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初中语文(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
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
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
鉴赏能力颇有帮助,著有《朱光潜全集》。
中心意旨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
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
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
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结构思路
无言之美 不“吐肚子” 懂无言之美
表达技巧
1.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文章论述艺术欣赏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这是一个深奥、
抽象的话题,然而作者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
理论分析得如此浅显、如此明白,让普通的读者也能领会作者的思想和观
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2.举例论证,具体准确。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形式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
美,具体准确。(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
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以音
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以雕刻艺术的含而不露来论述无
言之美。重点难点
请简要分析本文论述的层次。
文章开始由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然
后列举摄影、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分析言不必尽
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总结了艺
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势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并得出结论:说出来的
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全文引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论据充分,结构条理分明。[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同:都可以用来表示由于景物美好而给人带来愉快
的感觉。含褒义。词中结构均为联合关系,都可以作谓语。
异:“心旷神怡”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偏重于“心”和“神”,即人的
心理感觉,强调的是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
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偏重于“心”和“目”,强调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
多以景物为对象。例句:①到了九月,沙枣的馥郁便浸透了山乡,浓浓的沙
枣清香便在山乡弥漫,令人心旷神怡。②万紫千红的玫瑰园,沁人心脾的荷
花池,清幽高雅的兰圃,无不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子贡(gòng) 违背(wěi) 惟妙惟肖(xiāo)
B.瞬息(shùn) 相称(chèn) 栩栩如生(xǔ)
C.缥缈(miǎo) 怆然(chuàng) 目不忍睹(dǔ)
D.譬如(pì) 涕下(tì) 信手拈来(niān)
答案 A 违wéi,肖xiào。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含蓄 残戚 谚语 雕刻
B.归纳 挣扎 泪痕 寂寥
C.擒住 绞死 塑相 昼夜
D.倾刻 菩萨 心境 附丽
答案 B A.残→惨。C.相→像。D.倾→顷。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正是清风送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B.他的回答很简单,既不夸大,也非故意轻描淡写。
C.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盎
然之感。
D.每一个信手拈来的从容,莫不来自厚积薄发的沉淀。
答案 C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用于形容
“柳树”这一生命体不恰当。
· ···
· ···
· ···
·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 )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 )蛾
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
么简单,所含蓄( )的多么深远!
答案 chuàng pín xù
解析 注意拼音和声调书写要规范。注意“怆”的声调。
·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瞬息万变 心旷神怡 唯妙唯肖
B.珠两悉称 轻描淡写 马鸣风萧
C.包罗尽致 栩栩如生 信手拈来
D.闲情逸至 目不忍睹 丝毫不爽
答案 C A.唯妙唯肖→惟妙惟肖。B.珠两悉称→铢两悉称。D.闲情逸至
→闲情逸致。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径直,爽快,不绕弯子)
B.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这里专指绘画)
C.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附着,依附)
D.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这里指极其美好)
答案 B “美术”在这里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
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 ·
· ·
· ·
·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pì 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shè 影家把它照
一幅( )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
比较 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 )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
视yù 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
两相称( ),不会有丝毫错误。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解释加点词。
尽致:
(4)在 处标注恰当的标点。
·
·
·
· ·答案 (1)fú bī chèn (2)譬 摄 域 (3)详尽细致,达到极点。(4):
”?
