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第二单元
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写作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一、识作者
著名记者——沈英甲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83年毕业
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
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
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
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二、知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
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困境。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
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
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 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
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①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
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伴读] ①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执着稻田的故事。
埋头苦干,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他把苍生装在了心头上!三、明文体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
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
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
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
的写法有: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
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四、拓知识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
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
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 000亿元。对此,他
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
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
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
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②
[伴读] ②袁隆平买了两部华为手机,摸了一下豪车,拥有一套别墅。有人就在网
络咒骂。
迟暮英雄被辱骂诅咒,流量明星拿着高价片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问心无
愧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鼠雀之辈,口舌之行。2.感动中国颁奖辞——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
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袁隆平!五、理基础
1.记字音
gěng yū xiān
niè biǎn ruǐ
shū dōu jǐn
yè2.识字形
gěng 田埂
gěng 梗阻
gěng 哽咽
jǐn 饥馑
jǐn 谨慎
jǐn 瑾瑜
biǎn 褒贬
biān 针砭
niè 分蘖
niè 孽障3.辨词义
(1)流传·留传
[辨词]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选词] ①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被后人广为______。
②这个秘方是祖上______下来的。
(2)从而·进而
[辨词] “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递
进关系。
[选词] ①春秋末期,吴国为什么能击败齐楚,______称霸天下呢?
②历史上的宋襄公被后世严重误解,______背上千古骂名。
流传
留传
进而
从而4.积成语
[语境呈现][释义]
①义无反顾:
②在所不惜:
③刻骨铭心:
④力排众议:
⑤鹤立鸡群: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极力排除、反驳各种不同的意见。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
显得很突出。*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一、知背景
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
“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
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③。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
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
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
文是《北京日报》记者在1977年采访张秉贵同志后写的通讯。
[伴读] ③张秉贵在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将旁人眼中简单的售货升华成为一门服
务的艺术。二、理基础
1.记字音
xī ǎi nì
pǐ qiàng bàng
2.识字形
ǎi 和蔼
ǎi 雾霭
bàng 过磅
pāng 滂沱
jué 掘进
jué 崛起
chè 彻底
qī 沏茶3.辨词义
(1)传颂·传诵
[辨词] “传颂”侧重“颂”,传播颂扬。“传诵”侧重“诵”,指辗转传播诵读。
[选词] ①这些经典文章都被广泛地______。
②人们______着这个感人的英雄事迹。
(2)质问·质疑
[辨词] “质问”指诘问、责问。“质疑”指提出疑问,即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
答。
[选词] ①韩愈敢于______、敢于创新的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②面对父母的_______,他语无伦次地不知如何解释。
传诵
传颂
质疑
质问4.积成语
[语境呈现][释义]
①熙熙攘攘:
②体贴入微:
③不约而同:
④全神贯注:
⑤和颜悦色:
⑥座无虚席: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形容和蔼喜悦的脸色。也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探界者”钟扬
一、知背景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
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
53岁。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
念这位良师益友。④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伴读] ④箪食瓢饮,筚路蓝缕,十六年如一日,他是将论文写在山川大地上的科
学家,以53年的人生做到了别人100年也做不完的事。二、拓知识
钟扬事迹:立心天地厚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
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
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
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颁奖辞: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
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
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三、理基础
1.记字音
jiè kǎn chuàng
zhuàn pā yì
liǎn dàng liàng
jiá2.识字形
chuàng 悲怆
cāng 沧浪
yì 洋溢
shì 谥号
liǎn 收敛
liàn 入殓
dàn 诞生
xián 垂涎3.辨词义
(1)执着·执意
[辨词] “执着”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
舍。“执意”指坚持自己的见解、主张等。
[选词]
①坚持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使你______向前走的品格,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
②他______要走,也只好各从其志,不再勉强了。
(2)沟通·勾通
[辨词] “沟通”指使彼此相通,是中性词语,如“沟通南北”。“勾通”指勾结串
通,是贬义词,如“勾通土匪”。
[选词] ①他们内外______,侵吞了巨额公款。
②爱是______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执着
执意
勾通
沟通4.积成语
[语境呈现][释义]
①戛然而止:
②雷厉风行:
③跌宕起伏:
④五大三粗:
⑤有目共睹:
⑥开门见山:
形容声音突然而止。
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
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打开门就能看见山。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结构图示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主旨归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
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
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
”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
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优
秀的共产党员,以“为人民服务”
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
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
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探界者”钟扬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新闻通过回顾钟扬教授生平
的事迹,热切赞美了钟扬忠于祖
国、奉献人民、不懈探索追求的
“种子”精神。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精心选材,以事写人——赏析新闻的选材
任务导引
比起其他文体,新闻的选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用事实说
话。用事实说话,就是用具体的材料写新闻,离开了具体的材料就不成其为新闻了。
本课三篇新闻都是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凸显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学习时要
注意品读。任务设计
1.《喜看稻菽千重浪》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
的精神? 概括事件主要格式:谁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某事,结果怎样。
答案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
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②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③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体
现了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精神。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
交稻的文章。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
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⑥袁隆平正
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的精神。2.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答案 ①困难: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②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
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
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选取了张秉贵同志的哪些素材来表现他的“一团
火”精神的?
