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ID:461915

大小:687.4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每题 4 分,共 24 题,48 分)。 1.有学者指出,门阀士族在汉末大乱中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在 五胡进入中原时,携带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流入南方;在东晋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 澜;在南朝以下刨上的浪潮中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门阀士族 (  ) A. 为平乱治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B. 在乱世中坚守了自身的责任 C. 维护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D. 推动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携带着先进的文 化和技术流入南方”“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澜”“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等信息可以 看出,门阀士族在从汉末、两晋和南朝的乱世中仍在坚守自身的道义与责任,故选 B 项;平乱治国只体现了题干中的部分内容,片面,排除 A 项;东汉魏晋时期,道教兴 起,佛教盛行,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排除 C 项;推动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主要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排除 D 项。 2.图 1 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 图 1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 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劳动者”“官吏”“贵族妇女”等不同身份的服饰是不一样的, 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有关,故选 B 项;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材料 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无法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 A 项;“官吏”“贵族妇 女”不能体现小农经济,排除 C 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春 秋战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西汉时期的改造与独尊、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和明清之 际的批判与继承,排除 D 项。 3.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奉太宗之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排 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被唐王朝颁为 经学的标准解释。《五经正义》的编纂(  ) A. 确立了儒学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B. 成为宋代理学思想创立的先声 C. 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 D. 遏制了各派学说的融合与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C 【解析】唐王朝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并颁布为经学的标准解释,这有利 于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进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故选 C 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 儒学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排除 A 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排除 B 项;遏制了融合与发 展不符合史实,儒学具有发展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排除 D 项。 4.魏晋南北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 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摩 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 A. 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 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可知佛教主动适 应社会需要,利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力传播佛教,故选 C 项;材料反映的是佛 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 A 项;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与儒、佛的关系,排除 D 项。 5.孔子说:“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 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这表明二人都主张(  ) A. 遵循周礼构建新秩序 B.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C. 用三纲五常教化民众 D. 人际交往应和谐相处 【考点】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可知孔子主张结交上下级交往时不谄媚阿谀,不随意轻慢,孟子主张交朋友要注重品 德,故二人都主张与人交往和谐相处,故选 D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周礼,排除 A 项; 材料强调的是和善交往,并未提及等级秩序,排除 B 项;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 道德思想,排除 C 项。 6.如图两位思想家经常被学者放到一起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两者在政治上都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 董仲舒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C. 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D. 两者都主张“天人感应”,重视礼仪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 家的学说,提出了新儒学,因此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故选 C 项;孔子 生存年代君主专制制度还未建立,没有提出限制君主的思想,排除 A 项;朱熹是儒家 学说的集大成者,排除 B 项;主张“天人感应”的是董仲舒,排除 D 项。 7.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  ) A. 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 B. 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C. 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 D. 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百家争鸣的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春秋末期士阶层的崛起,这为社 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故选 B 项;材料仅提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但 并未提及官学的衰落,无法反映私学是否逐渐取代了官学,排除 A 项;据材料“不拥 有政治权力”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不会直接引起血缘纽带关系的变化,“大大淡 化”更是无从体现,排除 C 项;士阶层的兴起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而非结果,排除 D 项。 