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一中 2020 年秋期高一年级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
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
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
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
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
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
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
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
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
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
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
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
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
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
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
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
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 项,“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要在城镇化进
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由本句可见:
“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并非唯
一措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的重要条件,但并
非充分条件。因此,说“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太绝对;也是误将必
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违背原文逻辑。
B 项,“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表述错误。根据文
本“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
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此句显然是说要保留那些真正值得保留的乡村记忆,但并没有
说“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题干悖谬文意。
D 项,“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表述错误。根据
文本“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
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可知,“教育、医疗、
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公共设施要和“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配套。题干与此句句意先去甚远,亦
属悖谬文意。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C 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
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
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既未见“举例”,更未见“甄选的标准”何在。故题
干“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于文无据,属子虚乌有。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 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表述错误。依原
文意,“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确乎是“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重要的客观条件,
但绝非充分条件;况且,“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事,是极具个体特、多因性、主观性的。
因而,绝不能把条件与其结果倒过来,武断地说“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
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说法太绝对,也可说是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其误不难见出。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
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
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间增长了 8 倍。对
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
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000 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
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
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
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
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
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
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
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
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
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
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
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
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1—2014 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 2001 年,最高的年份是 2014
年。
B.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
势。
C. 按 2001 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 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 2014 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
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
青少年学习。
C. 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
文化品牌。
D. 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
全部贡献。
E. 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答案】4. B 5. BC 6.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本题,
从材料二所给的图中可以看出,2003 年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也是有所减少的。所以 B 项“除 2007 年
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说法是
错误。故选 B。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A 项说法不正确,从材料
一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目前博物馆服务于大众的形式非常多,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
众所共享;D 项,“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说法不正确。原
文材料二是“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E 项,无中生有,“这也
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于文无据。故选 BC。
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域,
对读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锁具事例不对
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照,寻找细微的差别。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通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材料一中,仔细阅读材料一,可在材料筛选出“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000
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
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
中心”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林子深处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
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
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
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
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一路上,也不知踢散了多少露珠儿。太阳升起来了,光芒透过树
隙,像一把长长的剑。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姑娘,吵死人了!还是老野鸡性子缓——多长的时间才叫
一声“喀喀嗒”呀!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大树林子绿蒙
蒙的,多宽敞啊,她很想扬起脖儿喊一句,听听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她知道,树林子能把声音传出
老远、拖得老长,树林子真好哩!可她憋住了,她要赶去割草呢。她只瞅着脚下的草叶儿,急急地走。
她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
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
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
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窠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
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
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
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
一声:“大刀唻,小刀唻——”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
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
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唻,小刀唻——”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
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
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
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
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
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
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
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有谁理
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
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
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咪嗦嗦啊!二兰子烦他。她这
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
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
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
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
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
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
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
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唻,小
姑娘唻——”
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
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
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
