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课件【全解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课件【全解版】

ID:465843

大小:1.8 MB

页数:26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作家作品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马克思曾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 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马南邨是其笔名,杂文作家、政论家、著名 新闻记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燕山夜 话》《邓拓散文》等。 中心意旨 《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了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观点,指出了读 书的作用,鼓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全面论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 据,探求“不求甚解”的本义,进而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 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 结构思路 表达技巧 谈读书 综合运用多种说理方法。 不求甚解 1.边驳边立,条理分明。 作者在批驳别人的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使文章的观点顺理成章 地树立起来。文章开头,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接着点出“不 求甚解”的出处,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继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 解”的读书态度,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作者又从“会意”的角度入手,指 出古人即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阐明自己的观点(读书在于会意,不 要死抠一字一句,不要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作者又强调了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全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批驳对方观点的同时, 一步步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2.丰富多彩的段落模式。 全文的段落模式非常丰富,基本上是一段一个模式:第1段——摆现象+亮 观点;第2段——引言+阐述;第3段——并列式;第4段——总分总式;第5段 ——反面举例+正面阐述;第6段——观点+例子;第7段——反面阐述+正面 阐述;第8段——引言+阐述;第9段——分总式。 重点难点 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一文中的“不求甚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即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有人认为,除了不要 “咬文嚼字”符合陶渊明的本意外,其余都不是陶渊明的意思。其实不 然。陶渊明爱好读书,而且有深刻的个人见解。《杂诗》(其一)说:“及时 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移居》(其一)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说明他读得相当深入,对疑义还要做一番辨析。其实,陶渊明的“不求甚 解”,旨在芟除枝叶,达到钩玄提要、取其精髓的目的。这是道家不拘形 式、专注精髓的一种方法论。所以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四书评·序》中赞 扬说:“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 [不求甚解·一知半解] 同:都有理解得不透彻的意思。 异:“不求甚解”强调主观上不彻底了解,适用范围较小,一般用于学习知 识。“一知半解”强调客观上知道得不多、不全面,了解不深入,适用范围 较大。既可用于学习知识,也可用于事物的各种情况。例句:①我们要认真 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要善于问,不要不求甚解。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不能一知半解,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彻底弄明白。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狡黠(xiá)       诘难(jiè)     傅彩(fù)      阐证(chǎn) B.要诀(jué)     怡情(yí)     藻饰(zǎo)    咀嚼(jiáo) C.滞碍(zhì)     矫饰(jiáo)   羡慕(xiàn)  涉猎(shè) D.伦理(lún)  蒸馏(liú)     疵品(cī)  聪颖(yǐng) 答案    D A.诘jié。B.嚼jué。C.矫jiǎo。 · · · · ·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文彩藻饰  纵观统筹  读书废时 B.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  孜孜不倦 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 答案    B A.彩→采,废→费。C.爵→嚼。D.磨→摩。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                                                                                            (3)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                                                                                            答案 (1)使心情愉快。 (2)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儿。 解析 解释这些词语时要结合句意,并联系课文语境。 · ··· · · · ··· 4.填空。 (1)培根,      国哲学家、      家,著有         、          等。 (2)马南邨,原名       ,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            。 答案 (1)英 作 《随笔》 《新工具论》 (2)邓拓 《燕山夜话》 解析 平时应加强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 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 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A    ,数学使人 B    ,科学使人 C    ,伦理学 使人 D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 E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将它们依次工整地书 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2)从下列选项中给文段中A、B、C、D四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只填序号) 选项:①周密 ②庄重 ③灵秀 ④深刻 我会选:A.      B.      C.      D.      (3)请根据语境给文段中E处选填合适的语句。 (  ) A.凡有所学,定成性格。 B.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凡有所学,能不成性格? D.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哉? 答案 (1)黠 羡 诘 辩 (2)A.③ B.① C.④ D.② (3)B 解析 (1)“拮”和“诘”、“辨”和“辩”是形近字。 (2)注意词语的搭配。要结合各学术领域的特点。 (3)E处应是一个总结性的陈述句,据此排除C、D两项;由“皆”字的总结 意味可确定选B项。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两项是 (  ) “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       学者不要骄 傲自负……;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       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A.告诫  B.警告  C.劝诫 D.劝阻  E.固定  F.固执 答案    CF    这里阐述“不求甚解”包含的两层含义。 1.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  ) 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D.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 相宜之运动除之。 答案    A A项只是直接进行陈述,不是比喻句,更不是比喻论证。 2.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答案    D A.《谈读书》不是驳论文,是立论文。B.《谈读书》一文主要 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C.《谈读书》是按照读书的目的、方法和 作用这一顺序写的。 3.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         ,读书然后         。 答案 未琢之璞 成稀世之珍 解析 仿写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喻体。 4.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参考①处画 线句,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 概括,句式不限。 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 书。③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 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答案 (示例)②不同品性之人对待读书的态度亦有所不同 ③不同的书 读法亦不同 解析 ②“狡黠”“无知”“明智”是形容人的品性的词,“鄙”“羡” “用”是形容态度的词,应据此概括。 ③“浅尝”“吞食”“咀嚼”“消化”是谈读书方法的词语,应据此概括。 1.仿照画横线的句子,补写两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                 。 答案    (示例)可以使卑微的生命变得高尚 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  可以使浮躁的内心变得平静(任写两个即可) 解析 仿句应符合“可以使……变得……”这一格式,内容是读书产生的 正面作用。 2.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用说明性的语言简要介绍画面的内容。 答: (2)请谈谈你对“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认识。 答:                                                                                                                      答案 (1)(示例)画面的主体是一本打开的书,书的封面写有“一本好书” 字样,封底写有“一生财富”字样。书的下面露出三双脚,分别代表成年男 子、成年女子和一个孩子,他们共同阅读这本书。 (2)(示例)一本好书能给人有益的知识,拥有知识就拥有了一生享用不尽的 财富。 解析 (1)要求“用说明性的语言”,就不能写成描述性文字,注意要按照 一定的顺序介绍。 (2)理解句子,把握关键词“书”“财富”,并准确理解“好书”的深刻含 义,在此基础上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3.品读课内句子,回答问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1)句中“怡情”“傅彩”“长才”三个词语的位置为什么不能互换? 答:                                                                                                                      (2)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3)请你仿照句子,用“……足以……,足以……,足以……”的形式写一句 话。 答: 答案 (1)“怡情”指使心情愉快;“傅彩”指给言辞增添光彩;“长才” 指增长才干。这三个词语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来排列的,所以不能互换。 (2)排比。领起下文的论述。 (3)(示例)书法足以让人心平气和,足以完善人的审美观,足以提高人的素质 。解析 (1)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2)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的开头,作用一般是领起下文或总领全文。 (3)注意格式一致,内容上连贯、由浅入深即可。 (2019云南昆明官渡一模,14—17)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12分)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眬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 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 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 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 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 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用下,眼下的文字 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 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 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 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 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 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 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 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 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 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 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愈是懂得透 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 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 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丏 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花源 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 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 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就要查 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 因此,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维得到了完 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链。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 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3分) 答: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其作用。(3分) 答: 3.(★★☆)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3分) 答:                                                                                                                      4.(★★☆)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 说说你的理由。(3分) (1)知人论世读经典  (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          (4)读书动笔 答: 1.答案 ①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②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 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③读书有助于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链。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仔细审题后,用心研读选文,根 据第②段可确定答案在后文,即在③④⑤段中;找到这三段各自的中心句, 即第③段的第一句,第④段的第一句,第⑤段的最后一句;摘取各段的中心 句,分条回答即可。 2.答案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董仲舒读书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 证了“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根据画线句可 确定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简述了董仲舒专心读书学习一事。举此例 的目的在于证明本段中心句——第一句。 3.答案 不能调换,这两个短语分别对应下文内容,因为下文先论述了读书 “由厚到薄”,后论述了读书“由薄到厚”的过程,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与思路的理解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确表态——不 能调换。然后细读第⑤段,从加点短语与后文内容的对应性方面具体分析, 阐明理由。 4.答案    (示例1)我认为“比较与辨微”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在比较的过程 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让思维得到提升。 (示例2)我认为“读书动笔”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在读书的时候随时记录自 己的想法与疑惑,有助于系统性思考,可以让思维得到完整的训练。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运用与拓展延伸能力。首先要表明观点,即选择一种 自己熟悉的读书方法;然后联系选文内容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1.(2019广东广州海珠一模,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他们是一对默契(qì)的搭档,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锲(qiè)而不舍。 B.一个人可以性格倔强(jiàng),但是不能是非不分,不能强(qiáng)词夺理。 C.小宇一直理解不了这首边塞(sài)诗的主旨,经过老师点拨后顿开茅塞(sè)。 D.有些书要自己咀嚼(jué)消化,若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则味同嚼(jiáo) 蜡。 答案    B “强”是多音字,此处应读qiǎng。 · · · · · · · · 2.(2019湖北襄阳枣阳平林中学模拟,3,★★☆)下列句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正 确的一项是 (  ) A.学校男子体操队正式成立,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 B.先进教育工作者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C.奥运冠军殷剑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忍辱负重的艰苦训练。 D.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 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答案    D A.“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不能用来形容男子。B.“高 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用于“先进教育工作者” 不正确。C.“忍辱负重”指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用 于奥运冠军艰苦的训练不正确。 · ··· · ··· · ··· · ··· 3.(2019四川乐山夹江实验学校调研检测,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 思连贯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阅读是一种输入,要让阅读的知识产生输出的动能,增强阅读的实效,那 就必须对它进行加工。 ②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很多人阅读时做读书笔记,或者写书评,这样的阅读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④如果只是阅读,而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或实践,那么,阅读并不能 对你的能力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⑤因此,阅读必须与思考紧密结合。 ⑥动笔读书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是读思结合的最好方式,它需要一定的毅力 才可以实现。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④①③⑥⑤  D.④②③①⑤⑥ 答案    C 通读所有语句,明确④承接②,解释“学而不思则罔”;①阐述 “学而不思则罔”;③举例“动笔”证明“学而不思则罔”;⑥如何做到 “动笔”;⑤“因此”作结。因此选C。 4.(2019山西太原实验中学第五次月考,4,★★☆)下列关于语段的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读书就如种庄稼,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读书,同样需 要有一种挑剔的眼光。