答案 新闻先通过柜台三件小事写出了张秉贵同志热心为民的服务态度;然后回顾
了他辛酸的童年经历和在旧社会的遭遇,点出他热心态度的原因;再通过顾客对张
秉贵的温暖回馈,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继而激励他更热情诚挚地为人民服
务;最后用读者对张秉贵精神的赞美和传扬表现出“一团火”精神在延续。文章选
材角度多样,但都是紧紧围绕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来选材的。4.《*“探界者”钟扬》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答案 本文围绕钟扬为科学而探索的精神,选取了从求学少年,到采集种子、研究
种子,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带学生,直到为科学而献身的各种经历素材,按照
时间顺序展开行文的。5.(拓展延伸)新时代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在平凡岗位铸就新时代英雄精神,请课
下搜集相关新闻,并注意总结优秀新闻选材的特点。
可参照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
答案 (示例)①雪线邮递员其美多吉情系邮政绿,永当螺丝钉,30年扎根雪域高原,
传递着党对藏区的巨大关怀,把党中央和藏区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②在万米高空
突然发生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时,中国民航英雄机组临
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③时代楷模曲建武毅然放
弃仕途,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思想政治课
教师和班级辅导员,传道,授业,解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扑在了工作上,一片丹
心育桃李,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诗和远方。任务探究二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任务导引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也是通讯报道中描写人
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元。在通讯中,恰如其分的
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真实性,它是通讯中最丰
富的表情符号。任务设计
1.请赏析下面《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文句。
①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
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答案 作者用“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
地抓住了主人公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
抚摸”三个动词,就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
不苟的个性。②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
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
看着土壤。
答案 作者用“眯起”“打量”“蹲下”“翻看”几个动词,写出了袁隆平工作认
真、敬业的科学精神。2.袁隆平谈“梦”这一细节体现出袁隆平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从袁隆平谈“梦”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人,他有
着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追求的精神。
3.请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赏析以下句子。
赏析句子=修辞方法+表达效果+事物特征+表达感情
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
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答案 这里的细节描写,通过在柜台里和下班后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张秉贵工作时
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现了他的“一团火”精神。4.阅读《*“探界者”钟扬》,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 原句: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
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
都称他为“钟大胆”。
赏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钟扬在工作时的外表形象,“黑色双肩包”“磨
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写出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但探寻种子
生命的边界,也在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5.(拓展延伸)细节是通讯的生命。请阅读下面材料片段,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对于写人物而言,可以是外貌的细节,也可以是动作的细节,也可以是语言或
者心理的细节。
(1)我一边和周(周恩来)说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因为在中国像其他红军领袖一
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
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实有一种吸引力。
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物。
(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
答案 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外貌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精干、质朴、热情、
有抱负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2)……很多人发现,无论开会、做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
部。他棉袄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
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住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
日子久了,他办公室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答案 选取了焦裕禄同志同涝、沙、碱的斗争中肝病越来越重的细节,表现出了焦
裕禄同志一心为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深化了主题思想。任务探究三 抒情议论显主旨——赏析新闻抒情议论的句子
任务导引
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
感情,尤其当写到感人之处,作者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直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用
以表达自己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1.《喜看稻菽千重浪》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了议论和抒情,请找出文中议论性
的语言,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示例)原句: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
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
顾地坚持研究。
作用: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
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2.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下面《*“探界者”钟扬》开头一段文字的特点,并分析
其作用。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
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
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答案 用议论性的文字对人物进行全方位定位评价,让读者对人物有全面的认识,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于人物事迹的介绍。3.(拓展延伸)人物通讯《躺着的人生,站立的事业》报道了残疾青年马文仲和妻子矢志
办学让“差生”走上成才之路的事迹。请结合新闻开头,写一段议论的文字。50字
左右。
开头:“10年前马文仲拖着残疾的双腿办起了小学差生补习班,至今已让1 000余名
儿童复学,并把800名小学生送进了中学。”
答案 (示例)马文仲的人生是躺着的,但他的事业是站立的,他的精神是高大的。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
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
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
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
”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
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
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
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
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
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材料二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
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
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
5% 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
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
就是金字招牌。
