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安庆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ID:462428

大小:141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安徽省安庆市 2020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年间,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之繁荣。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但 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 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 但由于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 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文字的老僧。 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 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 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 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 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 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他们脑子好 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 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 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 不少民间翻译。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 的劣迹并不少见。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翻译甚 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 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 2 - 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 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地方官难辨真相,居然命令皂吏把 告状的外商推出去烧了,以完其心愿.,陈郁感叹说:“生死之机,发于译者之口。” 不过,愿意啃硬骨头的官员也还是有的。南宋名臣向子锺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 语,以便公正断案。他命人找来朝廷培养皇家翻译使用的蕃书《千文》以及其他几种外语教 材,自己一一看完。此后,他向蕃商发布的命令告示以外文书写,外商因纠纷闹上公堂,翻 译一看判官老爷懂外语,不敢再随便糊弄,诸外商欢欣鼓舞.向子诬“清明之声,播于海外” 。 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 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这样的做法也使无良翻译收敛不少。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 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这不得不让人在钦 佩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地方官的同时,难免又发出遗憾的叹息了。 (摘编自《宋代广州就有翻译了,然而这个行业说起来很心酸》2019 年 2 月 22 日《广州日报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翻译身份地位虽然都很低微,但他们时常有突然发达的机会。 B. 有胆识的翻译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国,他们的地位就会比在国内高很多。 C. 广州有一些不正派的民间翻译常常有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 D. 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了能够公正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深受外商的好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A. 本文先交代宋代翻译增多的背景,再摆出事实,从而说明当时翻译地位不高。 B. 本文的例证比较丰富,如王元懋、陈郁、向子諲、清正廉明的地方官等。 C. 本文采用了引用例证,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D. 本文论证使用的语言既准确明了义充满现代感,既严谨科学义生动活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足( ) A. 在宋代,既有官府的译员也有民间的翻译,两者并不都足为外商和外国使团服务的。 B. 《朱刑统》中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说明宋朝足比较注重保护外商权益的。 C. 当时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朝廷和民间的对外贸易往来也很频繁。 D. 在宋代,翻译的地位比较低主要足因为当时的人们更看重读书取上和农工商发展。 【答案】1. C 2. B 3. D- 3 -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 行辨析。 A 项,扩大范围,结合第一段“宋代年间”可知,本文说的是宋代的翻译身份地位低,并未涉 及其他时代; B 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 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 D 项,扩大范围,“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了能够公正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错误,由原文“南 宋名臣向子锺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和“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 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可知,是个别 地方官员自学外语,个别官员能对证词一再核查,绝不轻信,所以不是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 了能够公正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由原文“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可知,陈郁所著的书 中记载的案例才是例证,陈郁本人不是例证。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解 释翻译地位低的原因。 的- 4 - D 项,“因为当时的人们更看重读书取上和农工商发展”错误,由原文“但细看史料,我们就 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可知,主 要原因是“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并不是“当时的人们更看 重读书取上和农工商发展”。