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乡日积月累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其一》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
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
大的 家、 家和
家。
1.走近作者
文学 思想 革命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
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
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
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悲哀。
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
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2.写作背景小说以“我”回故乡的 与
为线索,通过闰土前后的变
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
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
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
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
的强烈愿望。
3.主要内容
见闻
感受基础过关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侮 影像 心绪 谋食
B.蓬隙 寓所 獾猪 愕然
C.潮汛 打拱 瑟索 恣睢
D.隔膜 惘然 箫索 展转
C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的 神情;动
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
孤身,使我非常 。
(3)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 起来了。
(4)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
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
。
A.悲哀 凄凉 气闷 悲凉
B.凄凉 气闷 悲凉 悲哀
C.悲凉 悲哀 凄凉 气闷
D.悲凉 气闷 悲哀 凄凉
B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形象从另一
侧面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
层也日趋困窘。作者对这一形象给予了无情
辛辣的讽刺。
B.《故乡》一文两次描写闰土的肖像,其作
用是表现闰土少年与中年的巨大差异。
C.《故乡》中的“迅哥儿”即指鲁迅自己。
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与“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两
句前者不是比喻句,后者是比喻句。
D6.写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
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
(2)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
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
的圆规。( )
(3)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
手制的偶像么?( )
拟人
比喻
反问(4)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了。( )
(5)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
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
华盛顿似的。( )
(6)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
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
比喻
借代
比喻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
在雾里。
②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
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④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
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⑤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
豆大的露珠。
⑥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
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
节奏一起一伏。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③②⑥⑤
C.④①③②⑥⑤ D.④③②①⑥⑤
D8.(中考模拟)实践活动。
贺州市开展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在中
小学校园全面铺开,为了营造“我运动,我
健康”的氛围,我校开展了以“阳光体育运
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
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把以下句子工整、准确地抄写在田字
格里。
我运动,我健康。(2)校体育组对周边中小学1600名同学每
天进行课余运动情况进行调查,下边表格是
调查情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调查结
果。
大部分学生在校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超过
10分钟,有少数学生运动时间少于10分钟。(3)临近中考,小兰同学常常利用课余时间
在教室学习,请你以同学的身份劝说小兰参
加课余活动,注意语言得体。
示例:小兰,学习是重要的,但身体健康更
重要,运动能锻炼我们的身体,增强免疫力,
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阅读提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
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
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
“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
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
也是没有坏处的!”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
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
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
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
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
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
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
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
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
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
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
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
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
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
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
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
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
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
已离开了课程表。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
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
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
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
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
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
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
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
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
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
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
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
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
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
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
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
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
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
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
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
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
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
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
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
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
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
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
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
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
地完全接受了。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
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
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
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
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
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
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
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
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
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
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
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
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
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
删改)1.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
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最后一课:
酷
无奈与坚持。2.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
简要赏析。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
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
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
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示例: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表现我们对语文课的轻视。3.如果对第⑨段做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
对应的句子。
(1)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
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2)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
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4.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
的人?
黄老师是一个对语文有着无限热爱与向往,
却不得不接受现实的人。5.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
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
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
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 ,
,
。
说起文化与美
说起文化与美 都有一种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的景仰和坚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育才中学中考模拟)
人才抢夺大战
材料一
2018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向全球顶级
学者发出了一则招聘信息,以1000万元—
2000万元的研究经费和不低于200平方米的住
房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抛出橄榄枝。同时还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发达
国家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发出
了招聘信息。重庆医科大学表示,他们自身
有不俗的科研实力,但为了占领学
术的制高点,建设世界一流学校,
学校愿意花重金招纳各级人才,特
别是高层次人才。材料二
近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措
施。北京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支
持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人才;上海出台《上海
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吸引光子科学、
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13个重点领域国内
外顶尖人才,赋予人才用人权、用财权、内部机
构设置权,并从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社会保
障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杭州对创业资助最
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
杭州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南京高层次人才可申
领不少于300万元的购房补贴。西安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
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武汉将筹建250万
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让
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
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江西高层
次人才可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经认定
后,直接入编;长沙对市级紧缺人才给
予15万元—50万元奖励补贴。材料三
(2011年到2016年5年间,因人口出生、
自然死亡、人才流动等导致了各城市人口
有增有减。)材料四
有评论指出,吸引人才不只是给政策、
盖房子,更为关键的是要消除各种隐形歧视,
完善公共服务,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
城市之间“人才大战”的升温,是中国经济
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反映了中国
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抢人大战的背后是全
国各个城市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而人力
资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有专家分析,抢人大战中,人口净流入较
