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初中语文(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纲解
体、礼崩乐坏;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解放。孟子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以及统治阶级的需要,提出了“义”的主
张。
中心意旨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
心”,舍生取义的道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
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
要失去“本心”。结构思路表达技巧
1.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2.善用排比修辞,感情充沛。
运用排比修辞是孟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意思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运用排比,既
增强了气势,又加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重点难点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
提出论点,用“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区别了“生”与
“义”的价值,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取其中更有价值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
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
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文章第一部分(第1段)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
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
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
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
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第1
段)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第2段)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
“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
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
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3.文章是怎样运用举例论证巧妙说理的?
举例论证
古今对译
鱼,我所欲①也②;熊掌,亦我所欲也③。二者不可
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这)两样东西如果不能
得兼④,舍⑤鱼而取⑥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得到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义也是我想要的,这两样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⑦,
生命而去求得义。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故不为⑧苟得⑨也⑩;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
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明知道)有祸患,我也并不躲避。
如使人之 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能够求生
者何不用 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的手段有哪一样不能采用呢?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
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 也?
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运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运用某种方法
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就可以避祸,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因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 有是心也,
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信念,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 耳 。
人人都有这种信念,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信念罢了。
[注释] ①欲:想要,喜欢。④兼:同时。⑤舍:舍弃。⑥取:得到。⑧
为:做。
⑨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讨厌,憎恨。 辟:同
“避”,躲避。 用:采用。 为:做,此处可引申为“采用”。 贤:贤
能。 丧:丧失。 耳:罢了。也:②③均为判断语气词;⑩表陈述语气; 表疑问语气。者:⑦助词,……的; 助词,……的手段(方法); 助词,……的
人。之: 助词,的; 代词,代“这种信念”。
[句式] 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所
欲有
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句。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状
语后置句。应为“所恶有于死甚者”。
[评析] 提出本文论点,并对论点进行分析、阐释。
一箪①食,一豆②羹,得之则生,弗③得
一篮饭,一碗汤,有了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
则死。呼④尔而与⑤之,行道之人
会死亡。但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即使是路上饥饿的行人
弗受⑥;蹴⑦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他,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⑧则不辩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对于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它合不合礼义,就去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
我何加⑩焉!为宫室之美、
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啊!(得到它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美,
妻妾之奉 、所识 穷乏 者得我 与 ?乡为身死而
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牺牲生命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
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美丽的房屋而接受高位厚禄;从前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
情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能有妻妾的侍奉而
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接受高位厚禄;从前情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让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
已 乎?此之
停止吗?(如果不改变这种做法,仍然去追求高位厚禄,)这就叫作
谓失其本心 。
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注释] ①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②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③弗:
不。④呼:吆喝。⑤与:给。⑥受:接受。⑦蹴:踩踏。⑧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⑨辩:同“辨”,辨别。⑩加:这里指获得的益处。
奉:侍奉。 识:认识。 穷乏:穷困。乏,缺少钱财。 得我:感激我。得,
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已:停止。 本心:本
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句式] 此之谓……:固定结构,意为“这就叫作……”。
[评析] 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
心”,进一步深刻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观点。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箪食(dān) 乞人不屑也(xuè)
B.蹴尔而与之(jiù) 二者不可得兼(jiān)
C.贤者能勿丧耳(sāng) 故不为苟得也(gǒu)
D.行道之人弗受(fú) 所恶有甚于死者(wù)
答案 D A.屑xiè。B.蹴cù。C.丧sàng。
·
· ·
·
·
·
·
·2.(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蹴尔而与之(一起)
B.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C.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D.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答案 A A句的意思是“用脚踢着给他”,所以“与”的意思是
“给”。
·
·
· ·
· ·3.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答案 A 正确翻译应为“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使:假如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C.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D.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答案 B “加”在此处应解释为“益处”。
· ·
·
·
·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译文: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答案 (1)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2)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
是我所想要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1),要注意调整语序,使翻译后
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句(2),判断句翻译后的句式为“……是
……”或“……不是……”。1.(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C.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不为苟得也
答案 D A.为了/做。B.比/对。C.得到/同“德”,感恩、感激。D.都是
“所以”的意思。
·
· ·
·
··
··2.(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立/天下之正位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答案 D 根据句意“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做了”可知应划分为:今/为
妻妾之奉/为之。3.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答案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默写能力。一要用课文中的原句作答;二要仔细审题,
筛选最恰当的语句;三要避免写错别字,漏字。4.结合初中学习的文学作品,补全下联。
上联:学《孟子》知舍生取义
下联:
答案 (示例1)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示例2)看《水浒》明除暴安良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学过的文学作品对对联的能力。要做到词性相对,意
思相关;要与上联一样,体现出读文学作品所得到的收获。1.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言文中的标点都是后人
加的。有人将课文中的句子做如下断句,与课文断句比,哪一种断句更好?
