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时练习下第二十四课反对党八股pdf(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时练习下第二十四课反对党八股pdf(新人教版)

ID:461138

大小:564.96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四课 反对党八 股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裹.脚(guǒ) 幼稚.(zhì) 恐吓.(xià) 胆怯.(qiè) B.残酷.(kù) 损.害(sǔn) 名誉.(yì) 卑.劣(bēi) C.老鸦.(yā) 瘪.三(biē) 蹩.脚(bié) 惬.意(qiè) D.庸.俗(yōng) 薄.弱(báo) 檄.文(xí) 窒.息(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欺负 禁决 垃圾 言之无物 B.无赖 辱骂 偶然 无的放矢 C.发誓 讥笑 摸糊 毫不费力 D.观查 传播 充实 离题万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 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______的贡献。我国新时 期诗歌的发展虽然______,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 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心灵,( ),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______。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由于他的理论 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 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 今用,洋为中用,______,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 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 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所以的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 景。 【文本阅读】 阅读《反对党八股(节选)》,回答问题。 文本略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在阐述党八股每条罪状时使用了什么写作思路? 3.本文语言生动活泼,主要体现在哪里? 4.本文论证方法多变,形式生动多样。文章运用了哪些方法?有何效果? 5.解释“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一句中“瘦”的含意,分析其实际表达效果。 6.结合选文意思,“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会给本国语言带来怎样的问题? 7.“可是怎么敢看呢?”这句话中的“敢”字用得很好,为什么? 8.“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这句话中,“无赖”能否换成“无聊”?为什么?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 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 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 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 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纪录可以一再被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 也出现了中文水平下滑、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 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 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 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 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么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 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 100 多个国家的几千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 3000 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 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许多语言现在仅仅存于典籍之中,有的基本死亡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 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为你不平! (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2.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 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深 刻内涵。 C.100 多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下滑、日常语言单调的 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 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 以此来抵制外语。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已明显不 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令人叹惋。 4.本文表达了对“汉语危机”的担忧,也提出了对学习外语的思考;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判 党八股的罪状之一: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也提出了学习外国语言的建议。综合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来看,在 学习外语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 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至。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 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 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 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 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 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 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 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 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 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比如,康 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 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 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 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 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这需要学界同人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白余祖坤《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对其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B.古代文章评点普遍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并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 C.古代文章评点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是能帮助读书人提高应对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D.编制出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目录,是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当务之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代文章评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由此提出了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主张。 B.文中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C.文中阐述了古代文章评点存在的多样方式,旨在强调开展文献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D.