明显的基本都是增速靠前、经济发达的地区,
虽然贵州、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等并不算
富裕的西部地区也引进了少量人才,但是如果
大城市人才大量积压,不利于人才拓展自己的
发展空间;而农村和边疆地区有人才实现抱负
的广阔天地却吸引不到人才,这是极大的人才
浪费。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国家完善引导人
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基层
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1.请你根据材料二列举三条大城市吸
引人才的办法。
①直接奖励资金。②给予住房补贴。③赋予
人才用人权、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④
从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给予保障。⑤以
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以低于市场价
20%租到租赁房。⑥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
完成在线落户。2.假如你的家乡有位大学毕业生正在为选
择到大城市还是回西部家乡工作而犯愁,
你是建议他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西部家乡,
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示例一:建议他留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待遇
好,而且有好的社会保障政策。还有可能跟着
高层次人才学习,获得进步,并发挥才能。示
例二:建议回到西部家乡工作。因为在大城市
难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家乡有实现抱负
的广阔天地,且能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各地都在实施“人才抢夺”战略,但是
大城市只引进高层次人才。
B.天津的人口变化最大,所以天津是最吸
引人的城市。
C.武汉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会得到保障
性住房。
D.大城市之间抢人,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创
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支撑。
D美文欣赏·母爱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
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
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
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
煦的春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就是一生盈盈相伴的笑语,母爱就是
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病榻前的
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15 我的叔叔于勒日积月累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佚名《采薇》课文助读
莫泊桑(1850—1893),法
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1.走近作者《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
莫泊桑的代表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
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
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
起来。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
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
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
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
的。
2.写作背景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
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
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
会里,贫穷则哥哥不认弟弟的悲惨的
景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
与人之间 。
3.主要内容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基础过关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铮钱 铜子 风俗 荒唐
B.恭唯 迟疑 稳定 郑重
C.褴偻 哆嗦 无赖 皱纹
D.清楚 遗产 女婿 塑造
D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两项是( )
A.课文第一段集中写家庭生活的拮据,突出
全家人对金钱的极度渴望,为盼于勒发财归
来做铺垫。
B.“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的唯
一希望。”这句话体现了一家人的温馨。
C.小说主要描写于勒这个人物,揭示了人与
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作者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动作、心理、语
言等方面的刻画来表现他们市侩的嘴脸。
B
C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
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
B.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
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C.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
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D.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
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D7.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
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
赖了。( )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
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
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排比
比喻
比喻
反复8.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一项是(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哪
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 社会
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 ,
光荣永远 ,英雄永不独行。
A.尽管 勉励 蔚为大观 传递
B.无论 激励 蔚然成风 传承
C.尽管 激励 蔚为大观 传承
D.无论 勉励 蔚然成风 传递
B9.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儒家经
典之一,亦称为“诗三百”。
B.冰心和巴金都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分别为
《繁星》和《我爱这土地》。
C.戏剧往往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
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
D.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著
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B
(B项有误,《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10.(中考模拟)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
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就是这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②当然,人们需要在规则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方式或
者基本的生命准则。
③一个人能做出一万种姿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种
可能,姿势的改变就是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
④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多大的
能量,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
⑤然后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⑥也能在生命的规则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
A.②①③⑤⑥④ B.③①②⑥④⑤
C.②⑥④③⑤① D.①③②④⑥⑤
B11.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以“走
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
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
完成以下任务。
(1)下边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
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
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示例: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
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印
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
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
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示例:示例:一位智者,
他能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阅读提高
(西大附中中考模拟)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
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
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
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
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
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
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
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
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
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
难受。很快,自家那两间旧屋也难逃一劫
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
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
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
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
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
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
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
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
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
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
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
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
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
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
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
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
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
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
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
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
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
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
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
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
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
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
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
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
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
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
“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
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
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
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
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
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
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
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
人正在烧香焚纸。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
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
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
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
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
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
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
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
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
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①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
②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
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
点和理由。
示例: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
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
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
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
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年
来,我国的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
到2011年的4.08%,2017年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
比例超过95%,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目前全
球已有14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26所孔子学院和
1113个孔子课堂,可以说孔子学院开到了哪里,汉
语拼音就走到了哪里。在最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
》中,“Jiaozi”(饺子)、“Renminbi”(人民
币)赫然在列,拼音化的汉语词汇逐渐被世界接受;
去年,德国《明镜周刊》曾以拼音“xinglai!”