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 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 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 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 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 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 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 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 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 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 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 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 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 - 2684 亿元! 11 月 12 日零时,这个巨大的数字出现在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天猫“双 11” 媒体中心的数据大屏上。2684 亿元已超过 2018 年“双 11”全天成交额。 在京东,“超越”同样是关键词。11 日 14 时 37 分,“京东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 突破 1794 亿元,超过 2018 年同期。 在苏宁,1 分钟,苏宁家电数码类产品销售破 10 亿元。截至 11 日 12 时,苏宁易购线上 订单总量同比增长 86%。 “双 11”电商大促展现出了消费潜力释放的巨大空间,也显示着消费升级的强大动力。随 着人、货、场关系的重构,强劲的新消费浪潮扑面而来。 (《经济日报》) 材料二: “双 11”电商大促,是对消费互联网包括物流、支付乃至供应链、生产制造、客户服务 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一年一度的大考,每一年的峰值成为下一年的常态,新技术不仅成为数字 经济推陈出新的“土壤",也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支点。 物流是其中最鲜明的写照。今年截至 11 日下午 4 时 33 分,天猫“双 11”物流订单量已 经突破了 10 亿。菜鸟网络总裁万霖表示,应对物流“大考”,堆资源早已过时,现在的核心 是如何利用数字化让整个物流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升级。 在菜鸟,80 余台智能化仓储机器人为“双 11”提供服务,它们依靠二维码视觉惯性导航 ,自如地穿行在仓库中工作,比人工拣选效率提升两倍。新的物联网设备帮助快递仓里的库 工们“鸟枪换炮",在单量翻倍的情况下,出库时效可以缩短 1.5 天。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鸿钧这样评价:“千亿订单和流量洪峰背后体现 的是高度复杂又协调的操作系统,“双 11” 电商大促展现的电商、支付、物流、云计算等多 产业支撑体系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引领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消费者想买什么,企业就造什么,两者高效对接,催生出海量商机,推动中国制造不断 创新升级。有趣的创意产品、有料的高科技新品、有品的个性定制纷纷涌现,成就一片生机 勃勃的市场蓝海。走在世界前列的电商经济,正在日益促使新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 满足海量消费需求,需要完善的产业能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速推进,激发出 更大的内需空间。经过 40 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 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为百姓满足消费需求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双 11”走过 11 年,中- 6 - 国市场也在不断进化,消费与供给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经济过程,而是通过互联网与制造 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线上消费与现实生产连通,进而实现更精准 的供需匹配,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数字化变革,让供需对接的效率极大提升。科技应用创新,为构建中国内需驱动型经济 赋能。科技赋能消费的优势在中国日益凸显。今年的天猫“双 11”订单峰值超 54 万笔/秒, 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成功支撑了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物流天眼”, 移动闪付,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商品防伪溯源等创新应用,让交易更加便利和安全。未来,基于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智慧型零售,智能消费、绿色消费都将成为新趋势,助推 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从两端施力,拉动消费,优化供给,不断激发消费潜能;从中间施策,提升效率,降低成 本,让供需对接更加便利精准……“双 11”所折射的,是中国内需为经济带来的澎湃动力, 体现出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的深刻转型,彰显出中国市场的蓬勃生机和中国 人驾驭发展的智慧与创新。 (新华国际时评)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双 11”当天,天猫、京东、苏宁销售额都超越了 2018 年“双 11”全天的成交额。 B. “双 11”电商大促展现出消费潜力释放的巨大空间,也显示着消费升级的强大动力。 C. 消费者想买什么,企业造什么,但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则需完善的产业能力支撑。 D. 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是“双 11”电商大促展现产业支撑体系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数字表明,今年“双 11”,各大电商的成交额再创新高,展现出消费潜力释放的 巨大空间。 B. 材料二说明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成为数字经济推陈出新的“土壤”,也成为释放内需潜 力的支点。 C. 材料三表明消费和供给只有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 ,才能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D. “双 11”所折射的是中国内需为经济带来的澎湃动力,体现出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 球市场”的深刻转型,彰显中国智慧与创新。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满足消费者的海量消费需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努力。 