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
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
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
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滨州黄河大桥
12 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
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走近作者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
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作家、
记者,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家园笔
记》,中篇小说集《大厂》,短篇
小说集《绝唱》等。
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书记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搀扶 丈夫
我会读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呻吟
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
叫。 咆哮
走路不稳像要跌倒的样子。 跌跌撞撞
词语解释
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
,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
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
句子?读一读。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
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A.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B.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句子赏析:下面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
A句写得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
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
势凶猛。
句子赏析:下面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 ◇A.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B.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A句写得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山洪比作野马,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
可阻挡的气势。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洪水疯狂
肆虐的魔鬼形象。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表现了洪水猛兽般狰狞的面目,把洪
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侧面写出了形势的危急,烘托
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
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
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
了吗?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
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
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
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
向那木桥拥去……)
惊慌失措的人们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下床,却一脚踩
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
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
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
回来。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
排在后边!”
一百多号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在这危难的时刻,老汉下了一道什么命令
?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
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
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
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
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
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 她来祭奠两个人。
• 她丈夫和她儿子。
文章最后点明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使读
者恍然大悟,懂得了老汉这样对小伙子的原因。
文章最后几段单句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加强了
故事的悲壮色彩。
1.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
子”的关系?你认为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
• 在洪水面前,老支书选择了让村民先走;
• 在群众与党员面前,他选择了( );
• 在自己与小伙子之间,他把生的希望( );
• 唯一没有想到的是( ),
• 老支书真是( )!
党员
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一个好书记
党员小伙子
此时,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桥?
窄窄的木桥
不结实的木桥
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他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山
生死桥 逃命桥 生命桥
救命桥 希望桥……
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
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
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桥
这是一座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不朽的
生命之桥!是老支书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
生命桥!这座桥也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
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啊,老汉!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的洪水
一
座
山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饱含着宽广无私的爱
啊,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
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可
以看出来?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
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
像只豹子。
边边品悟:这是一位_ __________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 比喻 一座山
沉着、镇定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
,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
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
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
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
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山”。
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几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
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
强表现力。
想像一下,此时此
刻,在儿子被吞没的一
刹那,老汉如果能喊,
他要喊的可能是什么?
拓展延伸
一、选择填空。
大雨接连下了两天,山洪暴发,洪水(
)着、( )着( )而下,以( )之
势向村子里袭来,村子里的房屋都发出了
“( )”。
A.呻吟 B.狞笑 C.狂奔
D.势不可挡 E.咆哮
E B C
D
A
随堂练习
本文构思新颖别致,设置了悬念,前后
。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
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将
小伙子推上了桥,但这时木桥塌了,最后写洪水退
了之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
,一个是 。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
人心的效果。
照应
她的丈夫 她的儿子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同学们,再见!
13.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伟大的俄国
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全部创作
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
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
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
巨大的影响。
走近作者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
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
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
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高潮。
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
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
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写作背景
大声朗读课文,标出不会读的字。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
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
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整体感知
渔夫 轰鸣 沉思 风暴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敲门 困难 阴冷 脸蛋
阴冷 脸蛋 清新 渔网 槽糕 倒霉
忧虑 湿淋淋 自作自受 汹涌澎湃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字词学习
1.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
)
2.形容人心神不安定的样子。 (
)
3.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
)
4.担忧、思虑。本文指渔夫为以后的生活忧愁担心。
(
)
5.形容声势浩大。 (
)
6.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
)
根据意思写词语。
自作自受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忧虑
汹涌澎湃
抱怨
词语解释
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
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讲桑娜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
病死,便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里。
讲桑娜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焦急等待
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段(第3—11自然段):
第三段(第12—27自然段):
理清脉络
“穷人”指的是哪种人?课文中写了
哪些穷人?你从课文哪些内容的描写中感
受到了他们的“穷”?
穷人的意思是贫困的人。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
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
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
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从生活看出“穷”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
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
暴,外面又黑又冷……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
感到心惊肉跳。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这样恶劣的天气还要
出海打鱼,是为穷困
的生活所迫啊!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
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
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
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感受“穷
”
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
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
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
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
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
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
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
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在西蒙家里看到“穷”,感受爱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从反面衬托他们的贫穷
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
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
“穷”,其实他们很“富有
”。你支持这种观点吗?
示例1:我支持这种观点,因为他们很善
良,善良这种珍贵的品质是用钱买不到的,
是无价之宝。
示例2:支持。尽管他们生活及物质上贫困,但他们富
有同情心,精神上富有,这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问题探究
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她
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在最使你感动的地方写上
简单的批注。遇到不懂的或感
兴趣的问题,在旁边做上标记。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
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
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
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
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勤劳能干 环境描写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
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灯
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
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桑娜
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心地善良——关心、同情他人
桑娜用头巾裹住孩子,
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
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
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
样做不可。
心理活动描写
天性善良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那么
。
(3)桑娜想:与其 ,不如 。宁可
,也要 。
“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用下
面的句式说说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给家里增加负担
不抱 抱
被指责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词的意思:一定要这样做。说明了她心地善良,即使
冒着生活经济上的困难,也要照顾这两个孩子。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
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
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
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
一顿也好!”
