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七上语文
四则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寓言吗?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乌鸦喝水坐井观天 老鼠和狮子思考: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寓言的特点
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
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
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
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
言,你知道寓言的一般特点吗?能否举出你知
道的寓言的题目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四则寓言的学习,
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真理与启发。学习目标
1.了解四则语言的寓意
2.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词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记住这些字的读音和字形
赫拉( hè ) 宙斯( zhòu ) 庇护( bì )
粘住( zhān ) 溉汲(ɡài jí) 杞人( qǐ)
崩坠( zhuì ) 星宿( xiù ) 中伤(zhònɡ)
躇步( chú) 跐蹈( cǐ ) 舍然(shì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寓言》
作家作品:《伊索寓言》是古希腊、
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
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
》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
后世的寓言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伊索,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家。他善于
讲寓言故事,并以此来讽刺权贵,最
后遭到杀害。背景链接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
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伊索寓言》是一
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奴隶
出身,善于讲动物故事,伊索用它们来讽刺权贵,最后
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
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
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读文思考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第二部分
(2)
第一部分
(1)
写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
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三
问三答后,得到的是一
文不值的结果。
用一句话点明寓意(爱
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
人一文不值),耐人寻
味。课文品读
1.赫尔墨斯到店里来的目的什么呢?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
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2.“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耳墨斯的“笑”
有何含义?
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价格不高,
心中十分满意,而又笑问赫拉雕像的价
格,这一“笑”充分展示了他的骄傲心
理。课文品读
3.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
算添头,白送。”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请你从
描写的角度赏析一下。
语言描写:“算添头,白送”这一回答,轻轻
一笔,点出了自命不凡者的实际价值,而作者
的讽喻之意也暗含其中。课文品读
如何理解赫耳墨斯的三次发问?通过这三次发
问你觉得赫耳墨斯到底关心的是什么?
三次发问,由平静到笑,显示出赫耳墨斯的心理
变化。其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嘴脸跃然纸上。
从中可以发现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
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课文品读 探究本文寓意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深入理解课文
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
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本文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
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
“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而“白
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地刻画出一个
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
自尊大。 学习《蚊子和狮子》
和整体感知
读文思考
1.课文怎样描写蚊子向狮子发动进攻的?它为什么敢向狮子发动进攻
?
2.课文描写蚊子用了什么描写?可以看出蚊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
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反复、神态描写:第二次写蚊子“吹着喇叭”,表现了蚊子的骄傲自
满和得意忘形。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
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
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照应、语言描写: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
出来的。“叹息”与“吹着喇叭”“唱着凯歌”相
照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极富讽刺意味。探究寓意
弱小的蚊子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却又败给蜘蛛的原因各是什
么?
胜 败
善于审时度势,
以己之长,攻
敌之短。
在战胜狮子后,
得意忘形,自
投罗网。寓意深刻: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点明寓意,收束全文,告诫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行事,不可得
意忘形。拓展思考:两则寓言在结尾处都给我们点名了寓意。但是两
篇寓言还有好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同学们学完了还有哪些思
考?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告诉我们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还告诉我们不要
妄自尊大,谦虚为人,坦诚做事。
......
2.蚊子和狮子告诉我们: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还有就是乐极生悲。还有认
识自然界中的敌人一定要全面思考。 还有就是无论什么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和发挥。整体感知:
学习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了解一部作品《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
写的。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
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
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
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
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
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理解文意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
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告诉,对……说。
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 传播,转述。
姓。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待,
等
到。 凿,打。 传播,转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曰:“得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国:
古代国都也称“国”。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
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命令,派遣。 介词,当“向”讲。
听到,得到。
像。
不如。◆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丁氏对曰(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君( )
得一人之使(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听到
使……听到
助词,的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介词,被
介词,在◆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理解课文理解课文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
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
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理解课文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
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理解课文
4.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理解课文
5.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
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
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
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学文启示: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
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
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列子》了解一部作品《列子》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
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
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
然主要是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
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书
中继承前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在某些方面,其辩证思维的
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子》中反映的片段的心理
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整体读文 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和你的学文经验来理解课文。小组
汇报。
2.结合老师讲上一篇的的方法来理解此文。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
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崩塌坠落。
为他的忧虑而担心。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四肢)弯曲伸展。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
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星宿:星辰。宿,我国古代天文学
家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宿。
纵使,即使。
伤害,受伤。
地塌怎么办?奈……何,
拿……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
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踩踏。
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
释”,解除、消除。◆通假字
身亡所寄( )
其人舍然大喜( )
通“无”,没有
通“释”,解除,消除◆古今异义
因往晓之( )
奈何忧崩坠乎( )
充塞四虚( )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懂得
古义:为何,为什么 今义:怎么办
古义:处 今义:空虚、虚假等◆一词多义
奈何忧崩坠乎( )
奈地坏何( )
为什么
拿……怎么办
终日在天中行止( )
不能有所中伤( )
在一定的范围内
师每休舍( )
舍然大喜( )
打中,击中
停留;休息
解除、消除◆文言句式
倒装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之人”)课文解读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
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
睡不着觉。课文解读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
不用担心。理解课文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如
见其人”,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
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
陷下去。课文解读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如
见其人”,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
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4.你认为《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科学吗?
寓言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
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课文解读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如
见其人”,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
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5.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
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
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
所以我们要“忧天”。课文解读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如
见其人”,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
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6.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因忧虑解除而高兴,另一个因帮助他人解除了忧虑而高兴。本文的写作特色探究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如
见其人”,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
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如见其人”,
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
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不
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层次,有波澜,是
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深入探究
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1)文章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闻其声如
见其人”,情节也寓于其中,《杞人忧天》主要运用对话来
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文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示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
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
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拓展延伸作业
设想一下,如果赫耳墨斯没有自以为贵,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
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
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