二兰子笑了。二兰子蹲在地上了。二兰子解了草绳儿。二兰子挥起雪亮亮的镰刀了。这个姑娘真能割
牛草!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宽板板,长溜溜”,同时又不失美感,如“那尾
音儿……像琴!像箫!像笛!像鼓!”
B. 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
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
C. 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
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
越来越有主动性。
8.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
9.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7. C 8. ①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
动,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②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只用心听着自己在
这树林子里的声音。”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
由的向往。③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由此可见二兰
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
9. ①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明亮的阳光、清甜的空气、青翠的草地,营造幽美意境,使
小说带有浓郁的诗化色彩。②不仅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环境,更赋予自然美以一种象征,生机盎然的美
景与主人公青春激情的喷发和原始生命力的张扬相契合,使小说具有含蓄蕴藉的美。③烘托人物心理,如
写二兰子脱口一喊后,“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的震动”,以此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兴奋;映衬人
物形象,如以花之美来衬人之美。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赏析其艺术手法 能力。
C 项,“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理解错误,此属于过度解读。根据小说前面
情节的交代及对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的理解,文章最后有关“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
垠……”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能凸显二兰子对自我的发现与寻找、对爱情的渴望
的形象特征;因其处于文章结尾处,并不能交代小说情节的走向,但此处诗意般的描写,却能起到暗示小
说主题的作用,同时也留给读者更对想象、回味的空间。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情节及作品中的形象的能力。
的
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不被重视的二兰子进入树林后,先前压抑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二兰子高兴极了!她
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
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她的内心是惬意的,所以第一次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
第二次,“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
又喊一遍,“大刀唻,小刀唻——”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
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在这次呼喊中,二兰子更加关注是“自己”的声音在林子里回荡,其中有
对自由的向往,更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的存在感的满足,这代表了一个开始走出先前较为狭小生活
天地、走向有“我”存在的天地的二兰子在发现“自我”后的心灵舒悦;小说后半部分,“可是几天之后,
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
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
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
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行文至此,二兰子内心依然有了对“对方”的渴望,她的心里渐渐泛起了涟漪
——对一个未曾谋面的男子的期待,于是“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
唻,小刀唻——’”,这是她对爱情的呼唤与等待,因此可以看出一颗压抑着的心灵对爱情的含蓄追求。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小说中环境描写(或景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常有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小说主题、为重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具有
某种象征意义等作用。这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很多,诸如“太阳升起来了,光芒透过树隙,像一把长长的
剑。小鸟儿就像不闲嘴儿的小姑娘,吵死人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
亮儿……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
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窠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她四
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
这些环境描写分布在不同处,对展现二兰子的不同心理如压抑、惬意、快乐、羞涩、渴盼、期待等都起到
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同时,这些环境描写在增添小说的诗意特色的同时,又为塑造二兰子这个人物形象及
展现其生活轨迹、情感变化提供了一个舞台,自然之美的生机盎然,与喷着青春激情、张扬着原始生命力
的二兰子相互映衬,自然之美激发了人性之美,人性之美又为自然之美增色,这样就使小说更具含蓄蕴藉
的美,令人回味无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
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
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
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
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
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
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
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
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
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
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
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
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
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
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B.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
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C.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
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D.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日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
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军壁垓下 修筑营垒 B. 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遭受 D.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趴地上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
路,无限悲凉。
B. 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人,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了阴陵,迷了路,又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
泽地,导致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相随 之后他们逃至东城,居然还能斩将刈旗,令人佩服。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作战,先后斩汉军一将一都尉,杀数百人,瞋目一叱,使汉
将倒退数里。
D. 项羽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他把乌骓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我听说汉王用千斤金,万户封邑悬赏我的人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
(2)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句翻译为:当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
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
包围上来。
根据句意,“是时”作状语,通常要和主句断开,排除答案 B、C;“赤泉侯是汉军骑将”中的“骑将”是
一个专属名词,两字不能分开,排除答案 A;“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中的“赤泉侯”不能同
时和“之”作动词“叱”的宾语,且如果 “赤泉侯”与前文连在一起,下文则缺少主语,故“叱之”与“赤
泉侯”要断开,再次排除答案 B;“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中的“不知”和“项王”之间是动宾关系,二者
不能断开,再次排除答案 C。
故选 D 。
【11 题详解】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 项,“骑皆伏曰”中的“伏”不是“趴在地上”的意思,而是“敬佩、信服”的意思,全句翻译为“骑
兵们都敬佩信服(或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 项,“导致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相随。之后他们逃至东城”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至东城,乃有二十
八骑”,应该 “到了东城之后才知剩下二十八骑”。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购,悬赏;邑,封地;万户,有一万户的(封地);德,恩德,恩惠。
(2)数,多次;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用眼色示意;示,向某人示意,暗示;三,再三,指多次。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
着楚地的歌,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
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羽一直骑着。这
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
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
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
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于是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
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
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
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
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
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
意为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
上天要灭亡我,而不是我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
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
是
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当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
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
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
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
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
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
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
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
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
