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0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0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462458

大小:2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 2020 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 析) 一、单项选择题: 1.sin 3     的值是( ) A. 1 2 B. 3 2 C. 1 2  D. 3 2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诱导公式可求出sin 3     的值. 【详解】根据诱导公式可得 3sin sin3 3 2         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诱导公式求值,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2.函数   3 2 2 xf x x   的定义域为( ) A. 3, 2     B. 3, 2     C.   3, 2 2, 2       D.   3, 2 2, 2     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偶次根式被开方数非负,分母不为零,得出关于 x 的不等式组,即可求出函数  y f x 的定义域. - 2 - 【详解】由题意可得 3 2 0 2 0 x x      ,解得 3 2x ≤ 且 2x   , 因此,函数   3 2 2 xf x x   的定义域为   3, 2 2, 2      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具体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解题时要结合一些常见的求函数定义域的基本原 则列不等式(组)求解,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3.满足   1 1,2,3A Ü 的集合 A 的个数为( ) A. 2 B. 3 C. 8 D.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列举出符合条件的集合 A ,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满足   1 1,2,3A Ü 的集合 A 有: 1 、 1,2 、 1,3 . 因此,满足   1 1,2,3A Ü 的集合 A 的个数为 3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符合条件的集合个数的计算,只需列举出符合条件的集合即可,考查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4.在梯形 ABCD 中, //AB CD , 2AB CD , E 是边 CD 上的点,且 1 3CE CD .若记 AB a  , AD b  ,则 BE  ( ) A. 2 3 a b   B. 2 3 a b  C. 4 3 a b  D. 2 1 3 3a b 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作出图形,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得出 BE BA AD DE      可得出答案. 【详解】如下图所示: - 3 - 由题意可得 2 2 1 1 3 3 2 3DE DC AB a       , 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 1 2 3 3BE BA AD DE a b a a b                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基底来表示向量,涉及平面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应用,考查数形 结合思想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5.已知 5sin 13    , 是第三象限角,则 cos 3     的值为( ) A. 5 3 12 26   B. 5 3 12 26   C. 12 3 5 26   D. 12 3 5 26 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求出 cos 的值,然后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求出 cos 3     的值. 【详解】  为第三象限角,所以, 2 12cos 1 sin 13       , 因此, 12 1 5 3 5 3 12cos cos cos sin sin3 3 3 13 2 13 2 26                 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求值,在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求值时,要结 合角的取值范围确定所求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6.已知向量  2,1m  ,  0,1n  ,  3,4p  ,若 R  ,  //m n p   ,则   ( ) - 4 - A. 3 5 B. 3 5- C. 5 3 D. 5 3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计算出向量 m n  的坐标,然后利用共线向量的坐标表示得出关于实数  的等式,解出即可. 【详解】向量  2,1m  ,  0,1n  ,  2, 1m n      , 又  3,4p   且  //m n p   ,  3 1 2 4    ,解得 5 3  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考查共线向量的坐标表示,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 础题. 7.已知 3 21.4a   , 3 21.7b   , 21.7c  ,则( ) A. a c b  B. c b a  C. a b c  D. b c a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得出 a 与b 的大小关系,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可得出b 与 c 的大小关系 , 由此可得出 a 、b 、 c 三个数的大小关系. 