【答案】4. D 5. C - 7 - 6. (1)让人、货、场关系更合理,促进电商、支付、物流、云计算等多产业支撑体系的交叉 融合和协同发展,以便为中国数字经济引领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2)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 能力,利用数字化让整个物流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升级,让消费互联网包括物流、支付乃至供 应链、生产制造、客户服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更完善。(3)进一步发展电商经济,实现消费 者和企业的高效对接,推动中国制造业不断创新升级。(4)完善产业能力支撑,加速推进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出更大的内需空间。总之:从两端施力,拉动消费,优化供给,不断 激发消费潜能;从中间施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让供需对接更加便利精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 项,“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是‘双 11’电商大促展现产业支撑体系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 错误。原文表述是这样的:“双 11”电商大促展现的电商、支付、物流、云计算等多产业支 撑体系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引领发展的基础”,根据语法成分来看“ 成为……基础”的主语应该是“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而选项中的“基础”对应的陈述主 体(主语)却是“数字经济飞速发展”。 ABC 都能从文中验证是正确的表述。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 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 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 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 C 项,“材料三表明消费和供给只有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分析,才能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需求”错误。原文是这样表述的“消费与供给 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经济过程,而是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和大 数据分析,将线上消费与现实生产连通,进而实现更精准的供需匹配,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 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可见选项遗漏了“将线上消费与现实生产连通,进而实现更精准的供需- 8 - 匹配”两项必需的相关信息”,曲解文意。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 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 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请结合材料分析,满足消费者的海量消费需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努力。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得出答案(1)让人、货、场关系更合理。 根据材料二得出答案(2)让消费互联网包括物流、支付乃至供应链、生产制造、客户服 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更完善,新技术不仅成为数字经济推陈出新的“土壤",也成为释放内需 潜力的支点。 根据材料二前两自然段得出答案(3)利用数字化让整个物流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升级。 根据材料二最后两自然段得出答案(4)促进电商、支付、物流、云计算等多产业支撑体 系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以便为中国数字经济引领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三的第一段得出答案(5)发展电商经济,实现消费者和企业的高效对接,推动 中国制造业不断创新升级。 根据材料三的第二段得出答案(6)完善产业能力支撑,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 发出更大的内需空间。 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可以总结为:从两端施力,拉动消费,优化供给,不断激发消费潜 能;从中间施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让供需对接更加便利精准……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 筛选所需信息。 (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 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 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 与落实。- 9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38 年的较量 婵 娟 宫本傍晚进门的时候,汤文刚把民国十七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 人打门,把儿子推回后院,开门迎客。 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手中托一黄绢包起的 卷轴,见汤文开门,鞠一躬。 宫本不落坐,环厅踱来踱去,看墙上字画。“听说府上世代裱 画,可当真?”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是。我汤家有祖训,男不读书为官,故传 一裱糊手艺,赖以糊口。”汤文落座,安静回答。 “汤先生过谦。济南府人都知道汤先生颇 通古字画鉴赏,怎会是一裱画匠?”宫本摆手,一绺小胡子下的嘴 角翘起。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 “过奖了。全赖大伙提携 ,混些许薄名,有口饭吃罢了。” “汤先生不要自谦。近日鄙人偶得一画,来府上是请先生 指教的。” 宫本毕恭毕敬将卷轴放在八仙桌上,慢慢打开。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 图》。 宫本侧脸示意近前观赏。汤文懒懒站起,含笑俯身细看。 “汤先生,画可是真的?” 宫本问。 汤文笑笑:“宫本先生,恕汤某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 宫本眉头一皱,眼中电光一闪,战刀样的手臂猛然扬起又缓缓落下:“汤先生不愿将真 相告诉鄙人?” 汤文沉吟一番,作无可奈何状:“不,这画逶迤壮观,定为名家所绘,即使 假的,若先生喜欢,作真品藏之,又有何妨?” “汤先生,实不相瞒,此画是前几年你们的 皇帝溥仪送我们少佐转交天皇的。此次鄙人奉命来济南,就是找人鉴定真伪。此画赝品太多 了。”宫本说完,重新落座。 汤文微笑:“自此画出世,受徽宗皇帝喜爱,用瘦金体题‘清明上河图’并盖上双龙小 印,就有历代名家争相临摹,故赝品颇多。加之此画是巨幅长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 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 结构严密,临摹非一朝一夕可成。