解析 (1)注意“幅”字的声调;“称”是多音字,根据语境确定此处应读
chèn。
(2)注意“摄”字的偏旁不要写错。
(3)可根据积累直接作答,也可根据语境推测词义。
(4)第一处,后文是对“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的具体阐
释,因此应该用冒号;第二处的问号应在引号外。2.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
(1)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
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 )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
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
)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 )答案 (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能力。第(1)(3)两题借用他人作品中的
话和谚语来说理,可确定为道理论证。第(2)题引用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从而证明一个观点,可确定为举例论证。1.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举例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答:
答案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举的数个例子所体现的,诗歌本是极其简
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博大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壮阔宏伟之景,予人
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详尽描写出这壮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
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正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
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出自己的观感即可。2.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有一座高山,山顶尖尖,像一支倒挂的笔在天上写字;高山脚下有一片梯田,
像横着推过去的一片片树叶,铺满大地庄园,煞是壮观。
上联是:尖山似笔,倒写青天一张纸
下联为:
答案 梯田如叶,横推大地满庄园。
解析 阅读语言材料,结合材料找出所给上联的特点,然后根据上联以及后
面的语言材料对出下联。如:“尖山”对“梯田”,“似笔”对“如叶”,
“倒写”对“横推”,“青天”对“大地”,“一张纸”对“满庄园”。1.(2019山东德州齐河第一次练兵考试,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 )
A.《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与音乐相融合,古典韵味和现代旋律相得益彰,让
传统文化在古今观照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B.《流浪地球》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表现得栩栩如生。
C.清水绿岸,鸟语花香,枣城湿地公园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D.学校不断加强作业教学改革,对于体验式的作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自己
完成,避免家长越俎代庖。
答案 B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此处用于形容对价值
理念的表现,不恰当。
· ···
· ···
· ···
· ···2.(2019江苏兴化二模,15—17)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3)题。(8分)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
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
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
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
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
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
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的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
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
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
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
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
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
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
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
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
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
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
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
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
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
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
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信息、
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
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
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7日,有删改)(1)(★★☆)根据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答: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①
和② 的事例,从反面有力
地论证了③ 的观
点,和前文形成了对比论证。(3分)
(3)(★★★)文章第⑥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答:
答案 (1)善用语言的力量(或:让语言释放智慧和力量)(能点明话题,表达
明确的意思即可)
(2)①乡村动员植树讲空话套话 ②安全事故后的新闻发布讲废话假话(缺
少关键信息) ③“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
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3)不能删去。第⑥段补充论述了语言和行动要结合起来(要知行合一、言
行并举),是对中心论点的必要补充,使论述更严密、更全面。解析 (1)题目是文章中心的体现,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可根据文中出现最
多的句子或词语来判定。如开头段“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
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间段“语言的力量”,结尾段
“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
术”等,都与“语言”有关,故标题可拟写为“善用语言的力量”“让语言
释放智慧和力量”等。
(2)细读画线句,“譬如”和“再如”领起的句子分别是两个事例,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事例,或从原文中摘取词句组合作答即可。此处举两个例子的
目的在于证明本段的观点,即“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
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3)议论文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
关系。第⑥段“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
力量、落实的价值”,而要“知行合一、言行并举”,是对前文的补充完
善,使得论证更严密。故而不能删去。1.(2018云南开远统二检测,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感情的
②好的理论性文章未尝不可以具有抒情的因素
③但是,人们有一种成见,以为既是理论性文章,就难免枯燥
④梁启超的“新文体”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其“笔锋常带
感情”
⑤其实不然
A.①⑤③②④ B.④①③⑤②
C.③⑤①④② D.②④⑤③①
答案 B 首先以梁启超文风为例,点出文章应该带有感情的观点,故应先
排④①;之后举反面情况并予以驳斥,故应为③⑤②。2.(2019福建泉州二模,15—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生活美学:阐释美好生活之道
刘悦笛
①我们要知道如何审美,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因为
审美是社会前进的推动性力量,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令人
欣慰的是,“生活美学”在如今中国社会逐渐成了一个关键热词,从茶道、
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
的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
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
②“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在中国人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是处于
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
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书法就是最显明的例证。
③书法在古代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是与生活直接贯通起来
的。近代开始,书画才成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因为自西方引入艺术概念之
后,东方人很自然地就把文人书法置于艺术的顶端(除了阿拉伯文之外,外
国是没有书法传统的)。然而,直到明代才出现“书家”这种身份,从王羲
之、颜真卿到怀素的时代,都没有把书法视为纯粹的艺之门类,他们的作品
也不是正襟危坐在那里进行创作,而是包孕在日常生活实用化的信札、便
贴、序言、手稿、祭文等等之中的。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
其根基,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
是写汉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并变得美化才使得书成为“法”。
④“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它主要
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就是“生理的”生活美学,如饮食、饮茶等等,饮茶在东方传统当中不折不扣成了“生活的艺术”,所以才有“茶道”的艺术。
第二乃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情”的,交往之乐趣就属
