题
一棵 100 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 6000 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
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
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
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
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
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
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
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
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
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
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
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
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
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
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
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
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
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一语文试题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
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
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
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写王亮“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引出下文,叙写发现荆棵的价值、
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B.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法来正面塑造扶贫干部的形象,将其置身在农村典型环
境之下来凸显脱贫致富的主题。
C.文中写王亮绞尽脑汁帮村民找到致富办法,村民却“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这样的安排一波三折,增加了情节波澜。
D.结尾采用留白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找到致富方法的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升华了
小说主题。
8.小说中有多处关于“荆棵”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4 分)
9.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谈谈
本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给你的启示。(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
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
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
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
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面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
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高一语文试题
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
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
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
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
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
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
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
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
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
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
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
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功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
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
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
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
贬三等/以督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
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B.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C.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高一语文试题
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
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
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
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4 分)
(2)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4 分)
14.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自身的战败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①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②赤松:仙人名。③倒景:景,日光,
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高一语文试题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表达自己的觉悟与决绝之心。
(2)历史上,投身伟大事业并且矢志不渝的志士仁人,总是受到人们的赞扬。陆游在《书
愤》一诗中就曾对诸葛亮做出高度评价:“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
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曾经有人提出过“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类“大
脑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发现,先天基因应该是水龙
头,后天环境才是引出“智商之水”的水管,每个人拥有的水龙头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
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① ,还有一类
是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
元细胞有着很多非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
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
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② 。大脑中的电波传导
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
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
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的
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人类大
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触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能把更多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C.一家企业为竞标工程,盖了 14000 多个章,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高一语文试题
D.为纪念甲骨文发现 120 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19.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仍以“智商”为话题,以建房子打比方,另写一段话。要求:
句式基本一致,语言通顺。(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4 分)
①目前,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都双双位居全球首位。②美国各州都进入“重
大灾难状态”。③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朗普及其团队虽仍不时“甩锅”,④但终究不得不
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⑤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疫情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大事。⑥
集中精力认真防疫,淡化“甩锅意识”和侥幸心理,⑦才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遏制疫情蔓延,
减少伤亡和损失,⑧并为最终找到彻底战胜疫情的方法,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
22.抗击新冠疫情,有一群小人物用自己的辛勤敬业与仁义担当谱写出人间大爱。请阅读并
概括下面的材料,对出下联,送给这些小区物业人。(6 分)
回首持续抗疫的日子,许许多多感人的小故事在各小区物业发生。这些物业人在小区内
楼前楼后洒扫除尘,喷药消毒;在消杀过程中还不忘充当“宣传员”,为遇到的业主讲解防
疫知识;工作之余主动帮助业主,在业主出门不便的情况下,为业主采购粮食、蔬菜、水果
及其他生活必需品,送到业主(门前)这些物业人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却用身体力行为打赢
防疫攻坚战奉献一份光和热,让人们在疫情阴霾中感受到浓浓春意,人间大爱。
上联:辛苦物业人前楼喷药后院除尘清寒难阻和风起
下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60 分)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
感悟到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
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当看见一株青松从泰山的岩缝中长出来,傲立山巅时,我们也高一语文试题
许会感悟到逆境与磨难更能造就坚强的性格 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吗?请就自己的经历及
感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
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江苏省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C 2.D 3.D
4.①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
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
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②
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
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答
对第①点得 2 分, 第②点、第③点任意一点得 2 分。)
5.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找一
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
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 答对一条得 2 分,共 6 分)
6. C【解析】C 项,“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导致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强
加因果,根据原文“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可知,“村
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顾忌王亮的身份。故选 C。
7.B【解析】B 项没有对人物形象正面的细节刻画;文中“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
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等,也可认为是细节描写,但对人物塑造而言属于侧面描写。
8.(1)从情节方面看:荆棵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主要情节,都围绕荆棵展开,荆棵也推
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尾对荆棵花开的描写照应了题目。
(2)从人物形象方面看:爬山途中的荆棵烘托出王亮的迷茫;后面对“荆花遍野”的描写,
烘托出王亮、张凯他们喜悦的心情。
(3)从小说主题方面看:荆棵象征了乡民和扶贫干部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解决问题
的精神 (4 分,三个要点,情节 2 分,答出两个关键词,如“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照高一语文试题
应”即可得分;人物和主题各 1 分)
9.(1)失败原因:①对客观实际了解不全面;②把这些荆棵刨掉了,村里的自然环境就更
差了;③村民们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短视的财。成功原因:①保护了荆棵,顺应自然;②
大量养蜂,天然纯正的荆花蜜也符合市场的需求,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
(2)启示:①要顺应自然、顺势发展、因地制宜;②善于发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
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扶贫干部要切实帮助村民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原因3
分,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答也合适;启示3分)
10.D
11.B
12.A
13. (1)刘备在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评分参考:译出
大意给 2 分;“笃”“属”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 (2)
(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峻”“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 (1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2) 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
(3) 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评分参考:答出 1 点得 1 分,满分共 3 分。)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
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
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
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
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
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 ”建兴元年,刘后主封
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
去攻打眉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
白。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
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
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
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高一语文试题
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
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
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
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
无法伸展,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
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
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
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
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臣在外任职当官,别无
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家财。等到
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
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抚恤百姓,明示法规,规
定官吏的职责,制定合乎时宜的制度,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
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以真
情认罪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酌情减释;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
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
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言论而观察他的行为,从
不与虚伪的人为伍;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
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
萧何相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
非他所擅长的吧!
15.D
16.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骑白鹿驾青
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③“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 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
想法。(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其他说法如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17.(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8.C【解析】C 项,与文中“触手”的引号均为标示有特殊含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A 项,
标示直接引用 B 项,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D 项,标示展览名称。高一语文试题
19.示例:先天基因应该是建筑材料,后天环境才是组装“智商材料”的设计师,每个人拥有
的建筑材料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于设计师不同,最后盖出的房子就会千差万别。(4 分)
20.①一类是神经元细胞 ②一是电信号,二是化学递质释放(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 ①“都双双”重复赘余,保留一个。
④搭配不当,句未加“的现实”。
⑤成分残缺,句末加“上”。
⑥搭配不当,改为“淡化甩锅意识,摒弃侥幸心理”。
22.仁义防控事(……者”、“……员”等皆可)东户购粮西家买菜大爱正催春意来( 对偶 2
分,内容 4 分)
23.提示: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
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
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
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
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
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
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
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高一语文试题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
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
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
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
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
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
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
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
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
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
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
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
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
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高一语文试题
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
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
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
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
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
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
容;高一语文试题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
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
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
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
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
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
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