由此,赝品笔 法精湛者不少,毫无差错者却无。” 听完汤文一席话,宫本沉吟好久:“不知汤先生如何知晓此画秘密,可否赐教如何看出 为赝品?” 汤文悠然叹一声:“我祖上本御用画师,素喜此画。因一宫廷政变,怕此画落入 叛臣之手,故将之藏于御沟石缝内。谁料当夜天降暴雨,待到雨停水退,画已尽毁。祖上悔 之不已,逃离宫廷流落民间,并立下家规,男不 读书为官。”见宫本张大嘴,汤文继续道, “先生不要失望,此画确有真迹。张择端本一爱国之人,靖康之耻后流 落南方。每念及故园 ,痛恨金狗,彻夜难眠,于是重新绘制一幅,流落南方。后此画复收入宫中。可先生此画确 - 10 - 非真迹。” 汤文伸手指“市区街景”部分四个掷骰子人道:“先生看桌面上骰子,掷出两颗为六点, 有一颗尚在旋转。 以先生想来,此掷骰子之人希望自己几点呢?” 宫本不假思索:“六点!” “对,此人定然希望如此。耍钱人皆为急功近利之徒,此时 定会在口中狂喊。先生细观此人口型,他喊的可是此数?” 宫本张开嘴巴:“六……”汤文 如释重负般笑笑,抬手拭额:“先生以为,此画是真是假?” 宫本满面颓丧:“鄙人请先生 细观此画,找出其中错处标之,可好?” 汤文作为难状笑笑,片刻方说:“既然先生抬爱, 汤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宫本走了,留下一队日本兵,立在汤文正屋门外。 第二天,天已 大亮,日本兵还不见汤文出门,进屋察看,汤文竟没了踪影。 后来说书人快嘴张编了评书, 在听雨轩道出真相:那宅院寝室中有一地道通到后街,是防备兵乱修的。那《清明上河图》 竟是真的。张择端画的上河是现在河南开封府,开封府人喊“六”,本就是嘬口音,可宫本 有点福建 口音,福建口音的“六”是张着嘴巴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题目中,“1938 年”点明时间,“较量”概括事件,两相结合,强化了这次较量的意 义和价值,又能 激发阅读兴趣。 B. 从宫本的穿着、面相以及语言看,他似乎是一个斯文人,但从其“战刀样的手臂”这一细 节可看出他是 在假装斯文。 C. 小说善设伏笔,开头交代“把儿子推回后院”“宫本说一口文绉绉 福建官话”等,都为 后文情节做了 很好的暗示。 D. 小说开头写汤文给儿子讲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看似闲笔,其实为塑造人物形象奠定了 基础,表现汤 文是一个爱国者。 8. 汤文向宫本讲述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有何意图?请简要说明。 9. 小说以补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为了博得宫本的信任,使宫本确信画是赝品,为后面智夺国宝做准备 ; ②借张择端因痛恨金狗而再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巧妙地谴责日本侵华。 9. ①紧扣题目,交代“较量”的胜负,使小说情节完整; ②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③表现了汤文的智慧与爱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解析】 的- 11 -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 境。B“战刀样的手臂”是汤文对侵略者杀气的感受,不能因此说宫本是假装斯文。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的赏析和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对题干的 把握,认真结合文本中的情节的理解,准确判断情节内容的意图,根据理解文本,考生可以 有如下的作答参考:为了博得宫本的信任,使宫本确信画是赝品,为后面智夺国宝做准备; 借张择端因痛恨金狗而再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巧妙地谴责日本侵华。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结尾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情节结 构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小说的艺术张力)上的作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等角度作答, 根据对小说结尾和全文的把握,可以有如下的作答参考:紧扣题目,交代“较量”的胜负, 使小说情节完整;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现了汤文的智慧与爱国,使人物形象更加 鲜活饱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转运 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 等相继被逐。抃言其故,悉召还。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紛 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柞以身帅之,蜀风为变。出知虔州。- 12 - 虔素难治拄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 者死,多无以为归,柞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 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 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仿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 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 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 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 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忭不畀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 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薨,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抃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 计可也 B.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 计可也 C.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 计可也 D. 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 计可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是古代官府文书的名称之一。 B. 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皇 后”。 C. 陛下: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宮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陛下 ”。 D. 谥: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 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 13 - A. 赵抃弹劾权贵,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竭力 保护君子,召回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 B. 赵抃以身作则,弘场正气。