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我们都学过哪些描写景物的诗
句呢?大家一起来说说看吧!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会认“暝、浣”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
”等6个生字。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
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2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
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歌感情。
3
——·会认字·——
暝浣 榆 畔 更 聒
mínghuàn yú pàngēng guō
——·会写字·——
孙
sūn 音序: S 结构: 左右
偏旁:子 笔画数: 6
组词: 子孙 孙子
笔顺:
泊
bó 音序: B 结构: 左右
偏旁: 氵 笔画数:8
组词: 停泊 淡泊 漂泊
笔顺:
愁
chóu 音序: C 结构: 上下
偏旁: 心 笔画数:13
组词: 乡愁 愁苦 多愁善感
笔顺:
寺
sì 音序: S 结构: 上下
偏旁: 土 笔画数:6
组词: 寺庙 山寺
笔顺:
榆
yú 音序: Y 结构: 左右
偏旁: 木 笔画数:13
组词: 榆树 榆钱
笔顺:
畔
pàn 音序: P 结构: 左右
偏旁: 田 笔画数:10
组词: 耳畔 河畔
笔顺:
——·走近诗人·——
王维(701年
-761年)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
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
“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相
思》《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题 解·——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
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初读感知·——
望洞庭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 /
/ / / /
/ / / /
/ / / /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
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
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
第三联中的“归”和“
下”字的停顿。及最后
一联中“自”的停顿。
——·诗意解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新】刚刚。
注 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翻 译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
得格外凉爽。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
泉水在石上流淌。
秋
山
图
空山新雨
初秋傍晚
空幽宁静
气清神爽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
霁,万物一新,树木
繁茂, 空气清新,高
山寂静,宛若世外桃
源。
月
泉
图
松间明月
石上清泉
宁静空明
清幽洁净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
的虬枝翠叶,星星点
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
泻于山石之上,在月
光辉映之下,宛若一
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
光。
——·诗意解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洗涤衣物。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泛指隐居的人。
注 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 译
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
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任凭
春花春草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山
居
图
竹林浣女
莲塘渔舟
勤劳淳朴
平和安乐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银竹林里传来浣女的
嬉笑声,她们正为什
么事情而开心着呢?
莲叶摇动,水波荡漾,
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
盈地穿过荷花丛,这
一切又使得寂静的山
林热闹起来。
——·讨论交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
作两种排列:
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
?
①“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
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
的神奇美妙。
③这样写先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见其行,未
见其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讨论交流·——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
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
子,全诗境界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
句?为什么?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
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
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
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
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
高洁情趣。
——·整体感知·——
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
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
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
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
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结构梳理·——
山
居
秋
暝
山居之景
山居之人
明月松林
清泉岩石
(动静结合)
浣衣之女
渔舟之人 (以动衬静)
清
幽
留
(隐居)
——·走近诗人·——
张继(生卒年
不详)
唐代诗人,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
湖北襄阳)人。生平事迹不详,与刘长卿
为同时代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
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代表作品:《枫桥夜泊》等。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初读感知·——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
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
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
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 /
/ /
/ /
//
——·诗意解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注 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翻 译
