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滚动检测(二)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4 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
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1.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一株高茎豌豆与一株矮茎豌豆杂交,F1 植株自交得到 F2,F2 植株中高
茎∶矮茎=3∶5,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高茎与矮茎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B.亲代、F1、F2 矮茎植株基因型可能不同
C.高茎为显性,亲代高茎植株为杂合子
D.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均表现为矮茎
2.某油菜新品系经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 A/a 控制,
并受另一对基因 R/r 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结果如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别 亲代 F1 表现型 F1 自交所得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A.由实验一 F1 自交所得 F2 出现性状分离可知黑色对黄色为显性性状
B.由实验二分析可知,R 基因会抑制 A 基因的表达,种子表现为黄色
C.实验中甲的基因型为 AArr,丙的基因型为 AARR
D.实验二 F2 中产黄色种子植株杂合子的比例为5
8
3.(2020·长春质检)某女娄菜种群中,宽叶和窄叶性状是受 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
控制的,但窄叶性状仅存在于雄株中,现有三个杂交实验如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父本 母本 F1 表现型及比例
1 宽叶 宽叶 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雄株=2∶1∶1
2 窄叶 宽叶 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
3 窄叶 宽叶 全为宽叶雄株
A.基因 B 和 b 所含的碱基对数目可能相同B.正常情况下,该种群 B 基因频率会升高
C.无窄叶雌株的原因是 XbXb 导致个体致死
D.将杂交组合 1 的 F1 自由交配,F2 中窄叶占1
6
4.如图为山羊的毛色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 A 和 a 表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白色对黑色为显性
B.图中黑色山羊均为纯合子
C.4 和 5 再生一个白色雄性山羊的概率为 3/4
D.7 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
3
5.某种昆虫长翅 A 对残翅 a 为显性,直翅 B 对弯翅 b 为显性,有刺刚毛 D 对无刺刚毛 d 为显
性,控制这 3 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细胞的基因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若无变异,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有 4 种
C.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 A、a、b、b、D、d
D.为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必须用基因型为 Aabbdd 的异性个体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
6.人类秃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男性有 a 即表现为秃顶,女性有
A 即表现为不秃顶。下图是某家族秃顶、红绿色盲(相关基因用 B、b 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
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降低发病风险,建议 5 号和 6 号夫妇生育男孩
B.6 号基因型为 aaXBYC.7 号个体既患秃顶又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3
8
D.若 5 号和 6 号夫妇再生育,后代男女患秃顶概率相等
7.图甲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变化,图乙表示某细胞受到辐射后产
生的染色体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 段细胞核中完成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B.b 点时受到辐射着丝点会分裂
C.该细胞受到辐射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D.图乙所示染色体变化一定发生在 c 点前
8.对于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DNA 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
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
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它能产生分解青霉素的酶),提取它的 DNA,
将 DNA 与对青霉素敏感的 R 型细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 型细
菌被转化为抗-S 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从而否定了一些科学家的错误认识。下列关于哈赤
基斯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抗-S 型细菌的 DNA 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B.实验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
C.若用青霉素筛选非抗-R 型细菌,培养皿上会出现非抗-R 型细菌菌落
D.实验结果表明艾弗里所得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是正确的
9.(2020·昆明调研)如图为 DNA 复制的图解,其 rep 蛋白具有解旋的功能。据图分析,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DNA 复制时随从链的复制不是完全连续的
B.DNA 结合蛋白可能具有防止 DNA 单链配对形成双链的作用
