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语文期中模拟评估卷(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下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烟柱腾空而起,与低垂的乌云相接,连成一片厚重的烟墙,在残垣(yuán)断壁间蜿蜒,所经之处,炽烈
的火焰贪婪(lǎn)地吞噬着一切,将深秋的瑟瑟寒风化作灼人的热浪。
B.一凸一凹,一转一折,笨拙的木头便有了阴阳,有了灵魂。它们紧紧相合,厮守一生;它们耳鬓(bìn)厮
磨,互补共生。千年古建之美,就藏匿在这一榫(sǔn)一卯之间。
C.事实上,伪造的证书往往粗制滥造,被曝(bào)光的淘宝卖家也承认膺品与真品不可能一模一样,那些想
要以假学历蒙(mēng)骗他人的买家,大多自欺欺人,徒劳一场。
D.大量外卖员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工作,却被排挤在城市制度之外,穿梭于偌(nuò)大城市的每一处犄(jī)角
旮旯,如蜂鸟般不停地扇动翅膀,试图悬停在城乡的上空。
【答案】B
【解析】
A 项,贪婪的“婪”应读作“lán”C 项,膺品的“膺”应为“赝”D 项,偌大的“偌”应读作“ruò”故选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甲)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现在我觉得这
是大错。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强
如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
(乙)我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
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
(丙)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到
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
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绝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
形容了。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强如 B.风味 C.金刚怒目 D.绝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甲 B.乙 C.丙
【答案】2.A 3.B
【解析】
2.A 项,强如:胜过,用在事物间比较。好比:表示跟以下所说的一样。“强如”应改为“好比”。B 项,
风味,风格、特征与趣味、味道。这里指古希腊的造形艺术“静穆”特征,使用正确。C 项,金刚怒目,形
容面目威猛可畏。这里指屈原、阮籍、李白、杜甫表达的情感比较激烈,使用正确。D 项,绝,一定的,
肯定的。这里强调“不只是”的肯定程度,使用正确。故选 A。
3.B 项,乙句“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
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为陈述句,将“?”改
“。”故选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人工智能正在深入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中国在人口智能很多领域的源头创新上已经在部分领域
领跑,甚至和全世界并跑。
B.京沪高铁作为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成的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促进了我国高铁配套技术的全面提高,推
动了世界高铁技术的发展。
C.“和平尊”以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尊”为原型,尊体饰以中国传统吉祥纹饰,辅以丝绸之路等元素组
成,体现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理念。
D.政府要使部门的局部和眼前利益服从于教育的长远和根本目标,冲破原有制度的制约和束缚,创造性地
工作以实现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答案】B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应为“已经和全世界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领跑”;C 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辅
以丝绸之路 等元素”;D 项,“实现……方向”搭配不当。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走进山中,就是走进了文化。①_____,诗的脸一定苍白,诗的魂一定恓惶。莽莽中华大地,地形地貌
千姿百态,各显峥嵘,惟有山才能承载厚重的文化。天下有道,群贤毕至;②_______。那些高风亮节的隐
士大多筑庐于山。他们在山中植梅,养鹤,抚琴,采菊,吟诗……仿佛只有山才不会玷污他们的品格,只
有山才能熨贴他们心底的苍凉。孟子感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荀子彻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有了山,③_______。有了山,人类激情勃发,信心爆棚。
【答案】设若没有山 天下无道,名士退隐 人类不再是井底之蛙
【解析】
第一处,前面讲“走进山中,就是走进了文化”,结合“诗的脸一定苍白,诗的魂一定恓惶”分析,为“没
有山”的结果,此处应该是表示假设。第二处,结合“那些高风亮节的隐士大多筑庐于山”分析,仿写“天
下有道,群贤毕至”,此处可以为“天下无道,名士退隐”。第三处,结合“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有
了山”分析,是不登高山,不知天有多高。“有了山”,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如“人类不再是井底之
蛙”。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下图的内容,不超过 80 字
(2)倡导家庭用餐使用公筷,请为此拟写一条标语,要求不超过 15 字。
【答案】(1)画面主体是一家三口正围着餐桌用餐,一只握着长筷子的手从图的左上角伸出,下面有四个
字“公筷进餐”。家人中的父母表情惊讶,孩子举手接纳。(2)[示例 1]公勺公筷,健康常在。[示例 2]安
全用餐新常态,公勺公筷更有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一是审读画面,明确画面构成要素。尤其是对其中
的关键因素,如人、景、物等信息进行观察,弄清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二是聚焦人物的言行举止、表情神
态、穿着打扮及人物间的关系;三是发挥合理想象,丰富画面信息,发挥想象补充画面信息,主要是借助
漫画提供的情境,丰富画面内容,是对画面信息的深入感知过程;四是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将画面
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漫画寓意。本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一家三
口正围着餐桌勇餐,图的左上角是一双拿着公筷的手,筷子下面写着四个字:公筷进餐。画面上人物的表
情,其中父母表情惊讶,而小姑娘则非常高兴,并且举手表示接纳。(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看懂画面的内容,注意画面中具有提示性的地方,
然后运用一定的手法将内容表达出来,注意字数要求。本画面主要在提倡“公筷用餐”,公筷用餐有很多好
