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深圳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61055

大小:136.5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深圳市七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姓名、考号。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庄子批评仁义礼,古今多数人遂以为他主张不仁不义。其实庄子的善恶观非常复杂,非直线性思维 所能把握。《庄子·养生主》里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察见庄子 的善恶观。而与儒家做比较研究,则可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庄子的主张。 ②儒家总体上是倾向于立名的。《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义成了成名的一个必要条件。 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 敲门砖。 ③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老子此语是说行善非但不能求名, 而且要不留痕迹。庄子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自知,其次是自知但不留痕迹,故不为人所知。怀 持这样的思想,自然不会求名。朱熹批评道,为善固然不能求名,但也不能为了避好名之嫌而不去为善。 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如前 所述,庄子不是否定为善,而是否定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之“上善”。行善若此之人,才是真 正的圣贤。 ④“为恶无近刑”一语令古今学人困惑不已,因为它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犯刑之恶是可以为的。其 实庄子反对的是为大恶。但世人接受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又批评庄子鼓励人们避重就轻,没有诫 人不为“小恶”。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 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实际上庄子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 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加以宽容。 ⑤儒者心中时刻盘旋着明确的善恶意识,总想以“善”去“恶”。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尤其不能自以为 善而去指摘他人,《渔父》就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因为对“善”的过分强调,必使宽容精神渐 次遗失,从而对他者造成一些伤害。相对地,庄子提出“虚而待物”“不谴是非”,强调不责于人,因其所 是而是之,正体现了那种“万物皆照”的包容精神。 ⑥我们知道舂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成了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儒家认 为,既然礼崩乐坏导致乱象,出路便是将礼乐制度重新扶植起来所以他们力推仁义礼乐的教化,以使世人 生德于心,最终治国平天下。庄子则认为,如果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齐同天下,那就等于在宰割天下,因 为这种做法没有顺物之自然,其实质是以善的名义强制他者,使天下人沦为仁义礼的“辕下之驹”。在此意 义上,所谓的善也就变成了恶。庄子其实认为,个体之间只要不相为害,就不需要仁义礼的约束和严刑峻 法的强制,便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 ⑦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批评仁义,绝非怂恿世人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之举。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其善 恶观:在善的问题上,庄子反对为求名利而行善,反对临人以德、以“善”去“恶”的教化传统,倡导不 自以为善之“上善”;在恶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无论是践行“上 善”,还是宽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间才能变得和谐,每一 个个体才能自在地生长发展。 (摘编自汪韶军《庄子善恶观探本》)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批评过儒家的仁义礼,因此古今多数人认为他主张不仁不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B. 只有做到庄子的“为善无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才能说是真正的圣贤。 C. 朱熹批评庄子“否定为善”是恰当的,但批评庄子“否定近名”则背离了庄子的本义。 D. 庄子主张不拘泥于明确的善恶意识,强调因其所是而是之,体现了庄子的包容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⑤段用《渔父》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的事例,进一步阐明庄子不责于人,具有宽容精神的 善恶观。 B. 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的主张和儒家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准确理解庄子的善恶 观。 C. 第④段作者从大恶和小恶两个层面阐释了庄子“为恶无近刑”的内涵,即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D. 本文多次从古今学人对庄子主张的误解入手,辩证剖析,正本清源,深入探究了庄子善恶观的应有之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主张是倾向于立名的,容易引导人们以仁义之名去博取个人名利,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B. 在庄子看来,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治理天下,是有违自然之理的,是以善之名强制他人,不利于和谐。 C. 庄子主张的“为恶无近刑”意思是说,只要不触犯刑法,就应该加以宽容,没必要所有人都成为圣贤。 D. 庄子一方面诫人行恶 ,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会让世人产生认识上的困惑。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 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C 项,“朱熹批评庄子‘否定为善’是恰当的,但批评庄子‘否定近名’则背离了庄子的本义”错误,原 文第三段“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 误解”,可知这一说法错误。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错误,第四段“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 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可知这是徐复 观的辩护之词,作者对此表示并不认同,因而此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 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 案。 A 项,“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第二段“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 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C 项,“只要不触犯刑法,就应该加以宽容,没必要所有人都成为圣贤”错误,原文第四段“实际上庄子 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 加以宽容”,可知还说“没有实质性的伤害”; D 项,“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会让世人产生认识上的困惑”错误,第七段“无论是践行‘上善’,还是宽 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间才能变得和谐,每一个个体才能自 在地生长发展”,可知这两方面是不矛盾的,都是“玄德”的体现,都符合庄子自然无为的主张,目的是为 了促进人我之间的和谐。