8.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 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 当时(  ) A. 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 B. 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 C. 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 D. 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 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属于社会底层的“士”在社会政 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在孔子去世之 后,他的众多弟子到各地去参与诸侯国的政治,如“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 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兴起,影 响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故选 B 项;题干述及在孔子去世之后,其众多弟子到各诸侯 国参与政治,但没有涉及这些诸侯国对待儒学的态度,排除 A 项;题干内容述及了在 孔子去世之后,其众多弟子“散游诸侯”的现象,但是在题干中还述及了这些孔子的 弟子“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的史实,说明该 选项不能全面概括题干所述内容,排除 C 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可知的众多弟子去各 诸侯国去参与政治,而不是去创办私学,并且创办私学的第一人是孔子,而不是其弟 子,排除 D 项。 9.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记述 出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 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周易大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论语·颜渊》 A. 民本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 B. 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 C. 儒家道统思想被普遍接受 D. 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⒉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 焉。……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反映出人的地位和作用 受到关注,故选 B 项;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 而材料仅是突出的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排除 A 项;材料不仅是儒家思想而且表 述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材料中儒道两派有重视人的共性,但并未出现诸子思想融合 的信息,排除 D 项。 10.董仲舒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 旨;他把一些自然现象加以神秘化和宗教化,使其成为一种社会规律来加以宣扬,从 而提出“灾异谴告”说。由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  ) A. 意在维护儒学独尊地位 B. 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 C. 有利于限制皇权的滥用 D.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 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灾异谴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 权,故选 C 项;东汉以后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排除 A 项;理学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 程,排除 B 项;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排除 D 项。 11.据《史记》载,汉初“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瘦溺其中。”后来“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 “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材料表明(  ) A. 统治者对儒学的压制渐趋严格 B. 儒学已取代黄老思想的地位 C. 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在逐渐提升 D. 社会变迁推动儒学的新发展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瘦溺其中”,后来“叔孙通 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过鲁,以大 (通‘太’)牢祠焉”以刘邦为例子说明儒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了,故选 C 项;高相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可见统治者对儒学已经很尊重 了,排除 A 项;“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瘦溺其中”,后来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过 鲁,以大(通‘太’)牢祠焉”这里只是提到刘邦自己对儒学的态度,无法判断当时 的治国思想,事实上当时崇尚黄老无为思想,排除 B 项;整个汉高祖时期,均属于西 汉初期,没有社会变迁史实,排除 D 项。 12.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图 1)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 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这反映了(  ) 图 1 A. 无为而治的政策 B. 民本思想的影响 C. 保障制度的成熟 D. 等级秩序的弱化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可知汉代统治者用救助下层百姓的方法维护 统治,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 B 项;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顺势施政,不要使用权谋,与材料中统治者主动采取措施维护统治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仅体现了西汉统 治者救助百姓的原因,没有涉及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等内容,不能表明汉代保障制度 成熟,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对下层民众的救助,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遭 到破坏,排除 D 项。 13.董仲舒高扬“崇儒更化”旗帜,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涵盖阴 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之后,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汉宣帝曾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知汉代儒 学(  ) A. 具有包容性和政治张力 B. 尚未确立天下独尊的地位 C. 适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无法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涵盖阴阳家及法家”可知,汉代儒家吸纳了别家的思想,具有包容 性,再据“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可知,其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并 不死板单一,而是具有张力,故选 A 项;儒学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就确立了天下独尊的 地位,排除 B 项;地主制经济只属于农业经济中的一种,后者的范围更广范,汉代儒 学虽“与地主制经济最相契合”,但不能因此说明其适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 C 项;汉代儒学是董仲舒针对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造的,已经可以适应 统治的需要,解决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排除 D 项。 