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 风气;他单枪匹马人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 C. 赵抃为人仁厚,为政宽容。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归葬故乡;有百姓伪 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 赵抃深受赏识。忠于皇帝。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皇帝表 示可以任用赵抃。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虔素难治拄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2)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 治理。 (2)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过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 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我和你年纪相仿,我一个人来蜀地,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 应该清正严谨地率领众兵卒,等到部队回去,得到剩余资财拿着回家,为家室考虑可以了。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众”是“率”的宾语,不要断开,排 除 BC;“持归”的意思是“拿着回来”不要断开,排除 CD。故选 A。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 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 项 ,“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错,“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 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卫。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 卫而转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应对的敬称。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 14 - 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 项,“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与原文不符,原 文的意思是,按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 而赵抃担任谏官,不属于重用,不属于越级提拔,所以有大臣对不重用赵抃表示疑惑。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 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素”,一向;“御”, 治理;“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召戒”,召集告诫;“自为治”,各自治理。第二句 得分点:“谤者”,毁谤的人;“其”,代词,他;“纵”,纵容;“具狱”,全部案卷;“ 阅”,审阅。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 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 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考中进士。濠州郡守不按照法令供给士兵粮食和赏赐物品, 士兵声称要发生兵变,郡守害怕。转运使发公文让赵抃暂代治理,濠州得以平安无事。担任 殿中侍御史,弹劾检举不回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称他为“铁面御史”。温成皇后的 丧事,刘沆凭着参知政事的身份监领,等到刘沆担任宰相,仍然兼任原来的职务。赵抃论述 刘沆应当免去所兼任的职务,以保全国家体制。吴充等人相继被贬逐。赵抃陈述事情缘故, 都把他们召回朝廷。吕溱等人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等人要求出任郡职。赵抃上疏说:“近 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欧阳修等人因此得以 留朝,当时的名臣,依靠他得以安定。 担任益州知州。蜀地路途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违法之事,州郡公开相互馈赠。赵抃 以身作则,蜀地风气因此改变。担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 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县令都很高兴,争着尽力办事,监狱因此常常 没有犯人。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说: “做官的人家,有不能归葬的,都从我这儿出去。”于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同 时供应他们路途费用。 神宗即位,召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 15 - 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 也没有什么关系。”等到谢恩时,皇帝说:“听说你一个人去蜀地、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 简略便易,也很称职吗?”因担心成都守边兵卒,赵抃就以大学士的身份担任成都知州。皇 帝召见,慰劳他说:“在此之前,没有从政府中前去的,能够为我出行吗?”赵抃回答说:“ 陛下有话,就是法令,用得着问吗?” 到了蜀地后,治政更加提倡宽厚。有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叫来告诉他说:“我和你年纪 相仿,我一个人来蜀地,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该清正严谨地率领众兵卒,等到部队回去, 得到剩余资财拿着回家,为家室考虑可以了。”人们高兴地互相转告,没有人敢作恶,蜀地 州郡安然无事。剑州百姓私自伪造僧人度牒,有人把此事作伪谋反叛逆上告,赵抃没有把他 们交付审案官吏,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判决,都从轻发落。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 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清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事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注)①露布,传递军事捷报的帛制旗子。②垂衣即垂衣而治,称颂帝王无为而治。③边筹, 安边之策。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写景,用叠词“微微”写出湘山在晴空下隐约淡远之貌,别有韵味。 B. 第二句叙事,叙述了诗人整日流连江头,陶醉于美景、至晚方归的情状。 C. 颔联“两关”代边疆,“三殿”代朝廷,整联表现国家内外交困的处境。 D. 本诗以写景落笔,以写景作结,避免感情的一味直抒,增添了蕴籍之美。 15.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前两句,诗人借景抒情以乐写哀表达为国家命运无比担忧的痛苦与无 奈;中间两联叙述事件,委婉表达对朝廷众臣的无能和当权者不作为等昏庸腐朽现状的焦急 和不满之情;尾联照应开头把忧国伤时之感融入景物之中,以景结情,耐人寻味,含蓄地抒- 16 - 发了对动荡不安危机四伏时局的隐忧,却又无可奈何的凄凉悲伤之感。 