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强化练七
• 1.人生三病(2017广东中考)
• 张培锋
•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
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
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
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
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
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
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
意赅却意蕴深刻。
•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
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
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
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
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
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
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
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
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
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
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
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
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
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
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
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
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
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
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
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
而后者才是根本。
•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
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
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
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
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
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
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
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
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
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
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
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
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
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
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
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
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
?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
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
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
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
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
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
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
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
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 (选文有删改)
•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
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
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
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
的境界,活出精彩。
• 【答案】D
• 【解析】分析有误。这篇文章的结构应该是第
①段引出论题,②—⑤段分析说理,⑥段结尾
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第②段是
对③④⑤段的一个总起。
•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
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
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
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
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 【答案】B
• 【解析】曾国藩平生有“三畏”,表现他对人
生的敬畏,对官场为人处事的敬畏,没有争强
好胜之心,没有不懂装懂之心,也没有讳疾忌
医之心,可见与文中的“三心”不相符。
•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4分)
• 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
看待生死;③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要
求正面回答。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
分)
• 2.感动也是一种力量
• 张 凡
• ①近日,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
那些曾带给我们感动的人走上舞台、接受致敬,
而体味感动、礼赞崇高的暖流也在网上涌动。
• ②“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就会有信
守承诺,更有情也有爱。”“感动中国”的舞
台,正汇聚着这样一个个有勇气、有信念、有