14.“昭宣之治“时期,凡遇灾荒、地震,汉昭帝、汉宣帝皆免除当年的租赋与徭役。此 后,东汉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的出现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这表明 (  ) A. 道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B. 历代统治者敢于自我反省 C. 主流学说影响统治者的决策 D. 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动摇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凡遇灾荒、地震,汉昭帝、汉宣帝皆免除当年的租赋与徭役”“东 汉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的出现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结合所学可知, 这种现象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说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学说后影响了统治者 的决策,故选 C 项;根据所学,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融入的是道家思想而不是道教思想,且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汉朝的一些统治者,且 汉朝的统治者敢于自我反省和当时的主流思想有直接关系,选项表述片面化,排除 B 项;自汉武帝起,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思想,其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排除 D 项。 15.如表是汉武帝时期选用的部分官员的基本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官员姓名 思想流派 董仲舒、公孙弘、儿宽、夏侯始昌 儒家 韩安国、张欧、张汤、赵禹、桑弘羊 法家 汲黯、郑当时、司马谈、司马迁 黄老学派 主父偃、严助、徐乐、严安 纵横家 东方朔 杂家 A. 诸子思想在汉朝得到均衡发展 B. 应准确认识“独尊儒术”的主张 C. 汉朝思想文化呈现繁荣的局面 D. 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统治思想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中汉武帝时期选用的部分官员的基本情况反映的信息可知,汉武帝 选拔任命的官员涉及各种思想流派,而不是只有儒家,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应 准确认识“独尊儒术”的主张,故选 B 项;表格虽然反映出汉武帝主张兼采诸子百 家,但不能说明诸子思想在汉朝得到均衡发展,排除 A 项;表格只反映的是汉武帝任 用的官员来自各家学派,不能说明思想文化的局面,排除 C 项;表格反映了汉武帝选 用的官员出自多种思想流派,不能体现出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统治思想,排除 D 项。 16.西汉文帝曾立下遗嘱《薄葬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薄葬之风盛行一 时;而汉武帝以后的贵族墓葬中往往包括错金银器、车马器、布帛衣衫等随葬品,这 一变化表明西汉(  ) A. 理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 伦理道德观念深人人心 D.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打击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B【解析】据材料“西汉文帝……薄葬之风盛行一时;而汉武帝以后的贵族墓葬中往往 包括错金银器……”结合所学汉初经济凋敝,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结果出现国富民足 得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促进厚葬的发展,故选 B 项;理学思想出现在宋明以后, 排除 A 项;儒家伦理强调重义轻利与厚葬不符,排除 C 项;据所学汉武帝推行内外 朝,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D 项。 17.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 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 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  ) A. 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B. 商品经济异常活跃 C. 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D. 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念体现在服饰上的风格是趋于修 长、纤细,朴实无华,故选 A 项;材料的内容是宋代服饰的风格,没有涉及社会审美 问题,排除 B 项;科举制度是考试选官制度,材料的内容是宋代服饰的风格,排除 C 项;“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 格”,表明等级秩序没有受到冲击,排除 D 项。 18.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都是纯粹至善、完美无缺的。只要努力, 人人皆可为圣人。这种认识(  )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担当 C. 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 D. 打破了传统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说明 努力即可改变自己,获得发展,故选 D 项;理学属于传统儒学范畴,对儒学进行了继 承和发展,排除 A 项;材料“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强调的是个人修养,未体 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 B 项;思想发展不能直接挽救王朝统治危机,排除 C 项。 19.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图 2 寓意 (  )图 2 清代民俗钱币图案 A. 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 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 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 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⒉明清进步思潮出现 【答案】A 【解析】据图片清代民俗钱币“状元及第”“独占鳌头”可知,这寄托了古人激励学业 精进的希望,体现民间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故选 A 项;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 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心 外无理”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 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排除 C 项;“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 符合“礼”的准则,排除 D 项。 20.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 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下 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  ) A. 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 B. 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 C. 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 D.