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
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看着项王,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正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
用千金、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②。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此诗为杜甫避乱蜀中时所作。②传说月宫中,有个叫吴刚的仙人被罚砍桂花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题,将八月十五夜的满月比作“明镜”;“飞”写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感。
B. 次句是诗人的想象:月宫中吴刚也思归情切,无心砍树,以致折断砍树的大刀。
C. 颈联描写中秋夜色,运用侧面衬托手法,虽无一字写月而处处可见月光的皎洁。
D. 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足见月色明亮。
15. 诗歌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含意:我身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遥远的异地;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高
远。②表达了诗人饱受战乱、漂泊无依的悲伤,以及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D 项,“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不正确,诗中的“白兔”指的是月宫中的玉兔。诗人说,
此时仰望月中玉兔,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以此形容月色明亮。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赏析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
具体诗句分析。
颔联“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意思是,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蓬”,
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 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
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作者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
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行地远”“仰天高”表达了诗
人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
【点睛】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
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指点江山 (2). 激扬文字 (3).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4). 丁香般的惆怅
(5). 软泥上的青荇 (6).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7). 夏水襄陵 (8). 沿溯阻绝
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小题 1 的迷惑性较强,根据提示“关注国家大事”,即可对应“江山”,不可误写为“书生意气,挥斥方
遒”,也不可误写为“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小题2 是直接对应填空,要注意不要把“太息”写成
了“叹息”;小题3 注意“拟人”“青草”的提示即可,注意难写字“荇”的写法,还要注意不要把“的”
写成了“地”;小题4 科根据“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提示,对应原文比较简单,要注意难写字“溯”
的写法,且不要把“阻绝”误写成“阻隔”。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鲲龙”AG600 是一款国产大型灭火及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于 2009 年 6 月启动研制。历经 9 个寒
暑,“鲲龙”AG600 ,以最大 53.5 吨起飞重量,成为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并成功陆续完成
陆上和水上首飞,被誉为中国新一代特种航空产品代表作。目前,世界上能研发水陆两栖大飞机的国家 ,
关键的水上起降技术都处于封锁状态。气水动布局设计,是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独具特色而又十分关键的核
心设计。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本身具有波动性, 会对飞机姿态造成扰动,产生在陆地上起飞
不会出现的问题。“鲲龙”AG600 机身下半部分是船体,( ),保证既能水上起飞又能陆地起飞。
“鲲龙”AG600 飞机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
援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以及为“一带一路”提
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任务的需要。鲲龙”AG600 丰富的功能用途,让它成为 的“多面
手”。“鲲龙”AG600,是国产大飞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空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深孚众望 首屈一指 因此 与众不同
B. 不负众望 首屈一指 以致 不同凡响
C. 不负众望 屈指可数 因此 与众不同
D. 深孚众望 屈指可数 以致 不同凡响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在机身上部,两个浮筒吊在机翼两侧下方
B. 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在机身上部,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
C. 机身上部才像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两个浮筒吊在机翼两侧下方
D. 机身上部才像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
要
B. 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
途需要
C. 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时,还可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
途需要
D. 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
等用途需要
【答案】17. C 18. D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
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
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
“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适用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深孚众
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该词的适用对象是人。文章第一空的语境是作
为国产的大型飞机“鲲龙”AG600 以最大 53.5 吨起飞重量,成为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并成功陆
续完成陆上和水上首飞,被誉为中国新一代特种航空产品代表作。显然选“不负众望”,从而排除AD 两项。
“首屈一指”:意思是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引申为最好的最强的第一;“屈指可
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从语境来看,世界上能研发水陆两栖大飞机的国家很少,
所以选“屈指可数”,从而排除B。再看,“因此”:因为这个,多表示总结;“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
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语境是“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本身具有
波动性与众不同”,这样就会“对飞机姿态造成扰动,产生在陆地上起飞不会出现的问题”,故选“因此”。
“与众不同”:表示人或事物突出,有特色;“不同凡响”:指事物不平凡,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
用于人时表示人才能出众,本领高强。语境是“鲲龙”AG600 丰富的功能用途,让它成为飞机家族的突出
而有特色的“多面手”,故该处填“不同凡响”。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
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
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补写语句的关键是保持话题和句式的一致。括号前一句为“‘鲲龙’AG600 机身下半部分是船体”,所以括
号内应填“机身上部”“机翼”的情况。从而排除 AB 两项。C 项,后部分“两个浮筒吊在机翼两侧下方”
将话题变成“浮筒”,与前面的“机身下部”“机身上部”,不协调,故排除。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
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
恰当的一项”。原画横线的句子语病主要在于:成分残缺。第一种情形,“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
时”这一句中,“满足”缺少宾语,可在“救援”后加“需要”或“要求”;第二种情形“还可兼顾改装海
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这一句中,“需要”缺少谓语“满足”。选项AB 还
存在宾语残缺的情况,故排除。选项 C 和 D 的区别是,前者少一个“兼顾”。用一个“兼顾”说明“鲲龙”AG600
飞机的主要用途是“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而“改装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
等用途”是次要用途,所以排除 C。
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
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
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
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
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
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向是( )
A. 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
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
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
观潮、吃月饼等。
C.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
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D. 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
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 项,“陛,是宫殿”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的表述错误。陛,是指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
子、皇后、诸王等的敬称,不可以用“殿下”称呼皇帝。
故选 D。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l5 个字。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
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____。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______:比
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
污染,③____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答案】 (1). 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2). 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3). 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
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要注意前文“导致、造成、甚至可能造成”,所以
该处可以填写“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有利于”,所以该处应是说“二氧化碳增
加会带来好处”。第③空,结合“如果土壤被污染”和“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
和‘空气净化器’”,可知该处应填写“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
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
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灾难”“带来好处”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
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四、写作(60 分)
22. 以“巧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巧遇
红日已落在海平面之上,却仍竭力释放光芒,将卷云晕染成绚烂的红霞,光芒映在水面上,带走细碎
的光点。黑白相间的海鸥盘旋在高空低低鸣叫,妄图从满载的渔船上衔去一条鱼,又畏于渔夫的船桨而只
能远远窥伺。
我漫步于海滩上,日暮之景洗涤了精神上的疲劳,呆呆驻足望这美景。但这美景的一角突兀插入了奇
形的影,我向那边看去。
狰狞而突出的鱼骨伏在地上,空洞洞的眼窝直视夕阳,它惨白又落魄,毫无生息。在它一旁,是一位
老人,他怔怔望着鱼骨,脸部线条沉默而坚毅。我愕然看这骨架,是怎样的人钓上来这样的鱼呢?是这位
老人吗?
