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2
反复朗读课文,探究文章内涵,把
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学
习愚公精神,敢于正视困难,勇往
直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雍南(
)
陇断( ) 惩山北之塞( )
rèn jì hè
jī běn shuāng chèn
sǒu kuì cuò yōng
lǒng chéng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
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
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
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
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
是怎样对待困难的。朗
读
注
读
准 音字
节意 奏
课 文 愚公移山翻译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代计算面积的用语翻译课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
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
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翻译课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也。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尽,全你,你们谋划,商量。家
到达
直
赞同纷纷地翻译句子
聚室而谋:
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集合全家来商量。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纷纷表示赞同。翻译课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
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
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
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
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
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
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意见。翻译课文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
(zēng)
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且 焉 置土石?”
提出疑问 凭
放置,安放。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
况且
哪里 如......何,把......怎么样。翻译句子
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铲平不了,能
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翻译课文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
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铲平
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翻译课文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相当于“之于”
敲、打
到
于是 肩负,扛 用箕畚装土
石,名词用
作动词。翻译句子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
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敲石头,挖泥土。翻译课文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
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愚公于是
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
边上。翻译课文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
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 焉。
寡妇
更替
语气词
同“返”,往返。
刚刚换牙
死了父亲的男孩翻译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翻译课文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
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翻译课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
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
老年男子
草木
阻塞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翻译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你也太不聪明了!
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翻译课文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
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
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翻译课文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长叹
通达,这里指改变 幼儿,小孩
顽固翻译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翻译课文
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
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
都不如。翻译课文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
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即使
穷尽 愁苦。
这里指
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翻译课文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
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
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
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
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翻译课文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
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
阴,无陇 断焉。
停止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阻塞
背
同“垄”,高地。
隔绝翻译课文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
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
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
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
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
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
阻隔了。重点字词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通假字
同“返”,往返
同“慧”,聪明
同“无”,没有
同“措”,放置
同“垄”,高地重点字词
古今异义
副词,将近。
直,一直。
手指
连……都……
曾经。
年且九十
古义:
今义: 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指通豫南 古义:
今义: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
今义:重点字词
古今异义
扛
草木
毛发
停止
已经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
今义: 莲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
惧其不已也 古义:
今义: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指面积
竟
通“增”,增加
顽固
巩固
方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正当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固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逃走
代词,他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他的
他的
亡 今亡亦死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其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山之南】
中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
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
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 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
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水之北】
水的部分由于中国地形是西北高然后向东南渐低,
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
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故
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再读课文,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文中叙述的故事。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
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
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
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
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梳理全文的脉络
故事背景 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
);
——
故事开端
——
愚公率众移山;
故事发展 愚公驳斥智叟;
故事结局 移山愿望实现。
——
—— 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
愚公移山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
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愚公的精神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河曲智叟亡以应。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
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
二山”?
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
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
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
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
的看法呢?
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
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妻“献疑”:第
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
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
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3.“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
还有谁?表明了什么?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
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4.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
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
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
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
反对。
(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
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
(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
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4.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
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
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反映了对
待困难的
两种截然
不同的态度
智叟
愚公
逃避困难
①艰苦奋斗精神;
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拓展延伸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
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①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
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
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
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
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
泣鬼神,感人至深。 拓展延伸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
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
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
自然的美好愿望。 拓展延伸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
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③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
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
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拓展延伸
2.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
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
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
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
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拓展延伸
3.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
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观点1:
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
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
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拓展延伸
3.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
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观点2:
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
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
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
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
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
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
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
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
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
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
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
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
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