朴实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孩子。
心理活动描写
这段心理活动出现了很多省略号,这
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想一想,桑娜在
忐忑不安的情况下,还可能想到什么。
1、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3、表示语意的跳跃。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
十一下……
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表示语意的跳跃。
“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
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
些什么呢?”
“我嘛……缝缝补补……风吼
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
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
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哦,我
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
他们醒来。”
语言描写
朴实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孩子。
因为:桑娜和渔夫有勤劳、善良、
淳朴、富于同情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
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
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
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
样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呢?
展开想象续写这篇文章。
小练笔
14.在柏林
[美] 奥莱尔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中欧平原施普雷河入哈弗河
口处。柏林是德国第一大城市,有750年历史。2000年
成为新德国的新首都。柏林的建筑多姿多彩,蔚为壮观。
人们徜徉街头,随处可见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
式各样的博物馆和巍然挺立的连云高楼。这些美不胜收
而又历尽沧桑、各具特色的建筑,使人强烈感受到柏林
的古典与现代、浪漫与严谨的氛围。
柏林是座文化名城,全年几乎都有文化节,常常眨
眼间街道就变成了舞台,行人变成了观众。
背景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简称二战,
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火
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
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
民共伤亡9000多万人,千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二战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为反动
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反法西斯力量为正义一方,
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历时6年,最终以美国、苏联、
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
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内容简介: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
的一篇微型小说,堪称名篇中的精
品,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
林出发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
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反映战
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
题,它那平静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
包含着强烈的悲愤,但又始终没爆
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认真阅读课前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然后再反复
诵读课文,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文章的内容。
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
片寂静,静得可怕”?
你还有哪些疑问?
理清脉络:
在一辆由柏林开出的
火车上,一位即将奔赴前
线的预备役老兵准备把她
瘦弱不堪而又神志不清的
妻子送往疯人院。
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
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句话,短短的几十字,
写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人物,“尽是”和
“几乎看不到”更是为小说的展开设下了伏
笔,暗示读者健壮的男子都去了前线,反映
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下文中老妇
人的三个儿子都已牺牲相照应。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
坐在他旁边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
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咔嚓咔嚓声。
这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出场 ,有外貌描写也有神态
描写,都极其简短,但又引人深思:老兵已经头发灰
白了,他将去往何方?老妇人虚弱而多病,为何出现
在列车上?“独自沉思”,难道她已经与外面的世界
绝缘,心中只有那盖过车轮声的“一、二、三”?
句段分析:
如何看待老妇人反复数“一、二、三”
?想象一下盖过车轮咔嚓声是怎样在数?
在战争中,老人接连失去了三个儿子,也是
她所有的儿子,因不堪丧子之痛,老人精神失常,
“一、二、三”的数数声,既是对儿子的无尽思
念,也是对战争的血泪控诉。她在拼尽余生地数
着心中代表着三个儿子的“一、二、三”。
与老妇人的独自沉思数数不一样的是,作者
两次写到了小姑娘的笑,“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再次傻笑起来”,为什么?
在这节看似平和的车厢里,有的人似乎忘记
了战争的阴霾,尤其是那两个小姑娘,或许是家
人的保护,让她们远离了战争的残酷,因而无知
地“嗤笑”和“傻笑”,形成悲喜对照,既为后
文老兵的陈述提供了契机,也为文末的“静得可
怕 ”起到了强烈的反衬效果。
老兵说:“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
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
不好。原句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
的关系,这种“他们的母亲”的代称更加直指
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更加显露无疑。
第一个“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是外在的,第
二个“静得可怕”是深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心在流血。
听完老兵的陈述,他们感觉到了战争的威胁正一天天逼近
他们:青壮年已经牺牲得差不多了,连后备役老兵也将奔赴战
场,如果老兵也牺牲了呢?是不是就轮到妇女或者儿童了?老
兵的话将战争的残酷赤裸裸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让人不能不
直面,直面的结果又是如此惨痛,因而“静得可怕”。
小说中两次写到“静”:“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
即车厢里平静了”,“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它们
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小说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
文题却是《在柏林》,有何深意?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
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老妇人由痛心
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
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
可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戕害的不仅仅是列车
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
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品味主旨
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伤
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
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文章中心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
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
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
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
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
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
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感受技法
美国作家奥莱尔,仅仅用不足400字写成的小
小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
击。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
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作
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
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
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总结全文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