请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
答:
答案 课文断句更好。点明了主语“鱼”和“熊掌”,进而突出了本文讨
论的“生”“义”这一话题,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中心论点上。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比较鉴赏能力。比较两种断句方式的不同:
课文断句将“鱼”和“熊掌”单独列出来,独立成为分句。回答时,首先要
表明观点,然后从所选断句方式对表现文章内容、观点的作用角度分析作
答。2.阅读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作品,判断漫画的内容符合下列选项中的
哪一句,再列举一个符合这句话思想的社会行为,并说明理由。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D.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答:( )
答案 B (示例)由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品栏目《感动中国》,通过展现
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宣扬社会正能量,起到道德引领
作用,使人心向善。这种行为,符合B项中孔子的思想。
解析 解答本题要读懂漫画内容,把握其中的关键词“政令”“刑罚”
“德政”“没面子”等。对照选项,B项含有漫画中的关键词最多。举例
要典型,要充满正能量,理由要从引导人向善的角度思考作答。1.(2018重庆模拟改编,4,★★☆)“老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并尊重自然规
律,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该句放入下面语段最恰当的一处是 ( )
在中国的思想体系里,没有哪一种体系不是把人放在中心位置的。(甲)虽
然方式不同,但是中国古代的两个主要派别道家和儒家都是以人为本。
(乙)它们的主要兴趣都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及其正确的处事态度。其区别
在于,(丙)孔子认为圆满的人生是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的。(丁)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结合“但是中国古代的两个主要派别道家和儒家都是以人为
本”分析,所举例子应该是先道家,后儒家。所以该句应该放到“孔子认为
……”前面。2.(2019福建三模大联考,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
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①
而断子之手足
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
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②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注] ①冠履:帽子和鞋。②一言:一句话,指关系到义与不义的一句
话。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鱼,我所欲也 欲: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③万事莫贵于义 于:
④予子天下 予: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B.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C.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
·
·
·(3)(★★☆)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分)
译文:
②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2分)
译文:
(4)(★★★)[乙]文提出了什么论点?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的?请引用原文作
答。(5分)
答: 答案 (1)①要,想要 ②同“避”,躲避 ③比 ④给,送给
(2)D
(3)①不仅(不单)贤明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明的人能够不丧
失罢了。②什么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比不上)手脚珍
贵。
(4)乙文首先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然后层层深入,分别阐述了“冠
履不若手足之贵”“天下不若身之贵”“贵义于其身”的观点,最后再次
强调论点。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能力。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要注
意②中的“辟”是通假字,解答时,要先指出同哪个字,后解释其意思。
(2)可根据句意,联系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断句。本句意思为:“给你帽子
和鞋子,但要斩断你的手和脚,你干这件事吗?”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落实关键词,如“何故”的意思
是“什么原因”。还要注意适当调序,或适当删减、添加字词,使语句不改
变原意,又通顺流畅。
(4)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首先明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思路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用“首
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乙]文重在论述“义”的珍贵,因此第一句“万事莫贵于义”是论点。[参考译文]
[乙]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
‘给
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
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珍贵。又说:‘给你天下然
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天下
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义看得比
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义更可贵的。”1.(2017山东济南长清二模,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困于心
B.故不为苟得也 天下为公
C.呼尔而与之 面山而居
D.得之则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 C A.比/在。B.做/是。C.表修饰。D.就/却。
··
·
··
·
· ·2.(2018海南海口模拟,14—17)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回答问题。(11
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1分)( )
A.一箪食(dān)
B.一豆羹(gēng)
C.蹴尔而与之(chù)
D.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乞人不屑也( )
②不辩礼义( )
③得我与(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
·
· ·
· ·(4)(★★☆)你赞成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吗?今天应不应该提倡这一观
点?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答案 (1)C
(2)①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②同“辨”,辨别 ③同“德”,
感恩、感激 ④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3)①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②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
处啊!