大爱的人。他们,是生活节俭却将几十年积攒
的1000万元捐赠出去的退休老人马旭;是面
对险情,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而英
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
•是在生死关头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乘
客生命安全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是一片赤诚、
一生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不管
是经年累月的坚守,还是刹那华光的选择,他
们都让我们钦佩、感动。在平凡或不凡的人生
答卷上,他们书写下对人生意义最宝贵的回答,
也标注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 ③在各种电视、网络节目竞相涌现的今天,
“感动中国”依然能葆有自己的光芒、拥有广
泛的关注,就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和
价值坚守。通过“感动中国”的舞台,让善被
看见,让爱被感知,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社
会上,还有那么多感动在发生,还有那么多可
贵的品质在闪光,还有那么多美好期待被遇见,
就能为更多人带去信心和希望,为整个社会注
入正能量。
• ④“只要抱有感动的心,总会看到生活中更多
感动你的东西。”将目光从舞台转向我们身边,
多少凡人善举,也在不断地上演。善,一直都
在。这种可贵的善良,让哪怕最平凡的人生也
能熠熠生辉;我们每个人对平凡生活中温暖与
感动的体悟,也能让我们看到光、萌生爱。
• ⑤古人言:“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其实,
无论是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还是身边传
递着善意的普通人,他们都是价值观的鲜活体
现,都是正能量的有形注脚,都能给我们带来
心灵的启迪、行为的引导。当我们与他们相遇,
不要让感动只成为一瞬间的花火;由感动而心
动进而行动,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价值和力量。
当更多人能够跳出小我的方寸之地,寻求更加
饱满的人生意义,我们就能让感动常在,让温
暖常存,推动整个社会汇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
力量。
•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6日05版,有
删改)
• 1.细读全文,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3分)
• A.“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走上舞台,体味感
动,礼赞崇高。
• B.只有通过“感动中国”的舞台,才能让善
被看见,让爱被感知,让更多人知道。
• C.我们每个人对平凡生活中温暖与感动的体
悟,能让我们看到光、萌生爱。
• D.虽然能够跳出小我的方寸之地的是少数人,
但是他们能推动整个社会汇聚起更加强大的精
神力量。
C
• 【解析】A是网友体味感动、礼赞崇高。B“只
有……才……”太绝对,不符合实际。D“能够
跳出小我的方寸之地的是少数人”的观点不符
合文意。
• 2.下面不能作为“善是经年累月的坚守”这
一论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 A.在辽宁辽阳,女孩被撞后双腿被压在车轮
之下,急救的医生、紧急赶来的交警,甚至不
留名的路人,都不约而同伸出援手,构成正能
量的群像。
• B.在河南南阳,乡村教师张玉滚5年间靠着
一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从大山外为孩
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
大山的希望。
• C.在天津,退休女工王娅捐资助人持续近30
年,即使面对来势汹汹的病魔,她也坚持捐出
自己唯一的房产,用以资助西部贫困的学子。
• D.在广东清远,多年前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
婆,住进了养老院,却坚持帮忙打扫卫生、照
看老人,她说相信“好人有好报”,希望每个
人看到有人摔倒都能上去帮忙。
• 【答案】A
• 【解析】A不能体现“经年累月”。
•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发挥感动的力量?请
联系生活,举一个自己传递正能量,感动他人
的例子。(4分)
• 作者认为要由感动而心动进而行动,发现自己
身上的价值和力量,让更多人能够跳出小我的
方寸之地,寻求更加饱满的人生意义,推动整
个社会汇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2分)举
例略,注意是“感动他人”。(2分)
• 3.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
• 李 拯
• ①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
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
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
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
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
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 ②“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
‘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
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
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
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
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
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
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
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
”,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
怀。
• ③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
取义,杀身成仁”。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
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
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
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
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 ④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 拜
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
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
• ⑤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
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
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
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
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
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