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的命题可知,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 赋,只不过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而已,从而就引发了人们对圣贤的质疑和对良知的 追求,故选 A 项;明朝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材料 主要强调理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是在清 朝,排除 C 项;宋明理学强调传统的伦理道理,没有被抛弃,排除 D 项。 21.在黄宗羲的理想中,“君、臣”应当是共同负责人民公共“利害”事务的人员。他比 喻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由此 可见,黄宗羲(  )A. 强调君臣共治 B. 追求民主政治 C. 否定君主政体 D. 提倡限制君权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君、臣应当是共同负责人民公共利害事务的人员”、“夫治天下犹曳 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应是 平等关系,主张君臣共治,故选 A 项;黄宗羲具有民主思想,但并未追求民主政治, 排除 B 项;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但并未否定君主政体,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君 臣关系,而非限制君权,排除 D 项。 22.明代思想家李赞认为“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势利之 心,亦人秉赋之自然矣”,李贸的这—观点(  ) A. 否定了孔子的权威地位 B. 符合明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C. 明确反对封建伦理纲常 D. 批判了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B 【解析】“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 现,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故选 B 项;“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 之所必用也”这是对商品观念的确认,不是学术对孔子的反对,排除 A 项;“势利之 心,亦人秉赋之自然矣”即承认人的私欲,不违背伦理,排除 C 项;“财之与势,固 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势利之心,亦人秉赋之自然矣”他强调私欲的 必然性,但没有否定理学的非正统性,排除 D 项。 23.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 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 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 A. 重视商业发展 B. 具有民本思想 C. 提倡轻徭薄赋 D. 批判君主专制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 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 工业、商业,倡导工商皆本,故选 A 项;材料强调的是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轻徭薄赋,排除 C 项;材料旨在强调经济上的工商皆本而非政治上的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D 项。 24.下表是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的相关言论。 “儒者之学,经天纬地”,学者“不为迂腐,必兼读史, 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 全望祖《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君子之为学”,“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 切不为”,以求“明学术,正人,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 “经世之大略”,“所贵乎史者,述往以未来者师也,为史 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 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 这说明三人都(  ) A. 推崇格物致知 B. 主张以史为鉴 C. 关注社会现实 D. 强调知行合一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⒉明清进步思潮出现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 者,一切不为’,以求‘明学术,正人,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经世之大略”“而经 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可知三人都主 张读史、为学或研究历史都应该立足社会现实,经世致用,故选 C 项;格物致知指的 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而材料反映的是做学问要关注社会现实,排除 A 项;顾炎武的言论没有涉及历史,排除 B 项;知行合一指的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与 题意不符,排除 D 项。 二、材料阅读(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汉承秦制”之说早为学界所公认,秦律中“严于治吏”的精神在汉律中有着深刻的反 映。与秦律相似,汉律亦有关于荐举官吏的法律规定。如《二年律令·置吏律》规定:“有 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其非吏及宦也,罚金四两,戍边二岁。” 秦简《法律答问》中有:“害盗别徼而盗,驾(加)罪之。”而《汉书·王子侯表》也记载: 陵乡侯欣“建始二年,坐使人伤家丞,又贷谷息过律,免。”汉律在秦律基础上,针对王侯、官吏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制定了“左官’’“附益”“阿党”“更相荐举”等诸法……执法的严 格性,使朝廷法令对各级官员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量,督使他们勤于政事,谨慎行事,以免 有犯法之嫌。自汉之后,后代统治者在立法、司法方面都非常重视“严于治吏”的举措。秦 汉严于治吏、“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精神,在今天也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孙喆《从汉承秦制看西汉“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清代王船山认为周“礼士多,府史少而事治,后世令史多而事不济”,因此必须裁汰冗 员。王船山认为要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他说:“严者,治 史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左传》日:‘国家之 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可不戒与”!王船山“把培养官德作为廉政的基本内 容”,“把廉政看作吏治的根本”。王船山认为“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 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所以他认为,惩贪治贪的关键是“唯严之于上官而已矣。严 之于上官,而贪息于守令,下逮于薄尉胥吏,皆喙息(即住嘴,此处引申为停止,收敛)而 不敢逞”。 ——摘编自刘伯兰《王船山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及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严于治吏的法治举措及其历史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王船山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5 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 (1)法治举措:严禁官吏的渎职、失职行为;严惩各级官吏的不廉行为;禁止官吏结 党营私、朋比为奸。(6 分) 历史影响:促进了西汉吏治的清明,对后世吏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严于治吏、宽以治 民的精神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4 分) (2)法律思想:革新吏治﹐裁汰冗员;宽以养民,严以治吏;培养官德,加强官员的 思想道德教育;严惩上官为治贪之本。