上世纪80年代他最负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
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
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
‘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
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
一种意义上的坚守。”材料三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
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
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上世纪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
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
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
往田野的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
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B.袁隆平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和豁达,对于外界对他的所有争议,他都不予理会。
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三不稻”确实有问题,这体
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
为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
解析 A项,原文是“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B项,原文是“但关于
超级稻,他绝不退让”;C项,“超级稻”和“三不稻”概念混淆。
答案 D2.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 ①专注科研 ②不慕名利 ③勇于担当 ④甘于奉献 ⑤乐于创新3.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
么?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
答案 ①袁隆平坚守的是他的水稻研究,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几十年如一日,
不管失败多少次仍然坚持创新;无论别人对他的研究有着怎样的争议和质疑,他都
不卑不亢地回应,并对国家和人民负责。②袁隆平放弃的是对名利的追求、对家人
的守护。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一
开始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隆平高科”,都说明他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为了
研究,他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错过了与妻子大部分的相处
时光。③他的“放弃”是另外一种“坚守”。他放弃了名利,放弃了对家人的守护,
都是为了坚守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这“坚守”与“放弃”正体
现了袁隆平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知背景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
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①”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
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
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
神”。本文就是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
[伴读] ①工于形,匠于心。十年磨一剑,一剑传古今。二、明文体
时__评②
时评指报刊上评论时事的文章。优秀的时评一般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
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既讲明道
理,又发表议论,解疑释惑,情真意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体现出一股生气、正
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因此,它往往比一般的思想评论、杂文
产生出更加强烈的社会效果。
[伴读] ②时评就应该把“直面热点、理性述评、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作为原则。三、拓知识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
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
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国务院常务会新闻
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③”这一提法。
2016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伴读] ③一言以蔽之,推动“品质革命”,唯靠改革。四、理基础
1.记字音
míng ti zhuó
zhàn yì yōng
zhù zhēn
2.识字形
zhù 铸造
chóu 田畴
yì 造诣
zhī 脂肪
zhàn 精湛
kān 不堪
shū 特殊
zhū 诛杀3.辨词义
(1)精湛·精深
[辨词] 二者都有水平高、程度深的意思。“精湛”侧重在技艺深,不可超越;“精
深”侧重在内容深,不易了解。
[选词] ①顾医生的医术很______,在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②他最大的爱好是读博大______的古典哲学。
精湛
精深(2)风尚·时尚
[辨词] “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偏精神化;“时尚”指
的是一种流行观念或者趋势,偏物质化。
[选词] ①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______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
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②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为权威所吓,也不为
______所迷惑。
风尚
时尚4.积成语
[语境呈现][释义]
①不谋而合:
②雕虫小技:
③离群索居:
④炉火纯青:
⑤废寝忘食:
⑥出类拔萃:
⑦巧夺天工:
⑧格物致知: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
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
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
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
心态,也廓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
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
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起承转合脉络清——分析文本论证思路
任务导引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
纳整理。文章的结构安排都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结构组
织是否清晰、严密,可以表明作者写作的思路是否清晰、流畅、严谨。任务设计
1.阅读文本,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本文开宗明义,点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接着引用《说文解字》观点,点出
什么是工匠精神,然后寻因溯果,层层深入,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阐
明该怎样,不该怎样。最后联系实际,回扣中心,升华主旨。
2.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的论述思路。
答案 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从作家的话引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不
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3.(拓展延伸)请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的论证思路。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
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
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
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答案 首先提出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
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任务探究二 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任务导引
论述类文本要讲求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所谓统一就是观点要统帅材料,材料要证
明观点。而材料要千方百计靠近观点,也就是说要显示出自己的意向,从而被观点理
解并接受。本文论点明确、具体,论据充分,学习时要注意分析。
任务设计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是如何充分运用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所选用的理论论据都是围绕这个论点
展开论述的。如引用《说文解字》的观点,点出了什么是工匠精神;接着从正反两
个方面分别论证了工匠精神的内涵。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答案 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
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
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
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
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
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
文中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什么观点?
