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
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
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
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
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两首》知识点】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
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
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
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
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
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
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
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
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
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
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
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
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
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
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
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
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
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
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
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对诗意
的理解,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似乎是一个朦胧梦境的再现;如果从“雨
巷”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这又可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或感悟,一种孤寂仍
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况味;如从“姑娘”的视角探索,也是对一段逝去的爱
的梦中回忆与追诉,总之,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
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3、《再别康桥》的意境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再别康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绚丽的画面,营造了一种脱俗、空灵
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给人以审美享受。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
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
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阳的金柳,软泥上的
青荇,榆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
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
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
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
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架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
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
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
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
就,此时的沉默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
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
康桥涅 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
“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4、《再别康桥》一诗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
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对于表达主题起什么作用?
此问主要是让我们了解诗作的结构形式和修辞特色对于表达感情、营造意境
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使我们领会重叠反复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
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
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缭绕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