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无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无答案)

ID:462422

大小:46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 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 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 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 大影响。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 史不绝书。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影响最为巨大 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周武王 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的大 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毋庸 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 的覆灭。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 1911 年)的 2682 年中, 至少有 224 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海陆 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 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 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 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 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 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 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对于当今重 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但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引 入以前,不能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古人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 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 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疫灾防范意识,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能 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所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 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 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疫灾能够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既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B.疫灾常与其他灾害结伴而行,而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影响最为巨大。 C.旧的传染病还可能死灰复燃,因此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 D.古代的大疫会影响社会穏定,与当时对于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不无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着眼于我国古代疫灾,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和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B.文章对疫灾防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出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C.文章在论述疫灾的影响时,举出较多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多处直接引用古籍中的句子,既使文章论述有理有据,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和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导致两个王朝最终走向覆灭。 B.清末正因为东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才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C.新的疫病不断出现,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进行深入干扰.导致全球环境发生变化。 D.虽然疫灾激发了古代预防医学的进步,但古人对疫灾流行原因的认识依然有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健康的概念在我国已几度更新,今天已不同于昨天。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 只期望身体能够胜任体力劳动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随着社会的发 展,为追求高寿命,人们将健康理解为“长寿”。其后人们又发现,延长了的生命如果伴随 着疾病和伤痛,一样不能幸福地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出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 上和生活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 面。同时对健康提出三个“新”指标:新的概念、新的原则和新的目标。新的概念,即从满 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展。新的原则,即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新的目标, 即从生活质量目标向追求生存质量目标转化。 (摘自王秋慧、王枫《我国国民健康状况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8) 材料二: 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老龄化及城镇化加速,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刚 性需求爆发式增长,健康服务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基 础性战略资源,有望成为我国拉动内需和重大科技源头创新的新引擎,更有望成为经济发展 的新动能。 材料三:建设健康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全面、系统、 准确地把握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思路,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健康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 健康是立国之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是把健康优先体现在社会生活全 过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财政投入上保 障健康需求,切实维护人民健康权益。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等实践 证明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农村和城市 社区,突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用中国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特别 倡导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推动政府、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行动,激发积 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健 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出发,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加快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立法 进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 体育健身、职业安全、意外伤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 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实现对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 生事业的旗帜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基本与非基本的关系,绝不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 的路子。