【解析】 【14 题详解】 ” 本题考查对古诗赏析的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考生具有理解重点词语或意象、揣悟诗句大 意、把握艺术手法、理解思想情感等基本功。本题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解释词句大意、 理解诗句思想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解读艺术手法和写作特点。只要细致分析选项和原文的出 入点,不难。但一定要逐字推敲,设错处往往在细枝末节。 B 项,“叙述了诗人整日流连江头,陶醉于美景、至晚方归的情状”情感理解错误。袁宏道进 士及第后告假还乡,此诗即作于家居时。明代万历后期,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西北和东北 边境处于多事之秋,而朝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袁宏道深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 前途而忧虑。《感事》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首联以景起兴,湘山景色与江头独醉恰 成对比,隐含着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的痛苦与无奈。可见这里的“醉”并非陶醉于美景,而 是孤独寂寞中的借酒浇愁。哀情解读成乐,曲解原文。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类答题技巧归纳(一)设问方式 1、这首 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局部考查)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二)分析思路如何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 词;(4)懂典故;(5)懂手法。(三)答题步骤 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2、分析诗歌表 达了什么情感。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四)答题格式:本诗通过对 什么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首联“湘山晴色远微微”以景起兴,湘山景色与江头独醉恰成对比,隐含着诗人为国家命运 担忧的痛苦与无奈。 中间两联“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直述时 事而措辞委婉,在貌似客观的笔触下,深寓不满之情。 尾联“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则将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黄昏秋风、乱草 萧瑟的秋景,加上一双本无机心的白鸟避人远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 。- 17 - 【点睛】思想情感分类: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长亭送别。 思想情感总结 1: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 思想情感总结 2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 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 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以声音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____”,以形 象喻指内心的悲哀。 (3)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 惊险场景。 【答案】 (1). 腹犹果然 (2). 三月聚粮 (3). 望帝春心托杜鹃 (4). 沧海月明 珠有泪 (5). 飞湍瀑流争喧豗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 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 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犹”“沧”“喧豗”“壑”等字,默写 时要写准确。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 5 到 10 遍,直到会背,用 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 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 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 18 - 变成自身的力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 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 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 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 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 》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 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 不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 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 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 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 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 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 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 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 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 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 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19 -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 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得一样。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形似。根据语境应用“栩栩如生”。 急遽:急速。 急剧:迅速而剧烈。 此语境不需强调“剧烈”,故选用“急遽”。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融入。“ 倾注”要比“灌注”的情感速度来的缓慢一些。此语境用“倾注”更为适合。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的表现出来。 “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根据语境应选“昭示”。 