优秀的书藉能在人的心灵原野植下美好,生根发芽; 相反,将时间花在粗制烂造、内容庸常的书藉,不仅于知识、德性的增长无 益,还容易让心灵受到污染,得不偿失。古人讲,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 不欲杂。读书,浮躁的内心就能平静下来,《名人传》中贝多芬不向命运低 头的拼搏精神,《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面对孤独永不气馁的那股韧劲, 《朝花夕拾》中鲁迅弃医从文决心拯救国民灵魂的那种勇气,总是能深深 地感染我。再反观现实,就能明白: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不也是铺通前行 之路的基石吗?更何况,只是一时的挫折,与其埋怨,毋宁改变。一本好书,力 量如斯。 A.“粗制烂造”中“烂”字应为“滥”,“书藉”中的“藉”字应为 “籍”。 B.“挫折”的读音应为cuò zhé,“毋宁”的读音应为wú nìng。 C.“心灵原野”“拼搏精神”“反观现实”“一本好书”都是偏正短 语。 D.“将时间花在粗制烂造、内容庸常的书藉,不仅于知识、德性的增长无 益,还容易让心灵受到污染,得不偿失。”是递进复句。 答案    C “反观现实”是动宾短语。 1.(2019黑龙江龙东中考,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叶圣陶 《苏州园林》) B.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海伦·凯勒《再 塑生命的人》) C.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弗朗西斯·培根 《谈读书》) D.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鳞次栉比。 (臧克家《说和做》) 答案    D “鳞次栉比”形容密集、整齐排列,多指建筑物。用于形容文 字不恰当,应为“群蚁排衙”。 · ··· · ··· · ··· · ··· · · 2.(2019河南中考,11—14)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 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 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 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 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 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 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 “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 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 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 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 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 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 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 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 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 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 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 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 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 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 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 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 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 “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 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 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 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    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 分) 答: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 例,谈谈你的体会。(3分)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答: 答案 (1)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 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 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3)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 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 服力。 (4)(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 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 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 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把握能力。文章的标题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但是“读书种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仅答标题内容不够明确,因此还要结 合文章内容对“读书种子”进行阐述。由第②段的“重视读书、重视传 承”可得出“读书种子”首先自身要重视读书;第③段彭德怀“经常督促 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的例子则表明“读书种子”还要能“带动 身边的人读书”;第④段强调“读书种子”要在“承接弘扬中”推动“文 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第⑤段则赋予“读书种子”新的内涵,即“知识必 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根据这些进行 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首段作用的理解能力。细读第①段,首先明确该段写了 “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从而引出了论题“读书种子”;然后思考本段引 用话语的作用——作为道理论据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最后思考引用名人 话语在文采、给读者的感受等方面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根据本段及画线句可确定 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然后明确举此例有力地证明了怎样的观点。证明 的观点往往是画线句所在段落的中心句。第③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也是 本段的论点。据此分析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感悟和拓展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阐述了读书 的三个好处:滋养美好心灵、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任选一 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阐述读书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即可。 1.(2019江苏淮安中考,2,★★☆)在学校组织的“阅读,遇见更美好的自 己”主题活动中,小文同学写了一段读书心得,其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 改。(4分) ①这学期,我读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作品。《繁星·春水》让我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小王子》让我明白了爱就是责任,《我与地坛》让我 理解了生命的意义……②为了避免自己以后不懈怠,我已制订好新的读书 计划。 修改①:                                                                                                                 修改②: 答案 ①把“和文学作品”删去(或将“和”改为“等”)。②把“避 免”或者“不”删去。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①分类不当(包含与被包 含),句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是小类,“文学作品”是大类,前者被包 含在后者中。要么删去“和文学作品”,要么将“和”改为“等”。画线 句②否定失当,根据句意,要么是“不懈怠”,要么是“避免懈怠”,同时运 用“避免”和否定副词“不”使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2.(2019四川凉山中考B卷,24,★★☆)今年,为了庆祝我国建国七十周年,凉 山州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中华文学经典诵读写演系列活动”。西昌市某 中学在一次诵读写活动中,语文老师写了上联,请你为他补出下联。(4分) 上联:诵读文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下联:                答案 书写人生精彩弘扬高雅艺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联拟写能力。以“中华文学经典诵读写演系列活动” 为主题的诵读写活动,既有读,又有写,老师给的上联是诵读,所以下联对应 的应该是书写,然后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写出相应的答案即可。 3.(2019内蒙古包头中考,20—23)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 读书箴言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 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 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压迫,会失去 弹性,我们的精神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 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 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 西。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 思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 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 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 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 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 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须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 危害甚大。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 而不愿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 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 上,太可惜了!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 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 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 净、超逸,仿佛汲饮清洌的泉水般舒适。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 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 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 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 东西一样。 [作者:(德国)叔本华 有改动] (1)(★★☆)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答: (2)(★★☆)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2分) 答:                                                                                                                      (3)(★★☆)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3分) 答:                                                                                                                      (4)(★★★)以你读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 样的积极影响。(3分) 答: 答案    (1)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 点;读书要慎重选择,多读思想家原著,要读名著;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还要 多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2)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只读书不思考,思维能力就会弱化,精神就会 麻痹。 (3)连用若干形容词,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阅读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 描写得淋漓尽致。将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描绘出读古人名著带给人的益处, 高度评价了经典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4)(示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深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 美好的同事情分、淳朴的乡邻情谊,这些人间真情感染着我,我的心也变得 温暖澄澈。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面貌;弟弟孙少平渴 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他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激励 着我,使我变得勇敢坚强。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能力。选文共四个段落,第一段抓住“不假思 索拿书来读”“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常受别人思想 的压力”“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提炼出“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第 二段抓住“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 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提 炼出“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比较有难度。第三 段,抓住“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 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 神上的快乐”等关键句,提炼出“读书要慎重选择,多读思想家原著,要读 名著”的内容。第四段,抓住“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重要的书都应 该再读一遍”“更深入理解内容”分析,归纳出“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还 要多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的核心内容。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仔细阅读第一段,抓住“犹如时常骑马 的人”“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一样” 等,明确运用比喻、类比推理的方法,形象、通俗易懂论述了“只读书不思 考的弊端”,即“思维能力反而弱化”“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先结合上下文语境,读懂画线句。然后分析 语言,“轻松、愉快、清净、超逸”“舒适”等属于形容词,“仿佛汲饮清 洌的泉水般舒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读书获得的精神享受,可谓 淋漓尽致。从拿起书,到读半小时,到一系列精神享受,在议论的前提下还 有描写,“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 属于议论,这样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读古人名著的益处,也高度评价了 经典作品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4)本题考查名著阅读。选一本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人物、主旨等都容易 把握的作品,列出其作者及书名。然后结合其人物经历、情感主旨或内容 观点等展开分析,说明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9湖北襄阳七中3月月考)为激发同学们阅读经典的兴趣,你所在的班级 正在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 完成以下任务。 (1)各小组要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感悟,已经写出了上联,请你 为其补出下联。 上联: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下联:                (2)请你为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3)有同学在学校论坛里发起了关于阅读兴趣的调查,绘制了以下表格。请 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中学生阅读兴趣统计表 我的发现:                                                                                                   文学 名著 言情 小说 恐怖 故事 搞笑 漫画 很喜欢 13% 22% 26% 63% 随便看看 44% 56% 61% 33% 不喜欢 43% 22% 13% 4% (4)同学们就名著阅读的问题发表了很多看法,以下是某同学发表的帖子。 请仔细阅读后,也发表一组帖子。 [帖子组一]《格列佛游记》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奇妙无穷的想象力,在荒 诞的情节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对当时英国的政治弊端做了无情的批判。 [帖子组二] 答案 (1)(示例1)读好书塑造精彩人生 (示例2)品名著提升道德修养 (示例3)品佳作弘扬民族精神(宽对即可) (2)(示例1)举行读书报告会 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 (示例2)举行“名著走向舞台”话剧表演 举行名著知识竞赛 (3)(示例)中学生倾向于阅读消遣性、刺激性的读物,对文学名著的兴趣不 高。 (4)(示例)《西游记》中的唐僧虽然手无缚鸡之力,有时候糊里糊涂,不辨是 非,一味地以慈悲为怀。但是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面对取经路上的艰难 险阻和妖魔鬼怪,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联拟写能力。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意义 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作答时要围绕着活动主题“与经典同行,与 好书为伴”来拟写。 (2)本题考查活动形式的设计。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类型:朗 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 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选择两个,以“与经典同行,与好书为 伴”为主题来拟写名称即可。 (3)解答表格题,主要看表格的标题和表格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 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的格式进行概括作 答。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本表反映的是中学生阅读兴趣,从表格 看,大多数的中学生喜欢看“搞笑漫画”,不大喜欢看“文学名著”;有很 大一部分中学生阅读缺乏目的性等。 (4)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作答时,选择一部熟悉的名著,从主 题、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   书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在这里,我们读懂了喜怒哀乐; 在这里,我们跨越时空,触摸历史沧桑……每一次读书,我们都心存一份感 动;每一次读书,我们的心灵都得到一次净化。某校在“好读书·读好书”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搜集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结合这两则材料完成下列 任务。 材料一 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 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 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他除 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1)[明确读书意义] 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用一句话谈谈读书的重要性。 