(4)(示例1)赞成。在当今社会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能做违法乱纪的
事。(示例2)赞成。要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做于国于民有益的
事。(示例3)不赞成。社会上的哥们儿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
湖义气,应该认清与远离。解析 题(1),C项中的“蹴”应读“cù”。题(2),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还
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如“辩”
“得”是通假字,要先指出同哪一个字,再解释。题(3),注意落实时关键词
的解释,如“生”“弗”“万钟”“加”等。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
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题(4)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认的,但是
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
际或社会经验来谈依据。3.(2019第三次月考,19—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①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
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
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②于此,虽万
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
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
镒(y
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为能胜其任也( )
②匠人斫而小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2分)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译文:
(3)(★★★)孟子对齐宣王有怎样的期待?他是采用什么方式劝谏齐宣王
的?(4分)
答:
答案 (1)①经得住,能承担 ②使变小
(2)暂且舍去(放弃)你所学的(本领),听从我(的吩咐去做)。
(3)治国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信任人才、给人才以自由/让贤人发挥各自的
本领/用贤图治,让他们学以致用。(或:不要钳制人才、束缚贤人的手脚/不
能依着统治者的好恶爱憎或个性来治理国家。)借用木匠和玉匠设喻(类
比)来劝谏齐宣王。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释义能力。这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如
“胜”是能承担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要
解释准确。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姑”,姑且;“舍”,放弃。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能力。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
和基础。抓住孟子的话:“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
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意思是“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
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
可,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与教玉人雕琢玉一样,这样做才会
学有所用,用必所学。希望治理国家要发挥人才的特长。第二问,孟子用工
匠加工木料、玉匠雕琢玉石作为比喻,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
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
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
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
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
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
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
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1.(2019广西百色中考,11,★★☆)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
的一项是 ( )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 ,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
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 ,有穷且益坚,不坠青
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 ,风采犹然;
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
松,宛若羽化之仙, ,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①汇流入海 ②知退一步 ③深潭微澜 ④江山依旧
A.③①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答案 A 通读所有语句,明确在四个选项中最好判断的是第二个空。根
据“滴水穿石”可以判断此空选择①,由此排除B、C;再观察分析第四个
空,根据“海阔天空”一词的提示,可知此处填写“知退一步”,由此排
除D。故选A。2.(2019四川遂宁中考,20—2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
题。(14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
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
问之
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
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
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
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 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
皓:莹
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被发行吟泽畔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2分)
答:
·
·
·
·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
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
义”。(4分)
答:
答案 (1)①苟且偷生 ②同“披”,披散 ③比 ④于是,就
(2)①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它罢
了。②全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
醒。因此被放逐。
(3)通过鱼和熊掌的关系,类比生与义的关系,从而引出生与义不可兼得时,
舍生取义的论点。
(4)第一问:(示例)文天祥宁死不叛国,刘胡兰为保守党的秘密英勇就义,谭
嗣同为变法慷慨就义。(举出一个事例即可)第二问:(示例)在文中,孟子所
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时封建时代,当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因
为他所宣扬的“义”是封建的“礼义”,如《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那个
饥饿的人因不受没有礼义的施舍而饿死。这种“礼义”反映了封建的道德观,在当时,对于社会的稳定、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有积极的作用。在今
天,我们应当赋予“舍生取义”的“义”以新的含义。那就是为了国家和
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大夫不惜牺牲
自己的生命挽救“非典”病人;如孔繁森同志为了藏族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奉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能力。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
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第①题“苟得”可以用扩词法,如
“苟”可以扩成“苟且”;“得”可以组成“得到”,结合语境进而理解成
“得到生命”。第②题“被”是通假字,首先指出所通的字,即“披”,然