(醒来)为封面标题,折射出中国发展的国际影响。
——《人民日报》材料三
《汉语拼音方案》已走过60个年头,下一
步,汉语拼音还将有哪些新作为?首先要打赢推
普脱贫攻坚战。切实规划好汉语拼音教育,为提
高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和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
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语同音”的千年梦想
打通“最后一公里”。其次要提升语言文字信息
化水平。进一步发挥汉语拼音在信息技术与人工
智能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重点支持面向机器翻译、
智能辅助语言学习的语音和文字识别、语言理解
等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人民日报》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1958年,第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的
《汉语拼音方案》,是多年来众多中外人士、
爱国志士智慧的结晶。
B.随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的建立,拼音化的
汉语词汇逐渐被世界接受,也折射出中国发展
的国际影响。
C.在过去的60年里,《汉语拼音方案》为实
现“语同音”的千年梦想,已经打通了“最后
一公里”。
D.《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加快了文化强国
建设的进程,还将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
水平。
C2.为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
小良同学正在创作一首民谣。依据他已经
创作的部分,结合材料二内容,请你帮其
填写未完成的部分。
“注音识字好方法,一树开下两朵
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①
;汉语拼音一甲子,累累硕果遍天下,硕
果② ,硕果助力智能
化。”
学会普通话
走向国际化美文欣赏·母爱
夏日炎炎,悠闲的漫步,伴随着美
妙的阳光度过,轻柔而自在。不经意间,
淡淡的空气中多了一丝甜甜的味道,风
的造化。风的姿态多变,但更爱展现出
慈母的温柔,像一位身着云一样飘逸的
白色长裙的女子,让舐动的裙摆轻轻抚
裟你的脸庞,让你温馨地依偎在母亲的
怀抱里甜甜地熟睡。母爱的感觉,这般
美丽和谐。16 孤独之旅日积月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文助读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
城农村。2016年曹文轩获“国际安
徒生奖”。
1.走近作者课文选自《草房子》。选入
课文时,作者作了删改,题目是作
者加的。
2.写作背景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
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
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
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成熟的道理。
3.主要内容基础过关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眺望 胆怯 重叠 肥硕
B.抠出 稠密 恶劣 镂空
C.掺杂 驱除 折断 城垣
D.恐慌 蓬松 潦亮 戮穿
D4.下列句子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是( )
(1)父亲 也是慌张的。
(2)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 已经是一
大片了。
(3)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
儿子一样 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
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4)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
它们才 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A.居然 突然 忽然 显然
B.显然 居然 忽然 突然
C.显然 居然 突然 忽然
D.忽然 居然 突然 显然
C5.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
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
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
人操心的样子。
D.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
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A6.写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2)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
席子上。( )
(3)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 )
(4)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
无忧无虑地读书……”( )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景物描写
语言描写7.下列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两个句子,排序
正确的一项是( )
前几日到乡下看望年迈的父母,赶至老
家的村外时,已是黄昏时分了。未进村子,
便遥遥地望见了村落上空懒散飘荡的炊烟。
浓重的, ;轻淡的, ,萦绕在
村子的上空,萦绕在茂密却又稀疏的树冠之
间。
①如浣纱姑娘信手放飞的一缕白纱
②如天边姿态万千的晚霞
③仿佛缓缓流淌的河流
④似丹青妙手随意泼洒的水墨
A.④① B.②③ C.②① D.④③
A8.(中考模拟)综合实践。
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名片才会被人记
住。柳州已有的城市名片有柳州汽车、百里
柳江、柳州奇石、柳州水上运动等,而螺蛳
粉、柳州新能源汽车、紫荆花成为下一张柳
州名片的呼声很高。
为此,班上准备开展一次“柳州新名片
我来选”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项
活动任务。材料一
螺蛳粉
柳州螺蛳粉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预包
装,2017年产值便达到30亿元。目前,我市网上
螺蛳粉店铺达8700多家,互联网日均成交量超过
30万盒。螺蛳粉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小吃。
今年年初,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在鱼峰区
开馆,人们可从中了解柳州螺蛳粉相关的历史人
文。柳州人从嗍螺到销螺再到制作螺蛳粉的进程,
是柳州近现代农耕文化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螺蛳粉手工制作工艺已被列入柳州和广西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材料二
柳州新能源汽车
2017年8月,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
E100纯电动汽车上市,市民们亲切地称之为“
小E”。“小E”充电方便,所耗功率小,破解
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里程焦虑”。截至今年
3月,销量已超过1.3万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广西代表团举行的团组开放日活动上,
柳州市长吴炜拿着宝骏E100模型介绍柳州汽车
产业“出新”,引起媒体关注。“小E”还是
环保理念的宣传大使,让环保意识进入柳州的
