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
作者:顾颉刚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
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
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
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
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
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顾颉刚 (1893—1980.12.25)
历史学家。江苏吴县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
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
》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
建国后,任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
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
进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古史辨”学派
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
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
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古史辨
》、《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
》等。
走进作者 议论文知识回顾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_____、
____ 。
二.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
张。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
点的材料。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点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和_____。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 道理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论点
论据
论证
正确 鲜明 有针对性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
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
关系。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
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
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
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1. 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萤火(yíng)
塾师(shú) 停滞(zhì) 词语解释: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启迪:导、启发。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部分第一层(3、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
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㈠ 第1、2段。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2、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
说服力更为增强。)㈡ 第3段。
1、 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
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
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
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2、 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
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3、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
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
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
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
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㈢ 第4段。
1、 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
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
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
“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
学问的重要意义。2、 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
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㈣ 第5段。
1、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
何相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
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
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
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
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
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2、 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
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㈤ 第6段。
1、 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
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
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
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
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
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
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
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
学说”。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
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
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
进步了。”特色赏析
(1)思路缜密、层层深入。
文章开篇引用名言,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首句是承
上启下的递进复句,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在论述前一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要步骤”时,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不能亲自看到,
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再扩展开去提出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
“怀疑”“思索”来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论证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于不论哪
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从积极方面论及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作用。文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
要性和重要意义。 (2)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开篇以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大学问
家的经验之谈代为立论,开门见山,先声夺人,既摆出论点,客观上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第5段
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阐释,有力论证段首的分论点。 其次,文章运用大量具体事例证明论点,令人信服。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
列举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并连续多次追问,使人确信古书上记载的传说
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以清代大学
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提出“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煅炼出来
的”,极具说服力。 此外,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
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
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
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是有问题,有问题才想
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在正反对比中强调了常常怀疑、常常发问
的重要性。而“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
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
了”,又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3)语言准确、透辟周密。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例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
因为它‘非’”一句,短短几个字,就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
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
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
句,蕴含丰富,论述精辟。其中,“一切”强调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
……”的句式,准确恰当,便于语意的表达;“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
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如何把“新学说”“建设
”起来;四个“常常”的重复使用,突出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
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
“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
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以上这一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见语言的透辟周密。 句段品鉴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
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品析:这句话从正面阐述了一切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四个“常常……”循序渐进地概括了“怀疑的精神
”。“一切”二字把做学问的人的那种严谨的态度表现了出来。(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品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原话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
三策而已矣”。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那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
三页罢了。 难点探究
(1)课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引用古代有名的学者的话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既扣住了“学问”二字,又有说服力度。(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是支撑,是
论据。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
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要再加以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
后一种。 (3)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
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写法探究
(1)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
(2)论证论点层层深入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
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
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 (4)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
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
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
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证
明
返回《
怀
疑
与
学
问》
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分
论
点
1.怀疑是
————
————
————
—
2.怀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用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的方法
消极方
面辨伪
去妄的
必要步
骤
①.对于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
用_____论证的方法
②.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用
_______论证的方法.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
疑”、 “学则须疑”)
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
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举例
都要
经过自已的怀疑,辨别是非
道理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道理 举例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
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
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
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
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
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红
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
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
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
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
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
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
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
前事,无须多论。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
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
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
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
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
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
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
这就另当别论。 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
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
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1.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
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B
举例
道理
A C B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周密。
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 ( ) (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_____论证和
______论证。4.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括号内填上词语。
A、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
B、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
C、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
击。( )
D、没有事实根据的。( )
墨守
辨伪去妄
不攻自破
虚妄 在学习上,在生
活中,你一定有过不
少怀疑的经历。请选
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
次,写一篇六百字左
右的记叙文。题目自
拟。
练文 练 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