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
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
戏【注】。
• ⑥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
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
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
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
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
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
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
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
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
跃?
• ⑦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
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
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
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
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
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
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注】零和游戏: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指参与
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
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
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
能。
•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全文首尾照应,中间部分层层深入,条理
清晰,充分论证了精神道统能使我们走得更高
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
更加强大的中国的中心论点。
• B.第②段中“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
振动双翼才能飞翔”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强调了拥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 C. 第④段从反面指出了如果传统道德价值受
到挑战、价值底线被弃守,必然导致良知的出
局和信任的崩塌。
• D. 作者善于运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
说理,说理充分,通俗易懂,特别是引用名人
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 【答案】A
• 【解析】A选项中“精神道统能使我们走得更
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
个更加强大的中国”说的是涵养“精神道统”
的意义。而本文论点是我们必须要涵养“精神
道统”。
• 2.下面能证明第④段中“精神的星光能照耀
我们走得更高更远”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 A.中国“首善”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
行善时,和受灾群众一起手举200元捐款合影,
这高调行善,甚至“暴力慈善”的行为显得格
外耀眼,甚至显得另类。
• B. 苏州公交上一男子吃瓜子乱丢壳,旁边的
西装男进行劝告。争执中西装男捏了对方的脖
子,瓜子男情绪激动,语言轰炸连续七分钟并
阻止西装男下车,公交司机和乘客劝架无果,
最终西装男忍无可忍暴打瓜子男。
• C.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
车的男子撞倒。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
医,大爷称“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走吧”
,然后一瘸一拐离开了现场。
• D. 四川成都49路公交车上,一名63岁老人为
抢座位,坐到一穿短裙的青年女子的腿上,该
女子让座后,老人因对方言语不善扇其耳光。
• 【答案】C
• 【解析】C项中双方的言行充满了正能量,能
证明题干中观点。A项中陈光标的事迹有追名
逐利之嫌;B项与D项中西装男“暴打瓜子男
”、老人抢座的行为与题干中观点不符。
• 3. 文中的“庙宇”和“恶性肿瘤”各喻指什
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 “庙宇”喻指“信念”“信仰”“时代精神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等“精神道统”;(2
分)“恶性肿瘤”喻指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巧
取豪夺、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2分)
• 4.人当有所畏惧
•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
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
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
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就不免畏
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
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
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
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
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这一畏惧对象,其实也
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
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
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
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
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
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
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驿馆拜访杨震。杨震不受。
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我知、
子知,何谓无知者?”从此,“四知”的故事
便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
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
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
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
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说:
“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