【详解】幂函数 3 2y x   在区间 0,  上为减函数, 3 3 2 21.4 1.7     ,即 a b ; 指数函数 1.7xy  在 R 上为增函数, 3 221.7 1.7    ,即 b c . 因此, c b a 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指数幂的大小关系,解题时要结合 指数幂的结构选择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来判断,考查推理能力,属于基础题.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角 的终边上任意一点 P 的坐标是 ,x y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  0r r  ,规定:比值 y x r  叫做 的正余混弦,记作sch .若  1sch 05      ,则 - 5 - tan  ( ) A. 3 4  B. 3 4 C. 4 3  D. 4 3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 0    可 得 出 sin 0  , 根 据 题 意 得 出 1sch sin cos 5      , 结 合 2 2cos sin 1   可得出关于 sin 和 cos 的方程组,解出这两个量,然后利用商数关系 可求出 tan 的值. 【详解】 0    ,则sin 0  ,由正余混弦的定义可得 sch sin cosy x r      . 则有 2 2 1sin cos 5 cos sin 1 sin 0 sch                ,解得 4sin 5 3cos 5       ,因此, sin 4tan cos 3   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新定义,涉及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应用,根据题意建立方 程组求解sin 和 cos 的值是解题的关键,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二、多项选择题: 9.已知全集U  R ,集合 A 、 B 满足 A BÜ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A. A B B B. A B B  C. ( )U A BÇ =Æð D.  UA B   ð 【答案】BD 【解析】 【分析】 作出韦恩图,结合图形可判断出各选项的正误. 【详解】如下图所示: - 6 - 全集U  R ,集合 A 、 B 满足 A BÜ ,则 A B A , A B B  , U A B  ð ,  UA B   ð . 故选:BD.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运算正误的判断,根据题意作出韦恩图是关键,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的 应用,属于基础题. 10.已知 a  、b  、 c  是三个非零向量,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A. 若 a b a b      ,则 //a b r r B. 若 //a b r r , //b c   ,则 //a c   C. 若 a c b c      ,则 a b  D. 若 a b a b      ,则 a b 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根据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可判断出 A、C 选项的正误;利用共线向量的定义可判断出 B 选项 的正误;在等式 a b a b      两边平方,可判断出 D 选项的正误. 【详解】对于 A 选项,设 a  与 b  的夹角为 ,则 cosa b a b a b          ,则 cos 1  , 0  , 则 a  与b  同向,所以 //a b r r ,A 选项正确; 对于 B 选项,由于 a  、b  、 c  是三个非零向量,且 //a b r r , //b c   ,则存在非零实数  、  ,使 得 λa b=  ,b c  ,    a b c c          , //a c  ,B 选项正确; 对于 C 选项, a c b c      ,则   0a c b c a b c             ,即 a b c    ,所以, a  与b  在 c  方向上的投影相等,C 选项错误; - 7 - 对于 D 选项,在等式 a b a b      两边平方得 2 2 2 2 2 2a a b b a a b b       r r r r r r r r ,整理得 0a b   ,则 a b  ,D 选项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考查有关向量命题真假的判断,涉及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共线向量的定义 的理解,考查推理能力,属于基础题. 11.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减的函数是( ) A. 3 2y x B. 1 2 x y      C. 1 2 1logy x  D. siny x 【答案】AC 【解析】 【分析】 逐一判断各选项中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各函数在区间  ,0 上的单调性,从而可得出结论. 【详解】对于 A 选项,设   3 2 1f x x ,定义域为 R ,关于原点对称, 且      2 3 23 1 1f x x x f x     ,该函数为偶函数, 且该函数在区间 0,  上为增函数,所以,该函数在区间 ,0 上为减函数; 对于 B 选项,设  2 1 2 x f x      ,定义域为 R ,关于原点对称, 且    2 2 1 1 2 2 x x f x f x              ,该函数为偶函数, 当 0x  时,  2 1 1 22 2 x x xf x             ,则该函数在区间 ,0 上为增函数; 对于 C 选项,设  3 1 2 1logf x x  ,定义域为 0x x  ,关于原点对称, 且    3 1 1 3 2 2 1 1log logf x f xx x     ,该函数为偶函数, - 8 - 当 0x  时,  3 1 1 1 2 2 2 1 1log log logf x xx x     ,则该函数在区间 0,  上为增函数,该 函数在区间 ,0 上为减函数; 对于 D 选项,函数 siny x 为奇函数,且在区间  ,0 上不单调. 故选:AC. 