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师多提问,学生多回答。这种教师简单的满堂问,学生的简单参与,远远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求的。那么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设问呢?笔者通过对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化”一节的教学后认为,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1.机械问
这是一种最传统的设问方法,即教师设一问,学生答一问,教师所问的,需要学生明确回答。机械问指向单一确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作复杂的多视角的思考,这种问答的方式虽不是什么新鲜的设问方式,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而且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这种问答方式的优势是容易设置问题,易于操作,便于教师控制课堂,组织程式化的教学,得到确定的结论;所以“城市化”一节的教学中对于:①什么是城市化?②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③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可分哪三个阶段?这样的三个问题,由于要给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导入,就比较适宜用机械提问的方法。但它的不足是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很容易陷入独裁与专制的境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2.对比问
就是需要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命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认识的一种设问方法。这种设问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提及的概念或命题有清晰的理解,准确把握每个概念或命题的内涵,还要在此基础上找出不同概念或命题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并进行对比分析。在“城市化”一节教学中对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因有什么差异?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目前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迁移特点有何不同?④中国和美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速度、城市的主要分布地区、人口的迁移方向有何差异?这样几个问题层层递进,通过比较,增加了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和命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选择问
就是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命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并综合思考,做出选择的一种设问方法。这种设问方法,既不同于机械问的简单问答,也不同于对比问为了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进行的对比分析,而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概念或命题有所鉴别取舍,形成结论。如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示意图后提问:①大约在什么时候发展中国家城市工业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②1920年~200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的四个数量比重变化中,比重上升最大的是哪一个?比重下降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③比较上海市1911年、1949年、1990年及课文下一节的上海市卫星城和浦东新区图等四幅城区示意图,说明上海城市化的特点?选择问的理性思考成分更多。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这种设问方法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大有益处,应精心设计不失时机地使用。这种设问方法的不足是容易陷入烦琐论证和不可知论,所以宜谨慎设计。
4.连环问
这是一种在教师提问之后,学生答问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前一问题的解决中又连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设问方法。这种设问方法,很多是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临时受触发而设计的,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掀起教学高潮。连环问是一种极富教学艺术的设问方法,它在升华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方面有着其它设问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思维。连环问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设问的先后主从关系,避免喧宾夺主,影响主要问题的解决。
在本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2003年常州市的城市人口比重是多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笔者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苏南地区比苏北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大?为什么江苏省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都分布在京沪铁路沿线?常州近年来城市人口、城区面积为什么没有苏州增长快?这既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5.递进问
这是一种为整体把握讲授内容而设计的由浅入深的设问方法。这种设问方法要求设问者有全局观念,前后问题有坡度,既相关联又逻辑层次分明,同时设计的问题必须能抓住内容的精髓,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相关内容。
如在本节教学中对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问题提问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②逆城市化现象给城市建设布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③发达国家大城市周围出现的卫星城及郊区城市化是否与逆城市化有关?为什么?④上海市的周围也出现了卫星城镇,是否说明上海也出现了大规模的逆城市化现象?这样几个问题不仅使学生理解逆城市化的概念,而且也能够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种设问方法,设计得好,坚持下来,能使学生的思维缜密,形成严谨的学风;如果设计不科学,容易导致前后问题串连、条理性不强、层层递进性无从体现的弊端,违背设计的初衷,达不到预期效果。
6.讨论问
这是一种最为开放的设问方法,教师的提问不涉及到课文的具体内容,或者不提供一种结论倾向,而是引导不同学生之间广泛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种设问方法,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自主学习理念的体现。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形成几派甚至更多的意见,教师应高屋建瓴、不失时机地将各种意见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意见之间展开更充分、尖锐的讨论,真正达到真理愈辩愈明的效果。
如在“城市化”一节讲完之后提出:常州市目前为江苏省的特大城市,就城市化发展状况而言,宜加快市区城市化的发展好?还是加快卫星城镇的建设好?通过讨论得出:常州由于刚进入特大城市的行列,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市区面积扩大,城市化水平并不非常高,还不需要大规模建设卫星城的结论。这种设问方法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袖手旁观,如果教师不能适时地引导规范学生的讨论,课堂秩序就无法维持,就可能形成“一锅粥”的现象,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六种设问方法除了第一种是传统的设问方法之外,其它五种设问方法都是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教师,后五种设问方法,尤其应大胆尝试使用,因为它们更容易启迪学生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并不需要将这六种设问方法都用到。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设问方法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