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火势蔓延 漫江碧透 轻歌慢舞 漫无边际
B.苍茫大地 沧海桑田 沧海一粟 苍天在上
C.意气风发 意正词严 义形于色 义不容辞
D.嘻笑怒骂 嬉皮笑脸 喜笑颜开 喜怒无常
2.下列词语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可配乐演唱,所以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词可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词、双调、三调、四调的区
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暗指社会环境,斗争形势的险恶。
B.上阕词人远望群山尽染,近看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幅
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C.“谁主沉浮”,是指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这一反问句,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
胸怀。
D.下阕“忆”后几句写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说敢做,概括了革命青
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上片描写湘江江水澄碧舟船往来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3)《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句结尾,巧妙地回答了上
片的问题。
(4)《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回忆起往昔的革命岁月,那时他和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他和同学们的书生意气。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
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
“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
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
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
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下列题目。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独立寒秋”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昂首挺立于寒冷的秋天,突现出革命领袖的高大形象。
B.独自站立于深秋之中,点明所处的环境和时间。
C.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中昂首挺立,表现出不屈的斗争精神。
D.在寒冷的秋天中孤立无援,略感寂寞、惆怅。
2.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
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问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
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
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1.这首词的上下阕的写法跟课文《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哪些句子间接地表露了引退的思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
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做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
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
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
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
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旧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
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
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为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
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
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
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须要结盟。新诗、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
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己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
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须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文联、作协或诗歌学会,给予他们
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
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增进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要一视同仁,不能
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
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
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
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
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外,每
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
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
好明天。
1.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近百年来我国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
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远探索的精神即可。
C.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能触动心弦、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
的作品。 D.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但新诗也须学习
旧体诗的严谨、简洁、精练等特点。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
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诗歌的发展天地大得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
学习。
D.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把民间旧诗词组织等纳入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
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
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
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 年 9 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
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人,l903 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
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
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
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
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
解疑。这在黎锦熙 1915 年的日记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
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
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
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
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 77
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
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
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
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
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
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
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
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
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 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
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
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
镇。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
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 160 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
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毛泽东就有了
“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 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
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对数学、图
画不花很多精力。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通而后专门。”
B.毛泽东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持之以恒,诸多
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C.毛泽东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耳濡目染,手
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毛泽东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事有很好的了解,
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到真理,并将
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并
开列了推荐书目 77 种。
C.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学士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本文选取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现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
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3.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
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开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享誉海内外,被人们广为传诵。
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何等豪迈的气魄啊!从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介书生,而是一位策马扬鞭、驰骋疆场
的英雄。
毛泽东一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毛泽东的诗词,就是读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他的诗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他的心中始终装着革命,即使看见山、河、
雪、梅等自然界的景物,也能联想到革命,给景物以非凡的气势,以借景抒情。如《念奴娇·井冈山》《清
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等,没有一首是纯粹写景的。他的一喜一忧都与时代背景
和国内外形势有关,喜时“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忧时“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他
为善打硬仗、屡立战功的爱将彭德怀所写的“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
军!”直抒胸怀,毫不掩饰。
毛泽东的诗词很少言及个人感情。就连在得知爱妻杨开慧惨遭敌人杀害后,他也没有作诗悼念,只是满
怀悲愤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直到 1957 年,他在给柳直荀烈士的妻子、杨开慧的好朋友李淑一女
士回信时才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深情悼念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
盆雨。”可见并非英雄无情,他对妻子的思念几十年来从没有断过。可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更多的
时候是投身于革命。他先后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牺牲,然而他顾不上太多的儿女私情,他的心中,装的是亿万
百姓。
毛泽东的诗词更多的是战斗的武器,是鼓舞人民前进的号角。他的诗词体现出了蔑视一切困难,坚信革
命必胜、人民必胜的乐观与豪迈之情。他不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不论
是面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还是面对国际反华势力的封锁和绞杀,从来没有低下过高
贵的头颅。
毛泽东的诗词被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也许是毛泽东的诗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恢宏气势能够激起书
写者的激情,很多书法爱好者抄写过他的诗词。 他的诗词中的佳言妙句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影视作品
中。很多景点因他的诗词而名扬天下。他的诗词和他的思想一样熠熠生辉,光照后人。
1.毛泽东的诗词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本概括。
2.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诗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你认为毛泽东的诗词属于哪一流派?为什么? 【片段写作】
1.秋意漫洒苍弯,一景一物皆蕴透着浓郁的秋色、秋香。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颂扬秋天的文
字,抒发你对秋的赞美之情。(250 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设立五四青年节的目的就是希望广大青年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
斗。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的纪念活动或者隆重的成人仪式,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
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
过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了,下面是一些学生在论坛上的留言:
小刘:五一劳动节都要放假,青年学习和工作也忙,青年节咋不让我休息休息呀!