答案 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
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
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
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
的独特思考。
文中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什么观点?
答案 引用陆游咏梅的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
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缺乏“工匠精神”,损害的是国家利益,浪费的是社会资源,恶化的是生活品质。
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
一是创造生长“工匠精神”的心灵环境。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公元前历史学家
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载说:埃及金字塔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的。1560年,瑞
士钟表匠塔·布克在游览时石破天惊地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
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
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一推论都被当作一个笑料。然而,400年之后的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
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由此证明了塔·布克的推断。自由的心
灵环境可以充分激发个体潜能,调动个体积极性。
——选自《“工匠精神”从哪儿来》
材料二
让心中驻进“工匠”,需要心怀热爱与欣赏。正如那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面
对同样盖房子的工作,在第一位工匠看来,只是在做砌砖的工作;在第二位工匠看来,
是在盖房子,让人有所居;在第三位工匠看来,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让这个城市变得更
美丽,让住进房子的人能够更开心、幸福。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心存热爱,才能
更长时间地坚持与付出。 ——选自《让心中驻进“工匠”》材料三
①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截的法门。唯有朱子解得
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
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
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
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③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
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
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
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
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选自《敬业与乐业》1.材料一中交代塔·布克是瑞士钟表匠身份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塔·布克对金字塔非奴隶所造这一推断出人意料、新奇惊人。塔·布克作为瑞
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以其职业敏感推断出只有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才能
将金字塔造得如此完美,诠释了文章的标题。瑞士钟表闻名于世,进一步强调精雕
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之可贵,使论证更充分。
2.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案 首先,提出“让心中驻进‘工匠’,需要心怀热爱与欣赏”的观点;然后,
选取三位工匠对待同样盖房子的工作的不同态度进行具体论证;最后,总结出只有
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更长时间地坚持与付出。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
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结合“敬业、乐业”,谈谈你将如何贯彻“工匠精神”。
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
心无旁骛。凡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努力追求,
力争获得成功。作为学生对待学业更要入脑,走心。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识作者
小苏——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①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
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
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
书②,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伴读] ①苏轼被称为“大苏”,苏辙就是“小苏”。
②小苏的书法:二、知背景
《芣苢》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
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
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风格淳朴无华。晚
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本诗
写于苏辙晚年时,很有现实意义。三、明文体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
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
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四、拓知识
关于《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
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
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③是中国现实主义
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
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伴读] ③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六义
“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
法。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
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④,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
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伴读] ④《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十个字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
读xìng。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分“大雅”和“小
雅”⑤。
[伴读] ⑤有一副精绝的对联: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知道为什么叫四诗了吗
?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庙祭祀时演出。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芣 苢
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
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
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
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⑥
[伴读] ⑥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
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五、理基础
1.记字音
fú yǐ duō luō
jié xié yín
pǔ gū lǐn2.一词多义
(1)薄
助词,无实义
迫近,靠近
轻视,看不起
减轻,减少茂盛的样子
采摘
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气
讨取,换取
与“小”相对
宽广,广博
赌,博弈附文白对译
芣 苢
⑦《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这一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
也是绝无仅有的。⑧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这
就是诗歌的魅力。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⑨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⑩久雨忽晴,农人们的惊喜从字里行间洋溢出来。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芣 苢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
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
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
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
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诗歌反映了农忙时节诗人
及家人亲耕务农的场景,表现
了农人抢收时的繁忙与喜悦,
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
的欢乐。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章法各异,古韵悠长——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任务导引
《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诗歌结构形式重章复沓,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
天然音乐美感。而苏诗则为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整。在学习时要注意对这两首不
同体裁诗歌结构进行赏析。
任务设计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案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
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一首格律严整的律诗,请赏析其结构特点。
不妨先思考:古诗、律诗、绝句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这首诗具有律诗的格律特点:①句数固定。总计八句,句子字数整齐划一,
每句七言。②押韵严格。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
首诗通押一韵,韵脚是en、in(在古代属于一个韵脚,即人辰辙),一韵到底,中间
没有换韵。③要求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是严整的对
仗。如就颔联而言,“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败场圃”对“
