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上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B卷(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上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B卷(人教版)

ID:461571

大小:17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 2 上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B 卷(人教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21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价值体认,文化认同并非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就能形成的。当前,我国发 展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生深刻变革,社会思想多元多变,这对增进文化认同提出了新挑战。要正确处理 一元指导与多元文化发展的关系,对待多元文化,应保持必要的尊重和包容,但绝不可________。思想文 化越是多样,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要正确处理文 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 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对其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增进文化认同,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上下功夫。(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新内涵。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 的关系。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切忌________,我们不能把差异当成差距,不能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 更高级的文化样式而盲目学习模仿。应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 同时,积极同其他世界文化开展交流对话,让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独特魅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食古不化 只争朝夕 放任自流 自惭形秽 B.一成不变 一朝一夕 放任自流 妄自菲薄 C.食古不化 一朝一夕 听之任之 妄自菲薄 D.一成不变 只争朝夕 听之任之 自惭形秽 【答案】B。 【解析】:一成不变:一经形成,不再改变。食古不化: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 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只争朝夕:形容抓紧时间,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原句只是强调时间短,应使用前者。放任自流:任其自然发展或行动不加 约束或干涉。听之任之:(对坏现象)听任它发展,而不加过问。原句的陈述对象是“多元文化”,不是“坏 现象”,应选前者。妄自菲薄: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惭形秽: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感 到惭愧,后也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要大力推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B.既要深入挖掘、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又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与时俱进 C.既要深入挖掘、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D.既要大力推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又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括号前面的观点是在“继承和弘扬”上“下功夫”,“功夫”就是“深入挖掘”,目的是“大 力推广”,故 B、C 两项与前面衔接自然;括号后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新内涵”,强调“新” 字,所以,应将“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放在后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积极同世界其他文化开展交流对话,让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独特魅力。 B.积极同其他世界文化开展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独特魅力。 C.积极同其他世界文化开展交流对话,让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D.积极同世界其他文化开展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答案】D。 【解析】:画线句的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其他”不是修饰“世界文化”的,而是修饰“文化”的; 第二处语病是后一句句式杂糅,且表意不明,如使用“让”字开头,应说成“让中华文化在……中展现魅 力”,如使用“在”字开头,则应说成“在……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或“在……中让中华文化展现魅 力”。只有 D 项消除了原句存在的各种语病。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6 分)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 国家不幸,①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 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 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 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 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 章。 【答案】: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解析】:语句的补写要根据前后文的逻辑联系和标志性的语句、词语进行确定。 5.下面是某城市读书节标志的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 顺,不超过 90 个字。(6 分) 答:                                                                          【答案】:该读书节标志由爱心、书本和纽带等元素经组合变化构成。爱心和书本寓意是热爱读书、 用心读书。心形纽带,寓意是以读书(节)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或齐心协力建构和谐社 会)。 