小张:五四青年节是我们的节日吗?我都忘记了,现在谁还在过这个节呀!
小李:青年节就应该让我们青年们多出去旅旅游,见见世面,不负青春好年华!
对于以上的留言,你怎样看?请给小刘、小张或者小李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王”为写
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200 字。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本题中,A 项,“轻歌慢舞”的“慢”应
为“曼”,“轻歌曼舞”意思是“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B 项正确;C 项,“意正词严”的“意”
应为“义”,“义正词严”意思是“理由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D 项,“嘻笑怒骂”的“嘻”应为“嬉”,
“嬉笑怒骂”意思是“比喻不论什么题材或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故选 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 项“怅”解释为“怅惘,失意的样子”有误,“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句子翻译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故选 B。
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本题 D 项错误,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
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故选 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的把握。B 项“忆”是领字,应该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故选 B。
5.【答案】C
【解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C 项,“这一反问句”错误。“谁主沉浮”一句不
是反问句,而是设问句,由原词可知,答案在下阕。而反问句是答案包含在问句中。故选 C 项。
6.【答案】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
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
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境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漫、碧、
舸、苍、遏、激、扬、侯”等字。
【文本阅读】
一、【答案】1.B
2.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
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B 项,“‘碧’与‘流’的动静结合”赏析有误。应是“碧”
与“争”的动静结合。故选 B。
2.此题考的是“赋”这种手法及艺术效果。回答时,先要了解“赋”这种手法的特点,即铺陈、排比,直接抒情、叙事。然后答出使用“赋”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本题的题干已经给了
提示,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和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在这首词中,“层林尽染;漫
江碧透,百舸争流……谁主沉浮”“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浪遏飞舟”这两组排比语句,营造了豪迈奋进
的气势,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壮丽秋景的赞美之情;在结构上则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引起后文“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抒情议论。
二、【答案】1.D
2.①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
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②“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
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
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解析】1.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独立寒秋”一句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把握。D 项,“孤立无援,略感寂寞、惆怅”错,没有孤立无
援,寂寞惆怅的感觉。故选 D。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
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
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
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
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
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
胸怀。
三、【答案】1.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
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
度。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
象。
【解析】1.“秋日胜春朝”的意思是说秋天的景象春天的还要美丽,本词通过植物明丽的色彩、动物矫健的活动来展现了他眼中秋天独特的活力和生机。
2.人物形象主要在下片体现。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
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
物形象的特点。
【拓展阅读】
一、【答案】1.《沁园春 长沙》上阕以比较实在的叙述描写为主,下阕以比较抽象的概述和议论为主。《沁
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上阕以记事抒情为主,下阕以想像抒情为主。
2.【对官场厌倦的句子】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
避,骇浪船回。【表露引退思想的句子】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