答:                                                                                                                      (2)[宣传读书活动]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              。 (3)[调查读书现状] 请认真分析下表,写出你的结论。 初中生自由阅读现状调查表 结论:                                                                                                                    学段 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 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 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答案 (1)阅读对于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都很重要。 (2)(示例1)好书让思想变得深邃 (示例2)好书让阅历变得丰富 (示例3)好书让人生充满智慧 (3)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但经典书 籍在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或:随着学段的增长,初中生可供自由 阅读的时间减少,经典书籍的阅读比重增加。) 解析 (1)认真读两则材料,不难提炼出“阅读对于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都 很重要”的信息。 (2)所补充的句子要和活动内容有关,上下句结构应一致。 (3)从表格中不难看出,初中生随着学段的增长,自由阅读时间在减少,经典 书籍在阅读中的比重在增加。概括作答即可。 第四单元 山水画的意境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作家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擅长画山水、人 物,尤其擅长画牛,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万山红 遍》《井冈山》等,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 《李可染画牛》等。 中心意旨 这篇文章是著名画家李可染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阐述。作者认为意境是 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 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我们欣赏山水画很 有指导意义。 山水画的意境 学会欣赏意境   提高欣赏水平 结构思路 表达技巧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 读。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入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 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融入画作之中,才能 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同时指出,写诗、作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 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创 作要素,即意匠。 另外,文中段落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的运用,也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层 次性,使读者对意境的认识跟随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 2.巧用诗词,类比画境。 作者论证山水画的意境,巧借诗画同源,以诗的意境类比山水画的意境,让 读者借助诗词的意境,来理解和把握山水画的意境,化深奥为浅显,同时也 增加了文章的深厚底蕴。 重点难点 1.作者主要想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 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 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读者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 写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 中的意境与山水画中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 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 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写诗,写的是生活;作画,画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但同时,它们又融合了写作者、绘画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 然高于现实。也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作还是画作,都会创造出客观景物 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从现实中得到升华。 [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同:二者都含有观察不细致的意思。 异:“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 就消逝。“走马观花”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一下。 “浮光掠影”偏重印象不深,“走马观花”偏重观察粗略。例句:①学问从 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 适从。②这次参观博物院,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没有时间细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图解(jiě)      惆怅(zhàng)  身临其境(jìng) B.片面(piàn)      差异(chā)        情寓于景(yù) C.真挚(zhì)        落空(lào)            朝朝暮暮(zhāo) D.渲染(xuān)  暮霭(ǎi)           浮光掠影(lüè) 答案    B A.怅chàng。C.“落”是多音字,此处应读luò。D.渲xuàn。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灵魂  天际  歌颂  缘物寄情 B.感悟  消失  扬州  千方百计 C.标本  崇高  惨淡  苦心经营 D.孤帆  遥望  气势  英雄气慨 答案    D 慨→概。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 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 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的束缚,我 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答案    A “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一般指向具体的环境、场 所。句中要求设想别人处在自己的地位上或处境中,替自己着想。因此应 用成语“设身处地”。 · ··· · ··· · ··· · ···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缺乏(fá)        惆怅(chóu)  孤帆远影(fán) B.遥远(yáo)  真挚(zhì)     寓情于景(yù) C.柏树(bó)       搏斗(bó)  朝霞暮霭(ǎi) D.渲染(xuān)   赋予(yǔ)  惨淡经营(yíng) 答案    B A.帆fān。C.柏bǎi。D.渲xuàn。 ·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标本  身临其境  胸有层竹 B.情趣  依依送别  浮光略影 C.独创  夸张渲染  富丽堂皇 D.描绘  朝朝暮暮  金壁辉煌 答案    C A.层→成。B.略→掠。D.壁→碧。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B.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 馨场景。 D.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 览根本无法完全体会。 答案    B “逢场作戏”原指卖艺的人遇到合适的演出场地,就开场表演, 后来指遇到机会,偶然玩玩,凑凑热闹。此处用于精心编排话剧的小龙和小 钱不恰当。 · ··· · ··· · ··· · ··· 1.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四川人说     é     眉天下秀,夔(  )门天下险,剑gé     天下雄,青城天下 yōu          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  )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 人金碧辉huáng     的印象。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在    中标注恰当的标点符号。 (4)解释加点词。 富丽堂皇:                                       · ··· · · 答案 (1)kuí yí (2)峨 阁 幽 煌 (3):“ 。” (4)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解析 (1)结合语境确定字音。注意声调书写要规范。(2)根据拼音,结合 语境确定字形。注意同音异形误写。(3)注意语段中“说”字后面用冒号; “这话”前的句号应在引号内。 (4)根据“颐和园风景”及“金碧辉煌”推测词义即可。 2.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关于“人”一句也不写,          ,通过写景,      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虽然 但是 却 解析 根据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关联词。“关于‘人’一句也不 写”与后面的内容间是转折关系。据此填写后采用通读法验证答案是否 正确。 3.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答:                                                                                                                       答案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解析 细读文章,根据题干的提示“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原话”作答即可。 要注意,既然是问什么是“意境”,答案就应该是个判断句,即“意境是 ……”。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        的战士,           的渔夫,       的隐者,站出了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 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坚守阵地答案    C “坚守阵地”意思是“坚决地保卫着阵地,不让敌人占领”, “搏击风浪”意思是“与风浪作斗争”,“远离世俗”意思是“逃避现实, 出家或隐居深山”,这三个词分别与“战士”“渔夫”“隐者”的身份特 点相符。 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 B.要深刻认识观察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画家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时间 会影响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的表现。 D.画画光有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答案    C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科学的,因为中国画重在表现观察对 象的精神实质,对“光”的要求并不高。 3.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一、二两段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 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答:                                                                                                                        答案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 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 山水摄影所取代。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细读第一、二两段,从中摘取表明山水画 独特性的语句,对其进行加工后即可作为答案。 (2019北京西城4月统一测试,22—2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1分) ①2019年2月17日下午,故宫将举办元宵节灯会的消息引发抢票热潮和持 续关注:元宵节当晚的活动预约门票几乎是“秒光”;在18日零时,再尝试 登录故宫门票预售系统,甚至已经无法打开网站。一场元宵灯会竟能点燃 如此巨大的参与热情,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人们节假日活动中的吸引力可 见一斑。不难发现,回归传统习俗,品味传统文化,如今已成为许多人过节 时的首选。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传统文化成了节日新时尚? ②先要肯定的一方面是,有了新技术、新形式的加入与助推,传统文化可以 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时尚生活。比如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假期,一些城 市家庭通过互联网团购,一家老小到郊区租个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的小院, 大年三十支起大铁锅煮年夜饭,还能看春晚,放鞭炮,赏烟花,第二天又可以 赶集采风,参观旅游……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更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新风尚融为了一体。 ③而另一方面,新技术、新形式还只是表面因素,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理念情 感深植于民族血脉,才是吸引现代人回归传统的根本原因。今年春节档的 电影市场上,《流浪地球》最终获得了票房冠军,这部影片之所以广受好 评,除了技术的突破、形式的创新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电影中出 现了许多让人熟悉的中国元素。特别是影片中对“流浪”与“回家”这 一组关系的理解,放在新春佳节的背景下,充满了中国式的游子心态、故土 情结。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理念情感,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从远古代代 相传延续至今,始终陪伴在人们身边,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便会爆发出惊 人的号召力,重新唤起人们的热情。 ④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人认为我们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传统文化遭 到冷遇了。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公共文化生活和文化产业链中的供给方 未能充分回应老百姓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文化需求。这次故宫元 宵节灯会引爆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相关部门瞄准了人们的真实需 求,为人们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及服务,顺势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 及。我们还惊喜地看到,春节假期前后,许多博物馆、图书馆回应学生和家 长的需求,为孩子们提供了书法、年画、戏曲、剪纸等传统艺术的展览,同 时还设计了写福字、画门神、勾脸谱、做花灯等趣味体验活动,这些创意 与服务使老百姓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和传统文化拉近了距 离。可见,只要供给方回应好百姓的文化需求,传统文化重新得到关注就会 水到渠成。 ⑤元宵佳节之际,在浙江杭州清波街道,“寻梦宋都”元宵游园会正在举 行。孩子们在庙会上猜灯谜,拔河,踩高跷,画糖画,滚铁环……玩得不亦乐 乎;他们身边的大人们脸上洋溢着愉悦安详的笑容。在欢乐的节日氛围里, 有关部门的创意和优质服务,使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了现代人的   (1)         ,激发出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份古已有之的  (2)     ——谁会不喜欢这 样一场传统文化的时尚盛宴呢?1.(★★☆)结合全文看,第⑤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1)        和(2)         。(4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用故宫元宵节灯会门票被热抢的事例引出了文章想要论述的问 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传统文化成了节日新时尚。 B.第②段重点论述的是“有了新技术、新形式的加入与助推,传统文化可 以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时尚生活”。 C.第③段引用“流浪”与“回家”的理念证明了这段所要论述的观点:传 统文化中蕴含的理念情感深植于民族血脉之中。 D.第④段先由有些人的看法引出对传统文化遭冷遇问题的症结的议论,再 举两例并做分析,最后点明“只要供给方回应好百姓的文化需求,传统文化 重新得到关注就会水到渠成”。 3.(★★★)故宫文创产品“神骏水果叉”(左图)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乾隆 皇帝大阅图轴》(右图),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的又一范 例。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这个事例,谈谈怎样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的日常 生活。(4分) 答: 1.答案 (1)时尚生活 (2)理念情感 解析 由题中的“结合全文看”可知,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内容进行分 析。又根据画线处在第⑤段结尾处可知,该句是对全文的总结。由此,结合 全文的论证思路即可定位到前面第②③段的首句,从中提取关键词作答即 可。 2.答案    C 第③段引用《流浪地球》中“流浪”与“回家”的理念,目 的是论证第③段的观点“新技术、新形式还只是表面因素,传统文化中蕴 含的理念情感深植于民族血脉,才是吸引现代人回归传统的根本原因”。 3.答案 (示例)水果叉是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具有传统文化之美,用它激发灵感,设计出“神骏水果叉”,表现出“有关 部门的创意和优质服务”,回应好了百姓的文化需求,自然就可以让传统文 化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解析 本题具有探究性。首先明确右图展现的是传统文化之美,左图是在 右图基础上设计出来的。那么左图便既有传统文化之美,又有现代生活的 实用价值,从而体现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的理念。据此理解 作答。 1.(2019黑龙江大庆一模,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是 (  ) A.电话诈骗团伙虽然前仆后继,但公安人员持续高压的打击态势让案发率 不断下降。 B.许多院士表示,医生不仅要有妙手回春的本领,更要有医者仁心的大爱。 C.许多老教师退休后赴西部地区支教,他们与留守儿童一起享受天伦之 乐。 D.老师要求我们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只要浮光掠影,就能够抓住文章的主 要内容。 · ·· · ··· · ··· · ··· · 答案    B 可以在审视题干、明确答题指向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A. “前仆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 斗,不怕牺牲。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 快乐。用在这里不合语境。D.“浮光掠影”的意思是好像水面的光和掠 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比喻印象不深刻。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2019山东新泰一模,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B.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 C.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答案    A B.问号应为逗号。C.“无入而不自得”后面的逗号应在引号 外面。D.引号应为书名号。 3.(2019四川泸州江陵中学月考,6,★★☆)根据上下文的句式特点进行仿 写。(2分) 著名画家吴冠中近日在央视《大家》上谈艺术时说:“艺术只有两条路: 小路,娱己娱人;大路,震撼人心。”如果说陈逸飞的《仕女图》、齐白石 的《垂钓图》是娱己娱人的“小路”作品,那么蒋兆和的《流民图》、列 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是震撼人心的“大路”作品。如果说                       ,那么                                                                        。 答案 (示例1)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是娱己娱 人的“小路”作品 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鲁迅的《狂人日 记》就是震撼人心的“大路”作品 (示例2)邓丽君的《甜蜜蜜》《小城故事》是娱己娱人的“小路”作品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就是震撼人心的“大路”作品 解析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小路”作品,什么属于“大路”作品,然后根据 “如果……,那么……”的句式仿写即可。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4.