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
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
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
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
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
去了坐骑和武器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
死。这是恃器而无恐。
•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
“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
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后生
”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置之绝地”,却没
能“后生”,而是落了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
恃书而无恐。
•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
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
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
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
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
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
”,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
“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
语。
• (选文有删改)
• C.文章④—⑥段列举了“恃权而无恐”“恃
器而无恐”“恃书而无恐”三种“有恃无恐”
,证明了有恃无恐者往往要栽跟头的道理。
• D.本文告诉我们,人要懂得畏惧,提倡勇敢
无畏的精神是错误的。
• 【答案】D
• 【解析】人当有所惧有所不惧。本文末尾说盲
目的“无畏”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
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可见作者并
没有否定真正的“大无畏精神”。
• C.包拯畏惧律法,清廉自守,铁面无私,流
芳百代,被称为“包青天”。
• D.卫青有赫赫战功,却谦让仁和,从不居功
自傲、以势压人,所以在刻薄寡恩的汉武帝手
下也得以善终。
• 【答案】B
• 【解析】曹操的事例体现了他年轻时不畏权势
的精神,与本文论点无关。
•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对待“畏惧”。(4分)
• 人当有所畏惧,敬畏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值得
敬畏的“圣人”;(1分)有操守和原则,严于
律己、堂堂做人;(1分)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
能力,免得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1分)在这
个基础上,可以发扬真正的“大无畏精神”,
不惧困难,勇于担当。(1分)
• 5.最好的拥有莫过于静水流深
• ①向河里扔石头,如果发出较大的响声,说明
水浅;如果几乎没有声响,则说明水深。这就
是“静水流深”的道理。静水流深是一种处世
哲学,生活哲学,生命哲学,也是内心安定、
平和的秘密。
• ②1889年,梵高住在精神病院。备受病痛折磨
的他,没日没夜地疯狂作画。直到某晚,他推
开窗看见了满天繁星,整个人一下子被浩瀚星
空晕染了个通透。于是便有了让人叹为观止的
名画《星月夜》。
•张晓风说:“人不到山里去,不到水里去,
那真是活得冤枉。”她常常一身轻装踏入山林,
在云雾缭绕中痴痴地看。每次从山林回来,心
情都格外欢快,自然的美摄人心魂,从未让她
失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然而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人的审美逐渐被铺天盖地
的宣传麻痹,被资本熏陶教育得越来越趋于统
一。人们宁可花高价去画廊、T台朝圣美,研
究明星的穿着打扮来模仿美,跟在商人后面欣
赏圈出来的人工美,也不愿运用自己的灵魂感
受天然之美。最动荡的美往往蕴于静水流深。
这是自然馈赠的厚礼,唯有单纯明净的心才能
发现。
• ③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当
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在上海治
疗效果不佳,需立刻返回北京。当天下午,刘
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这时,巴金夫妇来
到了刘白羽的病房。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
一句话,只是默默坐在沙发上。他们非常了解
滨滨的病情,怕噩耗传来,老朋友承受不了,
于是专门前来陪他。当电话传来母子俩已平安
抵达北京的消息,三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
都露出了笑容。两人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
到医院门口。
•他紧紧地握住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
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
空,只想陪你坐一坐。”没有什么华丽的言语,
简简单单的举动却让人感念于心。如果一个人
只在有求于你的时候热情殷切,那么这样的交
情也不会持久。最动人的情谊应该是静水流深,
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给你无条件的支
持。
• ④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人们期
待他致辞时给人醍醐灌顶的智慧。可莫言只讲
了三个极其简单普通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当
众人都哭时,应允许有的人不哭。第二个故事:
以恶意来推测“善”,那“善”也可能为“恶
”。第三个故事,好人终有好报,丑恶终被埋
葬。莫言所理解的贯穿人一生的“大道”,其
实就是我们耳朵都听起茧了的道理。大道至简,
但真正能领悟这“简”的却并不简单。一个行
者向老和尚学习“道”,于是问老和尚:“您
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挑水、
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
挑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
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即
挑水,做饭即做饭。”行者豁然开悟。我们寄
希望于更厉害的道理来过好一生,殊不知真理
往往简单,只是需要用一生去领悟。最深刻的
道理就如同静水流深,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
但正是大智所在。
• ⑤静水流深并非乏善可陈,而是简朴之中蕴
含着更为丰富的质素。正如最动荡的美是安静
的,最深刻的道理是简单的,最动人的味道是
朴素的。抛却浮华,对世界的领悟才能流深。
最好的慰藉存于熨帖温润的寻常,最好的爱情
藏于饱含深情的平淡,最好的友情寓于始终如
一的相伴,切忌喧哗,对他人的感情才能流深。
真正的安宁来自沉静自足的专注,真正的艺术
源于用心打磨的纯粹,真正的修养在于不显山
露水的品格,远离浮躁,自我的造诣才能流深。
因此,一个人最好的拥有莫过于静水流深。以
静水流深之心与这个世界相处,与他人相处,
与自己相处。那么朴素中亦有力量,寻常中可
得安慰。无言中气质尽显,清静中欢喜自生。
• (选文有删改)
• C.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 D.第⑤段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最好的