C.rep 蛋白可以破坏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D.正常情况下,该 DNA 分子会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 DNA 分子10.艾滋病病毒(HIV)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HIV 从进入宿主细胞到整合进染色体,消耗了等量的嘧啶碱基与嘌呤碱基
B.HIV 病毒在 DNA 聚合酶等的作用下完成复制,即完成了病毒增殖
C.若 CD4 受体基因中的一对碱基发生替换,就能有效预防 HIV 感染
D.宿主细胞被激活时,其 RNA 酶解开相应 DNA 片段,表达 HIV 病毒成分并组装出子代 HIV
11.下图是与核基因 S 的表达有关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为转录,需要 RNA 聚合酶的催化
B.过程②为 mRNA 的加工,在细胞核中进行
C.过程③中多个核糖体同时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
D.过程⑤可防止异常蛋白的产生
12.(2019·河北衡水中学质检)胰岛素基因编码含 51 个氨基酸的胰岛素,若该基因发生缺失突
变,使 mRNA 减少了一个三碱基序列 GGG,表达的蛋白质含 50 个氨基酸。下列叙述中正确
的是( )
A.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 2 个氨基酸不同
B.该基因突变使 RNA 聚合酶无法识别胰岛素基因
C.在突变基因的翻译过程中,最多需要 61 种 tRNA 参与
D.该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嘧啶核苷酸比例减少
13.假设 D、e 代表豌豆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 DDEE、ddee 两个品
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 DDee,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方法一:DDEE×ddee→F1→F2……→DDee 植株
方法二:DDEE×ddee→F1 ― ― ― ― →花药离体
培养 F2 ― ― ― ― →秋水仙素
处理 DDee 植株
A.方法一育种过程中要对 F1 去雄,从 F2 开始筛选
B.方法一操作简便,育种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C.方法二中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幼苗细胞不能形成四分体D.方法二中秋水仙素作用于 F2 幼苗细胞减数分裂的前期
14.进化的红皇后假说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物种间存在
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相
应地产生解毒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昆虫种群的基因库一定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B.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会诱导昆虫产生相应的解毒基因
C.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有抗毒性的昆虫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该假说认为一种生物的进化会导致其他生物的进化
15.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
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 1、2 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B.种群 1、2 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C.种群 1、2 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
D.由于种群 1、2 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
16.研究发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黏着素和分离酶的相关作用如图所示,且 S 蛋白可以抑制
分离酶的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黏着素存在时,会因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
B.在分离酶的作用下,组成四分体的同源染色体会发生分离
C.S 蛋白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
D.S 蛋白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前降解,保证了姐妹染色单体正常分离
17.下列有关遗传学经典实验中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B.艾弗里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C.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法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8.下图为某细菌 mRNA 与对应的翻译产物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分子 mRNA 中的磷酸基团均与两个核糖相连
B.在该 mRNA 合成的过程中,核糖体就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过程
C.多个核糖体在 mRNA 上移动合成多条肽链,提高了翻译效率
D.一个 mRNA 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 mRNA 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加拿大一枝黄花自 1935 年由加拿大引进后逃逸为野生,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的荒地、铁路
两侧、农田边等,并正在疯狂地繁衍扩张、严重地破坏了本地的植被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
成“美丽的恐怖”局面。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这种扩张也是一种适应现象。
下列相关叙述中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植物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B.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应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C.加拿大一枝黄花比本地植物更适应本地的环境
D.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20.暗绿柳莺是一种小型鸟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分布很广,可分为多个亚种。随着时
