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4.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过程与方法
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
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知并学习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
大略。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
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
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
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
小说成就为主。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主要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
》《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
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三国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
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
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
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
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
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
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
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
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
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
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
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
(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
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
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
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
为纪念。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
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
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
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
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
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
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
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
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
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
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
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
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
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
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
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
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
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拜谒 yè 今番 fān 叱 chì 侥幸 jiǎo
岂可相强 qiǎng 犹然 yóu 纶巾 guān
鹤氅 chǎng 汉室末胄 zhòu 愧赧 nǎn
谬 miù 倾颓 tuí 窃命 qiè 沔 miǎn
殆 dài 民殷 yīn 存恤 xù 鄙贱 bǐ
箪食壶浆 dān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座离席,表示敬意。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使回避。促,靠近。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
贯穿,进入。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
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
据一方的军阀。
顿开茅塞: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
理。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题探讨
“三顾茅庐”中“三”为确数。《三国演义》记述了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顾”,动词,拜访;
“茅庐”是对诸葛亮在隆中住宅的称呼,意指“朴素
”“简陋”之所。题目概括了故事本身。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提示:速度全文,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葛
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
山辅助的过程。人物的出场艺术:
小说创作对人物的正面刻画,是以人物的出场为起点
的。优秀的古代小说作家都非常重视人物的出场处理,
力争人物一出场就能显示出自己的性格基调,为作者
刻画人物找到一个恰当的起点。
优秀的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出场艺术。人物的出场艺术:
人物出场艺术之一:“单刀直入”
让人物在作者全知视角的介绍中出场,特别是一篇、
一部作品或作品的每一回首先出场的人物经常如此。
所谓“全知视点”是指作者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
权威,作者能够洞察秋毫,把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
都展现出来,极富有立体感。
很多世界名著都是运用的这种叙述视点,中国古代小
说大多数都是这样。《西游记》中孙悟空(石猴)的
出场即是如此。 人物的出场艺术:
人物出场艺术之二: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红楼梦》中
王熙凤、《故乡》中的杨二嫂的出场;
人物出场艺术之三:
“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诸葛亮的出场。诸葛亮的出场
出场前:
1.司马徽初荐(刘备初得诸葛亮的消息。“伏龙、凤雏,两人
得一,可安天下”。 )——只知其有安天下之才。最先涂上
了神秘色彩。
2.徐庶走马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3.司马徽再荐(“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
子房”)。
4.一顾茅庐(农夫作歌、博陵崔州平——隐者形象):突出诸
葛亮的隐者形象。
5.二顾茅庐(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感叹世无英雄,
赞赏独善其身:渲染诸葛亮求之不易。诸葛均、黄承彦——
其诗为诸葛亮形象的良好写照。
这些人物,每个人都不能真正反映出诸葛亮的面貌,但每个人
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
渲染、烘托、铺垫、蓄势(侧面)歌 者 诗 歌 内 容 表 现 思 想
农夫 “苍天如圆盖
”
石广元 “壮士功名尚
未成”
孟公威 “吾皇提剑清
寰海”
诸葛均 “凤翱翔于千
仞兮”
黄承彦 “一夜北风寒
”
诗歌对人物的烘托:
表达了隐居生活的闲适及出世的期待。
从不同侧面烘托、渲染诸葛亮神秘莫测又急于出世建功立业的
形象。为诸葛亮性格作了烘托、铺垫。
表达了对世事的冷眼观察和隐者的恬
然淡定及道家思想中出世的一面。
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嗟叹。
表达了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及歌
者的自我安慰。
暗示诸葛亮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及隐居的目
的是待明主。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占主导。
两支歌曲
曲折的表
现了诸葛
亮分属于
儒、道系
统的用世
思想与隐
逸思想的
矛盾。诸葛亮的出场
出场前:
景物对人物的烘托:
“一顾”时的景物描写:突出了隆中山水的幽雅,借
以烘托隐于此地的诸葛亮的雅致。
“二顾”时的景物描写:皑皑雪景烘托着诸葛亮的高
洁,又表现出刘备求贤心切的心理。诸葛亮的出场
登场后: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正面刻画;
表现出“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出场
古代小说中另一种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
式出场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人物的特点在出场
前的烘托、渲染中,东云现鳞,西云现爪。
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
本特点在虚实印证中得到更鲜明的表现。第3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
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
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
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
的那样“年幼才疏”。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
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
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求贤若渴,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
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
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结合全文,说一说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作者为什么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
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
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
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大下大势的?“隆中
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成霸业,兴汉室。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
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
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
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
汉室有了可能性。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
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生气地说:
“……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
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
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
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
拱立阶下。”
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
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
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写出了刘备求贤的虚心、虔诚。鲜明的对比
(1)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
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张飞鲁莽。
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
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
葛亮的敬重。
(2)刘备“拱立阶下”“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刘备
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
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
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
”。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史书《三国志》中只用了五个
字“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却写了数千字,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三国演义》是小说,旨在刻画人物,作者正是通过
细节的刻画来表现刘备礼贤下士;《三国志》是史书,
着眼于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形象: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是“贤相”。他具有“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
盛世的雄才大略。出场前他是神秘莫测的隐者;出山
后他是当之无愧的经世奇才。
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仁德爱民,有
济世情怀;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在张飞表现出急
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志向远大。
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
来”,足见其行事鲁莽。《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
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
》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
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
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
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
此传唱不衰。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对联
的下联。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刘玄德三顾茅庐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
”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
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
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过五关斩六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等。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
温酒斩华雄等很多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
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____、华容
道义释____、过五关____、水淹____、败走麦城。
走单骑;曹操;斩六将;七军。《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著作,一直为历代文人骚
客所评说。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回味经典。
①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写的是____之战,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____、____。
赤壁;曹操;周瑜;
②杜甫在《蜀相》中曾这样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其歌颂的是____。请写出有关此
人的两个主要事迹:
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诸葛亮忠于刘备,缘于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的职
责。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一故
事情节。(150字左右)
关羽兵败荆州被杀,刘备报仇心切,不听诸葛亮劝告,
亲率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病倒在白帝城,便
派人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以阁
下才干定能办成大事,使国家安定,如果刘禅可以帮
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诸葛亮听
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
太子刘禅,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语言特点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
优美、典雅、精炼的特点。本文写景的文字很明显的
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如写“二顾”时的风雪:“时
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不数里,忽然朔风
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句式整齐,
整齐中又有变化,使语言变化多姿。后两组骈句,分
写风、雪、山、林,犹如四幅风景画屏,使形式和内
容达到了统一。 隆中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隆中的标志。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诸葛草庐: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当年刘备“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此作《隆中对》。 躬耕田:乐山与隆中山之间的诸葛亮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
当年诸葛亮躬耕陇亩于此地。六角井:是
诸葛亮当年
隐居隆中时
生活用水井。抱膝亭:建于清
康熙五十八年
(公元1719
年),是后人凭
吊诸葛亮抱膝长
吟之处。小结
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
卓越智慧的旷世奇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 备对人才的“尊 重”
,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人才 ”,让我们永
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刘备性格:
1.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
结交豪爽之士。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
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
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2.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
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
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
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
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
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
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
心。刘备性格:
3.坚忍不拔,终成大事
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
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
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
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
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4.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
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
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已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
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
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用宽以待人评价刘备。刘备遗诏: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人五十不
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
兄弟为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
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
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
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
闻达。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
难以挽救自己了。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
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
们兄弟。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气
量,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这样,我又
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
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
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
《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
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听说丞相
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
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些东西。诸葛亮生平: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
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
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
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