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含答案

ID:460995

大小:74.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坛大师陈师曾:朽者不朽 陈师曾出生于一个官宦、翰墨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亲陈三 立是著名诗人,曾任吏部主事,其弟陈寅恪是坚持独立思考的史学家与诗人,一门三代四杰。 在少年时代,他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诗文、书法等方面的深厚功底,为他日后 成为一个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的宣扬者创造了条件。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 下启齐白石。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他作画追求创新, 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 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 情趣,自成一格;风俗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松树凌 霄图》是陈师曾 47 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构图奇崛而自 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松针率意而肯定,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让坚挺的画面 多了一缕浪漫的情怀……一个成熟画家的笔墨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陈师曾 35 岁时拜师于吴昌硕门下,受其影响巨大。他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 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文人画传统,在 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 47 岁时所作《佛手图》,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 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观者能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 翁之意不在酒。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解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 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 所谓文人画。”在《佛手图》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是故, 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陈师曾不仅 1 . 应 用 传 记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内蕴丰厚,而且文才非凡。人们常常感叹当代没有文人画,其实,不是没有文人画,而是没 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罢了。 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1914—1915 年间,他融会西法,首次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引入国画,绘出了惊动画坛的现代风俗画 ——漫画《北京风俗图》。这是一部“民俗图志”,市井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物与风习尽收其 中,可谓是民初北京“宣南”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具有鲜明乡土色彩的小品画。 如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 持香炷,逐车乞钱……漫画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其向下 的眼光,对时局的关怀以及“伤今怀古”的复杂情感皆寓于其中。漫画打破了晚清人物画囿 于佛道、仕女、高士一类题材的局面,将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引入艺术,使 艺术回归现实生活,这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清末艺术家潘语舲 在题跋中曾言:“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后来,丰子恺等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 上都受到了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除了《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 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对我们认识中国画、文人画 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陈师曾除了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创建上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以外,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 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 风格的形成。1917 年,53 岁的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带着作品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发现他 的才华并对画作进行中肯而真诚的褒贬,还作《题齐濒生画册》诗一首。1922 年,陈师曾 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深受好评,轰 动中外,乡下木匠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 1923 年 9 月,陈师曾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 47 岁。天妒英才,这样 一位既有艺术天赋又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没有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就离世了。梁启超在悼词中 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 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以梁启超的地位和眼界,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吴昌硕的题字 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陈师曾(1876—1923 年),号朽道人。1902 年,陈师曾同鲁迅、弟弟陈寅恪一道东渡日本留学。他既受到过传统文化教育,又受到了新学教育,并出国留学,曾任大学教授,这是 只有近代文人才有的机遇,也是近代文人不同于古代文人的特点。陈师曾也正是这样一位带 有一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点的封建末代文人,又接受了一些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可以说 是在近现代之交比较典型的文人画家,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被梁启超誉 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②陈师曾看了齐白石的《借山图》等画作后,题赠《题齐濒生画册》一诗:“曩于刻印知齐 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 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 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陈师曾出身名门,是拥有艺术天赋、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他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师法 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等前辈画家,还拜师于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门下。 B.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改革,但并不妄自菲薄,一味盲从 西法,而是坚守中国文人画传统,进行文人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 C.陈师曾的《松树凌霄图》,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凌霄则寥寥数笔 而画龙点睛,笔墨技巧成熟。虽然是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却是大家手笔。 D.刚到北京的齐白石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对他的画进行了评价,并作诗相赠,希望他自 创风格,不必求俗媚世,这对齐白石以后的艺术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陈师曾认为文人画要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表达文人的思想,《佛手图》 就是例证。此画因为题跋占据重要位置,内容涉及佛教,才让人感受到画外之意。 B.现在的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是因为现在的文人错误地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 只需要有足够深厚的诗文、书法等方面的功底,并将思想、情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C.陈师曾的漫画将国画和西洋画技法融合,并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 寓人文关怀。这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与他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D.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因此梁启超认为他的死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比日本大地震于日本的影响更严重。 3.吴昌硕为陈师曾题字“朽者不朽”,请说说这一题字的含义,并简要概括陈师曾的“不 朽”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 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1946 年,在浙江大学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因为才 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 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立叶分析专题讨论。从两者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 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从 1948 年到 1956 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教授的指导下 开始了数学研究生涯,在 K 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 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 分几何学派的学术骨干。 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瑞艾特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谷超豪先生 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 米切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超豪先生独 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 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这段话是对谷超豪数学人生的精妙写照。谷超豪正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 战难题的人。 1956 年,正当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瞩目的时候,他却敏锐地看到尖端技 术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偏微 分方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中。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 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作 提分训练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 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 学也是这样。”谷超豪说。 