【点睛】本题考查基本初等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判断,考查推理能力,属于基础题. 12.如图所示,点 M 、 N 是函数    2cos 0, 2 2f x x              的图象与 x 轴 的交点,点 P 在 M 、 N 之间的图象上运动,若  1,0M  ,且当 MPN 的面积最大时, PM PN ,则( ) A.  0 2f  B. 2    C.  f x 的单调增区间为  1 8 ,1 8k k k Z    D. 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5x  对称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象以及题中信息求出函数  y f x 的解析式,可判断出 B 选项的正误;求出  0f 的 值,可判断出 A 选项的正误;结合余弦型函数的基本性质可判断出 C、D 选项的正误. - 9 - 【详解】由题意可知,当 MPN 的面积最大时,点 P 为函数  y f x 图象上的一个最高点, 设点 P 的坐标为  0 2x , ,由余弦型函数的对称性可知 PM PN ,又 PM PN , 则 PM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4PMN   ,则直线 PM 的斜率为 0 2 0 11PMk x   , 得 0 1x  ,则点 P 的坐标为  1,2 , 所以,函数  y f x 最小正周期为  4 1 1 8T     , 2 4T      ,  1 2cos 24f        ,得 cos 14       , 2 2     , 3 4 4 4       , 04     ,得 4    ,则   2cos 4 4f x x      , 0    ,B 选项错误;  0 2cos 2cos 24 4f         ,A 选项正确; 解不等式  2 24 4k x k k Z        ,解得  8 3 8 1k x k k Z     , 所以,函数  y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 3 8 ,1 8k k k Z    ,C 选项错误;  5 2cos 2f    ,所以,函数  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5x  对称,D 选项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余弦型三角函数基本性质的判断,根据图象求出三角函数的解析式是关键, 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三、填空题:. 13.计算: 1 3 2 1 log 3264       ______. 【答案】 1 【解析】 【分析】 利用指数幂和对数的运算性质可计算出所求代数式的值. 【详解】原式   1 6 5 23 22 log 2 2 5 1       . 故答案为: 1 . - 10 - 【点睛】本题考查指数与对数的计算,考查指数幂与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 属于基础题. 14.已知函数   2 32 3, 2 3, 12 4 , 1 x x f x x x x x            ,若   2f x  ,则 x ______. 【答案】 2 【解析】 【分析】 分 3 2x   、 3 12 x   、 1x  三种情况解方程   2f x  ,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   2 32 3, 2 3, 12 4 , 1 x x f x x x x x             ,当 3 2x   时,令   2 3 2f x x   ,解得 1 2x   (舍 去); 当 3 12 x   时,令   2 2f x x  ,解得 2x   或 2x  (舍去); 当 1x  时,令   4 2f x x  ,解得 1 2x  (舍去). 综上所述, 2x   . 故答案为: 2 .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分段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解题时要对自变量的取值进行分类讨论, 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1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矩形 ABCD 的顶点 A 、 B 分别在 x 轴非负半轴和 y 轴 的非负半轴上滑动,顶点C 在第一象限内, 2AB  , 1BC  ,设 DAx   .若 4   ,则 点C 的坐标为______;若 0, 2      ,则OC OD 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 11 - 【答案】 (1). 2 3 2,2 2       (2).  1,3 【解析】 【分析】 分别过点 D 作 x 、 y 轴的垂线,垂足点分别为 E 、 F ,过点C 分别作 x 、 y 轴的垂线,垂足 点分别为 M 、N ,设点  1 1,C x y 、  2 2,D x y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出点C 、D 的 坐标,然后利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和二倍角的正弦公式可求出 OC OD  的取值范围. 【详解】分别过点 D 作 x 、 y 轴的垂线,垂足点分别为 E 、 F ,过点C 分别作 x 、 y 轴的垂 线,垂足点分别为 M 、 N ,如下图所示: 则 OBA DAE BCN       ,设点  1 1,C x y 、  2 2,D x y , 则 1 cosx CN   , 1 2cos siny OB BN      , 2 2sin cosx OA AE      , 2 siny DE   . 当 4   时, 1 2cos 4 2x   , 1 3 22cos sin4 4 2y     ,则点 2 3 2,2 2C       ; 由上可知,  cos ,2cos sinC    ,  2sin cos ,sinD    , 则 - 12 -    cos 2sin cos 2cos sin sin 1 4sin cosOC OD                 1 2sin 2 1,3    , 因此,OC OD  的取值范围是 1,3 . 故答案为: 2 3 2,2 2       ; 1,3 . 【点睛】本题考查点的坐标的计算,同时也考查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取值范围的求解,解题 的关键就是将点的坐标利用三角函数表示,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中等题. 16.