文本先指出古代文章评点的内涵,接着分析其流行的原因,最后提出开展文献调查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要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对它的各种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B.如果不能被读者所接受,古代文章评点就不可能会流传广泛并对一些外国文化产生影响。 C.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D.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可见文章评点的流行能使文人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人立然后文化立 解玺璋 ①在他看来,中国要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 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②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资本主义 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一个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 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如果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 20 世 纪初,已经过去整整 100 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 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③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①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 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他冷静地 看到: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方面入手,“曰非物质, 曰重个人”。 ④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 识,学会独立思考。人所以立,这是个基本条件。但他看到,社会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特 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常常没有生存空间,结果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创新文化的可能因此变 得微乎其微。他特别指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 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 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这时的鲁迅,受到尼采的影响,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识, 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相信有所谓超人的存在,但说到底,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 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 ⑤鲁迅对人类文明的过度物质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 果崇奉逾度,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他认为,对物质的过度崇拜到了 19 世纪后半叶已经变得昭昭然,“诸凡 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 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所以,他不主张跟在西方世界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如 何才能不失其正呢?他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 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⑥说到底,鲁迅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 而这个“人”,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人。这是鲁迅精神的核心,也是其 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 ⑦由此可见,鲁迅精神昭示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首先就是在“立人”这件事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产 业固然重要,但如果人“立”不住,产业将不可避免地空壳化。这不仅因为产业需要内容做支撑,更因为内 容是需要人来创造的。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而文化产 品本身就承担着“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而决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这也便是梁启超所说:“欲 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当然不止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举凡一切 文艺,没有例外。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热衷于表现人的动物本能和物质欲望,消解或削弱人的精神意义和价 值,还美其名曰人性化、凡俗化,其实已经背离了鲁迅关于“立人”的精神,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 注释:①《文化偏执论》:“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缺,以底于 灭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 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谬而图富强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阐释第三段中画线句子内涵。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人立然后文化立”。 四、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 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显然,他认为两络使我们变笨了。因为我们在网络时代被信息包裹得喘不过气、选择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无 法做深度思考? 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但戴维·温伯格拒绝技术决定论,他在这本书里所做的更多 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 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 很大不同。 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 纸是有限的这一点很重要。首先,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它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 它是线性的。其次,也正是因为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 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 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 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 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 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 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 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 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另一方面,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比如说维基百科,它调动了许许多多个节点,让 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用戴维.温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 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 但是,戴维·温伯格始终没有回答另一个问题:个人,在网络中该怎么自处? 所以,那个问题又回来了,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 我和戴维·温伯格一样不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 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行动。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所以,木心的那句话在这里又可以用上了,我们只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 时代”。 (摘自《冒犯经典》魏小河著,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 【片段写作】 1.《反对党八股(节选)》采用了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即从批判错误中来阐述正面的主张。