处。为了通俗易懂、让人耳目一新,可以使用对偶的手法,如“安全用餐新常态,公勺公筷更有爱”。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10 分)
材料一:
互联网+平台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能解决精准扶贫中的瓶颈性问题,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战略举措。
首先,互联网+平台可以结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帮助政府解决扶贫数据不通、不准等
现象,对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进行精准分析,切实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根据贫困大
学生的录取信息,进行身份比对,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可以启动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给予及时帮助。同时,
根据数据分析,对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情况自动识别,制定精准扶贫项目,帮助其家庭精准脱贫。再次,通
过互联网+平台对贫困户信息进行分析,建立“云扶贫卡”,实时掌握贫困群众的动态信息。对在政府和社
会力量精准帮扶下脱贫致富的困难户进行奖励,对返贫的困难户针对性地查找原因,确定合适的脱贫措施。
最后,通过互联网+平台使精准扶贫透明化。建立公共网络平台呈现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各贫困村、贫困户的
帮扶情况对帮扶途径、帮扶金额、帮扶名单等细节加以呈现,结果一目了然,尤其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的贫困户按照“脱贫致富、脱贫、原地踏步和返贫”四个等级定时点评,实时掌握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扶
过程、帮扶结果、帮扶成效,为相关部门工作及成效评估提供决策支撑。
(摘编自王璐《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出路》)
材料二:
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在不断地创新并得到推广和使用。农业的生产情况较往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
是农产品运输困难、销售困难、交易方式单一、农产品流通的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存在。农业企业、生产经
营大户等市场主体对商务方式的变革需求越来越迫切。面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思维和开放合作理念
在农村变得不再陌生,新经济形式农村电商走入贫困地区。农村电商具有开放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特点,
这使得它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农村电商突破了时空的障碍,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不仅会改变
生产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且还可以为各类社会经济要素的组合提供更多的方便。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我们的政府、企业和农户个人一起不断地努力。作为政府机构,可以整
合资源、统筹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大力引进人才;作为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农村电子商务,提供外包服务,
大力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民,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营销能力,
将农村电子商务这一虚拟经济融入农村经济、农业生产这一实体经济中。(摘编自李柏杏《精准扶贫下农村电商发展变革研究》)
材料三:
除了搭建线上平台为村里的山货找销路,重庆市委网信办还积极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网信企
业参与到脱贫实践中来。通过在当地花竹村小部署“校园录课云系统”,使地处山区的学生也可以共享重点
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力求通过教育扶贫来扶志与扶智,阻断贫困根源的代际传递。重庆市委网信办还联
合互联网企业,在巫山县双龙镇开展“信息化助力脱贫攻坚”平台应用试点,陆续在双龙镇 21 个村庄上线
“为村”综合开放平台,提供线上政务、党务建设、农村电商、在线教育等智慧生活服务,使“数据多跑
路、村民少跑腿”,积极探索互联网和信息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
接。
(摘编自科技日报《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洞桥样本》)
7.下列对材料中“互联网+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互联网+平台与精准扶贫结合,能够解决农村落后地区的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具有
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
B.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十分复杂,互联网+平台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分析,解决数据不通、不准的问题,从
而实现精准扶贫。
C.将互联网+平台运用到精准扶贫中,可以呈现帮扶情况,也使得帮扶途径、帮扶金额、帮扶名单等细节
透明化。
D.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模式已经走入农村。例如具有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电商已经融入整个农
村经济中。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云扶贫卡”可以实时掌握贫困群众的动态信息,有利于对返贫的困难户进行针对性地原因查找,帮助
其脱贫。
B.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农产品的运输、销售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市场
主体的变革愿望强烈。
C.农村电商的发展需要形成合力,政府、企业、个人可以直接参与农村电子商务,提高信息水平和营销能
力。
D.重庆市委网信办的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使得"数据多跑路、村民少跑腿”,有效衔接精准扶贫与
乡村振兴。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互联网+精准扶贫如何在教育上实现精准扶贫。(6 分)【答案】7.C 8.C
9.①通过数据分析,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扶贫。②通过互联网+,让山区学生可以共享重点学校的优质
教学资源。(每点 2 分)
【解析】
【分析】
7.A 项,“互联网+平台与精准扶贫结合,能够解决农村落后地区的根本性问题”错,原文为“深度融合”
而非“结合”,程度不同,“瓶颈性问题”而非“根本性问题”;B 项,“互联网+平台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分
析”错,原文为“互联网+平台可以结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而非“独立完成数据分
