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6.1聚落的形成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地理6.1聚落的形成教学设计

ID:46517

大小:22.7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2.使学生学会分析乡村和城市起源的条件,知道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4.树立忧患意识,村落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 内容分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例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城市聚落的形成主要牵涉到古文明和古城市的形成,因而可以围绕古文明来讲解。现在,古城市基本上已经衰落,甚至早已灭亡。因而聚落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在讲述该内容时主要联系书本将基本内容跟学生陈述清楚,之后引用浙江省楠溪江畔古村落、江苏省周庄市、河南省商丘市等案例,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典型案例的形成,采用开放性研究讨论的方法,提供素材让学生去查找,或干脆学生直接去查找,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 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成 教学难点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手段 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webquest模式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地方的房子是可能不一样的。如南方地区房屋多尖顶,西北地区房屋多为平顶;某些地区为方形房屋为主,而某些地方却拥有大量圆形的房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 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思考】你家的住房是否属于聚落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室呢?长沙市有100多万人,而上海有一千多万人,它们都是聚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聚落图片。 【投影—聚落图片欣赏】一组乡村与城市的图片 ?聚落就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学生活动1】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一般都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也就是说,所有聚落,不是城市,便是乡村。 【过渡】这一系列的聚落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 二、 乡村的形成 1.村落的形成过程 【投影】展示村落形成的图片,联系学过的历史、政治知识描述村落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述】 ·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乡村聚落。此时已经由迁移农业过渡到定居农业。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可以随时变更的。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进,人类逐渐在某地定居下来,形成了固定的、集团式的聚居形式。 2.村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状的村落,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过渡】在定居的过程中,各种村落相继形成,各个地区村落的形态各异。当我们外出游玩时,你是否会注意到某些村落的形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几个地方,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障碍,请你解决它。 【学生活动2──探究式讨论学习】各组根据所提供的两个案例展开分析讨论,说说对两个案例中聚落形成的看法(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村落?小组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 讨论材料一:图6.2和6.3及书本相关文字。 讨论题:(1)观察两图的村落有什么不同,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聚落?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带状 讨论材料二:浙江省楠溪江中游大多数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说明:分发给学生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投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层层递进,得出结论。 讨论题:(1)该地村落“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布局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2)该地村落“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布局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3)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 村落选址往往要求有良好的小气候,安全、防灾、士地、水源、山林等。但最主要着眼于两点:首先环境要有领域感,如渠口村,北靠霁山,西为雷峰山,东为凤凰山,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另外“腰带水”也能造成领域感,如东皋、枫林、塘湾、西岸等村,村址四周山岭不仅闭合,而且大体中轴对称,有层次感。其次着眼于附近要有圆锥形山峰,且往往在村子东南方向,这个尖尖的山峰就是文笔峰,再在村子前面对文笔峰凿一口池塘,使用权文笔峰投影于其中,意为“文笔蘸墨”,苍坡、豫章等村都有此类沼池。 这样的选址和布局,使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山环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夏季季风循河谷北上。“腰带水”使村子位于弯弯曲曲河流的沉积而避开冲涮岸,解决了村落的防洪问题。 背山面水是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村落或城镇在山与水的环抱之下,各自然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便是风水说中认为“有生气”的地方。一般而言,理想的风水宝地最好是马蹄形的,三面有山环抱,风水穴位于主峰的山脚下,山势走向呈某种吉祥动物的态势,穴前有一片邻水的开阔地,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是朝阳──不难想象,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当然是十分理想的。 参观了楠溪江古村落,你的感受如何?假设你是一个普通村民,请设计出你心目中的村落(图、文形式) 【过渡】不管怎样,心目中的村落应该符合人地和谐的观念,而现阶段我国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古村落,我们心目中的古村落也正在逐步地变化。村落的出现是伴随着人口的聚居逐渐形成的,村落的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下一步是不是就会形成城市呢?答案我们先不公布。 三、城市的起源 1.城市起源的条件 【学生讲述】给出城市起源的图片,学生叙述城市的起源过程。 【教师讲述】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市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城市起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一般为两个最基本的历史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劳动分工。 (1)对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城出现的物质基础,理解的关键是剩余产品; (2)对于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理解的关键是商品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城市才随之产生。 2.世界第一批城市的出现 【过渡】在城市的起源图中,我们注意到城市由乡村发展而来,而灌溉便利的地方则成为首选,看下图,总结规律。 【学生活动3】给出相关图片,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总结世界第一批城市出现地点的规律。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人类古文明兴起的地区,也就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展,使一些人得以从事工商、军事、文化、政治等活动,而这些非农活动是城市显著的特色和根本的标志。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例如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而满足这些条件的最理想地段是中纬度临近大河沿岸地带。现代考古学发现,世界早期的重要城市,一般都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但遗憾的是,很多古城都只能在图片上、书本上去欣赏了。 【学生活动4──分组比较讨论】 学生分组课前收集世界文明发源地的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讨论问题。 正面材料: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商丘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中断。古城商丘是我国商朝的都城,其历史悠久,虽然是座古城,但由于发展得当,商丘凭着自己与“商”的不解之缘,依托黄金枢纽的地理位置,必将成为崛起于中原的一座现代化商贸城。 反面材料:某些古代城市(古巴比伦、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我国新疆的楼兰地区)今天都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学生根据讨论材料分析思考问题) 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曾经使大多数古代城市文明沦于衰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恩格斯告诉我们,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使古文明在那些地区消失。 再古老的文明,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终究有一天会走向衰落,进而灭亡。面对这么多的事例,我们应该有所触动。 【总结】乡村也好,城市也好,他们都是聚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聚落,聚落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信世界会更美好!愿我们家园更美丽! 【学生课外活动──WEBQUEST】WEBQUEST研究性活动 活动内容:由周庄看古村落的发展 活动形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进入网络开始研究WEBQUEST;课堂上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 活动目的:通过这一新形式的研究性活动,进一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学会用更多的手段参与学习与研究。 〖任务〗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这样的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团:负责考察周庄的情况,主持工作会议,并对是否可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庄的镇长:工作如何开展?关店还是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普通周庄的居民:支持还是反对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何看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自身经济利益的矛盾? 外来游客:对周庄的发展提出意见 〖成果〗请你给周庄的发展提供意见?(文字、图片或其他方式)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