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历史重难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ID:462111

大小:313.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易错点 1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不到位 商周之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还须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因而周在推翻殷商之后,不可能建立领土国家, 以直接统治所有被征服地区。这说明西周 A.实行分封制旨在防范叛乱 B.采取地方分权是形势使然 C.确立宗法制度有其社会基础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 【错解】A 或 C 【错因分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片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 侯的制度。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 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 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 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 生内乱。A 项对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认识片面,C 项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因而出现粗选。 【正解】B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周在推翻商朝以后,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只能实施分封制间接控制被征服地区。 故选 B。A 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说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排除 C;分封制体现的是地方分权原则, 排除 D。 一、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 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 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 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 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 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西周的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采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1.主要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大宗、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 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 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这样,通过层层的分封,形成高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族等级和 政治等级。 3.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了王权,从而把“国” 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对后世的影响: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 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019 届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回归性考试)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 ——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从士、大夫、公卿到诸侯、周天子形成 了宗法性分层网络,有一套严密而复杂的周礼加以维系。这反映了西周 A.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集中 B.宗法伦理成为统治纽带 C.君主专制注重礼法并用 D.官僚政治强化统治秩序 【解析】根据材料“从士、大夫、公卿到诸侯、周天子形成了宗法性分层网络”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 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严格等级制度,故选择 B 选项;结合史实,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 高度集中,故排除 A 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之后开创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官僚政治,故排除 C、D 项。 【答案】B 易错点 2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 ①极力提高皇权 ②竭力削弱相权③首先集中军权 ④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区分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提高皇权、削弱相权 属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不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①②。 【正解】D 【解题思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 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 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③④正确,本题选 D。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 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 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 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 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 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 典型的表现。 (2019 届甘肃省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模)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 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恢复重建 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 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地方官员中央和地方任命并存,而且地方具有税收所有权,可见当时中央集 权和地方分权存在矛盾,选项 D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西汉初年并未完全恢复西周制度,排除;选项 B 脱离材料主旨,材料中只能看出地方权力较大,不能据此得出大一统思想遭到普遍质疑,排除 B;选项 C 表 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D 易错点 3 不能准确掌握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 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 的是 A.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B.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 C.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 D.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汉代选官制度把握不准确。汉代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 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 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 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 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汉代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 有对策之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汉代选官标准是“孝廉”和才学,故 D 正确,排除 A、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才出现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故 C 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 时间 夏朝到春秋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选官办法 依靠血缘关系世袭 察举、征召 依据门第等级 依据儒学经义和才识 选官特点 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 下”的体现,官员被限定 在贵族范围内 从考察的对象、内容、 方式和程序来看,都 体现了封闭性的特点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 优劣,士族世袭政 治特权,民意无从 体现 择优录取,把读书、 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2019 届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集中训练)建隆四年(963 年)正月二十七日,宋太祖下诏: “礼部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政府还在科举考试中推行“锁院制”,即主持考 试的考官确定下来后,马上进入贡院,不得外出,不得与外人交流,食宿都得在贡院之内。上述措施 A.巩固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B.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C.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D.能够选拔出经世致用之才 【解析】依据材料中“礼部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主持考试的考官确定下来后, 马上进入贡院,不得外出,不得与外人交流,食宿都得在贡院之内”可知,宋朝在考试程序上更加注重规 范和严密,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反映的是考试制度的完善、 发展,与是否巩固统治基础无关,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关于文、武官员重视何者的信息,排除;D 项, 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的理学注重空谈义理,不重视实用,明清之际才产生经世致用的思想,排除。 【答案】B 易错点 4 不能正确理解古代地方管理制度 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 年) — — 13 103 1578东汉顺帝(126—144 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 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 — 15 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 年) — 26 路 288 — 1234 元朝 12 省 183 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错解】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表格信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秦到元,地方行政层级逐 渐增多,元朝出现行省,这些实际上是将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和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未体现君主专制的通知方式,学生不清楚这点,即 会错选 B 项。 【正解】C 【解题思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 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 案为 C 选项。 一、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借鉴秦朝灭亡经验,认为郡县制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在地方上则实行“郡 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 方的地方势力。 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 为而治”的表现形式。其时的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西汉前期诸侯王国侯国的经济发展较快。当时诸侯王国的总面积占西汉全部疆土的大半,侯国亦遍布 各地,因此对整个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汉初分封王国、侯国制度也产生了一 些消极作用,主要是增加了大批食利阶层,而且,汉初封建诸侯,广其疆域,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无 疑是导致地方分裂的一个因素。 