析”;D 项,“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模式已经走入农村。……整个农村经济中”错。原文为“将农村电子商
务这一虚拟经济融入农村经济”而非“已经”,“整个农村经济”,夸大其词。故选C。
8.C 项,“政府、企业、个人可以直接参与农村电子商务”错,原文是“作为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农村电子
商务”。故选C。
9.结合“根据数据分析,对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情况自动识别,制定精准扶贫项目,帮助其家庭精准脱贫”
分析,可概括出:通过数据分析,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扶贫。结合“除了搭建线上平台为村里的山货找
销路,重庆市委网信办还积极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网信企业参与到脱贫实践中来。通过在当地花
竹村小部署‘校园录课云系统’,使地处山区的学生也可以共享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分析,可概括出:
通过互联网+,让山区学生可以共享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0-13 题。(20 分)
旅行
梁实秋
①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
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
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
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
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
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②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
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
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
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
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
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
伙走路。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我很
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
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
是那样子有些像是 xxx,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
④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泠
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1)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
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
来欣赏。我惋惜米尔顿所称述的中土有“挂帆之车”尚不曾坐过。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
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刘伶“死便埋我”,也不是准备
横死。
⑤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
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2)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的圈在四合
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
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
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
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
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⑥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Hazlitt)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
“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
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
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
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
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到美国落矶山上旅行过的人告诉我,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暄一两句。这是很有意味的一个习惯。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
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⑦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
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
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
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
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有删改)
10.作者在第一段中记叙小学时的郊外踏青经历有何作用?(4 分)
11.理解画横线句子的含意。(4 分)
(1)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6 分)
(2)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6 分)
1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13.作者为什么把旅行中的“逃避”“枯寂”说成是一种“乐趣”?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0.①写出了小学生在旅游时的兴奋之情,也表现了旅行这件事情的不易和庄严。②引出下文“及时行乐”
的观点为下文写旅行的快乐与烦恼做铺垫。(每点 2 分)
11.(1)作者认为旅行还是要走走看看,交通工具原始一点没关系,如此才能领略风景。(2)既指在家中
空间有限,无法享受清风明月;也指在家不得不面对家庭琐事、经济状况等,无法安生。(每点 2 分)
12.①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比成泥塑木雕、活鱼,形象生动。②运用排比手法,多用整句。语言上
整齐有气势。③引用典故。引用嵇康的例子,丰富内容,增强趣味。④语言幽默风趣。用诙谐的语调写出
了真正理想的伴侣是很难找的。(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13.①旅行可以远离家里的狭小空间和家庭琐事;并且旅行中的艰辛会让人对家有重新的认识,让家庭变
