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诗词
?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
桐深院锁清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
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
后代很有影响。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走进苏轼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
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
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
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被贬谪到在济南,相
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
联翩,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感慨万千,
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
古的中秋词。
写作背景朗
读
诗
歌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把酒:端起酒杯。宫阙:宫殿。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不胜:经不住。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比得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
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
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何事:为什么。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
圆。千里:相隔千里的人。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
月光。
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
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
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
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
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
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
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
赏这美好月色。朗读诗词,思考下列问题:
1、词前小序可否去掉?其作用是什么?
2、词的上、下阙各写什么?怎样联系起
来的?
上阕:
下阕:
望月(写景)
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赏析上阕
1、词的上阕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
虚景:
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朱阁、 绮户
宫阙(琼楼玉宇)
2、细细品味上阕,并说说在上阕中作者的心理变化
是怎样的。
作者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1、下阕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赏析下阕
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
恨:深深的遗憾。恨月亮总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
因与亲人别离而恨,也因被贬而恨。难:自我安
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
都是自然常理,无需伤感。但愿:只希望。充满
期待和祝愿。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
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
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途多舛,然而苏
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诗句,旷达、乐观地对待不幸,发出了“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3、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时间
空间都不能阻隔思念的人,让对于明月的
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
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也包含了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
表示的美好祝愿。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
发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
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
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
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主题归纳当堂检测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
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
里“此事”是指:
3.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
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