千家万户。材料三
紫荆花
柳州从“酸雨之都”转变为“紫荆花城”
,实现了“金山青山”两共赢的格局,成为广
西首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曾连续四
年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前20强。
目前,我市种植紫荆花26万株,是全国紫荆花
种植量最大的城市。美丽的紫荆花已成为柳州
人民的骄傲,不少赞美紫荆花的原创诗文、歌
曲应运而生。经过媒体宣传、民间传播,紫荆
花海名动四方,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赏,
呈现出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双增长的态势。(1)为扩大宣传,班委请你为此次“柳州新
名片我来选”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个字。
示例:选城市新名片,做柳州小主人。(2)城市名片从经济层面看,应该能够创
造经济价值,促进消费;从社会层面看,
能够聚集人气,提高城市知名度;从文化
层面看,能够增强城市人文气息,提升城
市文化品位。班级发放了“柳州新名片推
荐卡”,请从候选名片中任选一个推荐,
并依据材料写出三条推荐理由。(3)班上打算以这次活动为主题出一期黑板
报,请你在下周五之前完成组稿工作,你打
算当面向语文学科李老师约稿,请她写一首
关于紫荆花的现代诗。你会怎样说?
我会这样说:李老师,
示例:班上要以“柳州新名片我来选”为主题
出一期黑板报。我想请您为我们的黑板报写一
首关于紫荆花的现代诗,下周五之前我来取,
您看,行吗?阅读提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
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
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
本事自己去买!”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
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
推回了家。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
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
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
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
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
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
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
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
过去夺下了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
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
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
”李卓头也不回, ,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
父亲吼道。⑧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
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
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⑨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
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
下落。
⑩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
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⑪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
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
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
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⑫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
糖心鸡蛋。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
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
院看一下吧!”
⑬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
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
车边,架了上去。
⑭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
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⑮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
说:“又怎么了?”⑯“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
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
⑰“关你什么事!”
⑱“我是你爹!”
⑲“起来!”
⑳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
铃,“叮铃铃——”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
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
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
“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
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
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就飞跑
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 •
• •
• • • • • • 1.小说以“ ”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
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
——李卓挣钱买车——
单车
父亲生气砸车
父子骑车看病2.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
项是( )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A3.文章第⑧段与第⑩段都写了
和
的
内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用意: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
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
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
了铺垫。
母亲“留饭”
父亲“揭开锅盖看
”
用意: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
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
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4.你认为文中的李卓是一个怎样的人?
