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ID:462100

大小:1.12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易错点1  不能准确把握“一五”计划下图所示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的相关行业在国家财政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推进D.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错解】B或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理解“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共制定了一五计划,即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解答本题时,如果一味用惯性思维来理解问题,或者对一五计划的理解有偏差,就会出现错选。【正解】C【解题思路】从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初制定的相关行业在国家财政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可以明显看出工业建设的投入大于50%,联系所学可知,此图反映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推进,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资料公有制问题,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1958年“大跃进”出现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与材料的50年代初不符,D错误。 全面认识“一五”计划1.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成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019年甘肃高考模拟)“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这一指标的完成A.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B.达到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目标C.有利于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明显错误,在当时落后的国情下,是不可能普及义务教育的,排除。三个面向目标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C选项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一五计划的准确把握。 易错点2  不能准确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日报》社论:“截止今天收到的消息,全国最高纪录出现在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在那里,有二亩九分小麦每亩产量达到三千五百三十斤七两半。”此新闻出现的时代背景是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B.“大跃进”时期的虚报浮夸风盛行C.“一五计划”期间按计划发展经济D.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错解】A【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在于对“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表现理解不清。“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如果学生对此理解不清,即容易错选。【正解】B【解题思路】从材料“有二亩九分小麦每亩产量达到三千五百三十斤七两半”明显可以看出,这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表现,B正确;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大跃进时期,不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时期,A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材料中描述的时间是1958年,C错误;改革开放是1978年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错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及带来的经验教训1.特点(1)“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虽然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2.经验教训(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2019届天津高三月考)阅读“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统计表图”,产量出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中共八大的正确指引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D.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的铁矿石原矿产量的峰值出现在1958—1962年,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其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工业生产部门制定在几年内赶英超美的计划,各地开始大量开采原矿,故选择A选项;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提出盲目扩大生产量的目标,故排除B选项;过渡时期总路线在1952年底提出,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与铁矿石原矿产量在1958年出现峰值无关,故排除C选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所有制方面强调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与盲目扩大铁矿石原矿的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选项。 易错点3   不能全面认识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错解】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建国以来土地制度中变化内容和未变化内容,侧重关注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的归属。【正解】A【解题思路】材料中三幅图片分别为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土地私有变为土地公有,改变了土地所有制,但农民掌握土地使用权;人民公社土地公有,土地使用权由公社统一管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但是农民掌握土地使用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正确,即土地使用权发生了变化;土地用途、所有权、土地规模并没有改变,选项B、C、D排除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年)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019届天津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材料二  1955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写道:“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不但平原地区可以办大社,山区也可以办大社。”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需要土地连片和人员集中以便于管理。为此,毛泽东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议。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人民公社是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材料三  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既要把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前进方向,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也要认清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的国情农情,引导同一区域同一产业的小农户依法组建产业协会、联合会,共同对接市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让小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皮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等(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农业历史形态的发展方向有何相同之处?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当今小农户的发展具有哪些优越的时代条件?【答案】(1)人多地少、分散经营、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等。(2)促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需要;促进农业机械化需要;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需要;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3)相同:向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解析】(1)根据材料“但它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可知体现的是分散经营;根据材料“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分散,劳动效率低下”可知体现的是技术落后、效率低下。(2)根据材料“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可知体现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根据材料“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可知体现的是农业机械化的需要;根据材料“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需要土地连片和人员集中以便于管理”可知体现的是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建立人民公社是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可知体现的是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3)根据材料“既要把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前进方向”结合人民公社内容可知,二者的共同点都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当今小农户的发展优越的时代条件需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分析。 易错点4  对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认识不清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低B.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C.“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错解】A、B或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建国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认识不清。