已知函数    2 1 , 12 2 , 1 a x x f x x a x         ,若函数   1y f x  恰有 4 个不同的零点,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答案】 3,6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函数   1y f x  在区间 ,1 和 1, 上均有两个零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 和代数法可求出实数 a 的取值范围,综合可得出答案. 【详解】当 1x  时,令   1 0f x   ,得 1 1 02 a x    ,即 1 12 ax    ,该方程至多两 个根; 当 1x  时,令   1 0f x   ,得 22 1 0x a   ,该方程至多两个根. 由于函数   1y f x  恰有 4 个不同的零点,则函数   1y f x  在区间 ,1 和 1, 上 均有两个零点. 由题意知,直线 12 ay   与函数 1y x  在区间 ,1 上的图象有两个交点,如下图所示: - 13 - 由图象可知, 0 1 22 a   ,解得 2 6a  ; 函数   1y f x  在区间 1, 上也有两个零点, 令 22 1 0x a   ,解得 1 1 2 ax  , 2 1 2 ax  ,由题意可得 1 12 a   ,解得 3a  . 综上所述,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3,6 . 故答案为: 3,6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函数的零点个数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考查数形结合思想以及代数法的 应用,属于中等题. 四、解答题: 17.设全集U  R ,集合  1 5A x x m     , 1 2 42 xB x       . (1)当 1m  时,求  UA B∩ ð ; (2)在① A B   ,② A B A  ,③  UA B ð 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求实数 m 的取 值范围. 【答案】(1) 2,6 ;(2)①   , 6 3,   ;② 3,0 ;③   , 6 3,   . 【解析】 【分析】 (1)将 1m  代入集合 A ,求出集合 A 和 U Bð ,然后利用交集的定义可求出集合  UA B∩ ð ; (2)选择①,根据 A B   得出关于实数 m 的不等式组,解出即可;选择②,由 A B A  , 可得出 B A ,可得出关于实数 m 的不等式组,解出即可;选择③,求出集合 U Bð ,根据 - 14 -  UA B ð 可得出关于实数 m 的不等式,解出即可. 【详解】(1)当 1m  时,      1 1 5 0 6 0,6A x x x x         ,    1 2 4 1 2 1,22 xB x x x             ,    , 1 2,U B    ð , 因此,    2,6UA B  ð ; (2)    1 5 1, 5A x x m m m        ,    , 1 2,U B    ð . 选择①, A B    ,则 5 1m   或 1 2m  ,解得 6m   或 3m  , 此时,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 , 6 3,   ; 选择②, A B AQ U , B A  ,则 1 1 5 2 m m       ,解得 3 0m   , 此时,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3,0 ; 选择③,  UA B ð , 5 1m    或 1 2m  ,解得 6m   或 3m  , 此时,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 , 6 3,   . 综上所述,选择①,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 , 6 3,   ; 选择②,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3,0 ; 选择③,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 , 6 3,   . 【点睛】本题考查交集与补集的混合运算,同时也考查了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求参数的取值 范围,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中等题. 18.已知函数    2cos 3sin cos 1f x x x x   . (1)求  f x 的周期和单调区间; (2)若   8 5f   , ,4 2       ,求 cos2 的值. 【 答 案 】( 1 ) 周 期 为  , 增 区 间 为  ,3 6k k k Z         , 减 区 间 为 - 15 -  2,6 3k k k Z        ;(2) 4 3 3 10  . 【解析】 【分析】 (1)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思想可得出   2sin 2 6f x x      ,利用周期公式可求出函数  y f x 的 周 期 , 分 别 解 不 等 式  2 2 22 6 2k x k k Z          和  32 2 22 6 2k x k k Z         ,可得出该函数的增区间和减区间; (2)由   8 5f   可得出 4sin 2 6 5      ,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求出 cos 2 6     的值,然后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求出 cos2 的值. 【详解】(1)     22cos 3sin cos 1 2 3sin cos 2cos 1f x x x x x x x      3sin 2 cos2 2sin 2 6        x x x , 所以,函数  y f x 的周期为 2 2T    , 令  2 2 22 6 2k x k k Z          ,解得  3 6k x k k Z        ; 令  32 2 22 6 2k x k k Z         ,解得  2 6 3k x k k Z       . 