舞比邻”。④讲究平仄。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本诗
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任务探究二 多种手法,异彩纷呈——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任务导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
各种表现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学习本课两首诗歌时要注意
赏析不同的表现手法。
任务设计
1.《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 诗经手法,要从“赋比兴”的角度思考。
答案 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
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诗歌紧扣“阴霪”和“晴日”两种不同景象展开对比。麦收时节,接连三天
的阴雨,让打麦场遭到破坏而无法使用;而天气转晴,红日初升,给农人们带来了
希望。诗歌通过晴日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3.(拓展延伸)
(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 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
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二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材料三
田 上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
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
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
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
D.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
属于近体诗。
解析 “有绝句有律诗”错误,陶渊明的诗不是律诗,应该属于“古体诗”。
答案 D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
的赞美;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
写了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崔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
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单元学习任务【相关知识】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时可采用
如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标题的揣摩,要能辨别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
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
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关键能力培养——新闻阅读方法指导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
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
社会价值和影响,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
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
于新闻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
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来分析。【实践任务】
阅读以下各个新闻片段,回答相关问题。
1.新闻材料:
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
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辨。在
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
大。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
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南澳镇门朝大海
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晚上8点04分,南澳全镇停电。
——节选自《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问题: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新闻的真实性的?
答案 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
观反映突出真实性,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2.新闻材料:
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但新“哥德堡
”的内脏却设置有高科技设备,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远洋航海安全的要求。瑞典“哥德
堡”号官方网站充满了对“哥德堡”号的溢美之词:“这一工程是传统造船工艺和现
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继承了18世纪的高超手工工艺。任何人在海上见到了升起全帆航
行的‘哥德堡’号,都看不出她和历史上的古帆船有任何区别。”2005年10月,一艘
18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 ——节选自《复活的“歌德堡”号到
了广州》
问题:作者称新“歌德堡”号为“复活的‘歌德堡’”号,是否准确?
答案 非常贴切。“复活”两字使历史与现实、沉船与新船很自然地勾连起来了,
同时也是对文中“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一致”的应证,很好地表现了瑞典人的航
海梦想与行动激情。3.新闻材料:
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
部片中去?
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
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
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
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
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
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
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节选自《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问题: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采访,你认为有
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
备如何评论。
答案 (示例一)不必要。理由如下: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
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二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
来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
举例证明,就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要评论就涉及对与错的问题,
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
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愉快。所以至此记者访谈的目的均已达
到,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示例二)有必要。理由是: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
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
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评论方法: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坚持自己个
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理参考还是有好处的。
评论时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说话的度;二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要真诚。4.新闻材料:
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
“吴××,你知道吗?自从我第一天看见你,就被你深深地吸引。虽然你不很帅,
也很爱逞能,但我心中还是很喜欢你。你的性格和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但后
来,我从别的女生口里得知你甚至‘两天换一个女朋友’时,我很震惊。虽然我很想
找你谈话,但却很害怕别的女生会骂我。我哭了一个星期……”
——节选自《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
这篇题为“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
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问题: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
读者的阅读欲望。试分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答案 这一标题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人前”与“上贴吧”、“乖乖仔”与
“暴粗”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语言简练而且形象生动。5.新闻材料:
连续3~4天的高温使得各大家电空调商场再度人满为患,而在这种天气带来的商
机面前,各大商家的表现和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苏宁在空调行业强大的销售能力
和遍布全国的销售体系第一波抓住了各大空调厂商本年度最后的促销资源,30万台空
调尾货清仓甩卖,价格优势明显,而自营的售后服务力量也保证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市场反应能力较弱的商家则货源严重吃紧,采取服务外包。在淡季减少了
服务安装量的商家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商机的流失。苏宁强大的自营服务能力使空调
再次成为苏宁大战初战告捷的利器。 ——节选自《苏宁秋季大会战初战告捷》
问题:这则新闻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主要采用了衬托手法。突出了主体(苏宁集团)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商
业运作能力。6.新闻材料:
创业艰难。戈壁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袭人,令人无处藏身。那
几年,国家处在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官兵们就打沙枣、挖骆驼刺充饥。这里自然
环境异常恶劣:发射场区空气含氧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冬季严寒,最低气温零下32摄
氏度,夏季酷暑,最高气温42摄氏度,地表温度最高达58摄氏度……官兵们就像胡杨
一样,顽强挺立在大漠戈壁之中。从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到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
运载火箭,从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
从成功发射第一艘试验飞船到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47年的艰巨历程中,他
们用赤诚和智慧,创造了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三个
第一”。功铸九天的部队,永远的胡杨林!