拥有莫过于静水流深”,呼吁人们以静水流深
之心与世界相处,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相处。
• 【答案】C
• 【解析】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但没有道理论证。
• 2.下列不能证明“大道至简”这一观点的一
项是( )(3分)
• A.李嘉诚一块手表可以戴十几年;他戴的眼
镜,曾因度数增加换过镜片,但十几年没换过
镜框。
• B.有一些教授在论文中把原本简单的东西写
得特别复杂,好像写得太简单显示不出自己的
水平一样。
• C.乔布斯发明iPhone 4时,只有一个要求:
把最复杂、最强大的功能最简单化。
• D.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简单,简到极致,便
是大智;简到极致,便是大美。
• 【解析】A项中的事例,只能用来证明李嘉诚
勤俭节约。
A
• 3.结合选文,谈谈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静水
流深。(4分)
• ①抛却浮华;②切忌喧哗;③远离浮躁;④提
升自我修养。(每点1分)
• ②一位名人有言:“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
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
是骑师。”正如潜心于学术艺术的钱锺书先生,
少年时不经事,他也曾多次被人否定,“文革
”时被人贴上诸多骂名,但即使处在风口浪尖
的位置,他也毫不动摇,用一笔一画的努力来
书写自我的价值,他觉得那是人生最美妙的感
觉。至于褒扬赞美,对他并无太大魔力。所以,
中央台的《大家》栏目曾力邀钱锺书接受采访,
但钱老一口回绝。我觉得不是他淡泊名利,更
重要的是他懂得谦卑,在这歌功颂德的名利社
会中,他不为口舌争名求利,不为交游虚掷光
阴,览古迹,做学问,写专著,一生都致力于
学与问的苛求付诸,成就了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 ③钱老以行动告诫我们,相信自我的价值才
能成就价值,而在功成名就时又要学会放下。
放下,才能接纳;接纳,才有新的力量。
• ④鬼才魏明伦,采巴山楚水入文,撷蜀风川物
入戏,获誉无数之时,却被《中国公主杜兰朵
》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
他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依旧选择相信自我的
价值。他巡山转水,山城的“棒棒军”不经意
地闯入了他的视线。一条条“棒棒”承载着生
活的苦难,一张张皱纹堆满的脸上却写满灿烂
的笑容——在最平凡的生活里也依然毫不妥协。
于是他以这样谦卑的态度,重新开始思考人的
价值、民的忧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 ⑤王国维曾有一句感慨:“天以百凶成就一
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一生,正
是对这句话的注解。她是被时代践踏、侮辱、
伤害的人之一,却坚持保有女子的“弱德之美
”,在苦难之中,坚信自己的价值,有所持守,
完成自己。她说,她的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
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坚韧地承担。正是这样
才得以写出“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
痴。千春犹待发华滋”。面对当今世人的推崇,
她却不为所动,执着于三尺讲台,执着于写文
作诗。一个人站在高处时仍能葆有谦卑之态,
实为难能可贵。
• ⑥生命,总是于内里的丰盈中,绽放出最美的
花朵。做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
获精彩。
• C.第②段列举了钱锺书的事例,有力地论证
了作者的观点“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
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
• D.第⑤段引用王国维的名言,列举叶嘉莹饱
经忧患的事例,充分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做个
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
• 【答案】D
• 【解析】D项中引用王国维的名言,从内容上
来看,其作用是引出下文所列举的叶嘉莹饱经
忧患的事例,但它没有起到论证作者观点“做
个自信的谦者,方能在步步前行中收获精彩”
的作用,所以D项说法错误。
• C.居里夫人为了提取出镭,以便测定镭的原
子量,向科学界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
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
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
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
• D.流浪街头的修补匠索拉利奥,每天早上都
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
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然后满怀激情和信心
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十年后,他
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 【答案】C
• 【解析】C项列举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明了
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的道理。与第
③段中“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就价值”这个
观点没有关系。
• 3.“生命,总是于内里的丰盈中,绽放出最
美的花朵”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联系全文,
说说你对于生命又有何新的看法。(4分)
• 含义:生命中,如果拥有一颗自信而又谦虚的
心,那属于我们的生命将会是最美丽的,能够
创造出最大的价值。(2分)看法示例:生命中
不能缺少自信和谦虚,要做一个自信的谦者。
(2分)
• 7.大师走了,讲新故事的探索还应继续
• 蒋新军
• ①9月11日,一代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因病
离世,享年84岁。他的离去,勾起了一波回
忆。有网友说:“对现在的90后、00后来说,
单田芳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60后、
70后来说,单老就意味着成长的陪伴。”也
有人言简意赅:“听到名字,就想起声音!”
• ②“这人脖子可太细了,比擀面杖粗点有限,
一把能攥过来,风大都怕给他吹折了。可这脑
袋大得非凡,像是擀面杖上顶个大倭瓜,晃晃
悠悠的……”这是单田芳口中的人物角色房书
安,生动鲜活。那时电视节目尚未流行打字幕,
评书又是一种偏重听觉的艺术形式,电视观众
和电台听众如不依赖文字和画面,光是听表演
者的讲述,就足够收获一段好故事。“凡有井
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的评书来自生活,
源自民间,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大众语
言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 ③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曾说过,评书艺术
是想象的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带动观众思考
和想象,从而进入波澜壮阔的美学情景。评书
的道具堪称简单至极,一人、一扇、一醒木、
一方帕,无论是千军万马,还是浩瀚苍穹,全
靠一张嘴来演绎,可谓张口刀光剑影,拂袖侠
骨铮铮。一部书中,有上千个人名,上千种兵
器,要背熟就不容易,至于怎么登台、怎么抖
包袱、怎么设置悬念,这都需要从小苦练。而
打好童子功后,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创新突破。
单田芳曾说过:“我的先辈都是文盲,说书靠
口传心授。到了我这一代,口传心授怎么行?