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 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 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 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 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 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 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22 名学 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 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 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 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 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 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 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将来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 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 一方面热衷于孩子的撒娇、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 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 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 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 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 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材料四 被掴耳光,身心俱伤,“情绪稳定”从何说起?相伴童年应是温煦和友爱,而不是暴力与欺侮,校园 霸凌屡禁不止,病灶究竟在哪里?“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依法惩处施害者,更 应呵护受害者,对他们进行心理援助,别流于轻飘飘的形式。 《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 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你保护世界,我保护 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社会学家李银河也发 微博推荐说,《少年的你》没有板起脸来“上课”,有个好故事,有可信的人物关系,演员有上佳的表演, 特别赞扬易烊千玺是一个演技派好演员。李银河还表示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 的孩子。 (摘编自《人民日报:把校园霸凌带入公众视野》)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 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重视,未能及时处理,这是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 C. 起侮辱性绰号是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后,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D. 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完全无用,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变本加厉。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 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 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 材料三的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可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 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D. 材料四中人民日报认为《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6. 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4. D 5. D 6. 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 束。③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⑤家长要提高 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 作。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 项,“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完全无用”表述错误。原文“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 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并不是“完全无用”。 故选 D。 【5 题详解】 D 项,“材料四中人民日报认为《少年的你》……”表述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中是“李银河还表示这部 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 的严重性”和材料三的表格,可以归纳出老师要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并教育学生正确面对; 根据材料一女同学被人起侮辱性绰号一事,可归纳出学校要加强监督和管束; 根据材料一“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归纳出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 效法律法规; 根据材料一“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材料二“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应当得到全社 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归纳出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 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 根据材料二“母难辞其各”,可归纳出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根据材料三,还可归纳出要“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 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 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 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 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 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 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 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 还得再进行 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 50 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 子只知道 45 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 4 味才 49 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 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 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 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 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 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 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 始终在 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 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 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 节相照应。 B. 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 晓合情合理。 C.“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 匾。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 长。 8. 