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 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 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1986 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 “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 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是微分几何的两 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 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 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 20 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 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在复旦大学的师生心中,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 是“边学边教”,经常把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1959 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根据国家需要,开展了与超音速流密 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他边学边教,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和差分法的新课程, 培养出了一批力学和数值计算方面的新生力量,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李家春、郭柏灵等就是其 中的代表。 每当他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并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后,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学 生推上这一领域的前沿,而自己又去开拓另一更新的领域。上世纪 60 年代初,谷超豪率先 解决了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平面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比美国著名数学家 Schaeffer 等人的 相应结果早了十几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李大潜院士在这一领域里建立和发展了迄今为 止最完整的局部解理论,并在美国出版了专著。 “当年我的老师苏步青对我说,我培养了超过我的学生,你也要培养超过你的学生”, 谷超豪说:“如今回首,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大学期间,谷超豪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从他那里谷超豪不仅学到了治学的方法, 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B.在学术研究方面,谷超豪具有的独特、高雅、深入和多变的工作风格受到国际科学界人 士的赞誉,他被认为是很有成就和影响的数学家。 C.谷超豪在数学方面有创造性的才能,他在 K 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 的独到研究使他很快成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骨干。 D.谷超豪在导弹研究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他将数学应用于导弹研究,为导弹设计提供了 全新的思路,是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技术精英。 E. 本文通过记述了数学家谷超豪数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几个片断,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 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和悉心培育新人的精神品质。 2.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 分) 3.结合谷超豪的认识,谈谈“学理”为什么不能“轻文”?(8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 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 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 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 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 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 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 断了他,她极轻极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 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 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 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 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 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 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 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 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 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 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 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 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 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 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 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 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 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 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 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 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 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 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 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 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 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 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 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 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 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次,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钱学森手稿》。这是一套手 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 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 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 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唯美的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 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 页时,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 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 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八十多分;我考取上 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 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 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是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 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复杂的问题,钱 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黑板上写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 人了,”一位叫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 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 一个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天才绝对来自勤奋。钱学森的一位校友回忆:“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 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 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于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 歉意。” 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是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 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四十五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 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这些琐事上,他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 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在当代,就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 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会不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 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 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发问:“怎么, 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 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提出的问题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 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极难,全班 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对此钱学森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 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 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 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更 加惹人喜爱。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 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B.“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C.“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 森粗犷而任性的一面。 D.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 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学森。 2.“朋友在欣赏《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使用“欣赏”这个词语?(6 分)3.谈谈你对选文末尾处“这样的大师也更加惹人喜爱”一句话的理解。(6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 30 年,也在前 30 年; 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 是陈翰伯。 