故选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 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根据连贯的原则,括号处要引出下文的话题,结合后文“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 腿时为自己的辩解……的浪漫主义的热情”可知,括号处应先是“现实”,最后是“浪漫”, 排除AD;“浪漫”与“心酸”应为转折关系,C 项是并列关系,排除C。 故选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 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 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中“确立……高度”搭配不当,排除AB;- 20 - “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语序不当,应改为“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 和批判精神”,排除C。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字。 ①________,古时就被用作防醉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柿子中的有机酸和鞣酸,能促进消 化,加速酒精分解;②_______,水的含量也不少,这些糖、钾和水有利尿之效,能帮助机体 排泄。醉酒后吃上两个柿子,可以缓解第二天头痛。除了醒酒,柿子本身口味甘甜、营养丰 富,但是,③ ______,因其含有鞣质、果胶,与胃酸或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柿结石,空腹食 用或者食用过多都易导致消化道疾患。 【答案】 (1). 柿子是“天然的醒酒药” (2). 柿子中的糖和钾的含量很高 (3). 不 宜空腹或过多食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 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第一空,由后文“古时就被用作防醉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中“古时就被用”可知,现在 同样是“防醉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由“柿子中的有机酸和鞣酸,能促进消化,加速酒 精分解”可知主语为“柿子”,故第一空填写“柿子是‘天然的醒酒药’”。 第二空,结合下文“水的含量也不少,这些糖、钾和水有利尿之效,能帮助机体排泄”可知, “柿子中的糖和钾的含量很高”。 第三空,由前文“但是”可知,为转折关系,联系下文“因其含有鞣质、果胶,与胃酸或蛋 白质结合可形成柿结石,空腹食用或者食用过多都易导致消化道疾患”可知,柿子不光有好 处,也有坏处,故第三空填写“不宜空腹或过多食用”。 21.请划下而这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据报道,9 月 25 日,拥有世界最大单体航站楼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这一 机场展示出中国的工业能力和科技实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满足客运需要, 分流此前中国规模最大和最繁忙的民用机场: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仅用不到 5 年时 间就建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单体航站楼,以及世界最大综合交通枢纽,体 现了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崛起的工业和工程能力。这个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建设了航空、高速公- 21 - 路、轨道和地下综合管廊等交通方式的建筑,其运营管理采用了大量最新智能科技。 【答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展示出中国的工业能力和科技实力,其运营管理采用 了大量最新智能科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压缩新闻,新闻概写包含拟写句话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 压缩主体、拟写结束语等,要求概括出中心内容,突出主要事实。解答新闻压缩注意新闻六 要素,事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其运营管理采用了大量最新智能科技”, 合理组织语言,连贯、准确进行表达。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 5 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 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 ”“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 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 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 好”的事。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好”与“对”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你对此 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观点,陈述你的理由。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对”与“好” 两名大学生在长假用轮滑在山东至北京的路途上圆了自己的青春梦。一面是人们对其 精神品质的嘉奖,暖而富有人情味,另一面却是铁面无私的法律带来的警告。一方是可以自 由变通的“好坏”,另一面则是黑白分明的“对错”。“好”与“对”之间无法划上对等的 符号。历史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对”是为了使人类文明走向“好”这一理想的必经之路: 面“好”若带来无限的价值,即便与当今的“对”有所冲突,也会在历史长卷中焕发光辉。 上海一家葱油饼店,因为勾起了一代人对于过去童年的回忆情怀而迅速爆红,口碑传遍 大街小巷,甚至晋级为今人所谓的“网红美食”,本受到众人赞美叫好的情怀,却被执法部 门在某日叫停。面对许多人的不满,执法人员则指出“多年来没有营业许可证,安全卫生问 题更亟待解决”。更有周边的邻里街坊对这家店产生的噪音与极不安全的煤气感到担忧。这 一次“对”胜过了所谓的“好”,时常有人抱怨为何不能网开一面,理由很简单一放过一处, 便会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进一步冲垮规则,久而久之,人人皆因“恶小而为之”,必然酿成 的- 22 - 社会混乱无从管辖的灾难。法律在历史中诞生的初衷本是保障人的利益,在理性主义中更进 一步升华了“人”的目的,而非“手段”的概念。可这一终极目标永远在追求的道路上。在 法律的路上,若纵容了这样的小事,则只会造成进一一步的后退,为了使法的“对”能在未 来与“好”更完美地契合,我们应当在“对”的选择中矢志不渝地前行,感受今日“对”的 理性。 张大千在敦煌为了挽救壁画艺术,自己躬身呕心沥血地进行临摹的同时,为了研究更全 面更系统的敦煌艺术,他把在表层的艺术品破坏并剥下,以钻研里层更富于历史价值的内容。 这一举动,引起人们的争议,更有人企图通过法律进行制裁。可随着时代推移可以发现,留 下的最多的还是他对于艺术的卓越贡献。这一次,永恒的“好”胜过了一时的“对”。试想, 一下,倘若古时有人挖掘帝王陵墓,岂不受专制律法的制裁?而时至今日,考古已成为一门受 人敬佩的学问,更有法律政策的支持。“对” 是一时之法,用于维护当世之社会稳定,但“ 对”是走向“好”的道路上不断完善与进步的产物,因时而变。