得可容忍了。②旅行可以让人远离不合意的伴侣,享受清福;在与大自然中的相处中却可以重新认识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③作者将“逃避”和“枯寂”说成是“乐趣”其实包含了很多生活的无奈和内心的矛盾。
(每点 2 分)
【解析】
10.内容上,“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
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
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可知写出了小学生在旅游时的兴奋之情,也表现了旅行这件
事情的不易和庄严。结构上,根据“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
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可知引出下文“及时行乐”的观点,为
下文写旅行的快乐与烦恼做铺垫。
11.(1)“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根据第四段内容,提到以前出行需要“滑竿”“架子
车”,其实无所谓是什么交通工具,既然是出行,四处走走看看才是目的,“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
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即作者认为
旅行还是要走走看看,交通工具原始一点没关系,如此才能领略风景。
(2)“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根据下文“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
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
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
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可知在家中都是家庭琐事,柴米油盐,不得不
面对生活的琐碎,并且空间也有限,无法享受清风明月。
12. “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人比成泥塑木雕、活鱼,形象生动。“不能太脏……;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
泥塑木雕……;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可知运用排比手
法,语言上整齐有气势。“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可知运用
典故,引用嵇康的例子,丰富内容,增强趣味。“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
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可知用诙谐的语调写出了真
正理想的伴侣是很难找的,幽默生动地表达了真正理想的旅行有静也有动。
13. “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
海里安不得身”“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
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
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可知旅行可以远离家里
的狭小空间和家庭琐事;并且旅行中的艰辛会让人对家有重新的认识,让家庭变得可容忍了。
“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
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
了”“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可知旅行可以让人远离不合意的伴侣,享受清福;在与大自然中的相处中却可以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
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可知作者将“逃避”和“枯寂”说成是“乐趣”其实包含了很多生
活的无奈和内心的矛盾。
三、古诗文阅读(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
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 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
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
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
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
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
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
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
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
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
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
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
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
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
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
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
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
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
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
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答案】14.B 15.B 16.C
17.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
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18.(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
置上。
【解析】
14. B 项,“真可惜也”的“可惜”,结合语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可知,应
15. B 项,“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不译。A 项,“以”,前一个译为用;后一个是连词,表示目的。C
项,“其”,前一个是代词,那些;后一个是连词,还是。D 项,“而”,前一个是连词,表示转折;后一
个是连词,表示修饰。
16. C 项,结合文本内容“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可知,“认为
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错误。
17.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题需要注意“假使”,“足下之美”“足下之教”的对称