间的推移,新疆亚种与拉达亚种相遇仍可杂交,与东北亚种相遇不能杂交,已形成生殖隔离。
下图表示新疆亚种、拉达亚种和东北亚种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
B.新疆亚种与东北亚种属于不同物种
C.同一物种的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之间一定能进行基因交流
D.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50 分)
21.(10 分)某多年生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B、b 分别控制蓝色和白色,但
是 B 基因的表达受到 A 基因抑制,存在 AA 时开红花,存在 Aa 时开粉红花,将纯合红花植
株和蓝花植株杂交,F1 全是粉红花,F1 自交得到的 F2 中,红花∶粉红花∶蓝花∶白花=
4∶8∶1∶1。请回答:
(1)F1 的基因型是________;F2 中红花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分析 F2 的表现型和比例,某同学提出的假设是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致死。请设计一次
杂交实验证明该基因型致死的假设是合理的。
①实验方案:让 F1 与________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②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上题假设成立,假设所有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数量都相等,F2 中粉红花自交,后代中白
花占________。
22.(12 分)某科研小组在野生型红眼(纯合品系)果蝇群体中发现了雄性浅红眼突变体 A、雌
性浅红眼突变体 B,研究证明两个突变体都只涉及一对基因的突变。该小组对浅红眼性状的
遗传进行了进一步探究。请回答:
(1)A 果蝇与野生型雌果蝇进行杂交,F1 均为红眼,F2 雌、雄果蝇中红眼和浅红眼之比均为
3∶1,则 A 的浅红眼突变是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突变。
(2)已知 B 果蝇的浅红眼突变是隐性突变,该科研小组又对二者的突变情况做进一步探究:
①A 果蝇与 B 果蝇进行杂交,观察 F1 的性状表现,若 F1 果蝇________________,说明 A、B
的浅红眼是同一基因突变所致;若 F1 果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 A、B 的浅
红眼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
②若已证明 A、B 的浅红眼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让上述实验的 F1 果蝇相互交配,如果 F2
果蝇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则 A、B 的突变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
叉互换;如果 F2 果蝇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 B 的突变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
如果 F2 果蝇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则 B 的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23.(8 分)科学家将甲细菌提取物(含 DNA 和蛋白质两种有机物的混合物)和活的乙细菌混合
培养一段时间后,从培养基中分离出了活的甲细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培养基中所有的甲细菌构成一个____________,细菌与酵母菌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无法对上述提取物中的两种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的前提下,同时也没有同位素标记技术
的支持下,请设计实验探究提取物中哪种物质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要求写出实验思路,
并预期结果和结论。
24.(10 分)某多年生二倍体闭花传粉植物,决定花色的基因 D(红花)和 d(白花)是位于 6 号染
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该植物存活至少要有一条正常的 6 号染色体。下图是甲、乙两植株
体细胞 6 号染色体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株甲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与基因突变不同的是,该变异类型是可以用
________直接观察到的。(2)已知植株甲的基因型为 Dd,让其自交产生 F1。若 F1 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可确定基因 D 位于异常染色体上。上述结论被证明后,利用植株甲进行人工杂交实验:
①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白花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子代中发现了一株植株乙,从配子产
生过程分析,植株乙出现的原因有________种可能;若植株乙的出现是精子异常所致,则具
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让植株甲、乙进行杂交,则子代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植株乙在减
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3 条 6 号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 1 条或 2 条 6 号染
色体的配子)
25.(10 分)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主要侵害棉田,成虫主要侵害棉田和花生田。
转基因抗虫棉全面推广后,棉田和花生田的棉铃虫种群都得到有效控制。某研究小组为研究
抗虫棉种植面积变化对花生田棉铃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在某地展开了棉铃虫种群田间调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 世纪 90 年代,大量农药的使用造成棉铃虫抗药性增强,这是农药对棉铃虫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铃虫的雌虫可释放性外激素来吸引雄虫前来交尾,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____信息,
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雄虫来降低棉铃虫种群密度,这一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害虫的________________降低其
出生率,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3)经多年调查,研究人员得出抗虫棉种植面积与花生田棉铃虫发生面积的曲线图,由调查结