遥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
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枫树和
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诗意解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城的副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注 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 译
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敲钟的声音传到
了客船上。
——·知识锦囊·——
寒山寺:坐落于苏
州城西5公里处的枫桥镇,
始建于南朝梁,距今已有
1400多年的历史。
——·整体感知·——
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枫树、
渔火、寒山寺等都是静态描写,钟声传来是动态描
写。安静的环境和钟声反衬出了诗人烦闷的心境。
从“客”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结构梳理·——
枫
桥
夜
泊
所见
所感
凄凉
愁闷所闻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对愁眠
寂寞的夜晚,四处漂泊的诗人在苏州城外的
枫桥边,看着月亮西沉,听着乌鸦啼叫,面对点
点渔火,加上夜半悠长的钟声,诗人难以入眠,
只有忧愁相伴,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家乡的
亲人?自己的前途?还是……请你猜测一下诗人
的心理,写一写他的心理。
——· 小练笔 ·——
长
相
思
清
•
纳
兰
性
德
——·走近诗人·——
纳兰性德
(1655—
1685)
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
旗人。文武双全,尤长于词,被誉为
“清代第一词人”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
独具特色”。
代表作品:《纳兰词》《通志堂集
》《饮水词》等。
——·词意解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千帐】这里是虚数,指帐篷很多。
注 释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翻 译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
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叠用 山长水远,凸显将士
们行军的艰难。
远离故乡,朝着山海关之
外进发,途中必定也要忍
受思乡之苦。
——·词意解读·——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
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聒】声音嘈杂。 【故园】故乡。
注 释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翻 译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
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
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上阕
山高水广的场景
气势庞大的队伍
下阕
细腻哀婉的人物
内心世界
鲜明
对比
巧妙
结合
升华了羁旅怀乡的
主题,意境深长。
——·整体感知·——
《长相思》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
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体现了
浓浓的羁旅怀乡之情。
该诗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用边塞独有的风景
和将士的无眠思绪来表达思乡之情。
状元成才路
长相思
上阕
叙事 山长水远,行军艰难
写景 帐灯千盏,队伍庞大
下阕
写景 风雪交加,声音聒耳
叙事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
羁
旅
怀
乡
——·结构梳理·——
——· 小练笔 ·——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
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
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
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
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新课导入
你最喜欢一年中的哪个季
节呢?把你喜欢的理由分享给
大家听一听吧!
清少纳言(约966~约1025)清是姓,少纳言
是她在宫中的官职。她是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
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
称为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
定子身边的女官。代表作品有《枕草子》。
走近作者
被后世誉为“日本散文鼻祖”的《枕草
子》是清少纳言一生除却和歌以外传世的唯
一作品,在这部几乎可以说是凡事必录,被
作者戏言为“笔也写秃了”的作品中充溢着
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变化的微妙之美,
以及属于平安时代的斑驳的风俗世相、复杂
的人情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的瞬
间之美。
知识锦囊
学习目标
1.会认“窠、旷”等6
个生字,会写“黎、
晕”等9个生字,正确
读写“黎明、红晕”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感受景
物的动态美,体会作
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
特韵味。
会 认 字
窠 旷 怡 凛 冽 逸
kē kuàng yí lǐn liè yì
会 写 字
黎
lí 音序: L 结构: 上下
偏旁: 氺 笔画数: 15
组词: 黎明 黎民百姓
笔顺:
晕
yùn 音序: Y 结构: 上下
偏旁: 曰 笔画数: 10
组词: 光晕 红晕
笔顺:
漆
qī 音序: Q 结构: 左右
偏旁: 氵 笔画数: 14
组词: 漆黑 油漆 如胶似漆
笔顺:
幕
mù 音序: M 结构: 上下
偏旁: 艹 笔画数: 13
组词: 开幕 屏幕 夜幕降临
笔顺:
愈
yù 音序: Y 结构: 上下
偏旁: 心 笔画数: 13
组词: 愈合 愈加 每况愈下
笔顺:
旷
kuàng 音序: K 结构: 左右
偏旁: 日 笔画数: 7
组词: 空旷 旷野 心旷神怡
笔顺:
怡
yí 音序: Y 结构: 左右
偏旁: 忄 笔画数: 8
组词: 怡然 怡人 心旷神怡
笔顺:
逸
yì 音序: Y 结构: 半包围
偏旁: 辶 笔画数: 11
组词: 安逸 逃逸 一劳永逸
笔顺:
免
miǎn 音序: M 结构: 上下
偏旁: 笔画数: 7
组词: 免除 避免
笔顺:
词语解释
【朦胧】不清楚,模糊。
【夜幕降临
】
指太阳下山以后,天色渐渐变黑。
【夜幕降临
】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凛冽】刺骨的寒冷。
【闲逸】清闲舒适。
字词练习
一、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巢窠(kè) 比翼而飞(jì)
B. 凛冽(lín) 红晕(yùn)
C. 着实(zhuó) 暖和(huo)
D. 黎明(ní) 扫兴(xìng)
C
二、辨字组词。
【旷 矿】( )石 空( )
【幕 暮】 落( ) 日( )
矿 旷
幕 暮
三、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心旷神怡
站在船头,放眼大海,真叫人心旷神怡。
课文解读
春天最美是黎明。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
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
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
紫的彩云。
春天,最美的时间是
_____ ,最美的景物
有_________。
黎明
天空和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