我走近老人,大声向他问道:“老人家,您这条大鱼,是您钓上来的么?”他身形一顿,佝偻的背直
了起来。他本坐在地上,此刻哆哆嗦嗦地以手撑地,想站起来,却脚下一滑,身不受控制地向前摔去。他
急以双手撑地,脖上青筋暴起,咬着牙,以干瘪的腿支撑身子,终于站起来。他眉宇间尚带着一份低落,
却很快掩饰过去,他的手仿佛用力过猛,不断抖动着。眉头舒展开来,嘴角也微微上扬,却最终抿成一条
线,道:“是啊,只可惜被鲨鱼分吃了,不过那鲨鱼也没讨得了好。”
这鱼,这狰然而巨大的鱼,竟真是这位瘦弱的老人钓上来的?这可是我都从未有过的战绩!我不禁问
道:“您叫?”“圣地亚哥,”老人平静回答,“并不是什么有名人物。”
“圣地亚哥?是那位掰手腕从无败绩的圣地亚哥?”我讶然出声,打量眼前这衰弱的老人。
“那是我,”他显出一抹自豪,将目光移向鱼骨架,又直直注视我的眼睛,他一挑眉,“小伙子,你
不信?那要不要来比试一下?”
我自是乐意,握上老人犹不断颤抖,布满褶皱的手。这手显得如此苍老,似乎一折便会断掉似的,我
几乎笃定了我赢的结果。比试开始了,老人浑浊的眼蓦然锐利起来,他死死盯着我,嘴角尚带着一丝笑意,
就好像狮子在漫不经心地逗弄猎物。他看似无力的手在一瞬间充满力量,扼住我的手,让我动弹不得。这
样一个老人,这样衰老的身躯里竟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
我输了。老人仿佛松了口气,伸出抖动的手,揩了揩汗,咧开嘴笑了起来。我们一同坐在海滩边,看
夕阳西下。那鱼骨被愈发昏沉的暮光照着,却愈发白亮耀眼,仿佛随时可能醒来,再翔于海底。
老人起身了,我要扶他,却被他温和又坚定地制止。他一步一步背着暮光与鱼骨向小屋走去,一旁系
着的破旧小船漾出水波,将他在沙上的清晰脚印于顷刻间冲刷干净,只余他对我告别的声音:“小伙子,
再见,早些回家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说不定我们会在海上相遇。”
夕阳、鱼骨、老人。这场景深深映刻在我脑海中。这就是我与圣地亚哥的巧遇,我庆幸与他巧遇,我
遇到的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一副永不服输的傲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巧遇”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凑巧遇到,审题时要品味“巧遇”这个动词的意义。“巧
遇”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某个事物,可以是某一风景,某个场景,一切能体现出“巧”,给予你惊叹、遐
思、回味的对象皆可为文。本题旨在让学生在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发现、思考,表现出过程的的波澜变
化。要注意文体和字数的限时。
立意:
(1)巧遇过去的自己,感谢曾经努力上进的自己;
(2)巧遇久未谋面的同学,一起回忆这些年的波澜起伏;
(3)巧遇自己的偶像,吸取正能量,继续砥砺前行。
素材:
1. 少年牛顿巧遇苹果落地:牛顿在格兰撒姆 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浓厚兴趣,
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
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这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
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大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
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
有引力。
2. 杨光巧遇音乐:在他 8 个月时得了视网膜母细胞瘤,视力彻底丧失。11 岁那年,正在哈尔滨市盲聋哑学
校读书的杨光,被选入了市残疾人艺术团,偶然的机会让他遇见了“音乐”,后来他进入北京残疾人艺术团。
2007 年夺得《星光大赛》年度总冠军,2008 年担当残奥会火炬手和残奥会开幕式演唱嘉宾,2008 年又登上
央视春晚舞台。
结构层次:
这篇作文借助想象,借用了《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这个人物,并虚构了“我”与他巧遇的场景。遇见圣
地亚哥之前,作者作了一些铺垫,比如“美景的一角突兀插入了奇形的影”;在海边巧遇后,经过简单寒暄,
“我”知道了老人的身份,他是掰手腕从无败绩的圣地亚哥;接着详细描写了“我”与老人掰手腕的场景,
这一过程事件陡生波澜,“我”原本以为老人犹不断颤抖,布满褶皱的手自然不是我的对手,可过程中“我”
却感受到老人身体内爆发出的能量,结果“我”输了比赛;最后,两人分别,但是这场景深深映刻在我脑
海中,我庆幸巧遇到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一副永不服输的傲骨!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