政府承担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组织管理职责,切实履行好领导、保障、管 理和监督的办医责任,同时注重发挥竞争机制作用。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城,充分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增加服务供给、优化结构。 (摘自十九大学习文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日报》2018.1.12) 4.下列不符合新的健康要求的一项是( )(3 分) A.主动与他人交往,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焦虑感,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工作充 满热情。 B.为了预防常规感冒型流感,平日里经常会主动购买服食一些抗生素类或保健品类药物 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 C.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每日三餐搭配合理,饮食有规律,且顿顿吃得津津有 味,享受吃饭的乐趣。 D.刚刚升到某大学,能主动清理宿舍卫生,并能协调舍友关系,和他们分工合作,完成 日常宿舍清洁工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只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树立人民健康优先的理念,那么就会改变中国人的健康面貌, 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B.随着世卫组织健康标准的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政策也拓展了范畴,与传统疾病防治相 比,更着眼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 C.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和数据可以判断出,2017 年医疗与大数据紧密结合、快 速发展,与十九大的召开密不可分。 D.公平正义在基本医疗卫生事业领域体现为社会医疗的公益性,政府要承担好组织管理 职责,绝不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 6.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应坚持怎样的工作方针?请结合材料简要回 答。(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家有幽兰 秦和元 ①春节期间,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这淡黄的小精灵,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特别 的新春佳节。全家人都没出门,每天看着它慢慢长,慢慢长,想着:兰花开花了,春天也就 来了。可是,它的芽儿一直长到五六厘米高,花苞也越来越饱胀,却就是迟迟不见开花。这 可爱的小精灵,究竟在等待什么呢? ②这天早上,一觉醒来,房间里忽然弥漫着清幽的馨香,我知道,这是兰花开了! 我翻 身起床,“唰”地拉开窗帘,灿烂的春光一下子涌进来,阳光打在花叶之上。兰花微微张开 着,浅黄,娇嫩,却又蓬蓬勃勃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经过一冬的积蓄,它终于在这个灿烂的清晨绽放了。 ③前年,在随州千年银杏谷赏玩秋色时,遇人在满地金黄的路边售卖兰花。那刚从山里 挖来的幽兰,水灵之中透出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叫人一见倾心。但是我没有买,我要自己 去寻。 ④于是,与朋友往山里走。深秋,山中疏疏朗朗,不禁想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的诗句。地上积满栎树、栗树、樱树、枫树、柿树及其他杂树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色彩斑 斓,踩在上面松松爽爽的,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树树的红柿子,像盏盏小灯笼,照着前 进的路。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探险,跨越泉溪…… ⑤“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一处幽谷的老树下,终于发现两片青草,从 枯叶中探出头来。我心里暗喜:肯定是兰花。我轻轻地、慢慢地扒开树叶,兰花渐渐地显现 出来,独茂于壑谷。我忍不住大声喊道:我找到啦! 我仔细地将兰花挖出来,连同腐殖土一 起,用塑料袋装好,带回了家。 ⑥兰花叶片深绿,扁平修长,有暗淡的脉纹。它不争艳,不媚俗,素洁、典雅、清远, 不畏严寒,不惧霜雪。它既有仙风道骨的气质,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质。 ⑦首次寻兰即能遇兰,朋友们都说我与兰有缘。 ⑧回家后,我以同样的心情,对兰花精心栽培。其实,我是有一颗对兰花虔诚敬畏的心。 选一个透气性良好的紫砂盆,将红土砖碎渣混合颗粒泥炭作为栽培的基质垫底,连同大洪山 带回来的腐殖土,把野生兰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定期给它松土、施肥、浇水,精心呵护而不 溺爱,倍加怜惜而不娇惯。 ⑨兰花的株形端庄秀丽,花香清幽纯正,朱德同志说“唯有兰花香正好” ——正气也; 兰花有气质,文雅内敛,修为高雅,和悦谦恭,洁身自爱——雅气也; 董必武同志诗云“竹 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 气清,色清,神清,韵清——清气也;兰花富有致静的境界,静 不失虑,静不失态,沉稳练达——静气也。幽兰这“四气”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养兰 就是养气。⑩现在,这馥郁的清香,蕴涵着淡雅的诗意,叫人迷恋,令人沉醉。 ⑪在这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像我这样的耳顺 之躯,以及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既当不了志愿者,又参加不了突击队。那么,不传染, 不添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就是为这场战疫情工作出力,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哪怕 是节约一只口罩。 ⑫而在家安居的日子里,幽兰是我的好朋友,也给了我最多的心灵慰藉。 ⑬兰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这段日子,兰花是我身边最鲜活的事物,每一次俯 下身来仔细观赏,它都会帮我置换心境,让我把自己想象成空山中的另一种幽兰——长在幽 谷人未知,独有风韵静自开,它让我在焦躁不安时,忽然变得气定神闲。 ⑭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雪地顽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我所 住的不远处就是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大量的重危患者。我知道自己离疫情现场很近,但每天 坚持早睡早起,在有限的空间内,读书,写作,锻炼身体。白天,我与兰花同呼吸;夜晚, 我与兰花共剪影。此心安处是吾乡。 ⑮兰花所有的特质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无不鼓舞着我,激励着我,熏陶着我, 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 ⑯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2 月 10 日,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幽兰”不仅串联起“我”遇兰花、寻兰花、养兰花的经历,也见证着“我”不同时 期对“幽兰”情感的变化,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文章首段以“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开始,尾段以“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 作结,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 C.文章④⑤⑨段引用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古典韵味和诗意情趣,也都直接表达了作者 对“幽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文章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幽兰”,并联系时事,增加了文 章的针对性、表现力和感染力。 8.