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答案】7. C 8. ①第一次流泪,周年祭日将至,祥子仍没能求得“平安香”,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未 能让父亲满意,内心愧疚,惭愧地流泪;②第二次流泪,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与祭典,场 面盛大,祥子内心为父亲感到自豪,充满对大家的感激,感激地流泪:③第三次流泪,祥子终于求得“平 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激动地流泪。 9. ①揭示悬念,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突出人物“医德惟上”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 丰满高大;③深化小说主题,突出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④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让读者回味无穷。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 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 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错误,结合上文“在世时爹 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 见人夸”可知,“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不是因为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 的金匾,而是 祥子为村里做善事,赢得村民赞誉,心里踏实。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心理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 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 写祥子泪水的内容,结合前后的情节以及祥子的表现来分析。 第一次流泪在第九段,当时祥子父亲周年祭日还差一个月,但祥子跪求平安香仍然没有得到,结合祥子“听 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这一表现可知,此时流泪是因为祥子认为自己 没有做得更好,不能让父亲满意,内心满是愧疚; 第二次流泪在第十四段,也就是在祥子父亲去世周年祭日这一天,结合这一天的情形来看,“外面一阵阵 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 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面对此 情此景,“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此时祥子流泪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父亲感到自豪,村民们的举动 充分证明了父亲形象的高大,同时也对村民的举动充满感激; 第三次流泪在第十七段,周年祭日当晚,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 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结合“娘,我求得平安香 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可以看出,祥子此时流泪是因为他 没有不辜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激动地流泪。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小说的结尾。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然后分析结尾写了什么,再分析 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形象以及主旨之间的关联。 的 首先看小说结尾所写的内容,小说结尾提到“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 心”,这点明了收藏在小箱子里的“舒筋神丹”的最后一味“中药”,也是对于医生最关键的一味“中药”, 在小说结尾点出这一笔,就突出了小说“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这一主题,这是主旨上的效果。 接着分析上文中与这一结尾相关的情节,如“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 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 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还有 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上文多次点明这一味中药的重要,但始终没有说明是什么,这就设下悬念,到 结尾才揭开谜底,与上文形成呼应。 最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联,上文多次提到这味重要的重要,没有这味中药,药就会失去功 效,由此可以看出,在医者的心中,“良心”“医德”的重要性,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怒而飞 怒:奋发,这里指鼓动翅膀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发:毛,指草木 C. 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 此亦飞之至也 至:最高限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 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 项,“绝”,穿过。 故选 C。 1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B. 奚惆怅而独悲 C. 悦亲戚之情话 D. 既窈窕以寻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 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 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B 项,惆怅,古今都是“失意的样子”。 A 项,人事,古义是做官;今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C 项,亲威:古义为亲人;今义为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D 项,窈窕:古义为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为(女子)文静而美好。 故选 B。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②臣具以表闻 ③则刘病日笃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⑤左右欲刃相如 ⑥天雨雪, 武卧啮雪 ⑦眄庭柯以怡颜 ⑧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A. ①/②⑦/③④⑧/⑤⑥ B. ①⑦/②/③④⑤⑧/⑥ C. ①②⑥/③④⑧/⑤⑦ D. ①②/③⑥⑧/④⑦/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 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襟”,意动用法,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②“闻”,使动用法,使……听 到。③“日”,名作状,一天天。④犬马,名作状,像犬马一样。⑤刃,名作动,用刀杀。⑥雨,名作动, 下、落下。⑦怡,使动用法,使……开心。⑧外,名作状,在外。 ①为意动用法/②⑦为使动用法/③④⑧为名词作状语/⑤⑥为名词用作动词。 故选 A。 13. 下列句子与“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句式相同 一项是(  ) A. 都督阎公之雅望 B. 怀帝阍而不见 C. 奉晨昏于万里 D. 大王来何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句子与‘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句式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句,译为“ (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 样盛大的宴会”。 A 项,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译为“享有崇高名望的都督阎公”。 B 项, 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译为“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 的 C 项, 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句,译为“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 D 项,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译为“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故选 D。