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挪威渔民出海捕沙丁鱼,如果抵港时鱼仍
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倍。因此,渔民们千方
百计想法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
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鱼回到港内,收入丰厚,
但原因一直未明,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揭
开了这个谜。原来这艘船捕了沙丁鱼,在返港之前,
每次都要在鱼槽里放一条大鲶鱼,放鲶鱼有什么用
呢?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向四
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
“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
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听了这则小故事,你的想法?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1.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能灵活运用;
2.熟悉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
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
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目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
于
忧
患,
死
于
安
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发: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选拔;
士:狱官; 市:市井之中,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
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被
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所以。 将:将要。 降:下达。 任:责任,使命。
于:给。 是:这样的。 必:一定。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 乱:使....扰乱
所以:用来 拂:违背 曾益:增加 曾,同“增”,增加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身体饥饿,
身受贫困之苦, 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有所作为. 征:表现。 于:在。 喻:通晓。
入:国内。 出: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
抒发在声音里,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
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
往往容易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
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
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苦(使....痛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 (使.... 受贫困之
苦)
所以动 (使......惊动)心 忍 (使.......坚强
)性
行拂乱 (使......扰乱)其所为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
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征于色
④生于忧患
发 ①发于畎亩
② 发于声
而: ①而后作
② 而死于安乐也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法家拂士
(从)
(给)
(在)
(由于)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
(违背)
(同“弼”,辅佐)
(被任用)
(表现)
一词多义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不顺
拂 通“弼”,辅佐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
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排比句式,
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
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都 出身卑微 → 经受磨练 → 终 成就大业
3、通过他们的示例,你得到什么启示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3、作者认为成就大业要经受怎样的磨难?
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磨难: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
道理:
思想精神方面 生活方面
行为方面
困境能造就人才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证了什么内容?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
一
层
第
二
层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这一段孟子是如何论述观点的?
2、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
具备哪些条件?
3、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你还知道哪
些例子证明这一观点?忧患造就人才
安乐灭亡国家
经
受
磨
炼
的
益
处
个人
国家1、这一段孟子是如何论述观点的?
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
点,然后推出治国之道亦是如此,国无内忧
外患,易亡。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在文
中起怎样的作用?
这句话是警策语,
在文中起揭示中心论点的作用。4、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你还知道
哪些例子证明这一观点?
贝多芬家境贫穷,双耳失聪,在与命运的顽强搏
斗中,创作了大量地优秀作品。
仲尼(孔子)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曹雪芹举家食粥却写出了不朽《红楼梦》。
观点: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举例子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
(1)吴王夫差,即位当年遵从父王阖闾的遗训
,与伍子胥操演军队,以图复仇。不久打败越国,
并一度取代晋国夺得霸主地位。后来沉迷美色,
骄奢淫逸,最终兵败自杀。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成功复国生
于
忧
患
死
于
安
乐
历史事例举例论证→
中心论点→
正反
对比
论证
正面论证(个人)→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国家)→安乐灭亡国家
出身低微
艰苦磨练
终有作为
居
安
思
危
(总结全文)
道理论证→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身处逆境须
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
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别)
(一般)
(客观)
(主观)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 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提出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
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和
国家萎靡灭亡。
小结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多用排比句式,这样就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有极
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1、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2、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3、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与文章相关的名人名言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7、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
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
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
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
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
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曹雪芹举家食
粥而写出了不朽
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
一边卖报一边作
化学试验。有一
次,不慎在火车
上引起了火,被
车长打聋了一只
耳朵。由于他的
刻苦努力,终于
成为举世闻名的
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