【解析】:构图要素、图形寓意概括要结合图形的局部特征和细节进行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8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 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 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 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 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 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 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 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 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 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 “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 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 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 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 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 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 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 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 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 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 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 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 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 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 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 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 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作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史实,也很 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 达到了统一。 C.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能 完全统一。 D.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 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A 项,原文是“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C 项,“能完全统一”错, 应该是并不 能完全统一;D 项,根据原文“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 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知“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 的,“只要……就”过于绝对。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文如其人”和“言非心声”两个角度论述了诗品与人品的联系。 B.本文第一自然“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引出了人品和诗品的问题,第二自然段却具有总领全文的 作用。 C.本文运用大量事实论证,就是为了突出强调作者“欲醇诗品,先正人品”的主张。 D.本文主要采用了递进论证的方式,逐步揭示出关于人品和诗品的问题,层次清晰。 【答案】D。 【解析】:文章主要采用的是对比式论证方式,把“文如其人”和“言非心声”进行了对比。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 作品。 D.诗人应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 我完善。 【答案】C。 【解析】:“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此推断于文无据。“诗如其人”错,文中说“相 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19 分) 冯其庸先生:荷蕖发幽香,昭然历劫新 黄殿琴 孙维媛 很难用“某某家”来确切框定冯其庸的身份。如果说他是画家,那他的书法作品严谨而豪放;如果说 书画不分家,那他在诗词上也颇有建树;如果说诗书画本是一体,那他还是优秀的摄影家、戏曲评论家。 他属于这些集合的交集,有人称他“国学大师”,他却拜托媒体不要再用这样的称呼,并幽默地说,要是将 “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自己倒很符合。 而作为红学家的冯其庸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 等专著。近 30 年来,中国红学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有他的功劳,比如中国红学会的创立。就学术研究 本身而言,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思想内 容的研究,也都卓有成就。 冯老回忆说:“中学时读《红楼梦》,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觉得婆婆妈妈。我喜欢《三国演义》《水 浒传》。”那时候冯其庸 19 岁,年少的他热爱读书,却和《红楼梦》擦肩而过。1954 年,冯其庸到中国人民 大学任教,正好赶上批判新红学派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冯其庸不得不重 读《红楼梦》。这一看,就没有再放下。一本书如同一个人,认识、了解一个人并不难,而走进一个人的内 心却是不易之事。但如果你和他有相似的经历,彼此之间就有了默契。 冯其庸与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真正产生共鸣,是在抄写《红楼梦》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冯 其庸被打倒。他怕红卫兵抄家把书抄走,就偷偷抄了一本保留下来。这项抄书工程是秘密进行的,每天夜 深人静后,冯其庸就挑灯夜战,一笔一笔地抄,抄不动了就睡觉,第二天再去挨批。整整一年,冯其庸按 照《红楼梦》的原行原页,用朱墨两色抄写,一共 16 本,终于在 1970 年下放前赶完了。在那个雨夜,冯 其庸在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赋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 断肠辞。”他说:“《红楼梦》实际上是写一个人的人生,实在是辛酸得很。等到经历了这一场‘浩劫’以 后再看《红楼梦》,觉得《红楼梦》写了多少曹雪芹个人的辛酸,尤其他隐蔽写的,当初看不出来。” 冯老研究《红楼梦》从研究曹雪芹家世入手,基本方法是查看古文献和实地调查。他对《五庆堂重修 辽东曹氏宗谱》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找到了大批有关曹家的早期信史,从而对曹雪芹的祖籍得出 了确凿无疑的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的崭新的结论,即辽宁的辽阳。对《石头记》抄本的研究是另一个重点, 他深入研究,发现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证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由于怡 亲王府抄本由曹雪芹原稿直接抄录,己卯本等于保存了《石头记》的原貌。而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 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揭示。由此,冯其庸写成《论庚 辰本》。 冯其庸,涉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后学难以望其项背。没有肝胆人生,哪有血泪文章?只有把今天 铸成青铜才无愧那一沓厚厚的历史,冯老就是这样做的。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1924 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因家贫多次失学,但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 读书。