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 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 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 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椽发瓦,呼嗟道路。 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 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 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 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 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 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 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 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 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优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 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 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4.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 鄣复/何以防之/ B.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 鄣/复何以防之/ C.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 鄣/复何以防之/ D.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 鄣复/何以防之/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 “期”为一周年,“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C. “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 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后妃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奖性的称号。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知古才能出众。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 司马、吏部侍郎、晋州刺史等官职。 B. 魏知古耿直敢言。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唐睿宗认为他 言辞恳切,停止了修建道观。 C. 魏知古忠君爱国。他秘密揭发窦怀贞等人的乱国阴谋,窦怀贞被杀,玄宗赐封二百户,五百段物。随后 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的节操。 D. 魏知古正直仁爱。他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赏赐,恩意优渥。开元三年去世,宋璟赞其为正直仁爱的 典范。赠其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②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答案】14. C 15. D 16. B 17. (1)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 (2)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句翻译是: “月满”和“骑肥”是主谓结构,二者为并列关系,共同描述了突厥的状态,故不能断开,而且“骑肥” 放在下一句,句意也不通,故排除 BD。“窥犯亭鄣”动宾结构完整,“亭鄣”做“犯”的宾语,故排除 A。 故选 C。 本句翻译是: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 就骄横叛逆,一旦时机成熟兵强马壮,如果乘中原饥荒,窥伺侵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 D 项,“给予褒奖性的称号”表述错误。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 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B 项,“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停止了修建道观”表述错误。原文魏知古进谏后,有“不纳”的记述, 可见,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下:名词作动词,颁下,颁布;除:停止;不远:不算太多。 (2)“从猎渭川”语序应为“于渭川猎” 状语后置句;“讽”:婉言规劝;“手制”:亲笔下诏。 参考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 相王府司马。神龙初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晋州刺史。睿宗即位, 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 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 "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 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 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陛 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 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 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 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 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天下呢?另外突厥对 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横叛逆,一旦时机成 【 熟兵强马壮,如果乘中原饥荒,窥伺侵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 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 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第二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 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年 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 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与姚崇不和睦,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开元三年魏知古 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宋璟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 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①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殄:灭绝,消天。②绁(xiè):上系,栓,缚,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说青松生在东园却被众草掩没,可见众草之深、青松之孤。 B. 众草等“异类”被严霜摧毁,才显出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 C. “提壶”二字回扣标题,但“抚寒柯”“远望”则暗示陶渊明饮酒意不 酒。 D. “吾生梦幻间”大意是人生如梦幻泡影,流露出对人生彻底绝望的颓废之感。 19. 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 ①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的品性;②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所束缚的愿望。 【解析】 【18 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 在 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D 项,“对人生 彻底绝望的颓废之感”错,这里流露出的是诗人通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诗中的抒情方式的能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 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此题前六句写轻松,通过“卓然见高枝”“独树众乃奇”可见要通过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品性,是托物言志;后两句“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 的尘网所束缚的愿望。