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讲解:红烛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讲解:红烛

ID:461832

大小:36.1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2 红烛 核心素养练习 一、核心素养聚焦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蜡炬(jù)   躯(qū)体    心惊胆颤(chàn) B.溃(kuì)脓 烧沸(fèi) 按捺(nà)不住 C.脂(zhǐ)肪 既(jì)已 熏陶渐(jiān)染 D.消弭(mǐ) 慰藉(jiè) 一哄(hòng)而散 【答案】D 【解析】A 项,心惊胆颤 zhàn;B 项,溃 huì 脓;C 项,脂 zhī 肪。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 家、诗人。 B. 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 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 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 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 年 11 月 24 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 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答案】B 【解析】提倡新格律体诗。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便会 情不自禁地津津乐道说个不停。 B.闻一多经常缺席教授会,基本不参加任何清华的活动,断朋绝友,皓首穷经,已经到了古人 所谓“足不窥户”的地步。 C.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 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洋洋洒洒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 D.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 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答案】B 【解析】A 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在句中和后面的“说个不 停”重复。B 皓首穷经: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使用正确。C 洋洋洒洒: 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还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文章来很顺畅。在句中形容“雪花”属于用错对象。D 改头换面:是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 变。褒贬误用。 4.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 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心境澄澈,视野开 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C. 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 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D.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 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答案】C 【解析】“只有香如故”是保持自己的气节,和句式的语境不符。 5.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答案】 示例: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鲜花绽放灿烂的笑脸,向你渲染春天的瑰丽; 蝴蝶跳出轻盈的舞步,向你展示出生命的旋律; 丝雨敞开紧闭的心扉,向你清唱万物的欣喜。 【解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 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6.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 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 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 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 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答案】D 【解析】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7. 阅读《红烛》思考,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请概括“红烛”的形象。 【答案】“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红烛”是 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解析】诗题揭示内容情感,隐含表现手法。 8.《红烛》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看似矛盾,实则侧重点不同。“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 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 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 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 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解析】解答时需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及写作背景、诗人的思想追求来分析。 二、学业质量测评 基础练: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颜色 炙热 烧蜡 关怀倍至 B.灵魂 膺品 监狱 青山绿水 C.红烛 酒馔 光芒 花团紧簇 D.收获 残风 不稳 谈笑风生 【答案】D 【解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 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A 关怀备至;B 赝品;C 花团锦簇。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行道上车让行人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 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②你是个不求回报的大方之家,你就像是随叫随到的知心大姐姐,只要朋友需要,你一定会全 力相助,从来不去衡量利弊得失。 ③这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富硒土地较多,在专家的帮助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发展 科技型园艺,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④在安徽省宿松县拍摄的《大山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他们 放弃瓜田李下的甜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⑤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 如履薄冰。十年以内 BAT 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⑥电影《听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法常可,它并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是 大胆地选择用背景音乐来打破沉默的画面。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如汤沃雪:比喻事情极容易解决。使用正确;②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使用错误;③方寸之地:原本指很小的地方,只能用寸来衡量面 积,后也用来指人心胸狭隘。此处使用与句中“富硒土地较多”语境不符; ④瓜田李下:指容易产 生嫌疑的地方。使用错误;⑤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使用正确;⑥不法常可: 不效法常规惯例,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通读《红烛》,虽然感受更多的我们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B.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 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C. 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某些部门由于对利益的渴求,依 旧纵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而不依。 