等。
18.(1)“天资”译为上天给予,“光”译为光耀,“勉”译为努力。(2)“解释”译为分析说明,“挈”
译为提携,“数子”译为他们。
【参考译文】
我和您年龄相同但是为人处世方法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和谨
慎装饰自己,因此能够处事光明高尚,没有什么过错。我做京城期间,家里家外的事情,天天束缚自己,
不能够活得明白,当然不敢用我们的想法期待您啊。
去年告假,从江汉回京城,才知道您由京官调任地方官的原因,勇于坚持正义,以前我猜测您的心思,
果然是错误的,我内心窃喜,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和我之前所期待的,这就是我窃喜的原因,幸运啊,
幸运啊。我不值得说,虽然治学,但是没什么帮助,对于您的才华,实在是值得爱惜啊。以前人说性情俊
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和谨慎装饰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珍惜啊;40 岁做
刺史,到左小郡,有吃有穿,没有做官的苦,这也算是爱惜了。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
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我常常想很久之后,不一定为不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信中说得很清楚了。现在人一定会说:“假使
精深微妙的旨意没有传达,就是郑玄等写注释的人的罪过。”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
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如果假使让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不值得学
习,那要等到圣人再生,像周公、夫子亲自教授,然后才能学。因此如果圣人不复活,一直不能学习;假
使圣人复活了,就跟随学习,也是耍滑头啊。这是不学习的人,喜欢说大话,来欺骗扰乱普通人罢了。从汉降以来,那些国家兴衰成败,事情业绩的踪迹,记载很多,很清楚,证据充实的很少,都可以勾勒,考
查它的原因,裁剪长短内容,十个还剩四五个了,足够应付当时的需要了。不像古人那样高入天际,追逐
到无踪无极,不能有一点疏忽,这样以后才可以学习。因此说,活在百代之后,不一定不是幸运的。
孔夫子说:“三人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是随时可以有见闻,不能丢失却一直记
着。楚王问什么是萍实,回答说:“我以前听童谣所知道的。”这是以童子为师。拿它检验上古之人,再
在平时的见闻中斟酌,才能称为圣人啊。诸葛孔明说:“你们读书,是想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啊。”这是大
概拘泥于所见的现象,不知道适应变化,称为腐儒,也是学者的通病。
我从元和年来,一直到今日,所见到的那些名人人才的言论,掌管刑法,制定制度,讨伐平定叛乱,
考查当时,参照前人,能够不忘记却还记得,也可以成就一家事业啊。但是一边看一边忘,一边听一边忘,
轻视眼睛看的重视耳朵听的,这也是学者的一大通病啊。我的见识,和您的天性相差很多。我自己知道我
愚妄固执,不能用心学习,假如能够用心学习,也不能有所成就,殷切想要领略您的美德,他日一定接受
您的教诲,为官处事中不再有过失,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能够名垂于后世的人,希望您努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
19.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2 分)
20.本诗的第二句“墙外行人正独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请结合全诗具体阐释该句中“愁”的内涵。
(6 分)
【答案】
19.以乐景衬哀情
20.①惜春之情。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遗憾,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
(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要行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
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
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每点 2 分)【解析】
19.首联“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的意思是,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
春惆怅。开篇的“红艳出墙”与“行人正独愁”对比,“红艳出墙”写出了满园的春色,是美景,而“行
人正独愁”满怀的愁绪宣泄而出。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20. “墙外行人正独愁”,“愁”字统摄全篇的情感,内涵丰富,需要结合全诗分析。“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遗憾,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
相留的时节?抒发了伤春的惆怅之情和异乡飘零的感慨。“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天色已晚,
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独自盛开于
早春的杏花,无蝶欣赏,一如诗人一样漂泊流离,孤独寂寞。抒发了流离之苦。“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
笼日暗神州”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
一片黯淡。一个“暗”字使本诗的情感飞跃,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忆帝乡”托出了诗人深刻忆念和留
恋着长安的生活,并且心思仍然萦注于朝廷,为朝廷担忧。抒发了故国之思。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
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2 分)
2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
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 分)
【答案】
21.德行 言语
2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
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
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每点 2 分)
【解析】
21.从所给材料来看,第一则材料借子贡和孔子之口表明颜回聪敏有才华,第二则材料则借孔子之口表明
颜回知进退,明白何时该入世何时该退隐,这两则材料都突出了颜回的“德行”。第一则材料通过子贡的回
答可以看出子贡看待问题较为深刻,语言表述得体,由此可判断出子贡应属于“言行”。22. “吾与女,弗如也”意思是“我赞成你的观点,你不如他”,如果采用这种断句方式,则直接表达出对
颜回的称赞和对子贡的贬低。而“吾与女弗如也”意思是“我和你都不如他”,这就把孔子和子贡放在了平
等的地位上,意思是孔子承认自己和子贡有同样的不足,既赞扬了颜回,也并不贬低子贡,相反倒给子贡
以亲近感,使子贡感受到鼓励。孔子在与颜回对话时提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并说“惟我与尔有是夫”
把自己和颜回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认为颜回和自己有同样的修养,是对颜回的赞扬,也是对颜回的鼓励,