此类,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等,这些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都被
赋予了“审美化”的性质。第三则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
之“文”的。在文化当中,艺术就成为精髓,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
琴、曲是,但是文化在古典中国亦很重要,园林苗圃之美、博弈等游艺之
美、游山玩水之美都是如此。
⑤所以说,当今中国“生活美学”的积极践行者们,他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
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
(摘编自2019年03月16日《文摘报》)(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审美不仅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和社会发展
的衡量尺度。
B.“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了中国人对生活传
统的一种复兴。
C.中国人的审美在古代就已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所以说中国美学就是
“生活美学”。
D.书法从古至今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从一开始它就是与生活直
接贯通起来的。(2)(★★☆)“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为什么要倡导“生活美学”?请简要
概括。(3分)
答:
(3)(★★★)为什么说“‘生活美学’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
兴”?请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 (1)D
(2)倡导“生活美学”可以推动社会前进,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衡量尺度;
倡导“生活美学”可以满足日常设计、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各个领域的
需要;倡导“生活美学”可以为中国生活立“美之心”。
(3)“生活美学”是一种传统,中国人的审美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
基:“生活美学”包含“生理”“情感”“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世
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解析 (1)D项“书法从古至今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表述有误,
应该是“书法在古代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
(2)细读文章,可以搜集到第一段中“因为审美是社会前进的推动性力量,
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生活美学’在如今中国社会逐
渐成了一个关键热词,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
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最后一段中“为中国生活立
‘心’——立‘美之心’”,据此作答。
(3)读文章可以搜集到:“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
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
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就
是‘生理的’生活美学,……第二乃是‘情感的’生活美学,……第三则是
‘文化的’生活美学”,据此概括作答。(2019甘肃武威中考,10—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
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
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
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
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
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
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
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
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
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
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
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
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
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
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
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
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
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
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
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
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
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
做到镇定的功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
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
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
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
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
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
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
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
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
常看待事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
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
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
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
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
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
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2分)
答:
2.(★★☆)第①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
的任意两个实例。(4分)
答:
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
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3分)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
5.(★★☆)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
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
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这样更容
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
越远越好。1.答案 实用(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弄清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
准,就要找到相关的句子: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
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
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为什么大海在种田人眼中没有什么可看,
而屋后的一园菜很好呢?这是因为大海不能给种田人带来什么实在的好
处,而一园菜却可以解决种田人的温饱。所以美与不美,在种田人那里,就
是有没有实际用途。由此可知,种田人眼中的美的标准是实用。2.答案 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
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
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辨析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知道都
有哪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然后辨析第①段画线
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再思考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画线部分
使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描写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
或状态,用在议论文中,主要是借以表现作者的某种观点。最后把分析的结
果用简明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3.答案 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
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
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带来了完全不
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
出奇姿异彩。(任写两个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例的概括能力。概括例子,先从文中找到具体事例,然
后采用“谁做什么”的形式作答。文中的例子很多,按照题中要求,概括两
个即可,如: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
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
天安门大街。4.答案 (示例1)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初生,
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示例2)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
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甲乙均可,能结合“距离产生美”做正确解读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选用能力。要能够发现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并运
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如甲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远远可以看到绿绿