后说出意思,即“披散”。第③题“于”是古今异义词,要结合句意推测出
词义“比”。第④题“遂”一般情况下译为“于是,就”,通过对句意的理
解翻译即可。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重点词语“是”(这)、“勿”(不)、
“耳”(罢了)。②重点词语“举世”(全世界)、“浊”(浑浊)、“清”(清
白)、“醉”(沉醉)、“醒”(清醒)、“是以”(因此)。(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为例,引出生与
义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方法,表明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从而提
出本文观点。
(4)本题考查补写事实论据及对主旨的把握能力。第一问:补充事实论据的
答题格式为“人物+事件”。注意所补事实论据要围绕“舍生取义”的
内涵来简洁凝练地加以概括。第二问: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可以结合课
文来谈,也联系现实,还可以只谈自己的理解,要注意体现正能量,言之有理
即可。
[参考译文]
[乙]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
憔悴,
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
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
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
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为
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
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
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
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
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1.(2018山东淄博中考,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是 ( )
A.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B.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
算“发威”、“天眼”探空……,新变化新成就值得浓墨重彩地宣扬。
C.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还是《雪绒
花》《孤独的牧羊人》,以及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呢?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
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答案 B 句子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中国港”后分号应
改为逗号;“组网”没有特殊含义,不能加引号。2.(2016湖北荆州中考,3,★★☆)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 ( )
关公是“义”的化身。关公崇拜起源于荆州,寄寓着荆州人民对关羽的特
殊感情,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守土报国的 ,也看到了治军安民的
;看到了扶危济困的 ,也看到了同生共死的 。
A.仁义 侠义 情义 忠义
B.忠义 仁义 侠义 情义
C.情义 忠义 仁义 侠义
D.侠义 情义 忠义 仁义答案 B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先比较辨析四个
词语的不同含义,四个词语都含有“义”的意思,而“忠义”侧重于“有忠
心”,“仁义”侧重于“仁爱”,“侠义”侧重于“讲义气,肯舍己助人”,
“情义”侧重于“人情、情谊,恩情”。然后结合语境,做出选择。3.(2017贵州黔东南中考,8—11)阅读下面文言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17
分)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
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 ·
· ··
·
·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
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
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
“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分)
译文: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分)
译文: 答案 (1)B (2)C (3)A (4)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
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
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解析 (1)“加”应解释为“益处”。(2)先理解句意,“没有礼貌地吆喝
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
肯接受”。然后凭语意断句即可。(3)《鱼我所欲也》阐述了孟子“勿失
其本心”的主张,即人要有羞恶之心。(4)注意落实关键词的解释。①恶:
厌恶。患:祸患,灾难。辟:同“避”,躲避。②乡:同“向”,从前。穷乏者:
穷困的人。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恩、感激。(2018山东东营中考)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
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 ”,从“ ”从“ ”。“ ”即“祥”;“ ”,
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
“义”便是用其本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中“义”则引申为: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屈原列传》)
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
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
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答:
“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
出一项倡议。
答:
答案 (1)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合乎正义
(2)(示例1)坚持真理 忠君爱国 大公无私
(示例2)洁身自好 共赴国难 清正廉洁
(3)(示例1)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
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
(示例2)开展“‘义’义探究”读书报告会活动,评说经典著作阐释的
“义”的思想内涵。
(示例3)组织“‘义’行中华”论文征集活动,阐述当今时代传承“义”文
化的意义、途径、措施等。
(示例4)开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研究屈原的生平、著作、思想影响等
在班内进行展示。解析 题(1),根据材料中甲骨文“义”的字形和“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
关”以及“乃令偃旗”等内容,可以得出其本义。题(2),从第①则材料屈
原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可以看出其爱国忠君的思想;从第②则材料文天祥在
被俘后不愿投降元朝而选择从容就义,可以看出其爱国、重视气节的思想;
从第③则材料孔子赞美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表现了祁黄羊
的大公无私、公正廉明。题(3),要结合“端午节”和“心怀大‘义’”的
主题,并简要说明具体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倡议。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
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
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答:
(2)[成语大搜集]
《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意丰富,其中的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
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
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任重道远 ⑥诲人不倦 ⑦一鼓作气 ⑧见贤思齐
答: 答案 (1)(示例)韦编三绝、孟母断织。
(2)③⑦
解析 (1)本题考查积累与运用文化常识的能力。调动平时积累直接作答
即可。
(2)本题考查对成语出处的掌握能力。“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