——节选自《大漠英雄——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问题:文章以“大漠英雄”为题,而这一部分为什么要写“永远的胡杨林”?
答案 胡杨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它们不畏恶劣环境,顽强挺立在大
漠戈壁之中,生生不息,有“生长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之说。
在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的官兵们就像胡杨一样,顽
强挺立在大漠戈壁之中。写“永远的胡杨林”,是对“大漠英雄”精神品质的形象赞
颂,非常巧妙独特。7.新闻材料:
“我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无聊的论坛。”医生孙小姐说。她的儿子小方今年读初
一,平时孙小姐对儿子上网看得比较严,小方一般在休息时间玩玩赛车之类的竞技游
戏,以及上与学习相关的网站,一般时间都不会太长。不过,当孙小姐在记者介绍下
看完贴吧里的帖子后有点吃惊,她说,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的网站。其实贴吧上的话
题在她的意料之中,很多成年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有类似的想法和好奇。不过,把孩子
私下里想的问题正大光明地搬到网络,并用不理智的言论来讨论就不妥当了。孩子们
天天都在上面讨论这些无聊的问题很浪费时间,而且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都很差,
如果经常上这样的论坛,说粗口或不用正常的方式讨论问题,会产生不良影响。
——节选自《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问题:这则新闻报道以后,有读者认为在贴吧上“爆粗”的行为只是“说说而
已”,并不代表什么,因此“不要太紧张”;甚至还有人认为,现在的网络就像公
共厕所,什么脏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发泄,小孩子有不平事,利用网络这件利器,敲
敲键盘就行,着实堪忧!对此,请结合新闻内容谈谈你的主要观点。
答案 我觉得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家长平时忙于工作,而漠视了对孩子的
关心和关爱,孩子无法在感情上得到父母和家庭的满足,就容易把注意力转向贴吧、
网络游戏。因此家长应该冷静下来,多跟孩子沟通,排解孩子的心结,引导他们健
康成长,让我们的“未来”充满阳光!写作任务指导——写人物如何突出细节描写
【知识导引】
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题都是新材料作文。要求是文体不限,但学生其实以写记
叙文或议论文居多。而要写记叙文,就必须出彩,要想在众多的记叙文中脱颖而出,
写好“细节”是关键。
细节描写,即抓住作品中人物、事件、环境的某一局部特征和细小环节展开具体
而又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记叙文写作的灵魂。它可以
让所写之事具体细致,使读者如临其境;让所写之人鲜活生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
见其人。综观当前高中生写作现状,我们会发现,不少同学在写记叙文时,要么不善
观察,走马观花,忽略细节;要么语言贫乏,叙事平淡,让人读来索然无味。究其主
要原因,还是在于其细节描写把握不当。下面总结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的几点
方法,供同学们参考。一、巧用肖像描写展示人物形象,以形传神
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容貌、体型、服饰、神态等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性格、
风度以及神韵,交代人物的身份、境遇和状况等,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比
如,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衣着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作者从头到
脚,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大到外套的花样材质,小到腰间玉上的穗子,一笔笔
娓娓道来,细致入微,详尽丰富,让人惊叹不已。乍看服饰描写彩绣辉煌,鲜艳庞杂,
让人眼花缭乱,细细研读品味后不难发现,这种描写既突显了贾府“钟鸣鼎食之家”
的荣华富贵和奢侈生活,又昭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另外,通过对
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
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可以看出王熙凤泼辣、精明的性格。同学们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要注意仔细观察,巧用肖像描写,抓住人物的典型
特征,如面形、面色、目光、姿态、形体、穿着等,按照一定的顺序,以小见大,由
点到面,展开准确、深入、细致的描写,从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清晰、鲜活饱满,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我的同桌,他身穿白红色相衬的衣服,黑色运动裤,裤腿