期望他真正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综合两则材料来看,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却把他们和
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平等待人的教育思想,而且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善于鼓励学生。
【参考译文】
(一)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
一知二。”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二)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______________?”子曰:
“________________。”(《论语·先进》)
(2)_______________,则足以拒秦;_______________,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
牧《阿房宫赋》)
(3)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______________。羌管弄晴,_____________,嬉嬉钓叟莲娃。(柳永
《望海潮》)
【答案】然则师愈与 过犹不及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杜鹃啼血猿哀鸣 往
往取酒还独倾 三杯两盏淡酒 却是旧时相识 十里荷花 菱歌泛夜
【解析】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愈”“犹”“菱”,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
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
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参考例文】
心向光明,亦复何阻
丰衣足食,人人心向往之,甚至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外物所能给予每个人的,往往是不公平的,但也
还是能在街头看到残障者练得一手好字。心向光明,眼前的黑暗也会透出微亮光芒。
为秋风所破的茅屋里,是心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凄瑟萧索的夜里,
因装着天下寒士而有动力、有温暖。淡退风华的寺庙里,是断齑画粥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范仲淹,粗食的清苦因心系百姓而多了一分甘甜。不是生活没有给他们带去磨难,而是他们的着
眼之处不在茅屋、残粥,那为了天下苍生共同幸福的意志溢满了他们的内心,那为着光明的追求将他们的
苦楚淡化、摒去了。
杨绛先生曾翻译过一首小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
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先生没有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清贫的生活也就谈不上不幸了。旁人惋惜、同情的,
在先生眼里或许比不上读一本书来得充实。文化大革命中,她被罚洗厕所,她静下心来,将厕所洗得干干
净净,并不以此为羞。先生是要向光明的地方走的,她知道家里有丈夫和孩子在等待,知道还能读书,还
能写作,还能让后人从她的书中、话中有所得。追求的不是貌美、富足,这些苦痛就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
我们总要从不幸中找幸,总要问问自己在意的是什么,总要问问自己内心的光明是否能驱走眼前的黑暗。
“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这是王尔德动情写下的感悟。
为夏瑜的坟上添几朵白花,是鲁迅先生为辛苦的革命人缀上的一笔希望。“我会想办法让他回到我身边,
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斯嘉丽在瑞特离开后的内心独白。他们用内心的美好冲淡现实的苦痛,没有
称心的物质基础,心中的光明也能带他们去往更高的境界。这不是踩在虚无和幻想的内心世界里,不为现
实的任何利禄所动,也不是一味地忽视痛苦,而是用内心的光芒照亮黑暗,拥抱生命中最瑰丽的色彩。
摇着人生的小舟,我愿循着内心的光明,在现实的大风大浪中,平安到达幸福的彼岸。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可以分为两层:一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二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古代颜回
的“虽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留给后人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思辨性的特点。分析时,
首先要思考颜回之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思想、品格和精神,然后对其进行评价评判,理顺出自己体验和感悟。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过的是清贫生活,人们看到颜回不改其乐,这表明的是一种现象:
物质贫乏却有充盈的快乐。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当
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下笔前,需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确定立意
方向。是否能够?能,颜回就是例子。现实生活简陋匮乏,幸福感源自何处?源自精神的丰盈,颜回的表
现就是说明。材料总体上讲,就是谈物质和精神的辩证认识,偏重于强调精神或心态的重要性。颜回“虽
居陋巷,箪食瓢饮”,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颜回与终生追求功名富贵的俗人不同,他具备了一种安贫乐道、
豁达淡然、乐观知足的处世观和人生境界。这是写作发感点,依此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拓展思路作文即
可。写作时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
来源。
【参考立意】
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立意。
(1) 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
可。
(2)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
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
(3)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
福源泉”等类似的观点。
【参考素材】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乌
台诗案”差点送命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苏轼发出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人生感慨,这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2)张溥的《送东阳马生序》: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
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文中有求学时自已与同学的对
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