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
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儿
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
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
虫儿,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
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夏天,最美的时间是
_____ ,最美的景物
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夜晚
漆黑的夜晚和飞行
的萤火虫
随堂练习
翩翩飞舞 蒙蒙细雨
试着写几个AABC式的词语。
念念不忘、欣欣向荣、斤斤计较
亭亭玉立、愤愤不平、息息相关
滔滔不绝、跃跃欲试、历历在目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
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
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
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
声、虫鸣听起来也叫人心旷
神怡。
秋天,最美的时间是
_____ ,最美的景物
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黄昏
点点归鸦、成群结
队的大雁、夕阳等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
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雷无霜的凛冽的清晨,
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
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
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
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冬天,最美的时间是
_____ ,最美的事情
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早晨
在冬日的早晨手捧
暖和的火盆
感悟提升
这篇短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述四
季之美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热
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的感情。
新课导入
听一听音频《百鸟朝凤》,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鸟的天堂
巴 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
家。他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
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的
一座小岛上,有一株500多年树龄
的大榕树。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
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
亩土地,独木成林。树上栖息着成
千上万只鸟,成为鸟的天堂。1933
年,巴金来到此处游览后,写下了
散文——《鸟的天堂》。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
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陆续、规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领
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结合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领悟作者抓住特
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会认字
桨 桩 暇
jiǎng zhuāng xiá
会写字
jiǎng
桨
音序: J 结构: 上下
偏旁: 木 笔画数: 10
组词: 船桨 划桨
笔顺:
róng
榕
音序: R 结构: 左右
偏旁: 木 笔画数: 14
组词: 榕树
笔顺:
jiū
纠
音序: J 结构: 左右
偏旁: 纟 笔画数: 5
组词: 纠正 纠纷 纠缠不清
笔顺:
zhuāng
桩
音序: Z 结构: 左右
偏旁: 木 笔画数:
组词: 树桩 木桩 小事一桩
笔顺:
10
zhǎng
涨
音序: Z 结构: 左右
偏旁: 氵 笔画数: 10
组词: 涨潮 涨价
笔顺:
tǎ
塔
音序: T 结构: 左右
偏旁: 土 笔画数: 12
组词: 宝塔 佛塔 聚沙成塔
笔顺:
shāo
梢
音序: S 结构: 左右
偏旁: 木 笔画数: 11
组词: 树梢 喜上眉梢
笔顺:
xiá
暇
音序: X 结构: 左右
偏旁: 日 笔画数: 13
组词: 空暇 闲暇 自顾不暇
笔顺:
méi
眉
音序: M 结构: 半包围
偏旁: 目 笔画数: 9
组词: 眉毛 愁眉苦脸
笔顺:
pāo
抛
音序: P 结构: 左右
偏旁: 扌 笔画数: 7
组词: 抛弃 抛开 抛砖引玉
笔顺:
词语解释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缝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
【静寂】没有声音,很静。
【不可计数
】
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
【应接不暇
】
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字词练习
茂盛——(
)
灿烂——(
)不可计数——( )
茂密 辉煌
数不胜数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一、比一比,再组词。
浆 (
)桨 (
)
泥浆
船桨
塔 (
)搭 (
)
宝塔
搭配
暇 (
)瑕 (
)
闲暇
瑕疵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1~4)
写“我们”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游玩。
第二部分
(5~9)
写“我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近
看大榕树的情景。
第三部分
(10~13)
写“我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
到群鸟欢腾的景象。
第四部分
(14)
写“我”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
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有规
律的划桨声比作一支乐曲。写出了“我
们”走进自然时的那种愉快的心情。
课文解读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
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
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写出了榕树的茂盛
拟人化的手法,准确生动地刻
画了从远处看到的榕树的姿态。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
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
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
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
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
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
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
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你从这段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生命
力的涌动,也感受到了大榕树的蓬勃生机。
阅读第十二自然段,思考:
自主阅读
1.两个“到处”写出了什么?