(2018江苏盐城中考命题组二组样题,7,★★☆)盐城工学院孙华金教 授拍摄的《国宝麋鹿传奇》获得自然及环保新闻类组照金奖,同学们找来 了两幅图片,图一题为《与日同辉》,请你用四字短语为图二拟写一个恰当 的名字。(2分)                    图一:《与日同辉》 图二:《                    》 答案 (示例)鹿王争霸 解析 根据两头鹿的姿态特点,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拟题。注意内容贴切,有 意境美,用四个字。 1.(2019广东深圳中考,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 一项 (  ) A.经过四年的努力,博士生们对即将到来的论文辩论赛胸有成竹。 B.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成共识。 C.深圳的灯光秀引来了很多游客袖手旁观。 D.在追梦的过程中,中国航天领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答案    C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此处用于形容 “灯光秀”吸引了“很多游客”,运用不正确。 · ··· · ··· · ··· · ··· 2.(2019北京中考,5,★★☆)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 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叶形 矛头,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的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 藏的突线钮铜铎。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       。 [甲]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 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乙]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精美 文物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之中 [丙]这些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 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答案 丙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文段提及了各国的精美文物,判断选项主语应 是“精美文物”。各国的展品体现了文化艺术方面的融合互鉴、交汇碰 撞。所以选择丙。 3.(2019山西中考,14,★★★)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是我 省的一件大事。学校准备制作“弘扬体育精神 喜迎‘二青会’”宣传 片,向同学们征集素材,你推荐了下面的宣传画。请说明你的推荐理由。(6分 ) 写作提示: ①可以把三幅画作为“宣传画系列”总体推荐,也可以只推荐 其中一幅;②8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1)我推荐宣传画系列。三幅画上方居中都有“二青会”全称, 中间为运动者的人物剪影,两侧及下方有花卉树木、山川河流装饰图,左下 角为山西著名景点图案。此组画富有地方特色,契合宣传主题。 (示例2)我推荐图②。画面中间是自行车运动员剪影,上方居中是“二青 会”全称,主题突出;两侧及下方为山川花树图案,设计精美;左下角为“平 遥古城”图案,地方特色浓郁。整幅图匠心独运,值得推荐。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可把三幅画作为“宣传画系列”进行总 体推荐,也可以只推荐其中一幅。如推荐宣传画系列,要把三幅画的共同点 介绍出来,如上方的“二青会”的全称,中间的人物剪影,四周的花木、山 川河流图案、山西著名景点等。如推荐其中的一幅,可将这一幅图中的画 面内容作简单介绍。两种推荐方案,都要点出画的设计效果或内涵,说明推 荐的原因。 (2019湖北武汉中考,5—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 什么是好诗 ①什么是好诗呢? ②大自然的景物是人所共见的,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 诗;只有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 ③先看这两句诗:“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再看另一句: “群鸡正乱叫。”哪是好诗,哪是坏诗? ④“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一条鱼跃过像白绸一样的水面, 如同一根玉尺抛在白绸子上;黄莺穿过像丝线一样的柳条,像一枚金梭在许 多条丝线中穿织。你看,多么漂亮,而且对偶工整,但只是描述风景外在的 形象,没有内心的感动。这样,即使写出再漂亮的句子,也只有文字和技巧, 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 ⑤“群鸡正乱叫”是杜甫的诗句,只看这一句,好像不是好诗。但读诗不能 只看一句,要看整体的传达。《羌村》整组诗,表现的是诗人历经战争离 乱,与妻子儿女长期分别后回家重逢的情形,“群鸡正乱叫”这句诗就有了 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⑥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合适的字;不是写几个漂亮的诗 句,而是要写出诗人自己的感动。 ⑦我曾经告诫学生“修辞立其诚”,真诚是作文与做人的基本要求。学生 感动于女朋友寄给他一片红叶,创作了诗句“红叶枕边香”。诗句是真实 的,也是真诚的,但我却无法从他的诗句中感受到他的感动。 ⑧陆游的《菊枕》诗,是思念他被迫离异的第一任妻子的:“采得黄花作枕 囊,曲屏深幌 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当年他的妻子 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入枕囊,如今在曲折的屏风和深重的帷幕间还留 有菊花的幽香。每一闻到这香气就让他忆起四十三年前的往事,可是现在 在昏暗的灯光下,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这样,《菊枕》的 “香”就使无数的后人感动了。 ⑨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 人也感受到你的感动。 ⑩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整个的生活乃至整个的生命来写诗的,这样诗歌 才有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内心有了感 动,是这个生命孕育的开始。把这份感动写出来,使之成形,能让读者感动, 甚至能让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诗歌的生命,从此生生不已。  学习诗歌,要能体会诗歌中这种美好的生命,养成品味诗歌兴发感动之 生命的能力,这是读诗最为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命题需要根据叶嘉莹讲稿改写) 1.(★★☆)作者认为“群鸡正乱叫”是好诗的理由有哪些?下列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句描写了人所共见的景物,使群鸡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B.诗句注重的是诗歌应有的生命,而不是漂亮的文字和技巧。 C.诗句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经过战争离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动。 D.诗句是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 ·· 2.(★★☆)作者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道 理?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好的诗歌应该“修辞立其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感动。 B.好的诗歌往往源于真实的故事,表现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C.好的诗歌能将自己真诚的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 动。 D.好的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内心有了感动就是一首诗歌生命孕育的 开始。 · · 3.(★★☆)本文在品读诗歌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 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读诗要体会诗中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B.读诗要把诗句放在整首诗中来品味欣赏。 C.读诗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状态。 D.读诗要理解诗歌美好生命的生生不已。 · ·· 1.答案    A 作者认为,“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只 有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群鸡乱叫”虽然写 出了人所共见的景物,描写了群鸡鲜活的形象,但仅仅由此并不能得出是好 诗的结论。 2.答案    C 本题考查对对比论证作用的理解能力。第⑦⑧两段将“红叶 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后,得出了“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 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的结论,故选C。 3.答案    D 本题考查拓展能力。第 段号召大家在品读诗歌时,要养成 品味诗歌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能力。D项的表述与本段文意不符。   学完本课,班里开展“李可染作品欣赏”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 面的任务。 (1)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在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拍卖夜场中,著名 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 卖纪录,目前是今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作为今年保利春拍的领衔之作,该画此前预展时估价2.8亿元人民币,引起 众多收藏家的兴趣。今晚正式拍卖时以1.8亿元起拍,经过数轮竞价,最终 以2.55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达到2.9325亿元。 答: (2)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出 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 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 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 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 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 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 画面增添了动感。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3)李方听说美术馆正在举行“李可染画作展览”,想去参观,但他妈妈想 让他在家好好学习,请你帮忙劝说李方的妈妈。 答: 答案 (1)李可染《万山红遍》以近3亿成交,创其拍卖纪录(2)①把“围 绕”改为“以”(或删去“为主题”) ②显现 体现 (3)(示例)阿姨,我们语文课上正在学习李可染先生写的文章,李方去参观画 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欣赏画作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丰富 的想象力和高雅的情趣,对我们的诗歌欣赏和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和 他一起去,边看边交流,您看行吗?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要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 快,旗帜鲜明。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儿发生了什么 事”。根据导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 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目前是今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 国艺术品”压缩整理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与修改能力。[甲]处“围绕……为主题” 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或删掉“为主题”。[乙]处“显现…… 精华”不搭配,将“显现”改为“体现”。 (3)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 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明确劝说对象, 题中要求劝说李方的妈妈;其次针对李方的妈妈想让李方在家好好学习组 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 (2019甘肃兰州中考A卷)综合性学习。 近日,学校准备开展“爱上博物馆”的主题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到三 则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2)题。 材料一    作为收藏和展示历史遗产的场所,博物馆向来被视为“传统”之 地,而“传统”之地也容易导致博物馆和社会之间纽带的被割断。由于博 物馆中的展品年代久远,又没有现代化的叙事手段,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 来说,体验感受难免显得单一。 材料二    《国家宝藏》用真人演绎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国宝传奇的“前 世今生”,让观众感受到文物所传达的喜怒哀乐并产生共鸣;《如果国宝会 说话》让千余件文物自己开口“说话”,用“萌”态视听语言传递中华文 物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上新了·故宫》将文物介绍与文创产品设 计相结合,让拥有历史积淀的文创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诠释与展 示文物藏品的新方式,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还“潮”了起来,“为一 座博物馆赴一座城”已成为旅游项目新热门。 材料三    “博物官”是由腾讯开发的一款和博物馆、展览有关的APP,它 可以让你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游览博物馆。开启APP后,参观者可以随时随 地获得对应文物的数字信息,如有趣的解读、多角度高清图片、3D模型、 VR全景等等。不仅如此,一些博物馆还入驻腾讯微视平台,上线文物历史 小故事、文物修复现场、经典展品介绍等小视频,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让 公众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感受。 (1)综合上面三则材料,围绕“博物馆的打开方式”,写出你的两条发现。 答: (2)假如你是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将为小学生讲解“驿使图画像砖”“铜 奔马”这两件文物。请任选一件,根据文物信息,写一段70字以内的开场 白。 驿使图画像砖于1973年出土于嘉峪关魏晋5号壁画墓。砖长35厘米,宽17 厘米,厚3厘米。画像砖米色底,黑色轮廓线,上绘一信使,左手持文书,跃马 疾驰;马身涂黄色,上有红色的斑块。 铜奔马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铜奔马又名“马超龙雀”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高34.5厘米,长45厘米。呈跃步凌空的姿势, 右后蹄下踏着一只展翅、回首的飞鸟。 答: 答案 (1)①借助流行时尚的文物藏品诠释和展示方式开发,吸引民众走近 博物馆;②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丰富观者的体验感受。 (2)(示例)[驿使图画像砖] 小伙伴们:你想知道我国最早的“快递小哥”是什么样子吗?他又是怎样 传送信件的呢?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魏晋的砖画——驿使图画像砖。 [铜奔马] 小伙伴们:你眼前这匹跃步凌空的骏马,怎么会脚踏飞鸟呢?疾驰的它将奔 赴哪里?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东汉的青铜器——铜奔马。 解析 (1)本题考查提炼和概括能力。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到第一条发现: 借助流行时尚的文物藏品诠释和展示方式开发,吸引民众走近博物馆;从材 料三中,可以得到第二条发现: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丰富观者的体 验感受。 (2)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的能力。首先应调动体验感受;其次要对相关文物 信息进行取舍,并在拟写时予以合理体现;第三,语言要简洁而有吸引力。 第四单元 驱遣我们的想象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作家作品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 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生致力于出版及 语文的教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中心意旨 本文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 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 受用”的方法,以深厚的学养和鉴赏示范,引领我们把握正确欣赏文艺作品 的方法。 结构思路 表达技巧 1.诗文为例,结构清晰。 为了让读者了解驱遣想象的方法,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前者强调将作品看 作一幅画,后者强调生出一对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驱遣想象理解作品。两 个例子的结构类似,分析的方法大致相同,结构清晰,脉络井然。 2.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作者引导我们学会驱遣我们的想象,欣赏文艺作品。本是非常深奥和抽象 的学术话题,然而作者却用平实的语言,通俗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 赏文艺作品这一基本问题,通俗易懂。 重点难点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 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 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 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 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论点的前提。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 的,以及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从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 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 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 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 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 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 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拘泥·拘囿·局限] 这三个词语都含有拘束、限制的意思。 “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拘囿”的意思是局限、 限制。“局限”的意思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局限”范围比“拘囿” 小,“拘泥”则除了有固执、不知变通之意外,还可以做形容词,形容神 态。例句:①后人不得其秘,拘泥纸上语而用之,鲜不误矣。②在齐白石诸 多弟子中,我个人认为王恨庚是其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但受地域、人文、地 理等因素拘囿,其艺术成就至今仍未引起广泛关注。③提倡艰苦朴素,不能 只局限在生活问题上。 爱读书,读好书 素养呈现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不喜欢读书 的人,其精神发育一定是不健全的;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一个国民不爱读书的国度是没有前途的。少年正是读书时,通过读书,开阔 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 面、均衡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素养解读 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毫无疑问是语文核心素养的 重要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 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要想获得更多教益, 我们可以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中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陶冶、文化的传承,让自己更丰富、更强大。 典例剖析     例 阅读,能丰富生活,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决定开展以“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请你为活动拟定一则宣传标语。 答:                                                                                         (2)[调查读书现状]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13% 有计划11% 写得怎样10% 每读必做0% 一般48% 有时有计划32% 怎么写的14% 凭兴趣做24% 无兴趣39% 没有计划57% 写了什么76% 从不做76% (3)[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 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解析 (1)拟写宣传语的要求:①必须紧扣主题;②可以采用对偶句的形式, 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要在20字以内;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结 构相同的短语。