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与《散文化小说》专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与《散文化小说》专题 含答案

ID:461188

大小:4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届高考与《散文化小说》专题 一、概念: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 小说的新样式。 大家比较熟悉的现代小说之父鲁迅《故乡》通篇以抒情的笔调,渲染童年生活的美丽,既写闺土也 写“我”,展现了“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寻梦,又终于绝望而去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显著的 抒情性特征,而这恰是散文化小说的一个重要表征。接续其后的现代作家,诸如郁达夫、废名、沈从文、 萧红,当代的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都是该类型小说的名家圣手。 二、主要特点 1、抒情性结构的非戏剧性 “散文化小说”某种意义上就是抒情小说、非戏剧性小说,也就是说,抒情性结构的非戏剧性是 散文化小说的核心特征。 (1)抒情性结构 之所以说出如此复杂的特性,就是因为作为根本体裁特点来说它还是小说,但从讲究情节结构的 小说来讲,它又有典型的抒情性,所以谓之抒情性结构。究其根本,散文化小说有一特征,即自鲁迅 (《故乡》)始散文化小说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循着回忆性叙事的展开,小 说结构组织上伴随不做故意的“回忆”却松散自然的夹有抒情语言,故而抒情性典型; (2)非戏剧性 此类小说,在具备浓重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结构上自然显示出淡化情节、散化结构的特征。 具体说来,就是没了常规小说的具有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叫非戏剧性。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2、人物性格的淡化 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被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即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而散文诗化小说却故意淡化人物的性格特征描摹与多社会人的撮合,呈现人物本真的单一原 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亦看不到多重人物特性。 3、特定的环境情韵 在散文化的小说中,环境的描摹总具备一定的情韵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既包括 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 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2 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 动态的)等主旨。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 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 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 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 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 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 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 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 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 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 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 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 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 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 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 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 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 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 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 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3 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狮做弓把,戴车 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 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 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 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 ①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家车匠店的位置,写出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②与结尾形成 呼应,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匠店。 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①具有清雅的生活;②具有创新精神;③具有高超的车床技艺;④诚实,勤奋;⑤疼爱孩子;⑥ 对社会的变化有一定的担忧。(对这种工艺的失去的担忧)(答对五点即可) 3.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 ①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 动作; 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 象; 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地看,“小傻子似的”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 工技艺。 (或:鲜活动词、色彩鲜明的形容词,比喻、拟人、排比的运用,侧面描写等表达技巧,刻画出 戴车匠车工技艺的高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 侯银匠 汪曾祺4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 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 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 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 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 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 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 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 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 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 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 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 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 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5 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 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 分)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 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 分) 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 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 分)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分)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 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 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 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 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 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 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 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 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6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 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 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 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 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 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 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 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 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 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 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 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 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 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 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定点(壁顶上)换景,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万 丈绝壁垂直而下”,“深远似涓涓细流”;怒江的“色”——“亮亮”;怒江的“声”——“隐隐喧7 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人俯望怒江的“感受”——“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由近及远再 到近,变换视角,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写所处环境,极具感染力。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解析:先找到写牛的 相关文字,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第一处“牛死也不肯再走”是牛面对峡谷时的表 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第二处写牛“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 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是牛在溜索前的表现,与“我”的害怕恐惧相互映衬,又与邻队及汉子的 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的文字。本文写领队的文字虽不多且较分散,但 每一处都能体现出其性格特征,结合人物所处的险峻环境及其表现的从容、认真、豪迈等的句子就能 概括出来。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8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要结合文中所写的人、景、物及其相互关系,写出自己对问题的 理解,要言之成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 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 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 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 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 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 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 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 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 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 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9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 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 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 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 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 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1942 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 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 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 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 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E.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语言简洁明丽、诙谐幽默, 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答 C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 解析:B 项“小城落后、闭塞”概括错误,小城的特点应是“平静、恬淡”。D 项“他尴尬地笑” “小心谨慎”“人与人不太和谐”表述均有误,从原文上看,作者传达的意思是人际关系和谐。E 项 “语言简洁明丽”的表述不准确。 (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①对“阳光”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的特点。②借助阳光的烘托,极其自 然地表现了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点明了主题。③表现了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 观开朗的性格。(每点 2 分)10 (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①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而满足。②热心善良。邮差先生 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带来坏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③尽 职尽责。邮件来时,他小心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④乐观开朗。对跟他开玩笑的小子说“你 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4)请对小说的结尾“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做简要赏析。(8 分) 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小城的天气,而实际上是说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2 分)小城里的生 活很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2 分)展现出抗日战争背 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 活被打破的意愿。(2 分)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2 分)。(每 点 2 分)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 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ニ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 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 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 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 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ロ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 盖子。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 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 或豆腐。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ト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 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11 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 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 “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 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 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 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 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 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 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 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 “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 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 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 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 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后记: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 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 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 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 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12 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 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茶 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 “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 为有着抱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 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 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错,“抱怨”应是“惋 惜”,故选 C。 8.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财 力雄厚;③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④开头详写 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的主旨。(每要点 2 分,答 出三点即可。若从情节角度分析,酌情减分) 解析:解答此题,应从环境本身,以及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综合考量,根据文本的具体 内涵,优化组织答案。 9.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6 分) 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①情节淡化。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人物弱化。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 节来进行塑造。③语言诗化。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 有诗意。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但都与传统工 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每要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散文化特13 点”不计分) 解析:本题借助后记与正文的关系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打破了小说和散文 的界限”意即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散文化可以从情节、人物、语言、意境和结构等方面思 考。其中,后记中专门提及了结构:“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 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特点组织答案。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 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 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 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 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 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 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 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 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 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 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 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14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 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 拌高梁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 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 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 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 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 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 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 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 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 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 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 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 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15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 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 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至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 分) 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 分) 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 “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 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 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 分) 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 分) 选“磨房里外”。理由: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 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 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