D. 10 月 16 日中国台风网报道,预计“莎莉嘉”将以每小时 25 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 动,进入南海后,“莎莉嘉”将再次加强,并逐渐向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靠近。 【答案】C 【解析】A 项语序不当,“虽然感受更多的我们”应改为“我们虽然感受更多的”,并且删去第 二个“我们”;B 项,递进分句的语序不当;D 项,句意不明,“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存歧 义。 4.根据语意填空: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当代中国作家,其作品的言说方式固是白话文。但在其笔下,若只 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若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 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 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 白 相 济 ”,其 语 言 当 有 立 体 之 感 。” 从 这 段 话 可 以 看 出 , 余 光 中 先 生 为 文 的 八 字 箴 言 是 : “ , 。 【答案】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解析】文段是讨论白话与文言的关系;抓住“也有文言的墨水”“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 和浅露”。 5.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 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C. 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如您们需要帮助,我们将鼎力相助,不遗余力。 D. 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答案】D【解析】A 项,说自己“将专程前来”不得体。 B 项,“高见”“洗耳恭听”不当。C 项,“鼎力 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 ②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 ③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 ④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 ⑤这种情况下,培养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 ⑥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②⑤⑥④③ D.③②⑥⑤①④ 【答案】B 【解析】①是观点,放在开头,④更近一层,⑥解释原因,②③具体阐释,⑤再次重申过点。 综合练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1)下面对诗句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 可救药。 B.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两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C.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 D.第五节,诗人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彻 底地反映了作者绝望的心情。 【答案】D 【解析】D 项,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但并未绝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 的所在”。 (2)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 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答案】示例:(1)(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 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 (2)(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从而 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 (3)(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具有建筑美。 【解析】解答时可先列出一种美,然后用诗歌中的例子进行解说。 8.阅读食指写于 1967 年的诗《命运》,完成问题。 命 运 食 指 ①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 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的话, 我情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摸索漂泊。 ②哪儿找得到结实的舢板? 我只有在街头四处流落, 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 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 ③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 ④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 火一样的血浆火一样地燃烧着, 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1)第一节前两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诗人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①比喻。“好的声望”徒有其好,不能使用;而“坏的名声”又是永难挣脱的枷锁, 不能卸掉。②揭示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人得到了好的名誉,社会便永远认为他好;一个人得到了不 好的名声,社会便永远认为他坏,个人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所以大部分人只能不偏不倚地随波逐 流地生活。③诗人对此不以为然,“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摸索漂泊”。“单调的海洋”是乏味生活 的象征,“摸索”是行动,“漂泊”指无宿的命运。 【解析】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第一节,先找出修辞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哪儿找得到结实的舢板?”一句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菲薄的施舍”说明了什么? 【答案】①没法找到改变自身命运的坚实条件。②流落街头,失去一切之后,只有希望获得以 前朋友的施舍,而这种施舍是“菲薄”的,说明作者没有奢望,只希望摆脱现实的困境,能得到朋 友的理解就足以自慰了。 【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时需要先把诗句放回到原文中,再结合上下文来分析诗句的具体含义。 (3)简析“荆棘”这一意象的内涵。 【答案】“我”情愿为旷野中不屈的荆棘歌唱。这里荆棘成了不屈的灵魂的象征,它面对酷厉 的生存环境,勇敢地四面刺出自卫的剑。然而,为了灵魂的不屈和理想的纯洁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 ——特别是在那专制的岁月。即使这样,诗人也没有畏缩。命运是奔腾、喧闹的河流,人在命运中 挣扎,在挣扎中献出生命,但精神永不沉默。 【解析】首先要理解“荆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荆棘”在本诗中的含义。 9.阅读下面诗歌,试分析诗歌中是如何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 理 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答案】全诗以“理想”为本体,以“石”“火”“灯”“路”为喻体,采取博喻的形式,从 不同侧面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理想”的意义,引发读者联想,使人获得审美情趣。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找出诗歌中的本体和喻体,然后指出诗人运用比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说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诗的含意。 【答案】只要有脚,再长的路也不怕;只要是人,再高的山也能攀登。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人 只要有志气,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情。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解析】先理解诗句的表层含意,再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即可。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一种简析其效果。 【答案】象征(或拟人)的手法。如“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 向大山”,这里的“远方”“大山”象征着理想。“呼喊”“召唤”分别赋予“远方”“大山”人的 色彩。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 神风貌。 【解析】解答时需要通读全诗,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