请采用这种 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不超过 300 字。 2.某学校为高一新生设计制作新校服。选定了一款参照国外校服设计的样式,男式帅气,女式亮丽,学生 们都很喜欢。但有家长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样的校服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 心。校方对此很为难。请你给校长写一封短信,陈述自己的看法。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2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A 项,“吓”应读“hè”;B 项,“誉”应读“yù”;C 项, 注音无误,符合题干要求;D 项,“薄”应读“bó”。故选 C。 2.【答案】B 【解析】本题来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A 项,“禁决”应为“禁绝”;B 项,没有错别字,符 合选项要求;C 项,“摸糊”应为“模糊”;D 项,“观查”应为“观察”。故选 B。 3.【答案】(1)A(2)D(3)C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不可磨灭”强调业绩等永远流传。“流芳百世” 指好名声永远流传后世。这里显然是强调毛泽东的业绩而非名声,所以用“不可磨灭”。“五花八门”和“五 光十色”都有花样繁多的意思。但“五花八门”多形容繁杂的事,偏重于门类的繁多。“五光十色”多形容 艳丽的事物,偏重于色泽的繁多。这里强调种类繁多,故用“五花八门”。“康庄大道”指宽阔平坦的大路, 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阳关大道”泛指宽阔平坦的交通大道,也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康庄大道”与“阳 关大道”的区别:①前者偏重于平坦宽阔,后者偏重于便利、好走。②二者都可比喻光明前途,但前者常用, 后者用得少。根据语境,这里应用“康庄大道”。“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 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指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这里侧 重文化,所以应用“推陈出新”。故选 A。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 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一个句子内陈述对象要保持一致,括号前边 长句的主干是“理论主张照亮心灵”,主语是“理论主张”,那么补写的句子的主语应该也是“理论主张”, 而非“他们”,可以排除 A、B 两项;参照下个句子“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_____”,由上一题可知横线 上填的是与“道路”有关的词语,与“道路”照应的应是“创作斜路”,排除 C 项。故选 D。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句子成分残缺,介宾短语掩盖主语,应删掉“由于”。B 项, 搭配不当,谓语“增加”不能与“背最”搭配。D 项,分句间不是因果关系,是承接关系,故不能用“因为…… 所以”。故选 C。 【文本阅读】 【答案】1.这篇文章深刻地揭露了党八股的罪状和它对革命工作的危害,阐明了抛弃党八股、树立生动活 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重大意义,是一篇声讨党八股的战斗檄文。 2.从对每一条罪状的剖析来看,基本上是按照先提出问题(摆情况),然后分析问题(挖根源、揭目的、论 危害),最后解决问题(提办法)的思路来安排的,有条不紊,逐层深入。 3.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本文采用了大量的谚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歇后语,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成语,例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对牛弹琴”“莫名其妙” “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文言词语,例如“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方言词语,例如“瘪三”“烂脚”。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4.从全文看,本文采用的是分项列举的论证方法,使人一目了然,得其要领。从各自然段看,有例证法、 引证法、类比法,还间或使用喻证法、设问法。由于方法多变,使得形式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的抽象说 理,读者也在强有力的、无可辩驳的论证面前,受到一次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列主义文风的教育。 5.不够生动活泼不够切实有力(或“空洞单薄”、“语言无味”)。将阅读心理上的嫌恶转化为视觉上的难看, 更加富于形象性。 6.外国语言中坏的方面的堂皇进入,外国语言中于本国实际并不适用的方面的引进。 7.一个“敢”字写出工作太忙,想看又怕耽误工作的心情。 8.不能换。“无聊”与“无赖”尽管都是贬义词,“无赖”还含有“无聊”之意,可还是有区别的,“无聊” 仅指空虚无意义而令人生厌,“无赖”主要还含有强横无耻、刁钻泼辣、蛮不讲理的意思。课文用“无赖” 一词极写“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恶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文风强烈的憎恶,再联系下文对此种恶劣 文风的尖锐批判来看,就非用“无赖”一词不可了。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对文章中所 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提取并整合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进行简 要概括。本文共 10 段,依据论述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题— —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第二部分,2-9 段,具体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表明党八股文章的危害,并提 出了杜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党八股文章的办法;第三部分,末段,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 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表明反对党八股的重大意义。总体上看,本文是一篇声讨党八股的战斗 檄文,深刻地揭露了党八股的罪状和它对革命工作的危害,阐明了抛弃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 列主义文风的重大意义。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文章党八股的罪状是: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二、 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六、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八、传播出去,祸国殃民。如写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时, 作者分析批判了“空话”的两种表现形态:第一是长而空,第二是短而空。写长而空的后果是“懒婆娘的裹 脚,又长又臭”,其产生原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最后提倡。这是按照先提出问题(摆情况),然后分 析问题(挖根源、揭目的、论危害),最后解决问题(提办法)的思路展开的。再如,写第二条罪状,作者先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然后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课文指出恶劣 文风是“无赖”之后,引用鲁迅的话对这种文风进行批评,再用正反论证的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 党八股却害怕驳。接着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科学的态度。这一层用列举 《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的方法揭露党八股的错误。最后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列主义真理, 小结上文。写其他罪状时也都写到了“表现、危害、根源及克服办法”四个方面,按“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展开。 3.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字词、语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特点, 并结合具体语境对运用特点及效果进行分析。本文词语运用比较多样:“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是谚语;“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是歇后语;“装腔作势”“无的放矢”“对牛弹琴”“莫名其 妙”“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是一系列成语;“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是文言词语; “瘪三”“烂脚”又是方言词语;“不中用”“扔到垃圾桶去”是口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 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如说党八股像“小瘪三”,一是将抽象的党八股变成习见的具体形象,二 是瘪三那种干瘪肮脏、面目可憎的模样,会激起读者厌恶、憎恨之情,这样的用词非常生动形象。 4.