(8 分) 现实意义: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提高办事效率;整顿吏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宽 以养民”,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7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其非吏及宦也,罚金四两,戍边二岁”可知严禁官吏的渎职、失职行为;严惩各 级官吏的不廉行为;据材料一“针对王侯、官吏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制定了‘左官’ ‘附益’‘阿党’‘更相荐举’等诸法……执法的严格性”可知禁止官吏结党营私、朋 比为奸。第二小问历史影响。据材料一“使朝廷法令对各级官员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 量,督使他们勤于政事,谨慎行事,以免有犯法之嫌。自汉之后,后代统治者在立 法、司法方面都非常重视‘严于治吏’的举措”可知促进了西汉吏治的清明,对后世 吏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材料一“在今天也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可知严于治吏、宽 以治民的精神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2)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因此必须裁汰冗员。王船山认为要达到国家的长治久 安,必须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可知革新吏治﹐裁汰冗员;据材料二“严者,治 史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可知宽以养民,严 以治吏;据材料二“把培养官德作为廉政的基本内容”可知培养官德,加强官员的思 想道德教育;据材料二“唯严之于上官而已矣。严之于上官,而贪息于守令,下逮于 薄尉胥吏,皆喙息(即住嘴,此处引申为停止,收敛)而不敢逞”可知严惩上官为治 贪之本。第二小问现实意义,据王船山的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思想可知推动政府机构 改革,提高办事效率;据材料二“把培养官德作为廉政的基本内容”可知整顿吏治,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据王船山“宽以养民”的思想可知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据王 船山的严惩上官思想可知有利于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儒家文化之所以就够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们不断为它添 砖加瓦、拾柴加火,同时也是因为它作为民族文化,蕴含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所具有也是人 们所能够接受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修身立命之说,如“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有关“仁父礼 智信”等说法,都是做人之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但也必须看到,儒家文化在本 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的保守思 想,抑制了中国人民创新思难的本质灵性。 ——摘编自卢希悦《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 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儒学政治化与封建社会的发展。(2 分) 阐述: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 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将儒学视为显学,儒学实质上成为政治伦理之学。特别 是科举制实行之后,读书、应考,做官连为一体,儒学制度化。由于科举考试的主要 内容是儒家经典,广大知识分子把精力与智慧放到儒家经典上,儒学成为士子求取功 名利禄的进升工具,从而忽视了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到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 技术开始落后于世界。总之,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政治化严重束缚了知识分 子的思想﹐导致古代创新意识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10 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它作为民族文化,蕴含了那个历史时期 人们所具有也是人们所能够接受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 统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儒学政治化与封建社会的发展。其 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如结合封建社会儒家的 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影响进行评述,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处于 独尊地位,维护了统治者利益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如科举制制度下儒学成为 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进升工具,如明清时期对中国科学技术的桎梏等。最后,总结观 点,表述成文。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 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 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 范畴和理论结构,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宋明理学反 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 生发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据王伟、李豫成等《国学精华·下》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怎样“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 会发展和文明走势”。(7 分)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 (1)特点:注重现实;兼容佛道;重视道德;注重思辨;重塑信仰。(8 分,任答 4 点即可) (2)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 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1 点 2 分,2 点 5 分,3 点 7 分) 【解析】 (1)据材料“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回 应”可得注重现实;据材料“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可得兼容佛 道;据材料“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可得重视道德;据材料“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 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结合宋明理学使儒学走向思辨化可得注重思辨;据材 料“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可得重塑信仰。 (2)结合宋明理学对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格精神的重塑作用可得有利于塑造理想 人格;结合宋明理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可得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宋明理学 对人际关系的协调作用可得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结合宋明理学对重视礼义廉耻等社 会风气的进步作用可得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结合宋明理学对重气节等民族精神的培 养作用可得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结合宋明理学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可得有利于推 动社会进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