文中插叙“我”上山寻兰花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通观全文,作者借“幽兰”表现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 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 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 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 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 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 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 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 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 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 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 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 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 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 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 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 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 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 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 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11.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 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 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 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 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 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 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杂 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②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③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③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 名乐师。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15.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 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诗 经 · 氓 》 中 描 写 女 主 人 公 和 氓 青 梅 竹 马 的 美 好 时 光 的 句 子 是 “      ,    ”。 (2) 《 离 骚 》 中 作 者 运 用 反 问 表 达 不 同 志 趣 的 人 不 能 相 安 共 处 的 句 子 是 “ ”,表达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 ”。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寥寥数语,描绘出 了“羽扇纶巾”的周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春风又绿大地。我们走过一个艰难的庚子之春,终于迎来曙光。全国抗击疫情的这段时 间,太多人经历了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纪录片人奔波在一线,用镜头聚焦抗疫, 真实呈现了中国战疫画面,为 、众志成城战胜疫情传递了希望与力量。 面对突发灾难,人们会惊慌与焦虑。此时,( )。虽然拍摄视角受到 ,每部 作品只有三五分钟,但这些直面现场、传递希望的短视频,汇成一条纪实影像的河流,呈现 出一种巨大的真实力量。 当前疫情纪录片大多是短视频。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影像日记的方式,第一现 场传播出去,这些影像日记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这些短视频自然生动,朴实无华, 充满生活的质感。因为仓促与限制,以艺术的标准来看,这些纪实短视频参差不齐。 现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但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快速 。人类面 临一次全球化考验。面对这样的疫情,纪录片的使命仍在继续,不仅要纪录,更应当思考。假如说,这些纪实短视频是一部宏伟乐章的序曲,我们未来还需要 式的作品,咏叹一 曲人性的颂歌,深思一段艰难的记忆,陪伴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同舟共济 限制 曼延 黄钟大吕 B.患难与共 制约 蔓延 阳春白雪 C.同舟共济 限制 蔓延 黄钟大吕 D.患难与共 制约 曼延 阳春白雪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而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能有效消除恐慌。 B.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是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虚假的信息只能加剧恐慌。 C.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可以有效消除恐慌,虚假信息会加剧恐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这些视频 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B.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这些视频 带给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C.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形成了一 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D.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播出去,带给人温 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20.下面是生活中的对话情境,双方共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学生:老师好,我有个问题,请您雅正。 老师:没问题,我不吝回答。 学生:因在家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 老师:这很好呀! 学生:现在我想光顾市里举办的书法赛,但不知道参赛流程。 老师:噢,本次参赛流程较为复杂,正好也有几位同学询问这事,我下午将拨冗为你们 集中解答。 学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21.请根据下面一段话分析 2019 年度微信使用及微信用户的特点,不超过 65 个字。(6 分) 2020 年,腾讯公布了 2019 年微信年度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为 11.51 亿,活跃高峰为午饭前、下班后这两个时段,公众号打开的活跃高峰是 21:00。在朋友圈 中,男性更爱分享工作和游戏,女性更热衷分享美食和晒娃。朋友圈分享的热门歌曲 TOP3 为《我和我的祖国》《你笑起来真好看》《芒种》。微信支付方面,吃饭多为男性买单,购物 大多女性买单。微信运动方面,日人均步数 6932 步,但周末少于 100 步的用户数达 1200 万。 在百步青年中,女性占 64%,男性占 36%。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精准扶贫,共 建共享,一群人可以帮助一户人,一户人可以带动一村人。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明月何曾是两乡,人类是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2020 年太多的故事,让我们对个体、群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多的感受和认识。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的立意,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