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 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 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 毛泽东、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 年 7 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 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 者、编辑,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 府不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有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 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 年 8 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他上 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年商 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 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 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 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 我的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 文字,读来让人心酸。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 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 8 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 395 种;经济学著作 115 种;政治学著作, 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 93 种;历史和历史学 66 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 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 日、西、阿拉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 托起了陈翰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略举两例。 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1972 年,遭受迫害的陈翰伯从干校调回北京。1975 年,着手制订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批准的“中外文辞书出版十年编辑规划”。那时,很少有 人相信这个规划能够实现,但是陈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 段历史时写道:“1975 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 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 年的事实,也证明翰 伯的信心来自人民,是现实的。” 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在叫 好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 年 4 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 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 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 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 在社会大势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 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 (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 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边站”的专家 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 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德 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 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国民 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为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 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做的贡献。 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家, 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特点。 E.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 60 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中国出版界的重 要地位及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伯用笔名冒着危险写了许多好文章,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B.1958 年 8 月,陈翰伯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后延续“百年商务”文化传承,出版大量重 点图书项目。 C.陈翰伯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创办《读书》杂志,工作具有开拓性,成为时代的 启蒙者与引路人。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翰伯历任各出版部门的要职。 3.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罗先哲 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 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 自己的艺术殿堂。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 为传家宝,从不外借。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他首先 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 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 七天。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 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 六张兰竹画。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 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 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正是凭着这种执着精神,他的绘 画技法越来越精。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20 世 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 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 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 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 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 无穷。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 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 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 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 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他在这 里一住就是三年。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 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1993 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干干净净的 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 草,满院滴翠。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老屋隐士。 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 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 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 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就这样,一而再,再 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画,愈画愈难。”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时常对人们说:“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 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 一画贤。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 诚热爱和执着追求。 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 必借鉴今人。 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找到创 作激情和灵感。 D.“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是十分 困难的。 E. 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 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2.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6 分) 3.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赏析。(6 分)【答案】1.C 2.C 3.陈师曾号朽道人,英年早逝,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方面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价值不朽, 故题字“朽者不朽”。“不朽”的表现:①画技高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大家。②革新 文人画,坚守中国文人画这片土地并有所成就。③拓荒中国漫画,他的《北京风俗图》在中 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丰子恺等人的漫画都受其影响。④在艺术理论方面 有重大贡献,他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等学术作品,对今 人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⑤指点提携齐白石,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 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 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 项,结合文本内容“《松树 凌霄图》是陈师曾 47 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分析可知, “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的说法有误,原文为“仿前辈画家笔意”。故选 C。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 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 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 选项。A 项,“此画因为题跋占据重要位置,内容涉及佛教,才让人感受到画外之意”的说 法不准确。B 项,“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于文无据;原因分析不准确,从文章 第二段来看,当今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几乎没有像陈师曾这样内 蕴丰厚、文才非凡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了。D 项,“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的说法有 误,原文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领袖”;“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 第一人”是梁启超的看法。故选 C。