叛逆、吃苦耐劳、有骨气、不善言辞
内心却关心父母的人。5.细读第 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
结尾的妙处。
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父子隔
阂的消除;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
表明李卓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清
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
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
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
得了成长。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
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
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
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
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
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
进行短期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
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
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
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
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
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
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
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
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
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
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
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扎实实地
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
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
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
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
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其
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
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
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目前,
世界上地震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纪录是30%
,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
认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
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
索阶段。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
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
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
震兆预测地震。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
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
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
两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
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
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
偶然的运气。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
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
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
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
法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次成功有效的预报手段,
很可能在下一次地震预报中就失灵了。正如著
名探险家兼地质学家位梦华所说的,地震预测
迄今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论在国内还是
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地震预报的难度,核心问题还在于人
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
不成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可能还
不如对月球,甚至是对火星的了解深入。
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
识和经验,不能用于彼一时,如海城的经
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
于后来的汶川等一系列地震。此外,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预报之所
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是因为政府和公众的需
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当地震监测机构将可能发生地震的推断上报
给政府时,负责决策的官员会严肃地发问:
“你们的把握有多大?”这就让监测机构犯
难了。最终只得“继续监测”。
政府的确有政府的难处,它的着眼点是
尽量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不被打乱。如
果接到一个把握只有30%的大地震预报,无论
是东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一样的战
战兢兢,不知该如何是好。地震预报属于危机管理范畴,
就必须纳入危机处理的轨道。当然,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所有的科学难题
都解决了,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
然不是一件易事。1.为什么地震预报很困难?请根据文意简
要回答。
①人类对地震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
②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
具有不可复制性;③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
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④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
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的主要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以美国和日本为例,说明当
前科技水平下,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
仍是一个难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目前,世界上地震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
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不能删掉,“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做了
限制,“准确”一词从地震预报的精准
度做了限制,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
严密的特点。
• • • •美文欣赏·母爱
母爱是润物的细雨,母爱是醉人的
春风。母爱之伟大,难以言表。但是,
即便是芳香四溢的玫瑰也会带着棘手的
毒刺。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母爱是女人
心中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
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的确,母
爱是不需要任何付出就能得到的,所以
我们便有些不知怜惜。单元写作 学习缩写写作实践
1.从学过的小说里选择一篇,尝试缩写。
2.从学过的议论文章里选择一篇,进行
缩写。
3.班上计划编写一本“班级读书档案”
,邀请每位同学用缩写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
的一本书。就此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
于600字。同学们,你们在看一部“大本头
”时,是不是总喜欢看一看这本书前面
的“内容简介”?为什么呢?你们一定
会说它可以帮助你快速知晓书中的主要
情节。是的,它其实就是这本书的故事
概要,是对书中内容的缩写。今天,我
们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缩写,怎样缩写,
并尝试写一篇“缩写”。
思路讲解一、什么是缩写
缩写,是在保持中心思想不变的
前提下,压缩文章的篇幅,“把主要内
容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吕叔湘语)。
常见的缩写有小说故事梗概、好书推荐、
剧情简介、论文摘要等。二、缩写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也就
是说,缩写不允许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不
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
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保持原文人物的基
本特点。还有段落顺序,表达方法也都要维
持原样。
第二,要按缩写的要求将原文的篇幅缩
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或者把有些次要
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
第三,要衔接自然,首尾贯通,使文章
成为一个整体。三、缩写的方法
一是适当删减,也就是删去文章中的次
要人物、次要内容;二是适当概括,即把文章
中的叙述、描写及对话进行概括。这两种方法
通常结合运用,在写的过程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缩写前要读懂内容,抓住要点。
第二步:缩写时要注意取材及连缀。
第三步:缩写后要对照检查。
缩写完成后,还要与原文比较一下,看
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与原文一致,
语句是否连贯。佳作赏析
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顽皮的春风挑逗着我凌乱的头发,
而我的眼眶中饱含泪水,像有“脱壳而
出”的欲望。细眼看,怀里抱着一本
《城南旧事》。
想知道我因什么而热泪盈眶吗?那是因为我看见了《爸爸的花儿落
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说道:我们渐
渐长大,童年也将渐渐离我们远去。
我非常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我们
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
么怕呢!”是呀!多么的矛盾,但我们内
心不就是这样的矛盾吗?既想长大又怕长
大后生活的坎坷。原本都是一群活泼可爱
的孩子,转眼间就变成成熟稳重的毕业生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的矛盾呢?好想把时间停留住,可它就是这样
无声无息地溜走了。散步的时候,日子从
我懒散的步伐间跃过;休息的时候,日子
从我的枕边流过;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我
的笔尖跨过;回忆的时候,日子从往事中
溜过。《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
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写的一部自传
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
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
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
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曾被
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它满含着快乐而略带忧愁的基调,多了
些辛酸的味道,也多了些阳光明媚的色彩,
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
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
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
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
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
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
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
键之笔。“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
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
再做了。”我们又何尝不是想念着童年生
活中的一切;想把它狠狠地抓在手中,可
它却像沙子一样,抓得越紧它溜得越快。
每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总不忘带着
一种淡淡的忧愁,但它总会告诫我珍惜时
光。我现在把它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能
从中有所感悟。名师点评
文章抓住原作中最感人的故事情
节,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言行,联系自
己的阅读体会,极富感染力地加以介绍,
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不忘对
作者、作品主要内容及作品的影响给予
说明,虽是简介,但管中窥豹,让读者
能得知精髓,达到了推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