2.最后一名话写出了鸟的什么特点?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
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
处都是鸟影。
两个“到处”用得
非常恰当,直接说明鸟
的数量多,数不胜数,
表现出“鸟的天堂”的
热闹景象。
两个“到处”有什么好
处?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
法。“大、小、花、黑”写出
了鸟的种类多和颜色多;“有
的……有的……有的……”写
出了鸟的形态各异。
讨论交流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情况有什么不同
?
次序
第一次到“
鸟的天堂”
时间 所见景物 特点
傍晚 榕树 大、茂盛
第二次到“
鸟的天堂” 早晨 鸟 多、欢快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
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
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
是鸟的天堂啊!
本段中加引号的“鸟的
天堂”和不加引号的“鸟的
天堂”有什么不同?
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
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
堂”是作者亲眼所见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
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中,
大榕树确确实实是鸟的天堂。
讨论交流
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
榕树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当地的居
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
的肥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繁茂。鸟儿在
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说这
里是鸟的天堂。
感悟提升
走进鸟的天堂,那美丽迷人的南国风光扑
面而来,满眼蓬勃的绿意,生机无限;满树欢乐
的鸟儿,纵情歌唱,这树与鸟、人,与自然的和
谐之美令人怦然心动。愿我们都能将这份美好珍
藏心底,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写法特点
点
面
结
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
景物特点的详细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
体现深度;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
景物的概括性叙述或描写,“面”可以顾及
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
映人、事、景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达思
想,抒发感情。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
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
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
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
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
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
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
真好听。
结构梳理
鸟
的
天
堂
第一次
(傍晚)
大榕树
第二次
(早晨)
干:不可计数
枝:枝上生根
根:直垂地上
叶:充满生机
(静态美)
群鸟 多
到处鸟声
到处鸟影
欢:叫、飞、扑
(动态美)
一、根据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看到这幅图,我想用词语
“ 、 ”
来形容图中的大榕树;我想
用成语“ ”来形容
图中的鸟的数量;如果我在现场看到这么多鸟儿齐飞
的景象,我想用“ ”来表达我当时的感受。
随堂练习
枝繁叶茂 郁郁葱葱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并没有看到_ _,而是由
_ _到__ _地观察到大榕树的_ _、_ _和__ ___
的特点,作者抓住这些特点,对榕树进行了_ __态的描
写,突出了榕树奇特的美。
远 近 茂盛 生机勃勃
静
鸟
大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其他作品,召
开“走进巴金”文学交流会。
2. 通过对课文《鸟的天堂》的学习,你一定掌
握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请拿起笔来,
描写一个场景,要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课后作业
新课导入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
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
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
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
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
……5
贾平凹
月 迹
走近作者
贾平凹,出生于陕西丹凤县,1974年开始
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他的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文字简练,笔墨
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代表作品有:《商州》《浮躁》《废都》
《白夜》《秦腔》等。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清寻月的过程。
1
把握寻月的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了解
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会 认 字
累 袅 嫦 娥 嫉 妒
léi niǎo cháng é jí dù
瓷
cí
词语解释
【款款】缓慢。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
望着,都不说话。
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
人做什么事情?
时间: 中秋的夜里
地点: 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人物: 奶奶、我和弟妹
事件: 寻月亮
再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
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月亮有
没有什么变化呢?
“镜中看月
”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先是一个白道 再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
先是一个白道满盈了慢慢儿又亏了
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院中望月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
有这般亮的
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
不知道满圆去哪儿了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
“河中寻月”
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结合全文,孩子们的心情在
寻月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着画出相关的语句,和同桌
交流交流。
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1
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2
我们都吃惊了。3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4
我们来了兴趣,就寻出门去。5
童
心
升
华
之
迹
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
烈好奇心。
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童心的纯洁美好。
我们这一群孩子能够找到月亮,奶
奶起着重要作用。从文中找出奶奶的活
动,并简单分析奶奶是怎样一个人。
①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
②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③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
然,寻找美,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
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重点探究
“我们便争执起来,
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
自己的。”大家为什么
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
解。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
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
好事物,都争着希望自
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
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
渴望、向往之情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
的。”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呢?
月亮是属于我们任
何人的公共财富,我们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
美丽的权利
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呢?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
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
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拓展延伸
美好就在身边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
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
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
生活处处存在“美”,时时都有“好”,让我们用
这双擦亮的眼睛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