外侧镶着两条红色竖杠,脚穿一双白色特步运动鞋,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好像随时
会跃出教室,驰骋在绿色的球场,飞奔到红色的赛道。”作者通过细心观察,抓住人
物穿着打扮的款式、颜色进行了具体描写,一位运动健将的形象跃然纸上。二、巧抓动作描写突出人物个性,活灵活现
动作描写,即抓住人物的行为举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展示人物个性,
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面貌。
在进行动作描写时,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结合主题,抓住主要特征,准确运用
恰当的动词,写出动作的细节和连贯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分解动作,突出人物的个
性和心理。比如:“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
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两手就像两根木桩插在地上,整个
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摔”“撑”“踮”“爬”“顶
”“弯”“插”“倾”“飞”等一连串精心锤炼的动词将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
姿势描写得淋漓尽致。三、善借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倾诉心声
心理描写,即对人物心理状态、内心活动进行具体描写,以写出人物的所思所
想、所感所悟,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思想情感。人是复杂的个体,有着“喜、怒、哀、
乐”等丰富的情绪变化,要想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
貌,离不开对人物心理的精心描写。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同学们要注意借用心理
描写,放飞思绪,展开想象和联想,描绘人物心理,倾诉心声,表现人物丰富而复
杂的思想感情。譬如,有一女同学写“当老师批改有错时”,是这样展开心理细节描写的:“
‘你说,咱俩最后一道题的解法一模一样,为什么你对我错呢?’我半信半疑地接过
数学试卷,一看,果然,两个人的解法完全相同,但老师的批改却截然不同,一个打
‘√’,一个打‘×’。真的是老师批改时看错了。我的心剧烈地跳动着,纠结着,
心里不断地询问自己:要不要告诉老师呢?我闭上了眼睛,不觉后悔起来:要是刚才
不把试卷给同桌看该多好。可现在,怎么办?要是同桌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那我不
是拿不了优秀……我甩了甩头,不想再想了,深呼吸,渐渐地我冷静下来。诚实是做
人之本,想到这儿,我拿出试卷向老师走去……”如此细腻的心理描写,曲折有致地
揭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情绪。四、巧用修辞,合理想象
徐志摩的名作《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
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因为有“像一朵水莲花不
胜凉风的娇羞”这一对人物形象与神态的恰当比喻,使简短的一首诗顿然变得优美动
人,含蓄蕴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
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的情
景。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
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总之,记叙文写作离不开细节描写,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同学们要注意留
心观察,巧抓细节,展开生动细致的描绘,从而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让故事情节
生动起来,让语言丰富起来,让文章精彩纷呈。【写作任务】
一、下面几个学生习作文段,细节描写都不够充实,请仔细阅读后对文段进行修
改,补充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起来。
文段1: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
手,习惯性地向我伸来。我伸出手拉住她。
答案 (示例)我没有像以往一样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
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牵住她的手,对她说:“妈妈,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
是你牵着我,今天过马路,就让我牵你吧!”母亲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里马上闪过
惊喜,笑容立刻在她的脸上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
沉甸甸的渔网。文段2:爸爸把妈妈正要走的一步棋给堵住了。妈妈一看,又把另外一粒棋子跳了
过去。该我走了,我一看堵不住妈妈,便央求妈妈重走一步,好让我堵住她。妈妈不
理我。反正也堵不住了,后来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前后一起走,这盘棋终于被我“
赖”赢了……
我的家庭生活多么有情趣呀!
