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传统节日专题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传统节日专题练

ID:461062

大小:57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传统节日专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 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 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 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 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 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 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 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 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 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 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 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 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 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 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 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 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 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2 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 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 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 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 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 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 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 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 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 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 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 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 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 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 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 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 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 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 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 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 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3 1.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 的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 真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 消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 丰富的享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 同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 性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 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 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 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 的企望等等。 C. 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 同样可以做到。 D. 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 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 5.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4 【答案】1. C 2. B 3. A 4. (1)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2)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 (一)文化层面的意义:(1).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 牢民族精神与家园情怀;(2).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 延和发展。(二)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三) 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 信和国际竞争力。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 C 项,“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中“导致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 二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本题: A 项,“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中“无法”以偏概 全,材料三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项,正确; C 项,“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中“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 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三只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 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 感”;5 D 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 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 A 项,张冠李戴,依据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 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的应是传统节日。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 答题区间在原文材料二、三之中,结合材料二“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 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可总结出“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结合材料三“随 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 所重视”可总结出“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 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 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 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本题: 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可以结合“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 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可以总结出“文化层面的意义:(1).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 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园情怀;(2).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6 绵延和发展”;结合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 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可总结出“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 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结合原文“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 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内容概括得出“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 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 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 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 对照,辨明正误。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 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 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 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 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 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 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 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 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 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 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7 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 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 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 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 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 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 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 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 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 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 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 年 4 月 24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 阐发。 B. 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 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 的。 D.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 再生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 的双重作用。 B. 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 时进行的。 C. 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 学的关系。8 D. 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 起了主要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 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 标识。 C. 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 光彩。 D. 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 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 别。题中 B 项,“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错误,原文中说“在审美需求的层 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 C 项。“类比”错误,应是对比,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 物间共性的展现,C 项阐述的差异性。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 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 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 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 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 A 项,“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9 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错误,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 活动;B 项,“文学作品”“使节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标识”强加因果,二者没有必然 的因果关系;C 项,“完全”过于绝对。故选 D。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