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要联系表格的标题,根据表中的数字和文字可 得出结论,结论中一般不能出现表中的数据,但可以出现表中的文字,客观 分析数据,得出具有规律性、趋向性的结论。 (3)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要有针对性,针对人物身份提出不同的建议。注意语言的简洁、得体。 答案 (1)营造书香校园,传承文化经典/阅读提升个人品位,求知丰富你我 人生/和书本拥抱,与大师交流/读书点亮智慧,知识照耀人生 (2)大部分中学生读书兴趣不高,没有读书计划,并且大部分中学生关注写 了什么,从不做读书笔记。 (3)①(示例1)尊敬的校长,我们建议学校开设专门的阅读课,以便我们有更 多的阅读时间。 (示例2)尊敬的校长,我们建议老师少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便我们有更多 的阅读时间。 (示例3)尊敬的校长,我们建议学校给我们开出“推荐书单”,让我们更有 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②(示例1)同学们,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有选择。经典名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和历史的筛选,我们应从阅读经典名著开始。 (示例2)同学们,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挤时间读好书。 (示例3)同学们,我们要注意读书方法,学会做读书笔记、摘抄等,将阅读与 积累结合起来,印象会更深刻。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桥堍(tù)    驱遣(qiǎn)  飞掠(lüè) B.契合(qiè)        拘泥(jū)       几缕(lǚ) C.着手(zhuó)     苟安(gōu)     怅然(chàng) D.记载(zǎi)        企鹅(qǐ)           潜水(qiǎn) 答案    A B.契qì。C.苟gǒu。D.潜qián。 · · · ·· · · · · · · ·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B.(它们)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C.这样地问着,似乎是在研究,在考查,可是也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 D.蠢笨的企鹅,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 答案    C 考查→考察。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一首歌谣,      口头唱,      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      了。 (3)我们      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 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 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 答案    B 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和近义词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根据句意, 尤其是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用词。(1)根据“口头唱”与“要刻呀, 漆呀……”之间的递进关系确定B、D,排除A、C。(2)根据“眼界”可确 定填“扩大”,因为“拓展”多与“领域”等词搭配,不与“眼界”搭配 (“拓宽”可以)。(3)根据“文艺”“美感”可确定填“鉴赏”。据以上 分析,可确定选B。 1.(独家原创试题)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油漆(xī)     苟安(gǒu)     掠过(lüè) B.拘泥(ní)     怅然(chàng) 躲避(bì) C.鉴赏(jiàn)  桥堍(tù)     驱遣(qiǎn) D.一缕(lǚ)     契合(qiè)     即使(jí) 答案    C A.“漆”应读qī。B.“泥”应读nì。D.“契”应读qì。 ·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查  配合  海欧 答案    A B.“慌”应为“荒”。C.“既”应为“即”。D.“欧”应为 “鸥”。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       ;知音,是为寂寞        。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       ,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           ,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答案    B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锦上添 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慧眼独具”指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 有独到之处。“胆识过人”指有胆识,有气魄,超过一般人。根据词义,结 合语境,从搭配的角度选择词语填空,确定答案即可。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固然:                                                                                                (2)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静寂: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 受用:                                                                                                (4)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拘泥:                                                                                                · · · · · · · · 答案 (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2)沉寂无声;寂静。(3)受益。(4)固执,不知 变通。 解析 本题考查词义理解能力。要结合语境,采用换词法(如“固然”)或 组词法(如“静寂”)理解。 2.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 (1)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   ) (2)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扬扬地掠过了海燕…… (   ) (3)这胜利的预言者叫了:——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 答案 (1)反问 (2)拟人 (3)比喻、拟人 解析 (1)根据“难道”可确定为反问。 (2)根据“得意扬扬”可确定为拟人。 (3)根据“胜利的预言者”可确定为比喻;根据“叫”及其后面的内容,可 知也用了拟人的手法。 3.赏析下面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作用。 (1)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 的集合体。 答:                                                                                                                      (2)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 怅然凝望。 答:                                                                                                                      · ··· · · · · 答案 (1)“没有一种不是”采用双重否定,语气强烈,更肯定地表达了 “各种文艺无一例外都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意思。 (2)“也许”表猜测,表示不确定,符合实际,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 谨性。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要根据题意,抓住加点部分,理解其含义和 特点,并结合句意分析加点部分突出了什么内容或体现了语言怎样的特 点。 1.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者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者 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答: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答: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 了。 答:                                                                                                                                                                                                                                                   答案 (1)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而成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 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 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 目的有逻辑地创造,完成之后作品中又传递出自然之感。 (2)“见”字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 造;“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 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 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 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 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 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 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要结合语境,通过抓关键词的方式, 或将句子意思表述得更加明白,或根据题干的提示回答自己从句中得到的 写作方面的启示。 2.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之于 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 作者的观点吗? 答: 答案 (示例)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 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描写父亲攀爬月 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 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 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 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 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要紧扣要求证明的观点“想象力之于 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选取自己最熟悉的“诗或散文”中的一篇,通过 对具体语句的分析,证明要求证明的观点。 (2019山东济南莱芜、钢城六模,15—18)阅读下文,完成1—4题。(18分)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 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 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 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 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 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 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 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 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 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 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 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 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 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 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 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 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 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 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 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 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 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 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 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 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 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答:                                                                                                                       2.(★★☆)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论据并分 析其作用。(6分) 答: 3.(★★☆)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应的句子。(4分) 答:                                                                                                                                                                                                                                                   4.(★★★)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液,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 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精神?(4分) 答: 1.答案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同时还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 素养。(或创新的根基是文化的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把握能力。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 一段中、最后一段中,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仔细分析本文可知,本文的论 点包含在第②段中,即“我认为……和创新素养”。依此句提炼概括即 可。 2.答案 (1)举例论证。该段列举了应试教育中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 答案、空洞化的说教等,意在论证应试教育的弊端。 (2)道理论证。引用专家的话“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 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来论证同一模式、同一取向教育的弊端。 (3)对比论证。应试教育的弊端与现代教育的所幸进行对比,论证了教育的 发展方向是公平正义、全面发展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回顾常用 论证方法的特点及其一般作用;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用论证方法证明 了怎样的观点。 3.答案 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 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 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根据题中要求,确定答案区间 在第④段,比较明显。 4.答案 需要锐气和智慧,勇于担当与拼搏,敢于解放思想、努力开阔视野 等。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注意从正能量的角度作答,言之 成理即可。 (2018江苏如皋一模,11—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爆款文章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李枚琦 ①“爆款文章”是近几年兴起的名词,但若要追溯源头,我首先想到的是 “洛阳纸贵”的典故。左思一篇《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与“不转不 是中国人”的热度颇有几分相似。就在一百年前,以《新青年》为阵地的 新文学和以鸳蝴派为代表的旧派小说齐头并进,各自在读者市场上占据了 半壁江山。 ②但我们并不会用“爆款文章”去形容上述作品,为什么? ③“爆款”一词原指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景,强调的是其人气之高。 当用“爆款文章”时,已经默认了文章的商品属性,但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 的中国人来说,文章的价值不局限于此。曹丕曾豪情万丈地说过:“盖文 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 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 们扬名后世的方式。古有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今有以笔为武器的鲁 迅。这些熠熠生辉的文人,定义了国人对“文章”的印象。但资本主义的 大工业生产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如若文化产业以利益 为导向,就势必要遵循商业市场的原则。作为爆款商品,某种程度上营销推 广、销售数量比产品质量、售后反馈更重要。爆款文章中也不乏内容有 深度的作品,但即便再深刻,也无法掩盖其商品的本质。反观屈原、杜甫和 鲁迅的创作,与当今争夺阅读量和广告位的爆款文章一对比,差异显而易 见。 ④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 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申请一个微博或 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发文章。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写”的门槛已经 低到几无筛选功能。而二十世纪初执笔为文的作家们,要么经过严格的旧 学训练,要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鲁迅曾自嘲,其母亲对张恨水小说的偏 爱甚至超过了自家儿子的文章,但即使是作为旧派文学代表的张氏小说,其 实也是非常漂亮严谨的章回体,在今人看来依然有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 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 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 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夺人眼球的标题、标新立异的观点、反 主流的态度,也成了爆款文章的创作原则。它挑战的是读者价值观的极限, 这种“挑战”也正是其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⑤常有人问:如何才能写出10W+的爆款文章?似乎没见过谁问如何才能成 为乔布斯、马云或莫言。难道爆款文章真的门槛很低,是一条通往成功的 捷径? (选自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本文讨论的是“爆款文章”,作者为什么却先从《三都赋》等 文章说起?(2分) 答: 2.(★★☆)“爆款文章”诞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分析。(3分) 答: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4.(★★★)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 1.答案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与当 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 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明确这一开头段 写了什么——《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新文学和旧派小说齐头并进。 然后思考该段与下文内容(论述“爆款文章”特质)、作者在文中要表达 的中心观点(真正的好文章应该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什么关系。最后 组织语言简洁作答。 2.答案 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 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导致爆款 文章的门槛很低。