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 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朽者不朽”,结合文本内容“1923 年 9 月,陈师 曾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 47 岁。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既有艺术天赋又满 1 . 应 用 传 记 参考答案腹经纶的旷世奇才没有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就离世了”及注释内容“陈师曾(1876—1923 年),号朽道人”分析可知,陈师曾号朽道人,英年早逝,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方面贡献巨 大、影响深远,价值不朽。概括陈师曾的“不朽”的体现,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在中 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下启齐白石。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 风俗等皆有涉及”分析,画技高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大家;结合“他通晓中西绘画的 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 文人画传统,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分析可知,革新文人画,坚守中国 文人画这片土地并有所成就;结合“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 国漫画的拓荒者”分析可知,拓荒中国漫画;结合“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除了 《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 值》”分析可知,在艺术理论方面有重大贡献;结合“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可以 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 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分析可知,指点提携齐白石,对齐白 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一) 【答案】1.BC 2.①他开设数学基础课与许多专门课程。②他把国际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③他把学 生推上自己开拓的新领域。 3.①许多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②文学和写作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③文 学和写作能够增添乐趣,丰富生活,陶冶情操。④具有科学理性的人也需人文感性的滋养。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 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选正确的两 项。A 项,“从他那里”错,原文“从两者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 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可见是“从两位著名数学家那里”。D 项“为 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错,原文“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 选用的方法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 做出了贡献”,可见是提供了“新的方法”。E 项,“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不准确,原 提分训练文着重展现的是他“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和悉心培育新人的精神品质”。故选 BC。 2.这是一道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回归文本,针对题干 涉及的内容找到对应语句进行对比分析。答题时要抓住题目中“数学教学”一语筛选文本相 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据“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 是‘边学边教’,经常把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可概括出他开设数学基 础课与许多专门课程、他把国际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据“每当他开拓出一个新领域, 并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后,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推上这一领域的前沿,而自己 又去开拓另一更新的领域” 可概括出他把学生推上自己开拓的新领域等等。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一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问题从 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弄清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基本观点,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对现实的思 考进行解答。本题要求结合谷超豪的认识,谈谈“学理”为什么不能“轻文”。谷超豪认为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由此可 概括出“许多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 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 谷超豪说”,以及“‘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 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 20 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 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据此可概括出“文学和写作能够增添乐 趣,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具有科学理性的人也需人文感性的滋养”;据“谷超豪常常告 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 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可概括出“文学和写作有益于 数理思维的发展”。 (二) 【答案】1.DA 2.①“最精彩的表演”,既指梅兰芳为了拒演而采取的虚与委蛇的掩饰和应对,又指梅兰 芳以精湛的技艺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精彩表演。②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利于表现梅 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增强文章的主旨。③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可谓内涵 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3.①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战期间,梅兰芳谢绝舞台,移家香港,甘于淡泊的生活,决不以 精湛的技艺取媚敌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②高洁的做人品格。梅兰芳以孤傲高洁的画 家为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做人品格。③爱国爱民的情怀。抗战胜利后,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为人民演出,以清越的歌 喉为祖国的胜利歌唱,表现出奉献人民、报答祖国的宝贵情怀。 4.观点一:梅兰芳应该放弃艺术表演。艺术不能与政治分开。艺术要摒弃政治分歧,不要 和政治联系,这是天真的想法。抗战期间,国土沦丧,人民生灵涂炭,日寇利用梅兰芳的艺 术影响,强诱他媚敌表演,梅兰芳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他的这一行为表现了 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观 点二:梅兰芳应继续登台表演,以自己的精湛技艺和优秀作品激励人民克服时艰。艺术只有 进入社会才能对大众产生影响,艺术家往往是无意识地承担了政治重任。任何艺术都具有观 念性,一旦将蕴含在艺术中的观念强化,艺术的意识形态特征便凸现出来。正义或邪恶,艺 术永远是表达、承载的东西。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不应放弃自己的舞台,他应该以 自己的艺术去召唤抗敌的挚诚,以优秀的作品去激励人民,以他清圆的唱腔化为对正义的坚 守,对丑恶的批判。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 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 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 “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错误,结合文本“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 辨出了这个人”可知,川喜多长政与梅兰芳不是老友关系,他们只是有一面之缘。C 项,“梅 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错误,结合文本“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可知,梅兰芳早在移 家香港之前就已蓄须明志。E 项,“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错误,本文没有描写梅兰芳的创 新表演与突出成就,而是重在突出梅兰芳的民族气节。故选 AD。 2.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 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主旨分析。①文题一语双关。情节 上:第一次表演是指“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 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是梅兰芳为 了拒演而采取的虚与委蛇的掩饰和应对;第二次表演是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 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的演出,指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精彩表演。② 主旨上: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文中讲述了两次“精彩的演出”,“为了拒绝日本人的 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 彩,让观众如痴如醉”,表现出梅兰芳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增强文章的主旨。③效果上: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一语双关,增强文章的主旨,意蕴深 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 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 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 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①“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 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 决心呢!”抗战期间,梅兰芳谢绝舞台,移家香港,甘于淡泊的生活,决不以精湛的技艺取 媚敌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②“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 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 人准则”,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表现了高洁的做人品 格。③“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 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抗战胜利后, 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为人民演出,以清越的歌喉为祖国的胜利歌唱,表现出爱国爱民的情怀。 4.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 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一:梅兰芳应该放弃艺术表演。 艺术不能与政治分开。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 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他 的这一行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奋 勇抗战的决心。观点二:梅兰芳应继续登台表演,以自己的精湛技艺和优秀作品激励人民克 服时艰。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不应放弃自己的舞台,艺术家往往是无意识地承担了 政治重任。艺术对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情感、审美等起着重要作用,他应该以自己的 艺术去召唤抗敌的挚诚,发挥优秀的作品的宣传功能,去激励人民,以他清圆的唱腔化为对 正义的坚守,对丑恶的批判。 (三) 【答案】1.B 2.因为朋友已经把《钱学森手稿》当做艺术品了,使用“欣赏”这个词语表达了朋友对钱 学森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的赞叹。3.钱学森既有严谨认真、淡泊名利的一面,也有粗犷任性、不近人情的一面,这样的大师 才接近普通人,更加令人觉得可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 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错误,从文章第一段可知,“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一样能给人带来美感。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 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朋友在欣赏《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 使用‘欣赏’这个词语”,然后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理解“欣赏”一词的意思,再结合具体 的分析该词的效果,这就是作者使用该词的原因。该句源自第一段,“欣赏”意思是“领略 观赏”,也指认为好和喜欢;从文中来看,考生要注意原文中“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 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这句话,既然把《钱学森手稿》比为“艺术品”,那么使用“欣赏” 一词是极为恰当的;而且,使用“欣赏”更能体现出朋友对钱学森一丝不苟的精神的赞叹。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题干来看, 本题要求“谈谈你对选文末尾处‘这样的大师也更加惹人喜爱’一句话的理解”,体会重要 语句的含意要紧扣具体语境。题干的引文中,考生应抓住“这样的大师”“更加惹人喜 爱”,从文中来看,选文既介绍了钱学森严谨认真、淡泊名利的一面,又介绍了钱学森粗犷 任性、不近人情的一面,因而理解时要兼顾两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样”所指的内涵。同 时,要注意作者认为,大师也是人,大师也会有缺点,这样的大师才是真正的大师,才令人 觉得可爱。 (四) 【答案】1.DE 2.A 3.①工作的开拓意义:陈翰伯进行的具有开拓性的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对国家现代化建 设具有巨大的意义。②时代的引领意义:陈翰伯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敢于破除思想 禁区;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引领了社会大势。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 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在美国经 常参加记者埃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错误。原文是“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 会”,并不是“在美国”参加埃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B 项,“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 错误。原文是“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不是“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C 项, “委婉地陈述自己为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做的贡献”错误。结合 陈翰伯的检讨书分析,我们可以从陈翰伯的检讨书中看出他为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 续商务文化传承所做的贡献,并不是他要“委婉地陈述自己为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 续商务文化传承所做的贡献”。故选 DE。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 项,“20 世纪 30 年代,陈翰 伯用笔名冒着危险写了许多好文章,宣传共产党的主张”错误。结合“1936 年 7 月,从燕 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 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 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有策 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分析可知,原文第 2 自然段“1936 年 7 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 十余年间”,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是错误的,还应包含 30 年代以后;“宣传”前应加 修饰语“婉转地、有策略地”。故选 A。 3.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 试题,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题干考查传主的优秀品质还是贡献、 成就,还是影响。第二步,确定信息所在区间,仔细阅读,从文中筛选关键句子、词语。第 三步,分条归纳,得出答案。结合“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 的启蒙者与引路人”“其一,为国家开列辞书建设的书单”“其二,创办《读书》杂志” “1975 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 年的实践,证明 这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 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 民,是现实的”等分析,陈翰伯进行的具有开拓性的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对国家现代化建 设具有巨大的意义。结合“《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在叫好声 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 年 4 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 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分析,陈翰伯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敢于破除 思想禁区;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引领了社会大势。 (五) 【答案】1.AC 2.师从古人:他对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 执着求借于希宁教授珍藏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并刻苦临摹。师从造化:九下江南写 生,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师从我心: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 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 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3.①细节描写。例如,“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回 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等细节,真实地展现了 王烈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②引用。例如,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评价、王烈“兰竹苑”的 对联、接受采访的回答等,真实地展现了王烈的孤傲不群与淡泊宁静。③侧面展现(衬托对 比)。以环境衬托。通过写“小山房”的艰苦环境展现王烈在创作上的专心与投入;通过写 “兰竹苑”的简朴清幽,衬托王烈的孤高淡泊。以他人映衬。通过于先生的被感动侧面展现 王烈对绘画的执着;通过“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对比出王烈对绘画的投 入;通过当今画坛一些人“哗众取宠,包装炒作”的不良作风,反衬王烈的不逐名利,务实 自励。 【解析】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 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明确考查的角度,再有针对性地分析。B 项,“更多地师从古人”、“不必借鉴今人” 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 人,……”,文中说的是“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D 项,“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 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是十分困难的”错误,属于对文中语句理解有误,结合第七段 “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来看,“画,愈画愈难”展现的是王烈对 自己作画的要求之严格;E 项,“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 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错误,“不应……而应……”错误,原文信息的 关系不是“不应……而应”,是“不是……而是”,也就是说,原文王烈只是说自己的人生 观,而非要求他人。故选 A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然后 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并确定答题的区间,圈出习惯的信息,最后分 点概括。引文源自第二段开头,“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第一句是“师从古 人”,意思是向古人学习,如第一段“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 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 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 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是“师从古人”的表现;第二句 “师从造化”,“造化”即“自然”,应是向自然学习,如第二段“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 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 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 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兴起,挥毫即作, 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这是“师从造化”的表现;第三句“师从我心”是从王烈自身 来说,如第三段“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 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 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 珠联璧合”,这是“师从我心”的表现。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传主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 赏析”,然后回顾塑造传主形象手法有哪些,再到文中找到例子,并分析这一手法展现出的 传主的特点。考生可以从传主经历的事件、传主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作者对传主的 正面或侧面(外人的评价)的描写等着手分析人物形象。先找出直接描写传主的文字,如第 一节写王烈借到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的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时,“他 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 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 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这属于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出王烈对艺术的执着; 如第六段“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 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 家需要静心”,这是直接引用传主的话,展现出人物的孤傲。再找出侧面表现王烈的内容,如第三段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 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这是引用他人的 评论来表现传主的形象特点,展现出人物的孤傲不群;如第五段对王烈老家宅子的描写,“干 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 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 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老屋隐 士”,这展现出人物的淡泊宁静;如第一段于先生被感动破例把书借给王烈,这是侧面衬托 王烈的执着,等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