果可知,随抗虫棉种植面积增大,会导致花生田棉铃虫种群数量__________,分析其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
1.C [高茎与矮茎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 错误;F1 植株自交得
到 F2,F2 植株中高茎∶矮茎=3∶5=3∶(1+4),说明 F1 植株中高茎(Dd)∶矮茎(dd)=1∶1,
因此可判断,亲本高茎豌豆是杂合子。则高茎为显性,亲代高茎植株为杂合子与一株矮茎豌
豆杂交,F1 植株中高茎∶矮茎=1∶1,C 正确;亲代、F1、F2 矮茎植株基因型均相同,都是
dd,表现为隐性,B 错误;杂合子表现为高茎,隐性纯合子表现为矮茎,D 错误。]
2.D
3.C [基因 B 和 b 是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所含有的碱基对数目可能
相同,A 正确;窄叶性状仅存在于雄株中,而宽叶可分布于雄株和雌株中,原因可能是 Xb 花
粉不育,因此正常情况下,该种群 B 基因频率会升高,B 正确、C 错误;杂交组合 1 的 F1 宽
叶雌株的基因型为 1
2XBXB、1
2XBXb,产生的雌配子为 3
4XB、1
4Xb,F1 产生的雄配子为 1
4XB、1
4
Xb、1
2Y,其中 Xb 花粉不育,故可育的雄配子为 1
3XB、2
3Y,F1 自由交配,F2 中窄叶 XbY=1
4×
2
3=1
6,D 正确。]
4.C [因为 4 和 5 都是白色个体,但它们生有一个黑色的后代 6,故白色对黑色为显性,A
正确;因为黑色为隐性,所以凡是黑色个体均为隐性纯合子,基因型是 aa,B 正确;因为 4
和 5 均为显性个体,所以它们都有一个显性基因 A,又因为它们生有黑色后代,所以另一个
基因都是 a,故 4 和 5 的基因型都是 Aa,所以它们再生育一个白色后代(A__)的概率为3
4,这
些后代中雌雄各占一半,故 4 和 5 再生一个白色雄性山羊的概率=3
4×1
2=3
8,C 错;因为 4
和 5 基因型都是 Aa,故白色个体 7 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 1
3AA 和 2
3Aa,D 正确。]
5.C [昆虫长翅、残翅基因与直翅、弯翅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A 错误;若无变异,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 4 个精细胞,基因型有 2 种,B
错误;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并移向两极,移
向两极的基因都含有 A、a、b、b、D、d,C 正确;为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来与
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基因型最好是 aabbdd,即与隐性个体测交,D 错误。]
6.C
7.D [ab 段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核中主要完成了 DNA 的复制,
而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A 错误;根据乙图可知,受到辐射应该在 b 点以
前,辐射导致染色体缺失,但是没有使着丝点分裂,B 错误;该细胞受到辐射发生了染色体
结构的变异,C 错误;图中 cd 段发生了着丝点分裂,而图乙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还没有发生,因此图乙所示染色体变化一定发生在 c 点前,D 正确。]
8.C [由题意可知,抗-S 型细菌的 DNA 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A
正确;抗-R 型细菌能产生分解青霉素的酶,说明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B
正确;非抗-R 型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在含青霉素的培养皿上不会出现非抗-R 型细菌菌落,
C 错误;将抗-S 型细菌的 DNA 与对青霉素敏感的 R 型细菌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
抗-R 型细菌被转化为抗-S 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艾弗里所得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是正确的,D 正确。]
9.C [由图可知,DNA 复制时随从链的复制不是完全连续的,A 正确;DNA 结合蛋白缠绕
在 DNA 单链上,可防止 DNA 单链重新配对形成双链,B 正确;rep 蛋白是一种解旋酶,可
以破坏碱基与碱基之间的氢键,不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 错误;DNA 在复
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正常情况下,该 DNA 分子会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
DNA 分子,D 正确。]
10.A [HIV 从进入宿主细胞到整合进染色体,逆转录出的 DNA 呈双链,消耗了等量的嘧
啶碱基与嘌呤碱基,A 正确;HIV 前病毒在 DNA 聚合酶等的作用下完成复制,还需合成所
需蛋白质,B 错误;若 CD4 受体基因中的一对碱基发生替换,因为密码子的简并性,CD4 受
体不一定受到影响,C 错误;HIV 入侵机体后,利用 HIV 的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合成自身所需
的物质,装配子代 HIV,D 错误。]
11.C [过程①是在 RNA 聚合酶的催化下,以核基因 S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转录
过程,A 正确;过程②为在细胞核中进行的 mRNA 的加工过程,B 正确;过程③是在核糖体
上进行的翻译过程,肽链合成时,在一个 mRNA 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
链的合成,这样大大增加了翻译效率,C 错误;过程⑤为异常 mRNA 的水解过程,可防止异
常蛋白的产生,D 正确。]
12.A [该基因发生缺失突变,使 mRNA 减少了一个 GGG 碱基序列,这三个碱基有可能是
位于一个密码子中,那就相差一个氨基酸,若这三个碱基位于两个密码子中,则突变前后编
码的两条肽链,有 2 个氨基酸差异,所以最多有 2 个氨基酸不同,A 正确;该基因突变使 RNA
聚合酶依然可以识别胰岛素基因,B 错误;由于终止密码有三种,而翻译过程中只涉及到其
中一种,所以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翻译过程最多涉及到 62 种密码子,最多需要 62 种
tRNA 参与,C 错误;基因突变后,由于 mRNA 中 G 碱基的减少,因而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
核苷酸数量减少,但由于嘌呤和嘧啶配对,所占比例均为 50%,突变前后此比例不会发生变
化,故嘧啶核苷酸比例不变,D 错误。]
13.C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F1 的基因型为 DdEe,让 F1 自交后得到的子代(F2)中存在四种
表现型,因此方法一中不用对 F1 去雄,从 F2 开始筛选,直至得到 DDee 纯合植株,A 错误;
