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文
灯
笼
4欣赏着这些灯笼的美图,让我
们一起走进今天这篇课文,来体
会作者一些关于灯笼的情怀。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重点)
(难点)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
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
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
《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
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作者简介 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
别深沉的特色。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他不像某些人那样,
只有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
黄金,加以熔冶。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
他的深刻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只有情浓,才能理
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吴伯箫散文的
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
也是质朴的。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
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吴伯箫散文特点一 读一读字音
hè kān fèi
sòng
恐吓( ) 神龛( ) 犬吠( )
争讼( ) 斡( )旋 熙( )熙然
怅惘( ) 锵( )然 霍骠( )姚
wò xī
wǎng qiāng piào二 写一写字形
慕思mù( )三 记一记词义
1.斡旋:
2.垂珠联珑:
3.未始:
4.幽悄:
5.吹角连营:
调停,调解。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未必。
幽深寂静。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导思1.文章开头怎样
引出写作对象?
导思2:作者回忆了哪
些灯笼相关的情节?
巧妙入题
回忆灯笼
导思3. 本文以何
为线索来 组织行
文的?
线索
导思4.文章中作者
的情感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美好情感
关键词:忆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第二部分(2—11):
第一部分(1):
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三部分(12):
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
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赏析这句话。
【答案】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
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使内容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
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
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
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这是“
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
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
回忆和极大的慰藉。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
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
回忆。
3.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有行好的意思。
2. 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4.“雪夜入……马前卒”。分析这两句话。
【答案】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
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
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
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5.【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
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
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
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
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
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情感探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答案】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
过程。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
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
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
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
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灯
笼
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内容——描绘灯笼
抒发情怀——热爱祖国
层
层
深
入 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
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1.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
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
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
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
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
而悲壮激越。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2.运用典故。
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
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
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 “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
“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作者没有
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
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
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
俗,摄取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
——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
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赏析】诗中描写了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首联写灯火辉煌,
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
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
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
人非凡的艺术才能。4 灯笼(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争讼( ) 领yù( ) 斡( )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
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yù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
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
夜弛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
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
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
辈子思慕着的。
•
sòng wò域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
法是“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
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yù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
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
夜弛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
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
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
辈子思慕着的。
雪夜弛马
•
•
雪夜驰马(3)“掌故”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
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yù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
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
夜弛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
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
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
辈子思慕着的。
指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
•(4)将文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
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yù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
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
夜弛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
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
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
辈子思慕着的。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难道不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吗?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大火)延烧原野]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
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
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
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
)
B
• •
• •
• •
• • • •
【点拨】根据语境,“辉煌”应是“光辉灿烂”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C.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
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D.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B4.[2018•枣庄]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B.岸上尚且提心吊胆,更何况筏子上的人们呢?
C.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繁荣、
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D.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C
【点拨】A项,“清新的空气”无法“闪耀着”。B项,缺少“
提心吊胆”的对象,前半句应改为“岸上的人们尚且提心吊胆
”。D项,“教育”“上层建筑”类属关系颠倒,应是“作为
上层建筑的教育”。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情感、政治等方
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B.文章开头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
下文引出灯笼作了铺垫。
C.本文在写灯笼时营造了许多温馨感人的画面,如挑着灯笼迎回祖
父、接过母亲递过的纱灯上下学……
D.文章结尾,作者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
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A
【点拨】本文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记忆,主要是从文化和情感方面
去写的,没有政治方面。6.按要求答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每到传统佳节,人
们会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纪念和祝福。请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
秋节中任选一个节日,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
例句: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
安康的祝福。
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
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
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7.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年意”有哪些内涵。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0
页第7-10题。
年意是一种热烈的情绪,年意是人们心中
美好的祈愿,年意是一种圆满过年的生活传统。
【点拨】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含义的理解。8.开篇为什么写伏天和腊月里看《大过新年》木版年
画的事?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年意的奇妙,说明年意
就在人的心里。
【点拨】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的对立双方安
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作者写两种不
同的感受,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比,来突出年意具有奇
妙的感染作用。9.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使用短句,节奏感强;“火红碧绿,艳紫鲜黄”
明写年货的颜色,暗写年货种类之多,形象地写出了
年意的到来是不声不响的。
【点拨】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找准赏析的
角度是关键。1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
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人们一年一度把它
火热地点亮”的理解。
示例:人们感觉到了年意,是因为人们对生活充满了
期望,对来年有盼头。而“年”也照应人的心意,红红火
火地来,热热闹闹地过。这几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的
美好以及随之而来的年意浓浓的热闹美好的氛围,表达了
作者对年意以及对人们热爱生活之情的赞美。
【点拨】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
上下文进行归纳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