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解析】1.解答此题,要先读懂上片大意。词的上片主要写萌发弃政归田之念。首句开门见山,顺题而起。
“三径初成”,日后栖身有所,词人于失意之中亦露几分欣慰。不过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直白的一语道出。
而是“鹤怨猿惊,稼轩未来”,以带湖的仙鹤老猿埋怨惊怪其主人的迟迟不至,曲曲吐露。这两句是从新居
方面落墨,说那里盼望自己早日归隐:“甚云山”四句,是自言自语一样,写主观想法。既然自己的平生志
趣是以“云自许”,为什么还老是呆在尘世里当官,惹先贤隐士嘲笑呢!显然,这只不过是辛弃疾在遭到投
降派一连串打击之后,所发的一种牢骚自嘲而已。词人不愿作违心之事,他认为既然厌恶这丑恶的官场又不
能以己之力匡正,就应该激流勇退,愈早愈好,不要等被人家赶下了台才离开;再说自己心中无愧,又何苦
“抵死尘埃”呢?这里,暗示了作者同南宋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并表明了自己的磊
落胸怀。其中“意倦”句,表明自己绝不愿为朝廷的苟安政策效劳,志不可夺去向已定;“岂为”句,说明
他之退隐并不是为贪图个人安逸享受词人不堪统治集团反对派对他的毁谤和打击,而且可能预感到一场新
的迫害正在等待着他。不如抽身早避。因而自然逗出了后面“秋江上”三句,表明了自己离政归田的真正原
因是避祸,他是别无他途,不得不如此。
2.解答此题,要读懂全诗大。此诗各句可译为:归隐的园圃刚刚开成,白鹤猿猴都在惊怪,主人没有归来,
归隐山林本是我平生的志趣,为什么甘为士人所笑,总是混迹尘埃?厌倦了官场就该急流勇退,求清闲愈早
愈好,岂止是为享受莼羹鲈脍?你看那秋江上,听到弓弦响,惊雁急忙躲闪,行船回头,是因为骇浪扑来。
东冈上盖起那茅屋书斋,最好是把门窗临湖开。要划船垂钓,先种下柳树一排排;插上稀疏的篱笆保护翠竹,
但不要妨碍赏梅。秋菊可餐服,春兰能佩戴,两种花留给我归来亲手栽。我反复思考,只怕圣上不让我离开,归隐之章仍在犹豫徘徊。
二、【答案】1.C 2.B 3.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 项,“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
成就的高低”错。依据第二段“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做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
低之别”可知,选项中“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缺少了“时间”这一限制词,且原文中的“不代
表”并不等于选项中的“没有”。故选 C。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 项,“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错误,依据
第七段“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
流传”可知,新诗也应注重形式与内容。故选 B。
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
珠”错误,依据第四段“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
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可知,B 项的“旧诗才是”不准确,应该是“旧诗和新诗共同组成”。故选 B。
三、【答案】1.C 2.B
3.①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②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③
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④初 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
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社会生活。⑤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
【解析】1.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项,“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分析错误,任意嫁接导致曲解原文。原文只说“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
认识”。故选 C 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B 项,“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曲解文
意。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 77 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并无“要求”意味。
故选 B 项。
3.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探究时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全文讲的都是湖
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对毛泽东的影响。第二节尾句“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
最基本的自我设计。”表明在学校期间,他心系社会,探求真理。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第三节中“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
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第四节“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
专门”,表明他广博学习,注重方法,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第五节中“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
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
感染”表明他受文化土壤的影响,关心世事,经世致用,也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第六节“他常
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和“这样的‘游
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表明他几番
游学,深入社会生活,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倒数第二节讲他订阅书报,是“时事通”,“这更加深了