方法一是杂交育种,操作简便,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B
错误;方法二中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豌豆幼苗,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四分体,C 正确;幼苗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
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 错误。]
14.D [正常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库在种群中通过交配而传给子代,不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
渐变小,更加不会消失,A 错误;昆虫的基因突变会产生解毒基因,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对
解毒基因有选择作用,B 错误;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有抗毒性的昆虫仍然是同一个物种,可以
进行基因交流,C 错误;该假说认为一种生物的进化会导致其他生物的进化,即生物间的共
同进化,D 正确。]
15.D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 1、2 的基因库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
殖隔离,而不是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D 错误。]
16.A [根据图甲分析,黏着素存在时,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属
于基因重组,A 错误;图甲中在分离酶的作用下,组成四分体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分离,B
正确;图乙中分离酶能够使着丝点分裂,而 S 蛋白可以抑制分离酶的活性,因此 S 蛋白会导
致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进而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C 正确;S 蛋白在姐妹染色单体
分离前降解,不会影响分离酶的活性,进而保证了姐妹染色单体正常分离,D 正确。]
17.B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律,A 正确;艾弗里及其同事做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试验,并没有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
记法,B 错误;沃森和克里克以 DNA 大分子为研究材料,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C
正确;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采用的是
类比推理法,D 正确。]
18.A [mRNA 为单链结构,一分子 mRNA 中的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因此除了一个游离
磷酸基团外,其他磷酸基因均与两个核糖相连,A 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
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所以在该 mRNA 合成的过程中,核糖体就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
过程,即转录与翻译能够同时进行,B 正确;多个核糖体在 mRNA 上移动,合成多条肽链,
可以提高翻译效率,C 正确;一个 mRNA 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 mRNA 可翻译成多种
蛋白质,D 正确。]
19.B [拉马克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
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③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
性遗传。]
20.C [拉达亚种和新疆亚种因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所
保留的和淘汰的基因型不同,导致二者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若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地理
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D 正确;新疆亚种与
东北亚种已产生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物种,B 正确;同一物种的拉达亚种和新疆亚
种,若存在地理上的障碍而导致二者不能相遇,则二者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 错误。]21.(1)AaBb 3 1
2 (2)aaBb ①白花植株 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粉红花∶白花=2∶1
(3) 1
10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植物花色中红花的基因型为 AA__,粉红花基因型为
Aa__,蓝花基因型为 aaB_,白花基因型为 aabb;将纯合红花植株和蓝花植株杂交,F1 全是
粉红花,其自交后代出现了四种花色,说明 F1 粉红花基因型为 AaBb,亲本基因型为 AAbb、
aaBB,F2 理论上红花(AA__)∶粉红花(Aa__)∶蓝花(aaB_)∶白花(aabb)=4∶8∶3∶1,而实际
上的比例为 4∶8∶1∶1,说明蓝花中杂合子 aaBb 不能成活。(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 粉红
花基因型为 AaBb;F2 中红花的基因型有 3 种,分别是 AABB、AABb、AAbb,其中纯合子
占1
2。(2)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致死的基因型应该是 aaBb,可以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即
让 F1 与 白 花 植 株 aabb 杂 交 , 观 察 并 统 计 子 代 的 表 现 型 及 比 例 。 ② 后 代 理 论 上
AaBb∶Aabb∶aaBb∶aabb=1∶1∶1∶1,若基因型 aaBb 确实不能成活,则后代的表现型及
比例为粉红花∶白花=2∶1。(3)若上题假设成立,假设所有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数量都相等,
F2 中粉红花(1
4AaBB、1
2AaBb、1
4Aabb)自交,后代中白花占(1
2×1
4×1
4+1
4×1
4)÷(1-1
2×1
4×1
2)=
1
10。
22.(1)常 隐性 (2)①全是浅红眼 全是红眼或者既有红眼又有浅红眼 ②红眼∶浅红眼=
1∶1 红眼∶浅红眼=9∶7 红眼∶浅红眼=3∶5