“好” 则展示了如薄雾般缥 缈于宇宙之中的一种精神价值,随时代推移,曾经与“对”的相悖的“好”会在更先进、发 达的时代被重新发掘其价值,在“对”的保护下焕发更绝妙的光辉,普照人类文明。 “好”与“对”,一个规范我们最现实的准则,一个则带领我们追求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 两者相依,相互转化,永无法分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 和立意的依据,学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 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 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此题是一篇关系型的议论文,首先应该做的是解释概念,什么叫做“对”,什么叫 做“好”。“对”是指正确的事,可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好”是指好的结果,想 要的结果。然后,我们需要阐述对“对与好”之间的关系,明确文章的中心。当我们做一件 事情或者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对”要比“好”更有优先性。一件对的事情,也许结果并 不那么美好,我们依然无愧于心,甚至流芳千古。比如,谭嗣同死于刽子手的屠刀下不可谓“ 好”,但是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可贵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是好的,但是我们 想得到钱财需要用“对”的方式。因此我们也许会因为一件事情是“对”的,而去选择接受 不“好”的结局,“对”是优先于“好”的。反之,一味的追求好而不顾对错使我们鄙夷。 这体现了本次关系型命题的辩证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与“好“也许- 23 - 难以兼得,坚持做“对“的事情,给人生无悔的执着。 立意角度: 1.“对”远比“好”重要,以“对”为前提,才能获得真正的“好”。 2.有过亦可有功,不要害怕创新,勇敢地开拓未知的疆域。 3.“对”与“好”的碰撞,推动个人思考与成长,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 素材准备: 1.瓷器中美丽的冰裂纹瓷是因工匠无意中破坏了烧瓷时温度的稳定,本应是一窑废瓷, 却意想不到的诞生了中国瓷器史上又一个净值的品种。 2.唐代炼丹无意中将硫磺等原料掺在- -起,导致爆炸,人们由此开始研发火药,那一声 震响也震动了武器发展的历史。 3.诺贝尔化学奖起因是一个错误,一次失败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重大发明 2002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田中耕一。 1985 年, 26 岁的田中,在一次工作中,不 小心操作失误,把甘油倒入钻试剂中。因为觉得钻试剂挺贵的,丟了怪可借,从小就习惯勤 俭节约的他,决定将错就错,把测试进行到底。没想到竞然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了 一这在之前,可是很多科学家想破了脑袋,都没能成功的。当记者问他如何会得到导致获诺 贝尔奖的灵感时,田中回答说,这次实验,完全是由于自己对化学的无知,错误地把一种溶 液混入了另一种溶液,把不该放-块儿的东西混到了一块儿。而使他将研究持续下来的原因则 是他当时对化学、生物化学理论的无知。他不知道当时的理论认为蛋白质大分子不大可能被 离子化。 4.19 世纪初的欧洲乐坛,偏爱罗西尼。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以华丽优雅、调性和谐 的歌剧,赢得了鲜花和掌声。那宫廷式的高贵优雅,是古典主义音乐最规范的表达,更是当 时音乐节的“政治正确”。没错,这是“对”的音乐,但似乎少了些什么。与此同时,已然 步入蓉年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正在进行着与罗西尼完全不同的创作。那是五首惊世骇俗的弦 乐四重奏。诡异的和弦如同孤狼,在旷野中哀号着生命的苦寂;凄厉的不谐和如同钢丝,滑过 人们的耳膜,又归于静谧;铿销的切分音如同暴君,宣告着残忍战争的来临……古典主义大厦 就在这音乐中轰然倒塌,沦为废墟,全新的音乐作品如同朝阳,在废墟中冉冉升起。这是好 的音乐,因为它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但当时的欧洲主流音乐界,并不接受它。“你犯规 !”他们叫嚣着,“你违反了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则,这样的音乐是错误的!”的确,与古典主 义不同甚至相悖的音乐,在那个时代是“不对”的。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贝多芬是时代的孤岛,更是后世眼中的奇迹。三百年后的今天- 24 - ,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作品,已是每个音乐家眼中“对”的作品。所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四 重奏比赛,都要求音乐家的参赛曲目中必须有一首来自贝多芬的晚期作品;越来越多的主流音 乐家、艺术家、批评家,给予了这些作品极高的赞誉。 5.苏轼将赤鼻矶误认为“赤壁”,却由此横生出更多妙趣,甚至从此产生了“文武赤壁” 的说法。他的谬误,是文学史上的谬误,而前后两赋又真心令人折服,这才有了“错也是好” 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6. 毛泽东曾经说过,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正如当年国共合作,当时共产党内多 少人恨国民党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剥他们的皮,吃他们的肉,在他们眼里,与国民党握手言 和不能算是好事,可在外敌面前,应当一致对外。固然对党内家人惨遭国民党迫害的同志, 和仇人站在同一战线是堪比登天的难事,但倘使能以更大的力量打击外敌,一雪血惨无人道 的日本鬼子辱华之耻,那就是对的,是对的,就要做。 7. 共享单车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有了些许负担。有些人为了自己方便,将自行 车停放在自己小区中、楼道里。有些地方不属于共享单车合理停放的地方,但人们以心中的 喜好任意停放。这样,不仅使周困人不方便寻找单车,而且堵塞了小区、楼道的通道。这样 的好,只针对乱停车的那个人,对其余人是造成了麻烦和困扰。这种“好”其实很自私,不 仅不对且对别人并不好,应尽量减少甚至杜绝。否则人人以此为好,将会有更大的负担。 结构设想: 本文是一篇观点分析类文章,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材料,在“好”与“对”关系的讨论 中,先明确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从材料引出论题, 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出中心论点。文章主题是进行论证,精心选择论据材料,可以使用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结构上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 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谈如何做到既“好”又“对”。最后,总结全文,强化 观点。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 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 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 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 25 - 可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