你说到一个词句典故,要知道它的出处才行,
必须讲出所以然,这就需要去历史里钻研。”
• ④单田芳出生于1934年,24岁正式登台,在
鞍山声名鹊起。第一次登台,因为太紧张,控
制不了语速,两个小时说下来,浑身汗湿透了,
迷迷糊糊就下了台。即使这样,他还是受到了
观众的热捧。之后作品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
丰富,单田芳的大脑就成了数据库,浑身上下
仿佛满是按键,随便一按就是一段金戈铁马、
美女英雄的传奇。单田芳的评书,不仅为几代
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更让评书在剧场形
式、广播形式一度衰落后,再度通过电视与评
书的结合繁荣起来。不仅如此,单田芳的评书
使受众大大扩展,从大家刻板印象中“评书是
老人听的”,延伸到很多年轻人。单田芳在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天京血泪》,听众多
达6亿人次,有人统计每7个中国人就有1个在
听他的评书。
• ⑤一生只干一件事。说了一辈子评书的单田
芳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在《言归正传:单田
芳说单田芳》一书中这样写道:“我要告诉
80后、90后的读者们,心浮气躁,恨不得一
夜成名,这是不可取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
这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 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
不仅为喜爱他的人留下了一个经典嗓音,也为
人们贡献了数量庞大的经典作品,相信若干年
后,我们仍能看到有人热衷于模仿单田芳。当
人们想起他,除了激荡人心的故事,肯定还有
余音绕梁的旋律:“行侠仗义抱打不平,两肋
插刀笑傲人生,他的故事被人们竞相传颂
……”
• ⑦应当看到,无须借助过多工具和载体就能
随时表演的评书,迎合了国人爱听故事的习惯,
在与互联网结合后依然具备着逆袭的可能。实
际上,目前通过电台、网络或直接走进书场听
书的听众大有人在,不少年轻评书演员、爱好
者也乐此不疲。新中国成立后评书艺术在讲新
故事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至今对这门艺术的
发展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也期望,对单
田芳的怀念,不止于模仿他的声音,更在于让
评书这门传统艺术继续传承,“且听下回分解
”。
•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14日,有删改)
• C.文章提到单田芳第一次登台的经历,是为
了突出他“一生只干一件事”的踏实心态。
• D.本文语言颇有文采,运用了引用、比喻等
手法,生动地阐述了单田芳在评书艺术上的探
索、造诣和影响。
• 【答案】C
• 【解析】单田芳第一次登台的经历不能突出他
“一生只干一件事”的踏实心态。
• C.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
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池莉)
• D.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一生只选定
了一把椅子。如果你同时坐两把椅子,就会掉
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比尔·盖茨)
• 【答案】B
• 【解析】曾国藩的名言是说人要有志趣、有气
概,但不轻易表现出来。与第⑤段的论点“一
生只干一件事”不相符。
• 3.联系全文,谈谈年轻评书演员该怎样做才
能“让评书这门传统艺术继续传承”。(4分)
• 从小苦练,打好童子功;(1分)要随着时代发
展,不断积累和创新突破;(1分)要有“一生
只干一件事”的踏实心态,不可心浮气躁;(1
分)与互联网结合,不断在讲新故事方面进行
有益探索。(1分)
• 8.怎样读懂一个时代
• 张 烁
• ①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73%左右,识字人口使
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语言行业年产值超
2 800亿元……不久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发
布《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等系列白皮
书,让语言这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交流工
具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语言自身的关
注和思考。
• ②如果说白皮书的统计数据还比较抽象,那
么近日几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则能让人近距
离感受语言的律动。“第二十届全国推广普通
话宣传周”上,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宣布
启动,穿越千年的古典之美将再次与现代的传
播技术相结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
感悟。古典诗词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传承的语
言和文字,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温情与问候。这
样穿越时空的相遇与邂逅,真可谓“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通过诗词的传承,可以看见语言
最重要的功能:文化的载体、思想的材料。正
是因为语言的诞生,才开启了民族的文化积累、
人类的文明时代。
• ③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
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
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
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
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
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
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
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
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
哥”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
”“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受到了百姓的期待
……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
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
读懂它的语言开始。
• ④除了具有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
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
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
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
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
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
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
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
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
至2016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
务的企业数达到72 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
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
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
• ⑤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
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出来。
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
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
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
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
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
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
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
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
安全的需求……
• ⑥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
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
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
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
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
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
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答案】C
【解析】运用了举例论证。
• C.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发展改革
委员会召开座谈会,积极寻找我国对沿线国家
非通用语言人才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案。
• D.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与简化汉字、推广
普通话这三大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共同为普及
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 【答案】A
• 【解析】A项体现了“大数据分析”的作用,
并非“语言”的作用。
• 3.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请你对“热词
”现象做简要评述。(4分)
• “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
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
思考。(1分)同时折射时代变迁,是语言在与
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1分)但
一些“热词”偏向极端化和粗俗化,不仅会破
坏语言文字的美感,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1分)对于“热词”的使用应拒绝粗俗,追求
语言美。(1分)(要从正反两方面来答)
• 9.让年轻人能踮起脚尖“够着名著”
• ①近日,山东大学组织了一项针对“中学生文
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
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
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
而为考试。
• ②这一结论并不让人意外。近些年,我们常