解析 (1)雄性浅红眼突变体 A 与野生型雌果蝇进行杂交,F1 均为红眼,说明浅红眼突变体为
隐性突变,同时在雌、雄果蝇中表现一致,所以是常染色体隐性突变。
(2)①由于突变性状是隐性突变,所以当 A、B 的浅红眼是同一基因突变所致,则子代全是浅
红眼;如果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设雄性浅红眼突变体 A 突变基因为 a,浅红眼突变体 B 突
变基因为 b,杂交的基因型可以是 aaBB 和 AAbb,则子代全是红眼,如果杂交基因型是 aaBb
和 AAbb,则子代既有红眼又有浅红眼。
②设雄性浅红眼突变体 A 突变基因为 a,浅红眼突变体 B 突变基因为 b,则突变体 A 的基因
型为 aaBB,突变体 b 的基因型为 AAbb,F1 基因型是 AaBb。如果 A、B 的突变基因位于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则 F1 相互交配产生配子及比例为 Ab∶aB=1∶1,所以
子代基因型 AAbb∶AaBb∶aaBB=1∶2∶1,所以红眼∶浅红眼=1∶1;如果 B 的突变基因
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A_B_∶A_bb∶aaB_∶aabb=9∶3∶3∶1,红眼∶浅红眼=9∶7;如果 B 的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突变体 A 的基因型是 aaXBY,突变体 B 的基因型是 AAXbXb,F1 基因型是
AaXBXb 和 AaXbY , 二 者 相 互 杂 交 子 代 基 因 型 及 比 例 为
A_XBXb∶A_XBY∶A_XbXb∶A_XbY∶aa_ _=3∶3∶3∶3∶4,所以子代红眼∶浅红眼=3∶5。
23.(1)种群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无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实验思路:取甲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分为 2 等份,分别放入 2 支试管并编号,再分别加入等
量 DNA 酶、蛋白酶,一段时间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乙细菌的培养基
中,观察并分离其中的细菌。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加 DNA 酶组没有分离出活的甲细菌、加蛋白酶组分离出活的甲细菌,
则 DNA 能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若加 DNA 酶组分离出活的甲细菌、加蛋白酶组没有分离
出活的甲细菌,则蛋白质能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若加 DNA 酶组和加蛋白酶组均没有分
离出活的甲细菌,则 DNA 和蛋白质共同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若加 DNA 酶组和加蛋白酶
组均分离出活的甲细菌,则 DNA 和蛋白质都不能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
解析 (1)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无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甲细菌中含有的 DNA 和蛋白质两种有机物中哪种可使乙细菌发生
转化。由于 DNA 和蛋白质两种有机物无法分离和提纯,故可以借鉴艾弗里的实验中的最后
一组的思路。将混合物分为 2 份,向其中分别加入等量 DNA 酶、蛋白酶,再将处理后的物
质加入到培养了乙细菌的培养基中,观察细菌的转化情况。若加 DNA 酶组没有分离出活的
甲细菌、加蛋白酶组分离出活的甲细菌,则 DNA 能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若加 DNA 酶组
分离出活的甲细菌、加蛋白酶组没有分离出活的甲细菌,则蛋白质能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
若加 DNA 酶组和加蛋白酶组均没有分离出活的甲细菌,则 DNA 和蛋白质共同使乙细菌转化
为甲细菌;若加 DNA 酶组和加蛋白酶组均分离出活的甲细菌,则 DNA 和蛋白质都不能使乙
细菌转化为甲细菌。
24.(1)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片段缺失) 显微镜 (2)红花∶白花=2∶1 ①3 精子形成过
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 6 号同源染色体未分开,进入了一个子细胞 ②红花∶白花=8∶3
解析 (1)植株甲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片段缺失),可以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到。
(2)若基因 D 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当 Dd 自交时可以产生子代 DD∶Dd∶dd=1∶2∶1,但 DD
都是异常的染色体会产生致死效应,所以子代 Dd∶dd=2∶1,即红花∶白花=2∶1。①当植
株甲(Dd)与正常白花植株(dd)杂交时出现了乙植株(Ddd),可能是甲植株减数第一分裂异常,
即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了 Dd 的配子,或者正常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
裂异常,产生了 dd 的配子,所以共 3 种可能,如果是精子异常所致,则具体原因是精子形成
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 6 号同源染色体未分开,进入了一个子细胞。②植株甲、乙杂交,
甲 可 以 产 生 的 配 子 及 比 例 为 D∶d = 1∶1 , 乙 产 生 的 配 子 及 比 例 为 d∶Dd∶D∶dd =
2∶2∶1∶1 , 同 时 考 虑 DD 纯 合 致 死 , 所 以 子 代 基 因 型 Dd∶DDd∶Ddd∶dd∶ddd =
3∶2∶3∶2∶1,所以子代红花∶白花=8∶3。25.(1)自然选择 棉铃虫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2)化学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性别比例
(3)降低 棉铃虫幼虫的主要寄主是棉花,抗虫棉产生的相关毒素杀死大量幼虫,有效控制了
花生田棉铃虫的虫源
解析 (1)农药的使用淘汰了自然界中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淘
汰没有抗药性的基因,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2)性引诱剂是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性引诱剂可以吸引异性交配,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使其不能交配,改变了性别比例,降低了出生率,从而降
低种群密度。
(3)从图中看出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花生田棉铃虫种群数量降低,其原因是抗虫棉产生了相
关毒素,杀死了大量幼虫,控制了花生田棉铃虫的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