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最小公倍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88 、89 页例1、例2及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3 题。教学目标:1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3 .经历最小公倍数的认识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过程,体验观察思考、迁移发现,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的给储藏室铺地砖的例子吗?已知储藏室的长和宽,要求用边长为整数的长方形地砖把储藏室的地面铺满,求选用地板砖的边长数,也就是求什么?对,也就是求长和宽的公因数。现在我们反过来,如果已知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要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的),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二、教学实施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1)出示例1主题图,问: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看谁的方法好?教师巡视,查看学生操作情况。好,那我们就把2的倍数和3的倍数分别列出来。看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倍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2、3倍数的集合圈)问:为什么集合圈里要添上省略号?同学们找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教材根据学生回答,用集体图来表示)问: 2和3公有的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有没有最小公倍数?2 和3 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验证:如果用这样的墙砖能铺出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吗?两条相邻的边各需要铺几块墙砖?边长是12分米、18分米呢?师:6、12、18……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阅读教材第88 、89 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2)画一画,说一说。小松鼠一次能跳2 格,小猴一次能跳3 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 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 次呢?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 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 和3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完成教材第89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 的倍数;6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 的倍数。总人数在40 以内,所以是求40 以内4 和6 的公倍数。1、教学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出示例2)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明了地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尝试求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 和8 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6 的倍数:6 ,12 , 18 ,24 ,30,36,42,48 …8 的倍数:8 ,16,24,32,40,48 …方法二:先写出8 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 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8 的倍数:8 , 16 , 24 , 32 , 40 ,48 … 方法三:先写出6 的倍数,再看6 的倍数中哪些是8 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 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 的倍数,第一个是6 的倍数的,就是8 和6 的最小公倍数。方法五:用分解质因数法。首先分别将6和8分解质因数,再找出两个数共有的质因数;最后将这些共有的质因数和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问:为什么要将共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8和6的公倍数,既要是8的倍数,又要是6的倍数,就必须包括8和6的所有质因数。而最小公倍数是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8的质因数有2、2、2三个,而8的最小倍数是8,也就是说,凡是8的倍数起码有2、2、2三个质因数。6的质因数有2和3两个。而6的最小倍数是6,也就是说,凡是6的倍数至少要有2、3两个质因数。8和6的公倍数,既要包括8的所有质因数,又要包括6的所有质因数,8和6公因的质因数有2,那么8和6的最小公倍数了里除了2这一个质因数外,还必须包括8的另两个质因数2、2和6的另一个质因数3。)方法六: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乘2乘3 …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题。2、独立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2 题。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 、乘3 .得到其他公倍数。3、完成教材第90 页的“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指出: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倍数了。四、全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设计:最小公倍数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8的倍数:8、16、24、32、40、48、……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教学反思:有最大公因数的学习作基础,学生十分容易就迁移到最小公倍数。所以,今天无论是概念的学习,还是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都十分顺畅,仅用一节课就完全了全部教学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找倍数的方法,还学会了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对于教材中例1到底该如何处理,我还是有一些困惑。新课标教材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引入进行了改革。从问题情境入手,促使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方式亲自动手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感悟,为抽象出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基础。可我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很难将解决问题与公因数建立起联系,因此采取了直奔主题的方式,以纯数学研究的方式引出了概念。今天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我再一次“剥夺”了学生动手探究的权利。其实,用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墙砖,在教材附页的点子图上拼一拼或直接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如果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他们是能够探究出结果的。而且教具的准备相对于最大公因数而言也要方便得多,可以由学生课前独立完成。可今天,我却没有让学生手动起来,而是想通过对比,分析,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从而快速达到直奔主题的目的。课堂中,我以下面三个提问,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异同:1、最大公因数中铺砖的问题与今天铺砖的问题区别在哪里?2、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3、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学生仅通过观察推理,很快便得出了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3和2倍数的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了,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少了,思维的程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这两少两多如何衡量其是利大于弊而是弊大于利呢?如果是您,会觉得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探索后发现正方形边长与公倍数之间的关系好呢?还是引导学生有序思维,再通过直观演示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