常能听到社会上关于“文学名著正在远去”的
忧心之论。某家出版社甚至发起了“死活读不
下去”的排行榜,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
四大名著悉数上榜,西方名著《追忆似水年华
》《百年孤独》也都位列其间。不幸印证了马
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
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 ③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
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为什
么在今天,这些高知名度、高含金量的作品却
失去了阅读的魅力,或成为“束之高阁”的收
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其背
后有多重的、复杂的原因。
• ④首先,读大著作没有一点静心是读不下去的。
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闪阅读、微阅
读,让人们对那些动辄洋洋万言、鸿篇巨制式
的名著缺乏耐心。
•《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开篇时就提醒读
者:“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
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其次,
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容往往与今天的社会状
况大相径庭。如果读者做不到“思接千古远,
胸怀寰宇宽”,也至少要对名著创作的时代背
景、创作动机、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
才不至于在“大战风车的巨人”“变成甲壳虫
的公务员”和“长着猪尾巴的男孩”面前,一
头雾水,不知所云。
• ⑤再次,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
之文学”。先有武侠而今仙侠,先有科幻而今
玄幻,先有历史而今穿越,网络文学的新形态
让创作者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层
出不穷;而它的语言更“接地气”、故事更“
生活化”、人物更“多元化”,与传统类型的
文学名著大异其趣,分庭抗礼。如此,又挤压
了名著在现代人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让它沦为
一些人调侃的“治疗失眠的利器”。
• ⑥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但我们不能坐视“名
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
名著,因为它所关怀和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
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
‘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
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
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
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
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
的士兵的命令”。
•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
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年轻人需要
读名著,但艰涩高深、卷帙浩繁的名著有时就
像天上繁星,璀璨夺目,却难以亲近。“循循
善诱”才能“欲罢不能”,好的导读和辅助才
是叩开“名著之门”的钥匙。创作者、出版者、
教育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去搭建一座通向名著的
“天梯”,让年轻人踮起脚尖就能够着漫天的
“繁星”。
B
• C.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
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
慧相结合的过程。
• D.读书应具有学习和求知的欲望,也就是说,
要用人类的天才积累的知识财富充实自己的头
脑和心灵。
• 【答案】A
• 【解析】此句与传承文化无关。
• 3.结合选文,谈谈怎样才能让年轻人“够着
名著”。(4分)
• ①要静下心来(要有耐心);(1分)②要对名著创
作的时间、背景、创作动机,对名著所反映的
社会风貌有所了解(要做到“思接千古远,胸
怀寰宇宽”);(1分)③要认识到读名著对年轻
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性;(1分)④创作者、出版
者、教育者应该想方设法去搭建平台,做好导
读和辅助的工作。(1分)
• 10.有趣的人不苟且
• 孟祥夫
•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
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
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
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
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
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
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
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
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
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
都莫不有趣。
•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
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
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
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
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
“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
,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
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
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
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
《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
上。
•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
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
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
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
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
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
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
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
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
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
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
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
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
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
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
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
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
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
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
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
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
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
俊不禁,掩卷而笑。
•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
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
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
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
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
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
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
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
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
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
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30日,有删改)
B
• C.战国时期,秦惠王的异母弟弟公子疾因战
功赫赫被封为严君。他足智多谋,为人幽默风
趣,美中不足的是脖子下面长了个大肿瘤,被
人戏称为“智囊”,他自己对这个大肿瘤不自
卑,对别人的戏称一点也不介意。
• D.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曾患重病,对他
的夫人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
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
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
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 【答案】D
• 【解析】这个例子强调的是两人相互间对婚姻
的忠诚,而不是“有趣”。
• 3.结合选文,谈谈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趣
的人。(4分)
• ①对生活抱有大爱;②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③深藏大智慧;④以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快
乐对待一切,也给别人带来快乐。(结合生活
实际来谈,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