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2021 届高三 10 月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首联别出心裁以秋风的口吻采用拟人手法落笔,回忆去年与诗人分别,而此刻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
话别情,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B. 颔联写秋风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容颜已衰老,由此生发出时光流逝的感叹。
C. 尾联“为君”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D. 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毫无二致。
16. 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
【答案】15. D 16. .①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马
和雕的形象和作者翘首四望的形象相合,写马和雕是为了写人;③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
进取精神和品格。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
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写“情感毫无二致”错,此诗“扶病上高台”表达的是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而
《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的是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故选 D。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诗歌颈联。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模式:采用了……的表现手
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一“动”一“开”,不仅
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同时“马思边草”、“雕
眄青云”为下文的抒怀蓄势,这是比兴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用不服老的积极情怀,展现出建功
立业的豪迈情怀。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 2021 届高三 10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注】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复道,乌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柴望,字仲山,号秋堂,南宋爱国诗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将勾践与南统治阶级进行对比,一古一今、一正一反,构思巧妙。
B. 首联即景抒情,落日余晖洒满秦望山头,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 颈联虚实相生,将眼前最物与想象中的“复道”“宫墙”相结合,富有沧桑感。
D. 尾联“登临莫向高台望”一句,别出蹊径,将诗人目睹中原时的痛苦巧妙地传达出来。
16. 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相同点:(1)都表达了对著名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并渴望像他们那样建功立业。
(2)都用历史人物与当权者进行对比,抨击当权者的昏庸无能。
不同点:柴诗感慨当今再无像雪耻复国的勾践这样的英雄人物,流露出收复失地无望的迷茫与伤感:陆诗
以诸葛亮自比,抒发壮心未遂、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错在“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这个地方。从句中“自”“复”“夕阳”“凄凉”
等词语,可看出作者内心的凄凉是非常强烈的,“夕阳”带给他的不是暖意,而是“日薄西山”的衰颓、
败落形象。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
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
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
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题干要求比较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
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显然需要分步作答,先指出这两首诗的共同
点,然后再回答它们的不同之处。从相同点来看,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辉煌业绩,抒
发的都是诗人渴望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有一番作为;在歌咏历史上的英雄的时候,诗人都用含蓄婉约
的笔触表达了对当权者昏聩无能的痛恨。如本诗“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表现了由于统治者
的腐败懦弱,所以收复中原河山非常渺茫。同样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是自
己两鬓斑白了,依然得不到重用,这也是由于统治者的懦弱无能,主张苟安政策所致。不同点主要集中感
伤的基调上,柴望的作品表现的是遗憾当朝没有越王勾践那样报仇雪耻的英雄,而对南宋前途的渺茫、迷
惘。而陆放翁的《书愤》,抒发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壮志未酬,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能被贤君重用,进而成就一
番事业,落寞之中不乏一股凛然的英武之气。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
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
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
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
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山东省日照一中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道 中
陈与义
雨子收还急,溪流直又斜。
迢迢傍山路,漠漠满林花。
破水双鸥影,掀泥百草芽。
川原有高下,随处着人家。
[注]建炎四年(1130 年)正月初,陈与义离衡岳,去邵阳(今湖南宝庆)妻族周氏处,道中所作。是年,
陈与义年 41 岁,自靖康元年(1126 年)避乱南奔已有五个年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雨子”二字新颖别致,描绘出春初雨点刚住又急剧落下的山中景象;路边曲折的溪水默默伴随行
人,引人注目。
B. 颔联是宏观,是远景。山边 驿路,无穷无尽地向前伸展去。桃李盛开,山村笼罩在一片春色中。“迢
迢”是远望情景,却能使人产生“长路悠悠,何处才是尽头”的惆怅不堪之情。
C. 颈联是微观,是近景。雨后,一对对轻鸥掠水而过,泥土松软,草芽破土而出,表现出无限生机。
D. 尾联继续描写眼前近景。高下起伏的河川、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描绘出一幅宁静、安谧的画卷。
16. 纪昀评此诗“夷犹有致”。本诗在摄相取景、选声配色方面力避前代诗人山水行旅诗的惯常蹊径,它落
笔淡远,寄兴深微。请结合全诗对此特点做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诗歌“落笔淡远”,缘于选取的意象,如“曲折的溪水、盛开的桃李、越冬的草芽、
高下起伏的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等,宁静淡雅,一派平和气象。
②时局动荡不安,诗人写此诗时,正避乱南奔,颠沛流离。所以诗中和平宁静的景物描写,恰与客子流荡
无归的际遇相对照。
③诗歌寓情于景,字面虽全是客观写景,却把忧危愁苦、急剧跳动的忧国之心寓于景中,含蓄深婉,耐人
寻味。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 项,“尾联继续描写眼前近景”说法错误。诗人用远近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颔联中描写了“迢迢”的驿
路,“漠漠”的花树,是远景;颈联中,描写了轻鸥掠水、草芽破土的景象,是近景;尾联中,诗人再次
将视线放远,眺望远处高低起伏的“川原”和处处可见的人家,是远景,并不是“继续描写眼前近景”。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主旨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从“落笔淡远”的角度分析,诗歌的“淡远”就在于“摄相取景、选声配色”,也就是诗歌中选用的意象。
诗歌中“收还急”的雨点、“直又斜”的溪流、“迢迢”的山路、满林的花树、掠过水面的“双鸥”、破土
而出的草芽、高低起伏的“川原”、随处可见的人家等意象,着色淡雅,气氛宁静,渲染出一幅平和、安谧
的景色画面。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建炎四年(1130 年)正月初,陈与义离衡岳,去邵阳(今湖南宝庆)妻族周氏处,
道中所作。是年,陈与义年 41 岁,自靖康元年(1126 年)避乱南奔已有五个年头”,可见,诗人写作这首
诗的时候,正是在避乱南奔的时候。避乱途中,自然颠沛流离,奔波辛劳,诗人作为不得已而离家的游子,
心情愁苦悲伤;而眼前的景物和平安详,宁静淡雅,与诗人此时的流荡无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寄兴深微”的角度分析,诗歌寓情于景,用远近结合的方法描写所见的景物,颔联中描写了“迢迢”
的驿路,“漠漠”的花树,是远景;颈联中,描写了轻鸥掠水、草芽破土的景象,是近景;尾联中,诗人
再次将视线放远,眺望远处高低起伏的“川原”和处处可见的人家,是远景。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
忧危愁苦、急剧跳动的忧国之心寓于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避乱中的伤感郁结和对国事
的担忧,耐人寻味,寄兴深微。
山东省 2021 届高三 10 月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徙倚 【注】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 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 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 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9.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