因此,函数  y f x 的增区间为  ,3 6k k k Z         ,减区间为  2,6 3k k k Z        ; (2)   82sin 2 6 5f        , 4sin 2 6 5       , ,4 2       , 2 72 ,6 3 6          , 2 3cos 2 1 sin 26 6 5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cos2 cos 2 cos 2 cos sin 2 sin6 6 6 6 6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4 1 4 3 3 5 2 5 2 10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正弦型函数周期和单调区间的求解,同时也考查了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求值,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中等题. 19.已知函数   2 2x xf x   . (1)判断并证明  f x 的奇偶性; (2)求函数    2 22 2x xg x f x   在区间 0,1 上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答案】(1)奇函数,证明见解析;(2)最小值为 7 4 ,最大值为11 4 . 【解析】 【分析】 (1)利用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证明即可; (2)设  u f x ,可知函数  u f x 为增函数,由  0,1x ,可得出 30, 2u      ,且有 2 2 22 2 2x x u   ,将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 2 2y u u   在 30, 2u      上的最值问题,利用 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求解即可. 【详解】(1)函数   2 2x xf x   的定义域为 R ,关于原点对称,      2 2 2 2x x x xf x f x         , 因此,函数   2 2x xf x   为奇函数; (2)设  u f x ,由于函数 1 2xy  为增函数,函数 2 2 xy  为减函数, 所以,函数  u f x 为增函数,当  0,1x 时,则 30, 2u      , 且  22 2 22 2 2 2 2 2x x x x u       ,则   2 2g x u u   , 令 2 2 1 72 2 4y u u u         , 30, 2u      . - 17 - 所以,  min 7 4g x  ,   2 max 3 1 7 11 2 2 4 4g x 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函数奇偶性的证明,同时也考查了指数型函数在区间上最值的求解,利用 换元法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应用,属于中等题. 20.如图, M 、 N 分别是 ABC 的边 BC 、 AB 上的点,且 1 4BM BC , 1AN AB2  , AM 交 CN 于 P . (1)若 AM xAB yAC    ,求 x y 的值; (2)若 4AB  , 3AC  , 60BAC   ,求 AP BC  的值. 【答案】(1) 1 2 ;(2) 27 7  . 【解析】 【分析】 (1)利用平面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求出 x 、 y 的值,进而可计算出 x y 的值; (2)设 3 1 4 4AP AM AB AC        ,设 NP kNC  ,根据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可得出 关于  、k 的方程组,解出这两个未知数,可得出 AP  关于 AB  、AC  的表达式,然后用 AB  、 AC  表示 BC  ,最后利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和定义即可计算出 AP BC  的值. 【详解】(1)  1 1 3 1 4 4 4 4AM AB BM AB BC AB AC AB AB AC                  , 3 4x  , 1 4y  ,因此, 3 1 1 4 4 2x y    ; (2)设 3 1 4 4AP AM AB AC        , 再设 NP kNC  ,则  AP AN k AC AN      ,即 - 18 -   11 2 kAP k AN k AC AB k AC         , 所以, 3 1 4 2 1 4 k k       ,解得 4 7 1 7k     ,所以 3 1 7 7AP AB AC    , 因此,     2 21 13 2 37 7AP BC AB AC AC AB AC AB AC AB                 2 21 1 273 2 4 3 3 47 2 7       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求参数,同时也考查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 解题的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基底来表示向量,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21.“百姓开门七件事,事事都会生垃圾,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为了推行垃 圾分类,某公司将原处理垃圾可获利  0a a  万元的一条处理垃圾流水线,通过技术改造后, 开发引进生态项目.经过测算,发现该流水线改造后获利  f x 万元与技术投入 x 万元之间满 足的关系式:    4f x x a x  .该公司希望流水线改造后获利不少于 2x 万元,其中  为常 数,且 1  . (1)试求该流水线技术投入 x 的取值范围; (2)求流水线改造后获利  f x 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的技术投入 x 的值. 【答案】(1) 4 ,4 a a      ;(2)当 4  时,   2 maxf x a ,此时 2 ax  ;当1 4  时,     2 2max 16 4 af x     ,此时 4 4 ax   .