答案 (示例)爸爸把妈妈正要走的一步棋给堵住了,并得意地向妈妈做了一个鬼
脸。妈妈笑着对爸爸说:“别高兴得太早!”说完将另一粒棋子跳了过去,又向爸爸
回敬了一个鬼脸。该我走了,我一看堵不住妈妈了,着了急,忙摆出一副可怜相,央
求妈妈道:“啊呀,好老妈,求求你重走这步吧,好让我堵住你呀。”老妈根本不理睬,装得还挺严肃:“什么?重走?没门儿,现在,我们可是敌人,懂吗?”爸爸
听了“扑哧”一声笑了。妈妈斜着眼睛瞪了爸爸一眼说:“笑什么?闭嘴!”爸爸
吓得连忙板起脸来对我说:“对,笑什么?闭嘴,下棋!”唉,既然堵不住,干脆
豁出去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左右开弓,两只手前后一起走,堵住了爸爸妈妈
所有的“出路”,哈哈,这盘棋终于被我“赖”赢了……
我的家庭生活多么有情趣呀!文段3:语文课开始了,老师要把批好的试卷发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
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答案 (示例)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老天爷啊,保佑我吧!我再也
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
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
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二、以“你我走过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突出细节描写,字数不少于
800。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
【写作示例】
你我走过的日子
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回忆;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怀念。我生长在农村,从小
父母就为了生计去城里打拼,爷爷也很早离开了我们。所以每当在落日的余晖下,在
晚风升起的炊烟中,我只能与年迈的奶奶相伴而随,形影不离。当每天的朝阳升起之
时,我就开始紧紧地跟在她的身后,唯恐把自己丢在小路上,这样的日子平淡而温馨
悠远。夏天的夜晚是那么的闷热,四周一片寂静,你和我就相依在门口的老槐树下纳凉,
我半躺在你的怀抱里,享受着你手中那把蒲扇轻轻摇曳带来的丝丝凉风。星星也像怕
热似的不知道躲哪去了,只有一轮圆月静静地停在我们的头顶,俯瞰着大地上的万物。
偶尔邻居一两声低语夹杂着村口的犬吠,把整个夜晚衬得幽静而旷远。夜色中,我看
到了你那满头银发在隐约闪烁,就好奇地问:“奶奶,你的头发怎么和月亮一样白啊
?”你笑眯眯地看着我,一脸神秘地跟我说:“因为奶奶是从月亮上来的。”“奶奶,
月球上好玩吗,和这里一样吗?”我睁大着双眼好奇地问。“好玩啊,有美丽的嫦娥、
聪明的白兔……”你每次都津津有味地讲着。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一
个从月亮上来的奶奶,而且一直在陪伴着我,呵护着我。奶奶的声音在黑夜里慢慢地
氤氲,就如同一朵开在我心里的花,把远离父母的孤独和胆小一起消淡。无数个夏夜
就这样过去了,现在想想和你在一起的日子虽然很简单,甚至乏味,但那从我手指间
流逝的夏夜,还有你那奇幻的故事将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烛照着我的远方道路,让
我感到人生不再苦短,生命也有另一种美丽。秋风起时,你种在野外的那些庄稼都已成熟了。秋收季节,你去田里干活,我就
会屁颠屁颠地跟在你的身后,在田里东翻西找,追寻着自己的一方乐土。每次看到那
些长得黑乎乎的东西就问:“奶奶,这是什么东西啊,长这么奇怪又难看?”你就会
笑呵呵地跟我说:“虽然它长得比较丑,但那是我们的朋友……”之后我就会小心翼
翼地把它放回原处,知道了原来外表丑陋的东西并不全都是坏的,不能以貌取物。每
次看你细致地捡起落在田里的大豆、麦穗等粮食,都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一点点
的粮食你竟要如此费力地去拾捡,本已佝偻的身躯在夕阳下更加地贴近土地。现在想
起来,我才恍然醒悟,原来这是你对粮食的一种珍惜,对土地的一种敬重,是一种真
正意义上的精神膜拜。春去秋来,燕子也飞向了远方,爸爸把我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来读书了。虽然城
里的环境很好,但我总觉得自己是那样的孤单,常常看着天边的飞鸟,很是羡慕它们
飞过天空时轻盈的姿态,多像自己跟随奶奶到处行走一样啊!在这里,我开始怀念雨
后土地的芬芳气息,怀念落日时炊烟的袅袅,怀念我们一起手牵手走在村口小路上的
倒影。
终于我又回到你的身边,但那个远逝的夏夜再也不会来了,我再也不能在月下听
你讲故事了,再也不能跟随你到处乱窜了。你静静地躺在那张我多么熟悉的小床上,
那从床单下蔓出的干稻草,是我们一起从野外运回来的吗?你说稻草在冬天很暖和,
也很干净。我知道稻草上面有露珠的芬芳,有阳光的甘甜,也有你温暖的体温,而这
一切都已经远逝,无法寻回。门外邻家屋脊上的炊烟又一次升起,而我只能在这里一
个人默默地流着泪,我知道,在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你了。从此我只能一个人回到从前,回到那些我们熟悉的往事中,用回忆来温暖你我走
过的日子。恍惚中,阳光四溢,在田野的小路上,我们一起牵手走来……
【名师点评】 本文描写真实生动,主题深刻。特别是一些细节部分的深入刻画,
让本来那种平淡的情感变得细腻、丰盈起来,文章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细腻的
情感足以打动读者的心。奶奶对我无声的爱和我对奶奶的牵挂、感激与愧疚都深深地
印在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