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 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___________”写自己过去做官出自无心,“__________”写如今归 田恰如鸟儿飞倦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 (2)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4)《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 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云无心以出岫 (2). 鸟倦飞而知还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 加沮 (5). 朝菌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7). 别有幽愁暗恨生 (8). 此时无声胜有声 (9). 佛狸祠下 (10).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 法。如“岫”“誉”“晦朔”“蟪”“幽”“佛”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 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那么故官博物院推出的“古画会唱歌”则 更进一步,古典雅致的歌词、行云流水的曲调将千 年古画青山绿水的场景烘托、渲染得 。 这种新形式让现代人不仅用眼睛来欣赏古画的“静美”,也 用耳朵来聆听古画的旋律,更用心体会诗情画意的韵味, 创新的艺术通感形式,传承并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之精髓。 《干里江山图》可谓尽人皆知。这幅千古名画就像“最 的陌生人”一样让不少人魂牵梦萦。从 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文化的渴望、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正因如此,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 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从《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如今的“古画会唱歌”,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借助科技手段,尊重年轻人的 审美习惯,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相结合,变得更“ ”,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 如果说此前能够让国宝开口说话使得《国家宝藏)热播 B. 与其说此前能够让国宝开口说话使得《国家宝藏)热播 C. 如果说此前大热的《国家宝藏)让国宝能够开口说话 D. 与其说此前大热的《国家宝藏)让国宝能够开口说话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栩栩如生 经过 熟悉 高大上 B. 栩栩如生 通过 熟习 高大上 C. 惟妙惟肖 通过 熟悉 接地气 D. 惟妙惟肖 经过 熟习 接地气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 -项是 A.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和开掘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 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B.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和开掘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 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C. 古画要变得拉近人们的距离、更有吸引力,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 育作用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D.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 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答案】21. C 22. C 23. B 【解析】 【21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 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 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本题,从与“那么”的呼应来看,“如果”更恰当,故排除 BD 两项;下文不再谈“热播”,而谈艺术创新 形式,故排除 A 项。 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 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第一空: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刻画、.雕塑和扮演等)非 常逼真。画上的青山绿水是景物,不存在像活的一样。排除“栩栩如生”,应选“惟妙惟肖”。 第二空: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经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过程,亲身见过、 做过或遇到过的事。语境中是借助“创新的艺术通感形式”的手段,应选“通过”。 第三空:熟悉,知道、了解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语境中指的 是人,应选“熟悉”。 第四空:接地气,比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跟广大群众息息相通。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根据语 境后文的“百姓家”,可知这里应选“接地气”。 分析可知,C 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 C。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 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 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 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原句残缺介词“与”,应为“拉近与人们的距离”,排除AC 两项;“拓展”和 “深度”搭配不当,排除 D 项。 故选 B。 【点睛】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 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 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4. 下面是某地厨余垃圾处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 贯,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示例:某地对厨余垃圾采用两种处理方式:一是通过就地资源处理,化为肥料;二是经分类收运 后,进行集中生化处理,制成肥料,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残渣则填埋处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 徽标、解说题片、流程图、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描述流程图的题目,这类试题要 注意题干中要求的中心内容,在描述流程图的时候要注意箭头的指向方向,箭头的指向方向就是考生要描 述的顺序。本题题干要求是:下面是某地厨余垃圾处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根据题干可知是“厨余垃圾”处理,考生按照处理的流程 去描述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定。 四、写作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款名为“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软件在众多大学生中悄然流行。据统计,有 30 万大学生 使用了此文章生成器,生成了近 90 万篇观后感。有人分析,生成的文章分三大段: 首段:交代观看背景,然后谈及自己面对非典和新冠肺炎的感受; 中间段:列举防疫中涌现的“感人”事例,多用排比、铺陈的手法; 尾段:用感叹号表决心。 生成的原理就是以“三段论”展开,开头、举例和结尾各十段以上,第二三段内容有关联性,可互相 调整顺序并随机组合。 此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说,这不过是网络时代的小涟漪,纯粹就是个笑话,何必太认真;也有 人说,这不过是大学生从小写到大以致写到麻木的“观后感”的一次偷懒行为,何必上纲上线;还有人说, 如果让我自己写也就这水平…… 对于上述事件,你怎么看呢?