的一片,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走近却不能看到了,这就表明距离和美
感的关系。
5.答案 D 要把每个选项的内容和文本内容进行比对,看看和文本的表
述是否一致。本题中的D项,文中没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述,因此,与文意不相
符。故选D。1.(2019四川成都中考A卷,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
项是 ( )
A.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领域中,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
神”。
B.漫画往往用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暗寓犀利的讽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C.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D.林清玄在浪漫至真的文字中融入超然的禅趣,创作出的文化散文耐人寻味。
答案 C A.“精益求精”意思是(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
更好。使用正确。B.“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笑。使用正确。C.“栩
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此处用来形容“峨眉山的猴子”不恰
当。D.“耐人寻味”意思是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使用正确。
· ···
· ···
· ···
· ···2.(2019黑龙江大庆中考,19—21)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1)—(3)题。(9
分)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
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
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
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
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
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
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
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
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
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
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
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
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
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
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
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
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
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
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
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
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
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
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
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C.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
危害。
D.作者号召我们要秉承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
的经典作品。
(2)(★★★)如何理解第④小节画线处“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
趣味’的蔓延”?(3分)
答:
· ··(3)(★★☆)书写和键盘打字各有优势。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
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
盘打字的看法。(3分)
答:
答案 (1)C
(2)防止青少年只通过网络学习语文,从而导致学习的语文内容浅薄,缺乏
酝酿和积累,习得的语言粗率、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出现很多错别字
和语病。
(3)(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
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
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
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
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
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从文章第④段内容来看,作者对网络语文
既有肯定,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并非全盘否定,因此C项分析不正确。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
来分析。从“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
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
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中即可得出答案。
(3)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体
验,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即可,但要注意观点不要过于极端化。结合文章内
容,围绕“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来阐述观点,言之成理即
可。 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
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
题。
[诗词之美]
(1)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个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 青。(A.松枝 B.柳条)
这是两句送别诗。古人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柳”和
“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
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下联:
[雕塑之美]
(3)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
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
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
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
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到,
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第一个“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答案 (1)B (2)展想象感悟意境 (3)①从 雕像 ②智慧 的感觉
解析 (1)认真审题,根据“送别诗”,可确定选“柳条”。古人历来就有
“折柳送别”一说,古人分别时常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
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2)对对联要注意以下几项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
结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协。围绕“古诗文朗诵大
赛”这个主题来补写即可。
(3)[甲]句语序不当,应该采用调序的方法修改。[乙]句缺宾语中心语,应在
句末添加“的感觉”。(2019江苏宿迁宿豫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 《国家宝藏》让博物馆流行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让古诗词
火起来了,《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华美食文化热起来了……一大批优秀的
综艺节目和纪录片掀起了“国宝热”“传统文化热”,这说明优秀传统文
化有着永恒的魅力。
材料二 600岁的故宫“卖萌耍酷”成功走红。这些年来,从“雍正卖萌
图”被疯狂转载,到颇为火爆的故宫口红,故宫仿佛正在“逆生长”,变得
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故宫如此这般“卖
萌”,无不反映出以游客为中心的转变,体现的是文化上的自信。
(1)综合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答: (2)故宫以卖萌的方式走红,某班围绕这一现象开展一次辩论会。反方认
为:故宫采用卖萌的方式不可取,会使高雅的文化庸俗化。你作为正方辩
手,该怎样反驳?
答:
(3)故宫博物院在今年上元之夜首次点亮华灯,获得如潮好评。如果要为这
次活动选一首诗词,以体现这一节日特点,你会选择下面的哪一首?
答: (只填序号)
A.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 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B.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寒 食
[唐]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答案 (1)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创新方式融入百姓生活,体现了强大的文化
魅力和文化自信。
(2)(示例)我方认为故宫采用卖萌的方式是可取的,故宫的卖萌实际是文化
传承的具体表现,以符合现代特征的、多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传统
文化,增加与普通人的互动,这样更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观点明确,言
之有理即可)
(3)A解析 (1)根据材料中“一大批优秀的综艺节目和纪录片掀起了‘国宝
热’‘传统文化热’,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永恒的魅力”“故宫如此
这般‘卖萌’,无不反映出以游客为中心的转变,体现的是文化上的自信”
等句子可以归纳出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创新方式融入百姓生活,体现了强
大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
(2)首先要摆明正方的观点,即“我方认为故宫采用卖萌的方式是可取
的”,然后再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进行论证。
(3)因为题目要求选出一首描写上元节即元宵节的诗歌,所以可选A。因为
B诗写的是春节,C诗写的是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