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教材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人口数量和空间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在第一节的内容里,一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二是要学生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三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是怎样分布的。课程标准不是要求学生背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而是通过图表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模式的意义。人教版教材在设计上把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作为理解增长模式的铺垫,人口的增长模式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所以在世界的分布是不同的。而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水平、文化观念、社会福利、国家政策等因素,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水平。教材中有多个图表和活动材料,我们要充分利用,让学生掌握分析图表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教学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教学方法:调查、讨论、绘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尝试过十多个人围在一桌吃饭吗?想像一下,当一碟菜上来的时候,十多双筷子下去以后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人多的苦恼也许你尝试过,人少会不会也苦恼呢?我们中国甚至整个世界人口的数量现状怎么样,又将怎样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人口的数量变化,你将会有所了解的。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解释]描述人口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什么形容词呢?我们可以说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增长、保持和减少,用地理的词汇,我们把它描述成人口的增长,包括正增长、零增长和负增长。所以说,这个标题所说的增长不是我们惯性思维的正值,还包括0和负值。
那为什么要在前面加“自然”这个形容词呢?
假设,城市里原有100人,某天出生20人,死亡10人,迁出了20人,问此城市当天人口增长了多少?
注:有的学生可能算出为10人,这是正确的;但也会有学生算出为-10人,这说明他还没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自然增长就是指受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的增长,不考虑人口的迁出和迁入因素。
所以,我们能列出这样的公式:
也就是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受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和人口基数的影响。
[调查]统计班里所有同学的爷辈、父辈以及“我”这一代的亲兄弟姐妹,作为我们中国20世纪人口出生数量变化的一个粗略统计。并做出曲线图。结果应该是大同小异,基本情况如下图:
读图技巧:1.读清图中各个坐标表示的变量
2.判读图形的变化特征:曲线的坡度陡缓和起伏大小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上图表示1930年之前,曲线的坡度平缓,表示出生人口增长保持稳定;1930年到1960年,曲线的坡度上陡,表示这期间的出生人口增长上升;1960年到1990年,曲线的坡度下陡,表示出生人口下降了。
3.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对出生人口变化曲线的起伏问个为什么,思考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讨论]引起我国20世纪出生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总结为以下表格:
生产力水平
自然环境
社会福利
文化观念
国家政治
1930年
受大清朝长期闭关守国的影响,技术的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医疗卫生水平也较低
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低,环境承载能力也较低
没有社会的保障,教育的投资少
人们受教育少,认为多子多福
处于战乱时期
1960年
新中国成立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工业发展医疗技术进步
对环境的利用率有所上升,环境承载人口增多
国家保障每个人都可得温饱
受教育人口增多。人们信奉“人多力量大”
政治稳定,鼓励生育
1990年
科学技术大大提高,很多行业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人均收入增多,一部分人进入小康生活
对资源的利用增大,出现了多种环境问题,影响环境承载能力
国家福利发展,重视人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
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城市里出现
“丁克”
思想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
[承接]虽然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人口减少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降低了,但是人
口的总数仍然在上升,2001年的人口普查已达到12.9亿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答:人口基数大
[分析]列出公式:人口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活动题:
1.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那么,这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人口增长率若降至1.7%,到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
2.从以上计算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了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还会受到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
[读图]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在不断上升的,读图:
P2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可知道: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然后结合P3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会独立分析:
1.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那时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2.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呢?
3.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又有明显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4.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增长情况如何?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
[小结]
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承转]世界人口的增长,不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而且在地区上也是不平衡的。
[读图]P3图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1. 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注意:人口数量的增长看图中表示的数据,不要单看柱状的高低,要留意亚洲2000年人口增长的表示柱)
2. 任意选择两个大洲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阅读]P5阅读资料
表1.1“10个人口超1亿的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
表明:世界人口数量,发达国家比较稳定,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人口增长为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但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在世界每年新增的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80%以上。
[探讨]疑问:我们往往有个错觉,认为降低人口数量的增长就是人越少越好,是不是这样呢?阅读P4图1.5“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政策”的资料,探讨: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应该采取怎样的人口政策及措施?能否相同?为什么?