后来由中学教师奉调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这也得益于他喜欢读书的习惯。 (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曾说,曹家飞黄腾达,宾客盈门,固然是对曹雪芹的培养,而曹家衰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也是一种“培养”。同理,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 (摘自卞毓方《京东“瓜饭楼”》)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 分)(  ) A.冯其庸涉足领域广泛,于绘画、书法、诗词、摄影、戏曲评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且为人 谦逊,曾拜托媒体不要称他为“国学大师”。 B.作为红学大家,冯其庸在曹雪芹祖籍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以信史和实物为根据,得 出了曹雪芹的祖籍在辽阳这一崭新的结论。 C.己卯本直接抄录《石头记》原稿,相当于保存了《石头记》的原貌,而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 本早已散失一半的情形下,庚辰本无疑是珍贵的。 D.文本选材详略得当,详写冯其庸对《红楼梦》的研究及其成就,略写冯其庸其他方面的造诣,为读 者展现了一位既专又博的大师形象。 【答案】B。 【解析】: “最为显著”的说法于文无据,文中介绍了冯其庸红学研究多方面的成就,但并没有说哪 一方面是“最为显著”的。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恰当的一项是(4 分)(  ) A.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时,为了帮助身陷批判新红学派唯心主义思想运动的胡适,冯其庸不得不重新 对《红楼梦》进行研读。 B.中学时的冯其庸,缺乏人生阅历,没能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看不出他书中隐含的个人辛酸,与 《红楼梦》擦肩而过。 C.人们称冯其庸为“国学大师”,是因为他在众多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很难用“某一领域的大 家”来框定他的身份。 D.“文化大革命”期间,冯其庸因怕书被抄走而秘密抄写《红楼梦》,在抄写《红楼梦》后他与《红楼 梦》产生了共鸣,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答案】A。 【解析】: A 项,“为了帮助……胡适”错,根据原文可知冯其庸不得不重读《红楼梦》主要是因为他 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11.“冯其庸遭受的苦难,何尝不是造物主按照特定的意志在对他精雕细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11 分) 答:                                                                          【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冯其庸遭受的苦难是造物主给他的考验,是为了让他变得更优秀。② 冯其庸年少时因家贫而多次失学,他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③冯其庸“文化大革命”时经历劫难,却真正 读懂了《红楼梦》,潜心于《红楼梦》研究,终成红学大家。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结合这句话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意。这句话出现在相关链接②中,是卞 毓方对冯其庸的评价,而前句则是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经历的评价,称“曹家衰败”对曹雪芹也是一种“培 养”。从“同理”一词可知,这句话是说苦难“培养”了冯其庸,“精雕细镂”喻指苦难使冯其庸更加优秀。 然后,从材料中找出冯其庸经历的苦难,并分析这些苦难怎样“培养”了冯其庸。如冯其庸年少时遭受的 苦难使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文化大革命”时经历的劫难使冯其庸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三、古代诗文阅读(41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 题。(21 分) 李珏字待价,其先出赵郡,客居淮阴。幼孤,事母以孝闻。甫冠,举明经,李绛为华州刺史,见之, 曰:“日角珠廷,非庸人相,明经碌碌,非子所宜。”乃更举进士高第。以拔萃补渭南尉,擢右拾遗。 穆宗即位荒酒色景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愬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与宇文鼎、温畲、 韦瓘、冯约同进曰:“道路皆言陛下召光颜等,将与百官高会。且元朔未改,陵土新复,三年之制,天下 通丧。今同轨之会适去,远夷之使未还,遏密弛禁,本为齐人,钟鼓合飨,不施禁内。夫王者之举,为天 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 厚邪?”帝虽置其言,然厚加劳遣。 盐铁使王播增茶税十之五以佐用度。珏上疏谓:“榷率本济军兴,而税茶自贞元以来有之。方天下无 事,忽厚敛以伤国体,一不可。茗为人饮,与盐粟同资,若重税之,售必高,其敝先及贫下,二不可。山 泽之产无定数,程斤论税,以售多为利,若价腾踊,则市者稀,其税几何?三不可。陛下初即位,诏惩聚 敛。今反增茶赋,必失人心。”帝不纳。方是时,禁中造百尺楼,土木费钜万,故播亟敛,阴中帝欲。 宣宗立,内徙郴、舒二州,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迁河阳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余万。以吏部尚书召, 珏去镇,而府库十倍于初。俄检校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珏顾己大臣,宜不以内外自异,表请立皇太 子维天下心。江淮旱,发仓廪赈流民,以军羡储杀半价与人。卒,年六十九,赠司空。谥曰贞穆。 (选自《新唐书·李珏传》,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宗即位/荒酒色景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愬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 B.穆宗即位/荒酒色/景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愬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 C.穆宗即位/荒酒色/景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愬/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 D.穆宗即位/荒酒色/景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愬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根据文意断句。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刚刚行了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加冠者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 可以参加祭祀等活动。 B.明经,古代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与“进士” 二科为唐朝科举考试的基本科目。 C.拾遗,官职名称。拾遗是唐朝开始设置的小官——谏官,从八品上,分左、右拾遗,杜甫曾做过左 拾遗。 D.东都,相对于西都长安而言,指洛阳。西周时周成王在洛阳兴建东都,它成为西周两都之一,隋时 为都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隋时为都城”错,隋唐时均置都长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珏博学多才。先是考中了明经科,后受华州刺史李绛点拨,以优异成绩考中了进士。 B.李珏积极建言。任右拾遗时,就曾和宇文鼎、温畲等一起进谏,阻止了皇上大宴群臣。 C.李珏关心民生。