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得出   20 f x x  ,解此不等式即可得出 x 的取值范围; (2)比较 4 4 a   与 2 a 的大小关系,分析二次函数  y f x 在区间 4 ,4 a a      上的单调性, 由此可得出函数  y f x 的最大值及其对应的 x 的值. - 19 - 【详解】(1) 0a  , 1  ,由题意可得   20 f x x  ,即   20 4x a x x   , 解得 4 4 a x a   ,因此,该流水线技术投入 x 的取值范围是 4 ,4 a a      ; (2)二次函数    4f x x a x  的图象开口向下,且对称轴为直线 2 ax  . ①当 4 4 2 a a   时,即当 4  时,函数  y f x 在区间 4 ,4 2 a a       上单调递增,在区间 ,2 a a     上单调递减,所以,   2 max 2 af x f a     ; ②当 4 4 2 a a   时,即当1 4  时,函数  y f x 在区间 4 ,4 a a      上单调递减, 所以,     2 2max 4 16 4 4 a af x f          . 综上所述,当 4  时,   2 max 2 af x f a     ;当1 4  时,     2 2max 4 16 4 4 a af x f         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同时也考查了二次函数最值的求解,考查分类讨论 思想的应用,属于中等题. 22.已知函数   2logf x x ,    2log 1g x ax  , a R . (1)若 2a  ,解关于 x 的方程     0f x g x  ; (2)设t R ,函数    h x f x t t   在区间 2 8, 上的最大值为 3,求t 的取值范围; (3)当 0a  时,对任意 1 ,12m     ,函数    y g x f x  在区间 , 1m m  上的最大值与 最小值的差不大于 1,求 a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1 2x  ;(2) ,2 ;(3) 2 ,3    . 【解析】 【分析】 - 20 - (1)将 2a  代入函数  y g x 的解析式,并求出函数    y f x g x  的定义域,利用对 数的运算法则可解出方程     0f x g x  ; (2)当  2,8x 时,    2log 1,3f x x  ,分 1t  、 3t  和1 3t  三种情况讨论,去绝 对值,分析函数  y h x 在区间 2 8, 上的单调性,结合该函数在区间 2 8, 上的最大值为 3 , 可求出实数t 的取值范围; (3)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可得出     2 1logg x f x a x       ,可知该函数在区间 , 1m m  上为减函数,由题意得出   1 1 ma m m   对任意的 1 ,12m     恒成立,求出   1 1 m m m   在 1 ,12m     上的最大值,即可得出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详解】(1)当 2a  时,    2log 2 1g x x  , 则        2 2 2 2log log 2 1 log 2f x g x x x x x      ,定义域为 0,  . 由     0f x g x  ,可得  2 2log 2 0x x  ,可得 22 1 0x x   , 解得 1 2x  或 1x   (舍去),因此,关于 x 的方程     0f x g x  的解为 1 2x  ; (2)当  2,8x 时,    2log 1,3f x x  . 当 1t  时, 2log x t 对任意的  2,8x 恒成立,则     2logh x f x t t x    , 此时,函数  y h x 在区间 2 8, 上为增函数,    max 8 3h x h  ,合乎题意; 当 3t  时, 2log x t 对任意的  2,8x 恒成立,则     22 logh x f x t t t x     , 此时,函数  y h x 在区间 2 8, 上为减函数,    max 2 2 1 3h x h t    ,解得 2t  ,不 合乎题意; 当1 3t  时,令   0f x t  ,得 2tx  ,此时   2 2 2 log ,2 2 log ,2 8 t t t x xh x x x        , 所以,函数  y h x 在区间 2,2t   上为减函数,在区间2 ,8t  上为增函数.  2 2 1h t  ,  8 3h  ,由于    max max 2 1,3 3h x t   ,所以 2 1 3t   ,解得 2t  . - 21 - 此时,1 2t  . 综上所述,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  ,2 ; (3)      2 2 2 1log 1 log log +g x f x ax x a x          , 由于内层函数 1u a x   在区间   , 1 0m m m  为减函数,外层函数 2logy u 为增函数, 所以,函数    y g x f x  在区间 , 1m m  上为减函数, 所以 max 2 1logy a m      , min 2 1log 1y a m      , 由题意可得 max min 2 2 1 1log log 11y y a am m                ,可得 1 12 1a am m       , 所以,   1 2 1 1 1 ma m m m m     . ①当 1m  时,   1 01 m m m   ; ②当 1 ,12m     时,令 11 0, 2t m       ,设   1 1 my m m   , 可得    2 1 21 2 2 3 3 t ty t t t t t t         . 下面利用定义证明函数   2 3t t t     在区间 10, 2      上的单调性, 任取 1t 、 2 10, 2t     且 1 2t t ,即 1 2 10 2t t   ,          2 1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22 2 2 23 3 t tt t t t t t t t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2t t t t t t   , 1 2 10 2t t   , 1 2 0t t   , 1 2 1 40 t t  ,    1 2 0t t    ,即    1 2t t  , - 22 - 所以,函数   2 3t t t     在区间 10, 2      上单调递减, 当 1 2t  时,函数 1 2 3 y t t    取得最大值 2 3 . 综上所述,函数   1 1 my m m   在 1 ,12m     上的最大值为 2 3 , 2 3a  . 因此,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2 ,3    . 【点睛】本题考查对数方程的求解、考查了利用带绝对值函数的最值求参数,同时也考查了 函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中等题.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