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和全面解读材料。【正解】D【解题思路】材料反映了1949—1979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强力干预经济建设,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只能反映某个时期的原因,不能从整体上反映1949—1979年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排除A、B、C项。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1.第一次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2)结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2019届北京高考模拟)1987年底,上海灯泡厂、电子管厂、电子管二三四厂、显像管玻璃厂、电子真空器件研究所组成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如图是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4000余万股,是建国后第一家比较规范地向社会发行股票的以国有股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对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开始出现私有股份企业B.为浦东开发开放创造了条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果【答案】D【解析】“1987年底,上海灯泡厂、电子管厂、电子管二三四厂、显像管玻璃厂、电子真空器件研究所组成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果,故D正确。清朝末期出现中国私有股份企业,A错误。材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浦东开发是进一步开放的标志,与公司发行股票没有必然关系,B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 易错点5  不能全面认识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错解】A【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认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能够掌握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如开放的地区、时间、特点等即可答对。【正解】D【解题思路】从图示来看,中国进出口开始出现较快增长主要是在1984年后。联系所学可知,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排除A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B项;开发开放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项。 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1.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原因(1)为适应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要求。(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是总结我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果。3.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特点:(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2019届广东深圳高考模拟)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环太平洋经济圈迅速崛起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底,中国决定实行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其开放的背景是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C选项错误,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D选项错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记忆点一】建国初期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及这一时期存在的经济成分1.过程(1)实施并完成“一五”计划,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2)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2.经济成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指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的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即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人经济,是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发展,就要不断壮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记忆点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记忆点三】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内容(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废除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5.意义:经过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记忆点四】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记忆点五】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记忆点六】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区别1.背景不同:近代史上的中国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2.内容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是以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为手段的,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现代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3.影响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但是中国却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投资场所;现代中国的开放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4.性质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1,4分)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答案】D【解析】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1,4分)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1956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3.(2019年江苏卷,12,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选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只是为了工业化奠定基础,“初步完成”这一表述错误,A选项排除。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C选项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会导致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选项排除。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C。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5.观察下表,该表所反映的状况可能出现于 中国工业总产值(%) 社会主义工业 67.5 公私合营企业 32.5 资本主义工业 0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工业消失,社会主义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出现了公私合营工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出现的情况,选项D正确;1949年、1952年资本主义工业尚未消失,选项A、B排除;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开始,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例不可能为零,排除C。6.下列统计数据的宣传,明显体现出当时 A.工业产值的比重逐步超过农业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成果显著C.社会主义工业化下的协调发展D.经济方针“左”倾冒进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图片中的数据分析可知,“1953—1957年”即“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都比较高,而且三者相对较均衡。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速较大,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综上得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下的协调发展的结论。故答案为C项。A项,从材料中的数据看不到当时工业产值的比重情况,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虽然“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从时间上讲是几乎同时的,但是材料中工业总产值的增速与三大改造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左”倾冒进,但是在此之前的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56年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等都是正确的,排除。7.下表是1960—1962年中国基本建设规模变化表 年份 投资金额 施工项目 积累率 1960年 384亿元 8.2万个 39.6% 1962年 56亿元 2.5万个 10.4%  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我国A.重大建设项目停滞B.投资集中于非生产性领域C.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1960年至1962年,我国投资额和施工项目以及积累率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以解决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选项C正确;施工项目减少不等于停滞,选项A排除;材料未反映投资流向,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我国二五计划以发展工业为主,排除。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答案】A【解析】新中国刚成立时没有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答案为A项。