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 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 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解析 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第④段的内容,提炼 相关语句即可。 3.答案 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 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 式。 解析 根据画线句列举了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确定为举例论 证。分析作用要采用“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 点”这样的模式。所证明的“这一观点”大多可从文中摘取。 4.答案 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 作品虽然人人传诵但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它们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然 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指出了爆款文 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接着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 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 解析 回顾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 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一类表示承接关 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2019湖北随州中考,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阮 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 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 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 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 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 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 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 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 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 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 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 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 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 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 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作家 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 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 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 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 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 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 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 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 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 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 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 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 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 心。 (选自2019年5月10日《中国文化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 答: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答:                                                                                                                       · ·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 B.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 活方式。 C.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 观点相反。 D.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 · ·· 1.答案 生活需要文学。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做到四个分析:分析文 章内容,分析论据,分析题目,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如“所以”“因此”“ 总之”等。根据文章内容和标题,确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活需要文学” 。2.答案 比喻论证。把“文学”比作“休止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 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或者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 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回答论证了中心论点也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辨识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 方法,接着分析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最后指出运用这一方法所论述的观点。“ 休止符”是乐谱中的符号,表示各小节之间的停顿时间。句中将“文学”比 作“休止符”,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 人生格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观点。使论证形象有力。 3.答案 “发酵”本义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 较简单的物质(或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制造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比喻 事态持续发展)。此处的“发酵”是指利用“节日”,爱好文学的人们能 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作家能感受到温暖,并用自己的激情之火 去燎原大众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解释“发酵”的本来 意思,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具体语句来理解其语境义。发酵的语境义围 绕“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 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来理解即 可。 4.答案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相关语 段,不难看出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 干”与“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放缓我们前行的 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 留白”等意思是一致的。 1.(2019浙江温州中考,1,★☆☆)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 字。(4分) 文学的航船已停(bó)(1)     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 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2)     采众长的能力。在继承和发 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bó)(3)     ,通过想象驰骋 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4)     生机。 答案 (1)泊 (2)博 (3)搏 (4)勃 解析    本题考查同音汉字的书写能力。同音字的书写尤其要注意区别同 音形近字的部首。“停(bó)”意为“船靠岸,停船”,与水有关,而“泊”为 多音字,还读pō,当读pō时,意思为“湖”,均与水有关,故部首应为“氵”; “(bó)采众长”指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博”的意思为“多,丰富”,故 (2)处填“博”;“脉(bó)”的“(bó)”意为跳动,还有对打、扑上去抓等意, 故部首为“扌”,要注意区分“博”和“搏”,不要张冠李戴;“蓬(bó)”意 为繁荣、旺盛,应填意为旺盛的“勃”,注意不要写成“渤”。 2.(2019湖南张家界中考,9)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9分)             ①4月23日已经过去了。“世界读书日”所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 人感悟。“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都 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 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未必在人前,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 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文 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历经艰苦的跋涉和探索,最终 获得丰稔的收获。 ③读书不能死章句,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 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 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 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 不知时变。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 们深思。他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言词朴素,满含哲理, 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只有在实践中 才能得真知、悟真谛,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④读书应重高格调,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 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 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 《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蟫(yín,一种虫子),老去犹资慰我心。每 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诗人老年耽于读书,对于涉及名节操守 的内容格外看重。作者的襟怀情操,从其读书情趣可见。读高格调的书,使 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 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读书切莫惰寸功,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 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 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教诲,用意都是在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 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今天我们的阅读途径更加丰富多元。电子出 版物、微信读书等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 加便捷。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稠粥不继的艰辛,我们有 什么理由不更加勤奋努力地读书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 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有删改) (1)(★★☆)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 答:                                                                                                                    (2)(★★☆)请梳理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 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接着阐明书中的高格调对人 的良好影响,①                  ,②                      。 (3)(★★★)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反面论证的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最合 适?请简述理由。(3分) 一些“咖啡书店”“景区书店”“宾馆书店”一改传统书店的模样,装修 豪华,设计前卫,成为“网红书店”。人们纷纷涌进书店,拍照留影,旅游打 卡,喧嚣不已。 答: 答案 (1)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2)①然后列举李纲的事例具体论证 ②最后进一步论述读高格调的书对 人的影响 (3)放在第②段合适;材料主要论述了“网红书店”的喧闹,与第②段论述 “读书需要静”的观点相反。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中 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 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中心论点。本文第①段末说 “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 守”,中间采用分论点论说“静”“活”“高”“勤”四个方面,结尾说 “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从全文来看,作者呼吁读书 不要一时热,而应该“沉静地坚守”。由此结合第①段末点明中心论点的 句子,可确定标题为: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论证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 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 关系的词语,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结合第④段内容可知,首先提出分论 点“读书应重高格调,需要思考一个‘高’字”;接着阐明书中的高格调对 人的良好影响;然后列举李纲的事例具体论证;最后进一步论述读高格调 的书对人的影响。 (3)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的作用。阅读所给材料可知,这段材料主要论述了 “网红书店”的喧闹,与第②段论述“读书需要‘静’”的观点相反,因此 作为反面论据,放在第②段最合适。   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 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100字左右。 答: (3)王宁要向大家介绍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 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涵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 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 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 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 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 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两面失衡,应将“      ”改为“        ”。 答案 (1)凉爽而惬意 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 慈祥而温厚 为庄稼带 来多情的呵护 (2)(示例)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翠绿了 草,碧绿了树。几只燕子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串绿色的音符。村头 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 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3)①展开 展示 ②能否 要 解析 (1)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 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手法相 同。抓住例句“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的句式结构,内容上 要抓住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雪的特点,写出其意义。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 要求。 (2)首先要理解题中所给的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所给词语的内涵确定 所要描述的内容。用词要恰当、贴切、形象生动,修辞要明显。确立一个 中心后描写一段景物,且富有诗意美。注意字数要求。 (3)[甲]句“展开”与“意境”搭配不当,应改为“展示”。[乙]句两面失 衡,应将表两面的“能否”改为表一面的“要”。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门(“門”),象形字。古代双扇为“门”,单扇为“户”,是人们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的咽喉。《博雅》中说:“门,守也。”它道出了 “门”的另一功能——防守,防寒防盗避邪祟。因此,门也关乎一家人的吉 凶祸福。新春伊始,人们要贴门神、贴门联(门对),一则驱鬼辟邪,一则喜庆 热闹,由此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联文化。 材料二 古时的典章制度对门的油漆颜色、铺首兽面、门环用材、门钉 数量等都有详尽规定,仅从住宅的大门便可知道居住者的等级地位。例如, 门的油漆颜色有红色、绿色和黑色之别,红色被赋予了高贵的意义,豪门大 户多用朱门。门的数量在城楼设计、宫廷建筑中,也有严格的等级,《营缮 令》中规定:都城每个城门可开三个门洞,州县依次递减。 材料三 中国古代将一个家庭的家风称为“门风”,将一个家族的资望称 作“门望”;按等级地位有“豪门”“寒门”之分。“门”这个建筑构件 成了家庭的显著标志,至今还流传有“光耀门楣”“书香门第”“门户之 见”等成语。 “门”最基本的功能是开关,因此对具有这种功能的某些抽象事物,人们也 用与“门”有关的词语来表示,例如“心门”“国门”。打开心门,即用包 容的心态去对待有别于自己的看法;打开国门,即广泛地和别国进行交流。 ①图一:                 ②图二:                 (1)下面是两幅古城门的图片,请根据所给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古城的等 级。 (2)请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春风 自有 常入户 明月 为扫门 喜延 答:                                                                                                                    (3)请结合以上材料,从“家庭标志”和“词语发展”两方面谈谈你对 “门”的认识。 ①“家庭标志”方面:                                                                                    ②“词语发展”方面: 答案 (1)①都城 ②县城 (2)喜延明月常入户,自有春风为扫门。 (3)①门的颜色标志着家庭的不同地位(以“豪门”“寒门”称呼不同等级 地位的家庭);中国古代将家风称为“门风”,将家族的资望称作“门望” (把有读书传统的家庭称为“书香门第”,把为家庭争光叫作“光耀门 楣”)。②“门”为象形字,本义是进出房屋所经由的、具有开关功能的 事物;后来也用以指称具有开关功能的某些抽象事物,例如“心门”“国 门”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二中的语句“门的数量在城楼设计、宫廷建筑中,也有 严格的等级,《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个城门可开三个门洞,州县依次递 减”可以判断图一是都城,图二是县城。 (2)根据对联对应词语词性基本一致的特点,一一对应:“春风”应与“明 月”相对,“自有”与“喜延”相对,“常入户”与“为扫门”相对。再将 词语搭配组合成句意连贯的对联:喜延明月常入户,自有春风为扫门。 (3)材料二中有“仅从住宅的大门便可知道居住者的等级地位”“豪门大 户多用朱门”等与家庭标志有关的信息,材料三全面介绍了“门”的家庭 标志意义。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就有了家庭标志方面的答案。从词 语发展角度来看,材料一介绍了“门”的造字原理及其具体意义,材料三又 介绍了它的抽象意义,将两则材料内容整合概括即可。 第四单元 无言之美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 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 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 鉴赏能力颇有帮助,著有《朱光潜全集》。 