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四、【答案】1.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他的诗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
一气呵成;毛泽东的诗词很少言及个人感情,更多的是战斗的武器、前进的号角。
2.最后一段在内容方面,写出了毛泽东的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
出了毛泽东的诗词的巨大价值。在结构方面,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3.属于豪放派。因为毛泽东的诗词拥有博大开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体现了他乐观的革命精神。
【解析】1.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抓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文中的重点
句子作答。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第二、三、四、五段,分别找出这几段的中心句,然后归纳概括出毛泽东
诗词的特点即可。答题时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他的诗词多以重
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毛泽东的诗词更多的是战斗的武器,是鼓舞人民前进的
号角”概括作答。
2.此题考核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分析文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
最后一段写毛泽东诗词深受人们喜爱,影响很大,突出了毛泽东诗词的巨大价值。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是
全文的总结,且与首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去分析毛泽东的诗歌风格,答题时先明确风格的特征,然后对号入座进行分析。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
重视音律谐婉,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根据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可知,毛泽东的
诗词属于豪放派。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在哪里?秋在辽阔的田野里。金黄色的稻田像一条金色的巨毯
铺展向天边,勤劳的人们便在这巨毯里耕织幸福的未来。秋天在哪里?秋天在美丽蕴藉的公园里。落叶飘
飘,红的叶是燃烧的火焰,黄的叶像金色的蝴蝶、绿的叶像昨夜的甜梦,快乐的人们在公园里散步、沉
思,心底便勾勒着斑斓灵动的蓝图。秋在哪里?秋在大雁振翅的翱翔里,秋在菊花含露的醇香里,秋在南
瓜鼓胀的瓤瓣里,秋在少儿奔跑的足迹里……秋,谢谢你的秋意满满!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
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隐含的“题外话”,写作时,一定要突出“我”的感
受和思考。本题“一景一物皆蕴透着浓郁的秋色、秋香”便是要求考生要景物描写,既有视觉的秋色,也有
味觉的“秋香”,还可说有心里感觉的“香”。故“情景交融”“颂扬秋天”这一要求下,考生还要以得体的
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以准确传神的的描摹生动地刻画景物,写内心对秋的赞美。
2.【参考例文】
尊敬的小张:
你好!
看到你的留言,我陷入了思考:五四青年节为何唤不起青年人的兴趣?难道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节日
就应该被遗忘?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中国梦是时代的梦,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的梦。梦的实现,必定是需要有一双勤勉的双手来做支
撑。而这一双双手的主人,当是我们青年人无疑,而五四精神则是青年人应该有的精神,五四青年节这样
激励人心的节日怎么可以被人忘记呢?
遥望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群不甘受辱的学生走上了街头,于是工人罢工了,商人罢市了,一场由
青年学生发起的运动开始了。
这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昂扬斗志。在一个红歌四起的时代中,这样的
情形真是澎湃,即便时至今日,也令人为之动容。
牢记五四,不忘使命。 顺祝学业有成!
青年:小王
×××年××月××日
【写作指导】本题考核语言运用能力,具体而言属于概括理解分析表达能力,是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注
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象和场合。(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有感染
力和说服力。(3)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完整准确、突出要点。(4)从题目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5)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准确抓住特征,语言
简洁连贯、得体。注意两个答案之间可以形成仿句关系,即字数相等,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这样的答案会
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刮目相看,便于得高分。用词要凝练简洁、精准,彰显词汇量,富有文采。本题材
料的核心就是谈五四青年节的节日内涵,但前提是必须分析小刘、小张、小李的留言,然后表明自己的态
度,阐述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这个写作要求,写得空泛而不具体。同时,书
信体的格式也是显性的写作要求,写作对象是小刘、小张和小李其中的一个人,统一以“小王”为写信
人。分析三个人的留言,小刘和小李的留言,其实就是个人享乐的问题,我们要明确安逸享乐不是青年人
应该有的状态!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结合五四青年节的节日意义,此处的奋斗和
拼搏绝对不是为了个人成功而奋斗,因此写作的时候,写作的视野应该开阔。小张的留言其实就是对节日
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忽略了五四青年节的节日内涵,也忽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青年人为此付出的心
血。总之,必须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有严密的逻辑思路,有比较深刻的写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