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还有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排除B项;社会主义合作社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特定时期的表现,C项对三大改造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农村经济形式说法片面,排除;互助组是在三大改造中出现,之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D项。9.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哪一选项与之最为符合 A.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B.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C.反映了新中国生产力快速提升D.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D【解析】国民经济成分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产品的支配权,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图片整体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能完全涵盖材料的主旨,A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成分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B错误;生产力快速提升显然与材料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信息不符合,C错误。10.下图中划线的城市在新时期被开辟为沿海开放城市,推动它们开放的有利因素是 A.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B.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D.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邓小平的创议在设立深圳、厦门、汕头、珠海经济特区后,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诞生,故A项正确。B项,1984年,中国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除。C项,1985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D项,1990年4月,中央决定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排除。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时期,官营国有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完善与发展,既有负责政令制定与计划下达、落实的部门,也有负责具体经营生产的部门,还有中央、东宫、内廷的其他一些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的诸多机构,均由政府官吏执掌。各级部门根据政令和计划,生产着军器兵仗、精美丝绸、皇室珍玩、金银器具、调味佐料等巨细无遗的各类产品,以满足皇室、政府的各种物质需求及统治需求。在劳动力使用上,除了奴役官府奴隶及刑徒、流徒外,主要通过徭役制、户籍制强行征集各地的工匠和丁夫(农夫),除无偿正役外,还时常强制加役。在原料来源上,主要依凭政权搜刮征敛,不支出任何货币或实物以做交换,民间私营手工业和农业的一些原料、半制成品甚至制成品也被无偿拿走。——摘编自刘玉峰《唐代经济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以所有权结构为中心》材料二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中,除了一部分采取政府与民间合办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外,大部分是由国家独资创办的公有企业。1895—1911年,中国人投资开设的资本在1万银元以上的厂矿约有500个,其中官办的45个,官督商办的3个,官商合办的31个,官办招商集股的6个,其他400余个均为商办。民国初年政府又创办了一批官办民用企业,据统计,1912-1927年由政府创办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民用企业就有35家。——据徐敦楷《民国时期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史》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与各省加大了改革力度,建立了规范董事会,落实董事会职权,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进一步推进。2018年完成了中核集团和中核建、武汉邮科院和电信科研院四家两对中央企业的重组。仅从中央企业看,压减法人数量12829户,压减的比例到了24.6%,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据全国两会国务院国资委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答记者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官营国有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分工明确,受政治权力直接控制支配;产品以满足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为主;表现出突出的剥削性和掠夺性。影响:推动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繁荣;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人民负担沉重,阻碍了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2)变化:从官办为主到商办为主;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投资领域由军工向民用转变。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政府态度的转变;政治运动的推动;工业文明的冲击,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3)意义: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解析】(1)特点,可以从管理、产品流向以及劳动力使用角度回答。根据材料“既有负责政令制定与计划下达、落实的部门……均由政府官吏执掌”可见唐代官营工商业分工明确,受政治权力直接控制支配;官营手工业产品有军事、丝绸、皇室珍玩金银器具、调味等,主要以满足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为主;在劳动力使用方面,根据材料“主要通过徭役制、户籍制强行征集……在原料来源上,主要依凭政权搜刮征敛”表现出突出的剥削性和掠夺性。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唐代推动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繁荣;官营手工业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官营手工业强制征派劳役,人民负担沉重,掠夺农业和民营手工业原料及半成品,阻碍了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2)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在甲午战争前,主要的近代企业为官办,甲午战争后大部分为商办企业;而且甲午战争后厂矿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扩大;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前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多为军工企业,而甲午战后至1911年创办的企业多为民用。原因: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设厂规定,政府态度的转变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清末新政”都鼓励发展实业,可见政治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列强在甲午战争后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冲击着中国旧有的经济结构;甲午战争后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3)意义:本题结合时事进行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十八大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中央企业重组,减少法人数量,结合所学可知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 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论证:图二、图五。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确立,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图二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场景。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五花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的选择性多了,但却更加无法选择了,于是出现了图四中“握着钱不知买啥”的情景。论题:20世纪60—70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示例二  论证:图二、图三。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确立,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图二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场景。20世纪70年代,十年“文革”动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而不是以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义,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的物资更加匾乏,于是出现了图三中“有点钱买不着东西”的情景。示例三  论题:科技发展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论证:图二、图五、图六图二反映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图五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五花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凭现金购物。图六反映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信用卡竞相兴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门购物。注意: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如果考生能够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进行阐述亦可,但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并选择图二、图五的情况时,结合所学知识,图二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图五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的事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中国的建立,可以分别从计划经济体制角度下和市场经济角度下商品供应角度、社会发展角度、民众心态等进行分析。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