中心意旨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 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 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 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结构思路 无言之美 不“吐肚子”   懂无言之美 表达技巧 1.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文章论述艺术欣赏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这是一个深奥、 抽象的话题,然而作者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 理论分析得如此浅显、如此明白,让普通的读者也能领会作者的思想和观 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2.举例论证,具体准确。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形式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 美,具体准确。(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 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以音 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以雕刻艺术的含而不露来论述无 言之美。 重点难点 请简要分析本文论述的层次。 文章开始由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然 后列举摄影、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分析言不必尽 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总结了艺 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势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并得出结论:说出来的 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全文引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论据充分,结构条理分明。 [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同:都可以用来表示由于景物美好而给人带来愉快 的感觉。含褒义。词中结构均为联合关系,都可以作谓语。 异:“心旷神怡”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偏重于“心”和“神”,即人的 心理感觉,强调的是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 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偏重于“心”和“目”,强调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 多以景物为对象。例句:①到了九月,沙枣的馥郁便浸透了山乡,浓浓的沙 枣清香便在山乡弥漫,令人心旷神怡。②万紫千红的玫瑰园,沁人心脾的荷 花池,清幽高雅的兰圃,无不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子贡(gòng)      违背(wěi)     惟妙惟肖(xiāo) B.瞬息(shùn)       相称(chèn)       栩栩如生(xǔ) C.缥缈(miǎo)          怆然(chuàng) 目不忍睹(dǔ) D.譬如(pì)               涕下(tì)         信手拈来(niān) 答案    A    违wéi,肖xiào。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含蓄  残戚  谚语  雕刻 B.归纳  挣扎  泪痕  寂寥 C.擒住  绞死  塑相  昼夜 D.倾刻  菩萨  心境  附丽 答案    B A.残→惨。C.相→像。D.倾→顷。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正是清风送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B.他的回答很简单,既不夸大,也非故意轻描淡写。 C.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盎 然之感。 D.每一个信手拈来的从容,莫不来自厚积薄发的沉淀。 答案    C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用于形容 “柳树”这一生命体不恰当。 · ··· · ··· · ··· · ···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  )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  )蛾 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 么简单,所含蓄(  )的多么深远! 答案    chuàng pín xù 解析 注意拼音和声调书写要规范。注意“怆”的声调。 · ·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瞬息万变  心旷神怡  唯妙唯肖 B.珠两悉称  轻描淡写  马鸣风萧 C.包罗尽致  栩栩如生  信手拈来 D.闲情逸至  目不忍睹  丝毫不爽 答案    C A.唯妙唯肖→惟妙惟肖。B.珠两悉称→铢两悉称。D.闲情逸至 →闲情逸致。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径直,爽快,不绕弯子) B.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这里专指绘画) C.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附着,依附) D.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这里指极其美好) 答案    B “美术”在这里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 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 · · · · · · ·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pì     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shè     影家把它照 一幅(  )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 比较     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  )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 视yù      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 两相称(  ),不会有丝毫错误。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解释加点词。 尽致:                                                                                                                 (4)在    处标注恰当的标点。 · · · · · 答案 (1)fú bī chèn (2)譬 摄 域 (3)详尽细致,达到极点。(4):  ”? 解析 (1)注意“幅”字的声调;“称”是多音字,根据语境确定此处应读 chèn。 (2)注意“摄”字的偏旁不要写错。 (3)可根据积累直接作答,也可根据语境推测词义。 (4)第一处,后文是对“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的具体阐 释,因此应该用冒号;第二处的问号应在引号外。 2.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 (1)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 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     ) (2)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 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         ) (3)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     )答案 (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能力。第(1)(3)两题借用他人作品中的 话和谚语来说理,可确定为道理论证。第(2)题引用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从而证明一个观点,可确定为举例论证。 1.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举例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答:                                                                                                                       答案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举的数个例子所体现的,诗歌本是极其简 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博大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壮阔宏伟之景,予人 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详尽描写出这壮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 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正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 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出自己的观感即可。 2.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有一座高山,山顶尖尖,像一支倒挂的笔在天上写字;高山脚下有一片梯田, 像横着推过去的一片片树叶,铺满大地庄园,煞是壮观。 上联是:尖山似笔,倒写青天一张纸 下联为:                 答案 梯田如叶,横推大地满庄园。 解析 阅读语言材料,结合材料找出所给上联的特点,然后根据上联以及后 面的语言材料对出下联。如:“尖山”对“梯田”,“似笔”对“如叶”, “倒写”对“横推”,“青天”对“大地”,“一张纸”对“满庄园”。 1.(2019山东德州齐河第一次练兵考试,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  ) A.《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与音乐相融合,古典韵味和现代旋律相得益彰,让 传统文化在古今观照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B.《流浪地球》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表现得栩栩如生。 C.清水绿岸,鸟语花香,枣城湿地公园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D.学校不断加强作业教学改革,对于体验式的作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自己 完成,避免家长越俎代庖。 答案    B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此处用于形容对价值 理念的表现,不恰当。 · ··· · ··· · ··· · ··· 2.(2019江苏兴化二模,15—17)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3)题。(8分)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 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 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 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 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 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 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的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 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 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 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 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 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 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 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 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 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 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 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 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 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 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 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 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信息、 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 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 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7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答: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①                   和②                  的事例,从反面有力 地论证了③                           的观 点,和前文形成了对比论证。(3分) (3)(★★★)文章第⑥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答: 答案 (1)善用语言的力量(或:让语言释放智慧和力量)(能点明话题,表达 明确的意思即可) (2)①乡村动员植树讲空话套话 ②安全事故后的新闻发布讲废话假话(缺 少关键信息) ③“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 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3)不能删去。第⑥段补充论述了语言和行动要结合起来(要知行合一、言 行并举),是对中心论点的必要补充,使论述更严密、更全面。 解析 (1)题目是文章中心的体现,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可根据文中出现最 多的句子或词语来判定。如开头段“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 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间段“语言的力量”,结尾段 “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 术”等,都与“语言”有关,故标题可拟写为“善用语言的力量”“让语言 释放智慧和力量”等。 (2)细读画线句,“譬如”和“再如”领起的句子分别是两个事例,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事例,或从原文中摘取词句组合作答即可。此处举两个例子的 目的在于证明本段的观点,即“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 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3)议论文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 关系。第⑥段“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 力量、落实的价值”,而要“知行合一、言行并举”,是对前文的补充完 善,使得论证更严密。故而不能删去。 1.(2018云南开远统二检测,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感情的 ②好的理论性文章未尝不可以具有抒情的因素 ③但是,人们有一种成见,以为既是理论性文章,就难免枯燥 ④梁启超的“新文体”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其“笔锋常带 感情” ⑤其实不然 A.①⑤③②④    B.④①③⑤② C.③⑤①④②    D.②④⑤③① 答案    B 首先以梁启超文风为例,点出文章应该带有感情的观点,故应先 排④①;之后举反面情况并予以驳斥,故应为③⑤②。 2.(2019福建泉州二模,15—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生活美学:阐释美好生活之道 刘悦笛 ①我们要知道如何审美,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因为 审美是社会前进的推动性力量,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令人 欣慰的是,“生活美学”在如今中国社会逐渐成了一个关键热词,从茶道、 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 的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 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 ②“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在中国人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是处于 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 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 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书法就是最显明的例证。 ③书法在古代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是与生活直接贯通起来 的。近代开始,书画才成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因为自西方引入艺术概念之 后,东方人很自然地就把文人书法置于艺术的顶端(除了阿拉伯文之外,外 国是没有书法传统的)。然而,直到明代才出现“书家”这种身份,从王羲 之、颜真卿到怀素的时代,都没有把书法视为纯粹的艺之门类,他们的作品 也不是正襟危坐在那里进行创作,而是包孕在日常生活实用化的信札、便 贴、序言、手稿、祭文等等之中的。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 其根基,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 是写汉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并变得美化才使得书成为“法”。 ④“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它主要 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就是“生理的”生活美学,如饮食、饮茶等等,饮茶在 东方传统当中不折不扣成了“生活的艺术”,所以才有“茶道”的艺术。 第二乃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之“情”的,交往之乐趣就属 此类,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等,这些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都被 赋予了“审美化”的性质。第三则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是关乎广义 之“文”的。在文化当中,艺术就成为精髓,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 琴、曲是,但是文化在古典中国亦很重要,园林苗圃之美、博弈等游艺之 美、游山玩水之美都是如此。 ⑤所以说,当今中国“生活美学”的积极践行者们,他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 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 (摘编自2019年03月16日《文摘报》) (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审美不仅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和社会发展 的衡量尺度。 B.“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了中国人对生活传 统的一种复兴。 C.中国人的审美在古代就已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所以说中国美学就是 “生活美学”。 D.书法从古至今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从一开始它就是与生活直 接贯通起来的。 (2)(★★☆)“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为什么要倡导“生活美学”?请简要 概括。(3分) 答:                                                                                                                       (3)(★★★)为什么说“‘生活美学’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 兴”?请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 (1)D (2)倡导“生活美学”可以推动社会前进,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衡量尺度; 倡导“生活美学”可以满足日常设计、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各个领域的 需要;倡导“生活美学”可以为中国生活立“美之心”。 (3)“生活美学”是一种传统,中国人的审美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 基:“生活美学”包含“生理”“情感”“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世 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 解析 (1)D项“书法从古至今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表述有误, 应该是“书法在古代从来没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 (2)细读文章,可以搜集到第一段中“因为审美是社会前进的推动性力量, 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生活美学’在如今中国社会逐 渐成了一个关键热词,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 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最后一段中“为中国生活立 ‘心’——立‘美之心’”,据此作答。 (3)读文章可以搜集到:“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 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 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就 是‘生理的’生活美学,……第二乃是‘情感的’生活美学,……第三则是 ‘文化的’生活美学”,据此概括作答。 (2019甘肃武威中考,10—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 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 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 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 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 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 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 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 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 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 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 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 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 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 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 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 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 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 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 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 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 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 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 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 做到镇定的功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 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 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 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 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 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 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 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 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 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 常看待事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 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 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 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 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 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 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2分) 答:                                                                                                                                                                                                                                                         2.(★★☆)第①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 的任意两个实例。(4分) 答:                                                                                                                       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 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3分)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 5.(★★☆)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 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 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这样更容 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 越远越好。 1.答案 实用(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弄清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 准,就要找到相关的句子: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 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 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为什么大海在种田人眼中没有什么可看, 而屋后的一园菜很好呢?这是因为大海不能给种田人带来什么实在的好 处,而一园菜却可以解决种田人的温饱。所以美与不美,在种田人那里,就 是有没有实际用途。由此可知,种田人眼中的美的标准是实用。 2.答案 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 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 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辨析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知道都 有哪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然后辨析第①段画线 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再思考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画线部分 使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描写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 或状态,用在议论文中,主要是借以表现作者的某种观点。最后把分析的结 果用简明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3.答案 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 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 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带来了完全不 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 出奇姿异彩。(任写两个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例的概括能力。概括例子,先从文中找到具体事例,然 后采用“谁做什么”的形式作答。文中的例子很多,按照题中要求,概括两 个即可,如: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 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 天安门大街。 4.答案 (示例1)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初生, 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示例2)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 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甲乙均可,能结合“距离产生美”做正确解读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选用能力。要能够发现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并运 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如甲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远远可以看到绿绿 的一片,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走近却不能看到了,这就表明距离和美 感的关系。 5.答案    D 要把每个选项的内容和文本内容进行比对,看看和文本的表 述是否一致。本题中的D项,文中没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述,因此,与文意不相 符。故选D。 1.(2019四川成都中考A卷,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 项是 (  ) A.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领域中,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 神”。 B.漫画往往用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暗寓犀利的讽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C.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D.林清玄在浪漫至真的文字中融入超然的禅趣,创作出的文化散文耐人寻味。 答案    C A.“精益求精”意思是(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 更好。使用正确。B.“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笑。使用正确。C.“栩 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此处用来形容“峨眉山的猴子”不恰 当。D.“耐人寻味”意思是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使用正确。 · ··· · ··· · ··· · ··· 2.(2019黑龙江大庆中考,19—21)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1)—(3)题。(9 分)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 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 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 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 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 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 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 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 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 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 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 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 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 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 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 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 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 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 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 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 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 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 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 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 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C.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 危害。 D.作者号召我们要秉承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 的经典作品。 (2)(★★★)如何理解第④小节画线处“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 趣味’的蔓延”?(3分) 答:                                                                                                                          · ·· (3)(★★☆)书写和键盘打字各有优势。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 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 盘打字的看法。(3分) 答: 答案 (1)C (2)防止青少年只通过网络学习语文,从而导致学习的语文内容浅薄,缺乏 酝酿和积累,习得的语言粗率、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出现很多错别字 和语病。 (3)(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 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 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 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 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 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从文章第④段内容来看,作者对网络语文 既有肯定,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并非全盘否定,因此C项分析不正确。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 来分析。从“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 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 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中即可得出答案。 (3)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体 验,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即可,但要注意观点不要过于极端化。结合文章内 容,围绕“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来阐述观点,言之成理即 可。   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 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 题。 [诗词之美] (1)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个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     青。(A.松枝 B.柳条)   这是两句送别诗。古人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柳”和 “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 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雕塑之美] (3)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 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 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 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 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到, 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第一个“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 答案 (1)B (2)展想象感悟意境 (3)①从 雕像 ②智慧 的感觉 解析    (1)认真审题,根据“送别诗”,可确定选“柳条”。古人历来就有 “折柳送别”一说,古人分别时常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 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2)对对联要注意以下几项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 结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协。围绕“古诗文朗诵大 赛”这个主题来补写即可。 (3)[甲]句语序不当,应该采用调序的方法修改。[乙]句缺宾语中心语,应在 句末添加“的感觉”。 (2019江苏宿迁宿豫一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    《国家宝藏》让博物馆流行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让古诗词 火起来了,《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华美食文化热起来了……一大批优秀的 综艺节目和纪录片掀起了“国宝热”“传统文化热”,这说明优秀传统文 化有着永恒的魅力。 材料二    600岁的故宫“卖萌耍酷”成功走红。这些年来,从“雍正卖萌 图”被疯狂转载,到颇为火爆的故宫口红,故宫仿佛正在“逆生长”,变得 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故宫如此这般“卖 萌”,无不反映出以游客为中心的转变,体现的是文化上的自信。 (1)综合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答: (2)故宫以卖萌的方式走红,某班围绕这一现象开展一次辩论会。反方认 为:故宫采用卖萌的方式不可取,会使高雅的文化庸俗化。你作为正方辩 手,该怎样反驳? 答:                                                                                                                          (3)故宫博物院在今年上元之夜首次点亮华灯,获得如潮好评。如果要为这 次活动选一首诗词,以体现这一节日特点,你会选择下面的哪一首? 答:       (只填序号) A.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 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B.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寒 食 [唐]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答案 (1)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创新方式融入百姓生活,体现了强大的文化 魅力和文化自信。 (2)(示例)我方认为故宫采用卖萌的方式是可取的,故宫的卖萌实际是文化 传承的具体表现,以符合现代特征的、多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传统 文化,增加与普通人的互动,这样更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观点明确,言 之有理即可) (3)A 解析 (1)根据材料中“一大批优秀的综艺节目和纪录片掀起了‘国宝 热’‘传统文化热’,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永恒的魅力”“故宫如此 这般‘卖萌’,无不反映出以游客为中心的转变,体现的是文化上的自信” 等句子可以归纳出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创新方式融入百姓生活,体现了强 大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 (2)首先要摆明正方的观点,即“我方认为故宫采用卖萌的方式是可取 的”,然后再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进行论证。 (3)因为题目要求选出一首描写上元节即元宵节的诗歌,所以可选A。因为 B诗写的是春节,C诗写的是寒食节。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