二、元朝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 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 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 13、14 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 响至深 (2019 届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等七校联合体高三冲刺模拟)元朝在行省与路府州县之间设置“宣慰司”。 宣慰司的职务是“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下于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这说明 了宣慰司是 A.地方负责上传下达的中间机构 B.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 C.有实际权限的地方行政机构 D.行省之下的地方监察机构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这说明宣慰司是有实际权限的地方行政机 构,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宣慰司有一定的实权,并非只是地方上负责上传下达的中间机构;B 选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宣慰司有宗教方面的职能;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宣慰司具有监察职能。故正确 答案为 C 选项。 【答案】C 易错点 5 对明朝内阁的职能、地位认识不清 永乐初年规定“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永乐中期内阁兼管六部尚书, 明后期又规定全国大小奏章,由阁臣草拟处理意见,呈报皇帝批准。这说明 A.内阁权力逐步增大B.宰相行政权力被瓜分 C.内阁拥有批红权力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错解】B 或 C 【错因分析】错选 B 项的原因在于对宰相制度的变化了解不清,明太祖朱元璋时,宰相已经被废除,学生 比了解这一点,很有可能会选择 B 项。错选 C 的原因在于对内阁职能、特点等缺乏准确把握。明朝内阁的 职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内阁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披红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正解】A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到“永乐中期内阁兼 管六部尚书,明后期又规定全国大小奏章,由阁臣草拟处理意见,呈报皇帝批准”可知体现的是内阁权力 逐步增大,A 选项符合题意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B 选项排除。“内阁拥有批红 权力”的说法与事实不符,C 选项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建立,D 选项排除。 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 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阁之上。但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 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 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 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 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内阁与六部这种职权界限不清,工作上彼此失调,大大影响了明政府的行政效率。在客观上,则有利 于司礼监的擅权乱政。 (2019 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 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 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 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 A.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 B.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C.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 D.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 【解析】依据材料“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 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了运行机制的极大限制,因此 A 选项 正确。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限制,并非是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C 选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学者认为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腐朽;D 选项错误,该学者认为明代中后期君权受 到限制,不是专制加强。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答案】A 【记忆点一】比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 大的条件下,将王族、功臣以及古代帝 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 政治统治的一种制度 目的 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 定 特点 周王高高在上,诸侯臣属于周王, 进而分封下属,构成等级秩序;周王与 诸侯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 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 小宗体系,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作用 加强统治,开发边疆,使国家走向 强盛 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集团内部稳定 不 同 点 结果 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诸侯争霸局 面的出现而走向瓦解 宗法观念在封建社会传承,成为统治者享受 特权的依据 关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 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记忆点二】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1.相同点: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 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 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 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 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 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有朝廷任 命。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 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 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记忆点三】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君主专制的演进 1.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权力而言,地方听命于中央。 (1)汉朝时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来地方王国势力逐步强大,威胁中央;汉 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 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2)北宋进一步加强。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从“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三方面着手,分散地方权力,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官僚机构的臃肿和军队的扩充,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元朝发展和完善。元朝统治者在地方建立行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 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是相对于相权而言。 (1)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亲信,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 弱相权,即内外朝制度。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作用:使相权一分为三,既相互牵制,又相互监督,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3)宋初,设中书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 政权、军权和财权。作用:相权被分割,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记忆点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基础、特点、评价及其成熟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1.核心 君主专制独裁,即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2.基础 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思想基础:战国和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西汉汉武帝开始采用儒家思想。 3.特点 (1)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如:皇帝拥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国家大事由其个人独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皇位是终身制、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分工,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 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皇帝的专权和中央的集权。 4.评价 (1)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 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 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经久不衰;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 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JP+1〗是 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 5.成熟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与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的监察制度的相互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2)封建皇帝以这三种制度的结合,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专制统治的稳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成熟过程,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记忆点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 2.监察制度 (1)概况 ①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②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 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③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 通判互相牵制。 ④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 机构——都察院。 (2)评价 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②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记忆点六】明朝的内阁首辅≠宰相职位 项目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 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制 约 1.(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 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 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 11 代出现 12 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 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 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 C 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 非弱化,排除 D 项。 