他认为增收茶税不可行,增收茶税会使茶的售价提高,受害的首先是下层的穷苦百 姓。 D.李珏勇于担当。他在任淮南节度使时,没有因为自己的外臣身份而放弃担当,上表请求立皇太子维 系全国人的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阻止了皇上大宴群臣”错误,文中说的是“帝虽置其 言,然厚加劳遣”。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6 分) 译文:                                                                          (2)方是时,禁中造百尺楼,土木费钜万,故播亟敛,阴中帝欲。(6 分) 译文:                                                                          【答案】:(1)如果令他们来访求计谋,托付边疆事务,召他们来是可以的,怎能以酒食之欢作为厚遇 呢? (2)那时候,宫中建造百尺高楼,建筑费很高,因此王播急于征税,私下满足皇帝的欲望。 李珏字待价,他的祖先来自赵郡,迁居淮阴。他幼年时失去了父亲,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刚刚二十 岁,考中了明经科,李绛任华州刺史,见了他,说:“你额角宽阔天庭饱满,不是庸人的面相,明经太平 常,不适合你。”于是他又应试进士科名列前茅。因为才能出众补任渭南县尉,后升任右拾遗。 唐穆宗登基,贪恋美酒女色,景陵才盖土(刚刚埋葬了宪宗),就把李光颜从邠宁、李愬从徐州召回京, 定于九月九日大摆宴席宴请群臣。李珏和宇文鼎、温畲、韦瓘、冯约一起进谏说:“朝外人都说皇上召李 光颜等人,将要和群臣举办盛大的聚会。但年号没改,陵墓才盖土,服丧三年的规定,是天下人都要遵守 的制度。如今前来送葬的各诸侯王才走,出使远地的使臣还没回来,下禁令和解禁,本是为使人行动一致, 钟鼓齐鸣大宴宾客,不应在宫内举行。天子的举动,被全国人效仿,不能不慎重。况且李光颜、李愬是忠 诚有功劳的臣子,正值深秋戍守边疆,如果令他们来访求计谋,托付边疆事务,召他们来是可以的,怎能 以酒食之欢作为厚遇呢?”皇帝虽然搁置了他们的意见,但优厚地慰劳、打发了他们。 盐铁使王播增收十分之五的茶税来维持开销。李珏上奏疏说:“专卖本是为接济军需,而且收茶税从 贞元年以后才有。现在全国没有战事,却突然加重赋税来损害国家根本,这是行不通的第一个原因。茶供 人饮用,和盐、粮同为生活必需品,如果收高茶税,茶的售价一定高,受害的首先是穷苦人,这是行不通 的第二个原因。山泽的出产没有固定的数额,按斤收税,以出售多为有利,如价格猛涨,买的人就少,能 收多少税呢?这是行不通的第三个原因。陛下刚登基,下诏惩罚横征暴敛。现反而增收茶税,必定失去民 心。”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那时候,宫中建造百尺高楼,建筑费很高,因此王播急于征税,私下满足皇 帝的欲望。 唐宣宗即位,李珏调任郴、舒两州刺史,后任太子宾客掌管洛阳分署。又升任河阳节度使,免去额外 赋税和过去欠债一百多万。后被召进朝廷任吏部尚书,李珏离开时,府库储蓄是当初的十倍。不久任检校 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他认为自己是重臣,不应因在朝廷外任职而不管,上表请求立皇太子来维系全 国人的心。江淮发生旱灾,他开仓赈济逃荒的人,把仓库中多余的储备粮按半价卖给百姓。后来去世了, 享年六十九岁,赠官司空。赐谥号为贞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6~17 题。(14 分) 堂 成① 杜 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 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 桤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 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B.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 C.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 D.全诗从草堂落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答案】B。 【解析】: B 项,意境不是“开阔”,而是“幽静”。 17.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11 分) 答:                                                                          【答案】:①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②“暂止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 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出作者彷徨忧伤之感。 【解析】:结合景物描写,以及相关的意象可进行情感的概括。 (三)古诗文默写。(6 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 李 白 《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 中 写 月 亮 对 诗 人 情 深 意 长 的 诗 句 是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真诚与月相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诗中化用曹植《名都篇》之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答案】:(1)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2)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3)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 千恣欢谑 (4)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四、写作(6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着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 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着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着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多了,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变幻着各种不同 的样子;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 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选 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 套作。 写作指导: 材料内容由相对的两部分——执着坚持与顺应自然组成。有些人为了理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虽九 死其犹未悔”。这种执着精神固然值得我们赞扬,但如果走向极端,必然会玉碎身灭。大自然之所以生生不 息,代代无穷,是顺应与变通的结果。因为有了这种顺应,自然和人类才能生存发展。 材料中的“执着坚持与顺应自然”是不能并列的,二者只能选其一。从材料第二段开头的“而”字可 以看出命题人的思想倾向性,后文进一步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确定立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万物才得以生存繁衍。大自然物种的进化规律是适者生存。在我们的生活 中,固执己见、冥顽不灵而导致悲剧者大有人在。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顺应自然”“适应社会” 等。 (2)变通。对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灵活应对,变通处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上 多次成功的变法,新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变通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学会变通”“走出 固执”“革新与守旧”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