[小结]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大,鼓励生育。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劳动力过剩、少年儿童比重大、社会负担大,计划生育。
[承接]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人口增长模式。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读图]P6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
分布理解:先理解历史发展中由于很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人口的出生率由较高的水平慢慢下降。画出大致的曲线:
再理解因为历史发展中,人类被自然束缚越来越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死亡率是下降的。
然后结合来看:
曲线表示出三种状况: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原始型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型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现代型
[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和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由于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着现代型和传统型两种人口增长模式,所以关键能够准确地确定现代型和传统型。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并且可以把1%的数值指标作为二者的划分界限,若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1%,则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若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则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承转]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个国家会有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但相同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后,尤其二战后,由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等原因,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解释]空间差异的具体表现:
1. 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2.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3. 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深化]阅读P6的案例“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完成P7活动题题目。
教学反馈
1.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深圳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其原因是( )
A.营养好 B.女性比例高,寿命长 C.人口结构年轻 D.文化教育水平高
2. 下列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回答
(1)四个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国家中,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读图完成
(1)有关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过渡型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C.1950~200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
A.出生率的下降 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D.自然增长率上升
(3)图乙所示国家中,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与乙国2000年人口增长模式一致的是( )
A.英国 B.日本 C.印度 D.新西兰
教学后记
我教的班级一个是尖子班,其它四个是普通班。在知识理解上是有差别的。
总体而言,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学习会理解,例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很容易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发展。但是,这些理解可能是不深入,不全面的。所以,我通过对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的图析,让学生理解了“自然”的意思,也为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作个铺垫。而对人口增长原因的分析,学生讨论后,我把思考方向总结出来,对学生的思维是有完善和指引作用的。只要学生理解透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产生的人口增长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影响的因素,对模式类型的特点同样能够理解的,因为这三个率就是模式的指标。但是,如果我们在前面部分没理解好就进行第二部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到最后什么也没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课标要求到理解三种模式类型的原因,其实,这原因跟前面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是重复的,因而,为了避免前后的罗嗦,干脆在前面理解透,后部分把重点放在三种类型的区分,做一些练习题效果会好些。
我教的5个班在知识理解上差别不大,因为材料是感性的。但是,涉及到读图方面和公式理解方面,差别就很明显了。例如,做计算人口增长那道活动题时,第二问要先求10年后的人口基数,就这一步,尖子班的学生没有任何难度,但普通班的大部分同学对初中时学的这种计算已差不多全忘了,所以惟有在普通班里把式子列出来,慢慢勾起他们的回忆。又如,分析书本的曲线图和柱状图,读图技巧明白了,然后回答问题。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词语的搭配,好像数量应该搭配多少的,不少人说成大小,增长速度本应与快慢搭配,但有些也说成了大小;二是,对题目的理解,普通班的同学会有这样的问题,例“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呢?”的第二问,有些同学理解为人口数量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但其实是要回答为什么农业发展人口随之增多。这些基本的素质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培养的,也是课标要求的能力的提高。
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模式特点的学习时,我是要求学生自己按理解分布画出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历史发展中的特点,然后再自己观察在变化最明显的地方分段,然后标出三种类型的名称,最后用表格总结三种增长模式类型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以及人口增长速度的情况。我认为,只要学生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曲线图,对于记住这三种类型的特点是有帮助的。而且,我发现我的学生很喜欢这样去做,表示出很大的热情,尤其在普通班。记得,上学期讲自然带时,我用了很多景观图片来说明问题,学生看这些图片兴致很高,可当转入“正题”,就不想听下去了。我当时有点埋怨我的学生不好学,不愿意学习更深一层次的东西,但现在,我忽然间觉得,是我没有让他们参与。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作为老师,唯有尽量地改进因材施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