本题考查鉴赏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大意,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论点、论据的特点及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确定论证方法的类型,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涉及两问,要逐一作答,作用重点看 论证目的及效果。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归纳 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从本文内容上看,这段文章总的论证方法是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 但在论述具体问题时,又具有各种不同的论证特点:例证:斯大林的演说和《资本论》。引证:俗语“到什 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比论证:《资本论》与有些老爷的长文章。比喻论证:长而空 的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以“洗脸、照镜子”比喻写文章、演说要有责任心,都很新鲜别致, 令人会心。作者论证方法多变,形式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的抽象说理,论证强而有力,无可辩驳,使读者 受到一次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列主义文风的教育。 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瘦”,可联系上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 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理解;“生动活泼切实有力”为听觉和心理感觉,“瘦”为视觉效果, 故可从形象生动的角度作答。 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联系文段中“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的下句“是要吸收外 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从相反的意思来分析即可。 7.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炼字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审题,结合文段的表达需要体会在用字遣词上的 特点,根据字义和句意,联系上下文语境,在表达情感、表达效果上做仔细推敲。“可是怎么敢看呢?”这 句话中的“敢”字用得很好,为什么?先从“敢”的意思入手。“敢”一般有两个意思,一是有勇气,有胆 量;二是表示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这里应该是取第二个意思。文中说“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 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 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 当禁绝一切空话。”前面没谁来看,已点明是因为工作忙,文章太长。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是怎么敢看呢” 是针对的“长报告”而言,“敢”字用的好,是因为既写出了工作太忙没谁来看,又强调了“没有胆量来看”, 流露出想看又怕耽误工作的心情这一语意。 8.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炼字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懂得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 如“无聊”与“无赖”都 是贬义词,“无聊”仅指空虚无意义而令人生厌,“无赖”除含有“无聊”的意思外,主要还含有强横无耻、 刁钻泼辣、蛮不讲理的意思。“无赖”比“无聊”的语意要多要重,二者表意有区别。课文极力写“装腔作 势,借以吓人”的恶劣行径,以表达作者对这种文风强烈的憎恶,适合用“无赖”一词。再联系下文对这种 恶劣文风的尖锐批判来看,更是非用“无赖”不可。所以这两个词不能互换。 【拓展阅读】 一、【答案】1.D 2.C 3.A 4.( 1)为了保持汉语的活力,可以学习外国语言,因为现在我们的词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2) 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不能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3)外语学习不能喧宾夺主,外语充其 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必须重视母语修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 项,汉语“广为传播‘热'遍全球”,只能说明 外国人对汉语的兴趣和重视,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C 项,通过对比揭示了国外掀起“汉语热”而国人 却不重视学习汉语的现状,不能证明“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汉语和 英语并非此长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要抵制外语,按照文意,两者都要兼顾。C 项, “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说法绝对,推断无据。D 项,汉语“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文无据,且说法错误。故选 A。 4.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态度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文章观点,然后理解其思想内容,结合文章 内容进行分析。在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上,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是一致的,首先肯定汉语是我们的根,然后主 张应该向外国学习他们语言中精华,强调在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汉语的保护,不能崇洋媚外,要发展汉 语。 二、【答案】1.D 2.B 3.C 【解析】1.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A.原文说“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 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而选项说“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扩大范围。B.原文 “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 很多人认为的并不能等于就是事实“普遍存在”。曲解文意。C.原文“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 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 至优秀的作品”并没有说第二个是根本原因,这是无中生有。 2.此题考查根据文意理解评价作者观点。“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错,旨在证明“文章评 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3.此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说只局限于一个文献类型,“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 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但不等于就是“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 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只要……,就……”推断绝对,曲解文意。 三、【答案】1.①首先分析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的主张及背景; ②其次具体阐述“立人”主张:“重个 人”的内涵,鲁迅对“物质化”的态度,及鲁迅 精神的价值和核心所在。 ③最后指出“立人”主张的现实 意义(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2.①旧梦指旧中国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蒙昧状态,新梦指旧梦破碎后,视西方为神灵,认为只要拿来定 能生效的幻想。 ②由旧梦而入于新梦,指中国现在不过是由一种极端(错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错误)。 强调盲目西化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③要纠正这几种偏颇,只能从“非物质”和“重个人”入手。 3.①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 ②人只有有了个性尊严, 有了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文化创新。 ③人不对物质过度崇拜,才能精神自由,人格完善,有 利于文化创新。 【解析】1.此题考核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 后归纳概括。本文第①段写鲁迅提出“立人”主张,第②段写提出主张的背景,第③段写提出主张的针对性, 第④段具体阐述“重个人”的内涵,第⑤段具体阐述鲁迅对“物质化”的态度,第⑥段总结鲁迅精神的价值和 核心所在,第⑦段写“立人”主张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意义。最后围绕“立人”这个中心,按照“提出观点—具 体阐述—分析现实意义”的逻辑顺序进行整合,可知文章分为三层,首先分析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的主 张及背景;其次具体阐述“立人”主张,最后指出“立人”主张的现实意义。 2.