何不同?
【答案】18. C 19. 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
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
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
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翻译诗句大意;赏析诗歌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
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意思是“白白地担心中原陷落,作为男子汉,恐怕要白来这世上一回”。“坐”
是“徒”“白白”的意思;“坐念”是“白白地惦记”;“念”的对象是“中原没”,可见诗人是挂念中原
陷落,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而“男儿恐浪生”则是担心自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
实则是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
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王师”一句表
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
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
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有无暗示。
山东省 2021 届高三年级 10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⑴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⑵!
去妾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⑶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高尚疑朱仲晦⑷,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
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īng):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4】朱仲晦,即
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 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
响。
C. 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 两诗均融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6. 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
的不屑上。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
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 项,“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错。“不知何处亦群英”是指的自己与弟子的这次宴会是群英荟萃,此
句既是自信,也包含对弟子成为英雄的期许。并非“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 项,“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错。由“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中的“尚
疑”和“支离”可以看出,此句是说朱熹和郑玄对后世的影响不大,有待商榷,并非对二人的赞美。
C 项,“歌声惊天动地”理解错误。“化作钧天满太清”是期望自己的学说影响天下,并非“歌声惊天动
地”。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从第一首诗的“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的坚守和对学说的自信;“老夫
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是说自己的学说一定会影响天下,让天下河清海晏,同样是对学说的坚信。
第二首“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对朱熹、郑玄的质疑和不屑,恰恰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够超越
他们。这都体现出诗人的自信、狂放的形象。而从第二首“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运用《子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典故,从“得我情”可以看出肯定曾皙的理想,表达自己与曾皙有着
相同的志向,即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同时又将自己比作孔子,期望弟子成为曾皙那样的人,表达了“为
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山东省德州市名校 2021 届高三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 注] 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 而死,
弃其杖,化为桃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
A. 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 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 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 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6. 《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
析。(6 分)
15.A “欲扬先抑”错。诗人是说夸父产生的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
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
16.①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2 分)
②第一、二句赞其志,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1 分)
③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1 分)
④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1 分)
给分建议:第一条 2 分,2、3、4 条答出一条 1 分,两条 3 分,三条 4 分。
山东省大联考 202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半”交代了村行 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 遍村柔桑,欣欣向荣。“过”写出柔桑生长 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灵活现。
C. 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裙子的农家少女,诗歌充满了乡野情味。
D. 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给人以味觉上的美感,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16. 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15. C 16. ①“娉娉”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②“娉娉”“点
点”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③照应前文“春半”, 为下文的“蓑”“半湿”做铺垫。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项,“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裙子的农家少女”错误,“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的意思
是: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所以应是戴蓑笠的牧童歌唱、穿裙子
的农家少女窥视行人。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颢考查赏析诗歌诗句和分析结构技巧的能力。
赏析诗句时要注意从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写景的诗句一般从景与情的关系着手,本诗句运用了叠词的
手法,可以从音韵等角度分析。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相关诗句在整首诗中所处的位置。
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它不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
样,左右摆动。“娉娉”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此外,作者所写的雨,不
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点点”,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回”字,与前面
的“垂”字对照,“点点”与前面的“娉娉”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娉娉”“点点”巧用叠词,
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如果说,前面两联是写风景动态美的话,那么,后面两联就是写风情动
态美了。
诗句“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照应首联“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中的“春半”,并为下文的
“蓑”“半湿”做铺垫。
的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