请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给使用“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的大学生写一 封信(署名统一为“李明”),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你的希望和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致大学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哥哥、姐姐们: 你们好,我是一名在校就读的高中学生,很荣幸能给你们写这封信,来交流我的心得。近日,一款名 为“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软件在众多大学生中悄然流行。据统计,有 30 万大学生使用了此文章生成 器,生成了近 90 万篇观后感。此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说,这不过是网络时代的小涟漪,纯粹就是个 笑话,何必太认真;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大学生从小写到大以致写到麻木的“观后感”的一次偷懒行为, 何必上纲上线;还有人说,如果让我自己写也就这水平……对此,我也想和哥哥、姐姐们谈谈我的看法。 我觉得参加防疫大课堂是一件很严肃认真的事情,而写观后感一事也应该引起我们大家足够的重视。而用 “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软件写观后感的做法,我不能够赞同,而且此事反映了这些学生对疫情防控 没有引起思想上的重视。 有句话说得好——“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 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 疫情无情人有情,隔离病毒隔离不了爱,在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人们顾不得团圆,抛妻 别母,弃子离家,冒着生命危险,五十多支医疗队,六千多名医护工作者纷纷驰援武汉……1 月 24 日是除 夕,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有大量的医护人员主动走上 抗击疫情的一线。 一张张给上级的“请战书”、一条条与亲人的宽慰信、一颗颗救死扶伤滚烫的心。除夕之夜,“白衣天 使”们逆向而行的身影让无数人泪目。他们用大医仁心,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敬业行动为公众安全保驾护 航。疫情当前,他们责无旁贷坚守在临床一线。已经回老家的又赶回值班,父母的电话都常常顾不上接。 时间就是生命。很多医务人员一天只顾得上吃一顿饭,一个上午都来不及喝一口水,有人在投入战斗的近 1 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脱下过白大褂,有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疫情面前,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赶赴武汉,冷静、无畏、迎难而上的身影,令人敬仰,令人 感动。他曾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除夕之夜,在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工地上,灯火通明,上百台挖机、推土机等机器正在热火朝天地忙 碌着。大年三十早上 8 点,工人们已抵达施工现场,义无反顾地投入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这个春 节,他们无暇照顾家中的父母和孩子,坚守在各自的“战场”上,甚至来不及和家人远程视频,报个平安。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疫情已 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我们志在必得! 相反,美国的疫情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是他们的医疗条件不够好吗?不是的。关键就是政府 部门和人民群众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疫情发生后,美国的大部分居民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不 戴口罩、作公交车上下班等,对于感染疫情的病人,也没有做好隔离工作,导致疫情快速蔓延,无法控制。 这样的国家还有很多,英国的首相、王子、大臣都相继感染新冠病毒,也是这个原因。 由此可见,面对疫情,我们必须要引起思想上的足够的重视,对于疫情期间的令人感动的瞬间也要心 存感恩。而作为大学生的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更应该对此次疫情引起高度地重视,同时学习 那些最美逆行者身上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精神,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以满腔的热情去 开拓、去创作、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李明 2020 年 10 月 【解析】 【详解】本题材料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材料作文首先要全面准确的解读材料,明确材料要求,任务 驱动类材料作文更要明确任务所在。本题材料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材料讲了一款名为“防疫 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软件在众多大学生中悄然流行。据统计,有 30 万大学生使用了此文章生成器,生成 了近 90 万篇观后感。对此,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并写了三种看法。一种人认为这是小事,不必太认真;还 有人认为这只是一次“偷懒”行为;还有人认为让自己写也就这水平;题目要求针对上述事件,给使用“防 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的大学生写一封信(署名统一为“李明”),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你的希 望和建议。审题中首先应此时来思考,针对争议表明态度,或围绕中心事件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根据内 容,很明显立意的方向应该是反对。我们可以一开始就此事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大学生的做法是不对的, 这不仅仅是一次偷懒的行为,而是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结合中国抗击疫情的情况来展开论 述,可以和国外作比较,指出抗击疫情的重要性。然后围绕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并呼吁青年朋友们都要投 身到这场疫情攻坚战中来。由此可以确定立意。 立意:如此“观后感”要不得 观后感可以偷懒但是思想不能偷懒 从观后感事件看思想问题 写作素材: 1、近日,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大课。除了由于人数过多,导致直播平台崩了的微博热搜外,如何 写这一堂防疫大课的观后感也引发网民讨论。不少网民表示,观后感是“建议加强平台建设”,也有人互相 交流观后感模版,提供无水印版本,认为“拼拼凑凑再加点自己的话”就好了。为此,一名技术网友 Wolf 推出了“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能自动生成不同内容的观后感。截至3 月 10 日 19 点,超过 35 万名 网友生成了观后感,使用超过 120 万次。 2、在使用“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后,用户只需点击首页的“再给我整一篇”按钮,即会出现不同内 容的观后感。经过测试的十次自动生成中,文字内容不同,且附有不同的直播照片。对此,有不少网友认 为,“甚至感觉我自己写也就这水平”。 3、为何大部分学生选择上网寻找观后感模版,还促使了观后感生成器的诞生?对此,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 研二学生小邓说,她认为类似这种课程未必讲得不好,但让自己花时间观看此类课程和写观后感不如去“干 点实事”。而且就算交上去也不知道有谁看,大多数老师也不会认真看,这有些“形式主义”。在微博一片“求 一份观后感”的声音中,也有学生被防疫课的内容感动了。安徽某高校的学生小周就是其中一例。她说观 看防疫课有助于让学生学习敢于承担、奉献的精神。不过,她也认为强制要求写观后感并无意义,写的目 的应该是为了让学生认真上课,但实际上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4、这些大学生对于写观后感一事的态度,明显是不对的。对于目前我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 疫情,令人感动的瞬间太多太多。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应该对这些事件进行认真的了解,并拿起手中 笔热情的讴歌,歌颂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品质。 写作结构:首先引材料,就大学生利用“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软件来写观后感一事,提出自己的观 点:我对于他们的这种做法不赞同,我觉得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接着列举中国和美国、英国抗 击疫情的事例作对比,强调思想上重视的重要性。最后从大学生的角度谈应该怎样做,并呼吁青年朋友们 都要投身到这场疫情攻坚战中来,一起打赢这场战役,结束全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