此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抓住关键词,结合上 下文分析。结合上文,再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旧梦”指的是旧中国人一直以来的那种自以为是的状态,而 “新梦”指的是上文“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的现状。既然是“梦”,显然就都是不现实的, 是错误的,“旧梦而入于新梦”意思就是由一种错误走向了另一种错误,意味着盲目西化的想法和做法是不 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的,因此“要纠正这种偏颇”,要“从两方面入手”,这两方面就是“非物质”和“重 个人”。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问的是“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人立 然后文化立’”,“人立然后文化立”就是作者的观点,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筛选出能体现出作者这一观点的 句子,然后概括。通观全文可以知道,本题的答题范围是第④、⑤、⑥、⑦段。④、⑤两段,作者的观点都 包含在对鲁迅先生观点的评述之中,是间接表述,要进行提炼和转化,如第④段说“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 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据此可概括出人只有有了个性尊严,有了自我意识, 能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文化创新;第⑤段说“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果崇奉逾度,也会带来 消极的后果”,据此可概括出人不对物质过度崇拜,才能精神自由,人格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新;再由第⑥ 段“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人”,第⑦段“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 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可概括出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 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等。 三、【答案】1.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通过《知识的边界》,对比分析了知 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强调克服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2.创造:印刷术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有限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网络时代创造的知识是无限的,没有经过 过滤的:传播:印刷术时代知识的传播是固定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是快速更新,不断变化的;获取:印 刷术时代,人们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网络时代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没法收纳。 3.学会选择所需的知识,集中注意力,作深度思考:学会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知识;克服知识网络化 的恐慌,努力认识世界;避免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解析】1.分析论述层次要对文本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 1—2 节,“《浅薄》,副标题 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由《浅薄》引出“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的论题;第二部分是 3- 9 节,“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 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通过《知识的边界》, 对比分析了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及利弊;第三部分是 10-13 节,“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强调克服 知识网络化的弊端还在于自己的观点。 2.题干“文中说知识在印刷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有很大不同,请简要概括”,这句出现在 文章第五节中,答题区间在 6-10 节中,筛选关键语句“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 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但在网络时代,过去 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 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印刷术时 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 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概括形成答案。 3.题干要求阐释最后一段划线句中“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内涵。分析内涵抓住关键词“克服”联 系上文“重要的永远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网络有诸多好处,也有诸多弊端,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自己的求 知欲望和行动”,可知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要通过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克服网络诸多弊端。 联系上文中“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而网络是流动的,一 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但 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 的人感到恐慌”“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 化”“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分析答题。 【片段阅读】 1.【参考例文】 现今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叫做“让生命去等候”。爱赶时髦的现代人,纷纷效仿,自认为这是时代哲理。 “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什么呢?“等候”财富,金钱,好运,机遇?很显然,所谓的时代哲理,它只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词语的组合。让生命去等候,不就如同一场游戏吗?那么旺盛健壮的生命力被压抑被隐没, 所投人的只是一场毫无活力的沉默。生命之树并不能常青,而等候耗费的时日,使生命走得离死亡更近。当 今的社会,每一分钟都是十分可观的,等待了一分钟就意味着失去了众多财富,而再去追偿,却亦不易。别 让生命去等候,正像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样。生活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生命是美好的,热爱生命,去 奋斗,去进取,切莫等候!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侧重对定向内容进行语言表达。解答时,要注意看清要求,明确答题 方向,表达尽可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题干提示以《反对党八股(节选)》为例,提示了采 用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的特点,即从批判错误中来阐述正面的主张。这是写作时安排论证思路的参照。“边 破边立”是先摆错误现象和做法,再挖根源,讲危害,批判错误之后,再树立自己的正确的观点。写作时, 可以联系身边实际,找出错误现象和做法,进行破立分析。这是比较开放性的试题,在表达中考查学生的平 时积累和迁移能力,提醒学生关注生活,注重思考。如话题“让生命去等候”,“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 爸”,“金钱是万能的”“法不责众”“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噩梦”等都可以去写,注意字数要求。 2.【参考例文】 尊敬的校长: 关于高一新生的校服,我们希望学校能采用原定的设计方案。因为这款校服帅气美丽,能尽显青春气 息,展示我们的阳光与朝气。至于有些顾虑,我们可以理解,但并不赞同。因为校服是每个人都穿,大家 都美,天天都穿,很是平常。如果某一事物完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时,我们就不会因此而生出什么特 别的关注,只有生活会因此多出一份美丽。我们期待着这份美丽。 祝您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高一学生: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要求给校长写一封短信。需要 了解书信的格式,要有称呼,正文,有祝福语,落款有姓名和日期。同时需要注意语言简明、准确、得 体。既能表明立场,把意愿讲清楚,又能争取校长支持。本题是学校帮高一新生选的校服,参照国外校服 设计的样式,男式帅气,女式亮丽,学生们都很喜欢。但是部分家长反对,有所担心。这封短信,需要切 中要害,表明立场。如:因为这款校服帅气美丽,能尽显青春气息,展示我们的阳光与朝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