2.(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 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 血缘关系,A 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 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3.(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 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 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 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 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 C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 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 B 项;D 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4.(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 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 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中兵士参加的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A 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 选项排除。材料与对 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 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 选项排除。 5.(2019 年江苏卷,3,3 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 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 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故选 D 项;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 际,故排除 A 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因此并不能证明中央剥 夺了宗室特权,故排除 B、C 项。 6.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 地缘的整合。这反映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 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 过分封制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权力,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是宗法观念,“家国同构”指的是家庭、家 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并未体现;B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封建”的作用,不 是血缘政治的特征;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7.《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 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 A.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 C.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 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到,君主身边的外戚权力增加,地位显赫,这是君主专制畸形发展的表现,因此 D 项正 确;A 项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得出,A 项错误;有的外戚本身就担任宰相职位,不能说明外戚 权力增加使宰相权力受到压制,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从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C 项错误。 8.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 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 组织起来了”。可见,科举制 A.选拔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B.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C.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D.起到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等信息来看,科举考试的 落榜者对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科举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答案为 B 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落榜者的作用,排除 A 项;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不是“入仕做 官的新途径”,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落榜者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排除 D 项。 9.有学者指出,宋真宗时期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有“职”的头衔,“官只 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不但宰相为临时的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这主要 表明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用人权的中央化 C.官僚制度的工具化 D.吏治的皇权化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 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官员并不固定担任某项工 作和位置,流动性较强,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官僚制度成为强化皇权的重要工具,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 选项错误,用人权掌握在中央 还是地方不是材料体现的内容;D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宋代官僚制度的变化,不是官员的作风和 治绩,并未涉及吏治。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0.明代监察御使的品级仅为七品、从七品,甚至更低,且选拔极其严格,1439 年明政府颁布了名为《宪 纲条例》的专门监察法规。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 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B.内阁地位日渐衰落 C.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D.政治风气较为清明 【答案】C 【解析】材料“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 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体现出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明朝皇权强化的表现。故 C 正确。官僚体 制走向成熟是在唐朝,排除 A。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排除 B。材料不能全面反映明朝的政治风气较为清明, D 错误。 11.官员的任用与管理,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呈现出理性行政的智慧。阅读下 列材料:材料一 唐代强调发挥中央各官僚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体制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宋代中枢部 门的分立,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进行分工,而 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 材料二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 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 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 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 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以上材料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唐宋中枢权力制衡方式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枢运行机制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官员管理机制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1)不同:唐代——程序分工;宋代——依事系任。 优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三省相互制约,防范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所沿袭。 (2)特点:考核和检查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 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 (3)政治智慧:制度设计要务实有效;不断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唐代强调……正确制定”可知唐代程序分工;根据材料宋代“基本上是 以“依事系任”为原则”可知宋代依事系任;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即可。 (2)根据材料“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填写非常具体的‘实 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官吏 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可以分析得出宋代考察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从制度设计务实有效和完善官员考察机制分析。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唐、明两个朝代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表 考察一个朝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素(总分 100) 唐朝(得分:76 分) 明朝(得分:68 分) 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10 分 8 7经济(农工商的发展,民众的富裕程度)10 分 8 8 文化(思想的活力和创造性)10 分 9 8 民俗(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10 分 4 9 国防(武装力量,对外战绩)10 分 7 7 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10 分 9 4 制度(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10 分 7 6 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10 分 7 5 科技(发明创造和生产力发展水平)10 分 8 7 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10 分 9 7 ——整理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请你给西汉王朝打分,并做简要说明(要求:任选其中的三个要素打分,并加以 说明,每个要素的说明至少有一个史实依据) 【答案】选择要素与打分: 朝代 西汉 要素 政治 制度 领土 分值 8 7 8 说明:西汉总体上来说,政治比较清明;从政局来说,保持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中央官职基本承袭秦制, 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王国叛乱;采取察举制选官,有一定的进步性。汉朝除拥有 秦朝的全部疆土外,汉武帝北驱匈奴,西平西域,领土空前广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解析】根据设问要求,本题包含 2 个步骤。步骤一,选出 3 个要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择“政治、制 度和领土”。 步骤二,打分。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根据表格参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打分。 步骤三,简要说明。根据表格具体参数,紧扣史实,对所选要素逐一说明。即说明:政治方面,西汉总体 上来说,政治比较清明;从政局来说,保持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制度方面,中央官职基本承袭秦制,但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王国叛乱;采取察举制选官,有一定的进步性。领土方面,汉朝除拥有秦朝的全部疆土外,汉武帝北驱匈奴,西平西域,领土空前广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 的疆域。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