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和《红楼梦》专题解析
北京 2020
(一)(共 12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 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 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 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5.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 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6.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18. 《红楼梦》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词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请从判词的画线部分选择三处,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北京 201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
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
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
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北京 201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6 题。(共 12 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
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
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 分)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3 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
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 分)
北京 201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
项是(3 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6 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北京 201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8 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
色兼备”的一项是(3 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
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
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 分)
诗歌阅读和《红楼梦》专题解析部分
北京 2020
【答案】14. B 15. D
16. 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
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
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B 项,“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错。“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
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
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可见这是李白当下的想象,并非“追忆”。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情感等的鉴赏能力。
A 项,“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错。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是表达离家日久,对
家人特别是一双儿女十分想念。
B 项,“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理解错误。“谁种龟阴田”是看到吴地春蚕结茧,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
想到家中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因之汶阳川”是自己暂时无法回家,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
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并非表达归隐田园的
志向。
C 项,“金陵酒楼”错。“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是说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
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
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酒楼”并非金陵的,是家乡的酒楼。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这首诗中的“桃树”有其象征意义。“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树为诗人亲
手所种,是家的象征;“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从诗歌结构来看,“桃树”是抒情的线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
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从诗歌意境来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桃树与酒楼构成优美的春景;“娇
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桃花与女儿因思念“我”而流泪,构成一幅美丽又忧伤
的图画;“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桃树下一双儿女行走,画面优美。总之,
桃树在诗歌意境的塑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8
【答案】答案示例:
①心比天高:晴雯撕扇/晴雯笑骂秋纹。
②灵巧:晴雯病补雀金裘。
【
③毁谤生:王善保家的毁谤晴雯,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
④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死后宝玉写《芙蓉女儿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
题目考查的是晴雯的判词,需要考生对应三处画线句举出相应的例子。
比如“心比天高”,可从“晴雯撕扇”等情节中体现。端午佳节间,宝玉因金钏儿之事,心情很糟糕。恰巧晴
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不仅把宝玉“气
得浑身乱颤”,而且连来劝架的袭人也落了个灰头土脸。最后,宝玉一定要回了太太去,至袭人一干丫鬟跪下
求情才罢。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
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作为一个丫环,她并没有像其他
人一样,所有的事情都按着主子的意思来做,喜欢了就要,不喜欢了就扔。她要求宝玉尊重她的人格,要求
她做什么就做到底,不可凭性子来。试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哪个丫环敢这样要求自己的主子,而晴雯就
恰是这样这是一种不因为身份而妄自菲薄的“傲骨”。
“灵巧”可从“晴雯病补雀金裘”中体现。袭人因母 bai 病回家,晴雯夜里 du 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zhi
宝玉为舅舅庆寿,贾 dao 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麝月忙悄悄
拿出来叫人织补,谁知道东西太名贵,没有裁缝敢揽活。睛雯心灵手巧,重病中连夜补好。
“毁谤生”可从王善保家的毁谤晴雯,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中体现。王善保家的说:“太太不知道,一个
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 个西施的样子,
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这
才惹出了抄捡大观园的闹剧。
“多情公子空牵念”可从晴雯死后宝玉写《芙蓉女儿诔》中体现。他写《芙蓉女儿诔》 时候是情真意切的。
他用了晴雯所喜欢的“冰鲛縠”,备了四样晴雯喜欢吃的东西,他写小时候跟晴雯一起长大,一起洗澡玩耍,
想起了曾经帮晴雯呼气暖手的某段过去,他回忆病补雀金裘,回忆她绣的女红,过去种种细节,莫不历历在
目。
北京 2019
【答案】13. C 14. A
15.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
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的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
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
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
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
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选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
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
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
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
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项第二首联
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
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 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
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
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 错误。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
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
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
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北京 2018
【答案】14. D 15. A
16. 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
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
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
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 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
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
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
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
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的意思。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
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
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6。试题分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
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
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
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
诸葛亮请求岀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出
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
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
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
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婉
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北京 2017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
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15.试题分析:C 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6.试题分析:本题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
A 项没有思乡之情。
B 项借助大雁表达自己在遥远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
C 项“两两”写出自己的孤单。
D 项借助鸟鸣知道春的消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7.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北京 2016
【答案】
15.A
16.B
17.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
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往岁”
“记今夕”可判断出时间的不同,因此选 A。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 此
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
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所以选 A。
16.试题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
分析作答。B 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 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
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
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写景角度来
写的,是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
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
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岀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
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
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
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
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
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
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 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根据作者
苏轼、题目及关键词语及诗句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